病原体分离一般很少用于常规诊断,通常只是为了供进一步研究需要。立克次体血症多在病后一周内出现,应尽可能在抗生素治疗前,取发热期(最好5病日以内))患者血液3~5ml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内,第7~10天豚鼠发热,取其腹膜刮片或取脑、肾上腺、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可在细胞浆内查见大量立克次体。亦可将豚鼠脑、肾上腺、脾等组织制成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分离立克次体。接种前应采血,进行血清学试验以确定有无隐性感染以及作为接种感染后的对照。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0-08-04
【生效日期】1990-08-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试行)
(1990年8月4日)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二)乙型肝炎(HB):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HBsAg阳性伴抗-HBcIgM阳性(≥1∶1000)或HBV-DNA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
(三)其他型肝炎:
1.丙型肝炎(非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之一)(HC):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②血清ALT升高。
③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④血清抗―HCVIgM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2.戊型肝炎(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HE):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血清ALT升高。
③血清抗-HEVIgM阳性
④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⑤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型肝炎,CMV,EBV感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⑤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符合临床诊断加③、④中任1项。
3.丁型肝炎(HD):
①病人必须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②血清ALT异常,或呈二次肝功能损伤加重。
③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CDNA杂交阳性。
④肝组织中HDAg阳性或HDVCDNA杂交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①、②加③或④。
注:凡先后感染两种肝炎者只报后者
凡同时感染两种肝炎者按型分别上报
细菌性痢疾
一、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症状,难以除外其他原因腹泻者。
二、确诊病例:
(一)急性菌痢:
1.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痛;
2.粪便镜检白血球(脓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15个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红血球;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项。
实验确诊:具备1、3项。
(二)急性中毒性菌痢:
1.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燥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3.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血球(脓细胞);
4.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3项。
实验确诊:具备1、2、4项。
(三)慢性菌痢: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附录二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
表4 几种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接触者观察期
病名 潜伏期 隔离期 接触者观察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毒性肝炎 甲型 30日 15-45日 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 密切接触者检疫45日,每周检查一次ALT,以便早期发现
乙型 60-90日 45-160日 急性期应隔离至HBsAg阴转,恢复期仍不阴转者,按HBsAg携带者处理,慢性肝炎病人应调离接触食品、自来水或幼托工作。HBsAg携带者可作HBeAg、抗—HBcIgM及HBV—DNA检查,以确定是否有HBV复制,如属阳性应按慢性肝炎处理,不能献血。 急性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45日。幼托机构发现病人后观察期间,不办理入托、转托手续。疑诊肝炎的幼托和饮食业人员应暂停原工作。
丙型肝炎 50日 15-160日 急性期隔离至病情稳定 同乙型肝炎
丁型 同乙型
戊型 40日 10-60日 自发病日起隔离3周 同甲型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10-14日 4-21日 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接触者不检疫
脊髓灰质炎 7-14日 3-35日 隔离40日,第一周为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第二周以后为消化道隔离。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日,观察期间可应用活疫苗进行快速免疫。
狂犬病 20-90日 10日-1年以上 病程中隔离治疗 接触病人者不检疫,被狂犬或狼咬伤者应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间应注射免疫血清及狂犬病疫苗
流行性感冒 1-3日 数小时-4日 退热后2日 大流行时,集体单位进行检疫,出现发热等症状者,应早期隔离
麻疹 8-12日 6-21日 发病之日起至出疹后5日 密切接触的儿童应检疫21日,如接受过被动免疫者应检疫28日
水痘 14-16日 10-21日 隔离至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医学观察21日
流行性腮腺炎 14-21日 8-30日 从发病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 成人一般不检疫,但幼儿园、托儿所及部队密切接触者应检疫3周。
流行性出血热 14日 7-46日 隔离至发热退 不检疫
登革热 6日 5-8日 起病后7日 不检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0日 5-15日 隔离至症状消失 一般不检疫
艾滋病 15-16日 9-660日 病人及病毒感染者均应隔离至病愈,其分泌物应严密消毒,不能献血、性接触和接吻。 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2个月。
黄热病 3-6日 3-13日 发病之日起一周 医学观察2周
流行性斑疹伤寒 10-12日 5-23日 彻底灭虱后,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2日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灭虱,并检疫观察15日
恙虫病 10-12日 4-21日 不隔离 不检疫
伤寒、副伤寒甲、乙 伤寒:10-14日 7-23日 体温正常后15日解除隔离,或症状消失后第5日起间歇送粪培养2次,阴性后解除隔离 伤寒医学观察23日,副伤寒为15日,从事饮食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养1次,阴性者方可工作
副伤寒:8-10日 2-15日
细菌性痢疾 1-3日 数小时-7日 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2次粪培养阴性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7日,饮食业人员观察期间应送粪便培养1次,阴性者方可工作。
霍乱 1-3日 数小时-7日 腹泻停止后6日,隔日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解除隔离 密切接触者或疑似患者应留验5日,并连续送粪便培养3次,若阴性可以解除隔离观察。
布氏杆菌病 14日 7日-1年以上 临床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 不检疫
鼠疫 腺鼠疫:2-5日 1-8日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肺鼠疫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才能解除隔离。 检疫9日
肺鼠疫:1-3日 数小时-3日
炭疽 1-5小时 12小时-12日 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为止。其他类型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培养2次阴性后取消隔离。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8日
白喉 2-4日 1-7日 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 医学观察7日
百日咳 7-10日 2-30日 发病后40日或出现痉咳后30日 医学观察21日
猩红热 2-3日 1-7日 症状消失后咽拭培养3次阴性,可以解除隔离。一般不少于病后1周 医学观察7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4日 数小时-10日 症状消失后3日,但不少于病后7日 医学观察7日
钩端螺旋体病 10日 2-8日 隔离至症状消失 不检疫
回归热(虱传) 7-8日 2-14日 彻底灭虱后或体温正常后15日解除隔离。 不检疫,彻底灭虱后接受医学观察14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9.1 传染源 9.2 传播途径 9.3 人群易感性 9.4 流行特征 10 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 12.1 潜伏期 12.2 症状和体征 13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象 14.2 血清学检查 14.3 动物接种 15 辅助检查 16 诊断 17 鉴别诊断 18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 18.1 一般治疗 18.2 病原治疗 18.3 对症治疗 18.4 中医治疗 19 预后 20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22 相关检查 附: 1 地方性斑疹伤寒相关药物 1 拼音 dì fāng xìng bān zhěn shāng hán
2 英文参考 endemic typhus
3 概述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murine typhus)。潜伏期为1~2周,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症状轻,病程短,皮疹很少呈出血性,预后好,病死率低。
4 疾病名称 地方性斑疹伤寒
5 英文名称 endemic typhus
6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别名 endemic typhus fever;fleabrone/murine typhus;鼠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蚤传或鼠型斑疹伤寒
7 分类 感染内科 > 立克次体感染 > 斑疹伤寒
皮肤科 > 立克次体和衣原体感染疾病 > 立克次体病
8 ICD号 A75
9 流行病学 地方型斑疹伤寒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并可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国内以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北京市、辽宁等的病例较多,1982~1984年间有多篇文献报道。
10 病因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莫氏立克次体,其形态、染色特点、生化反应、培养条件及抵抗力等均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而在实验动物病损以及抗原性方面有所不同。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可藉补结试验而相互区别。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者为明显,对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较强。病原体接种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立克次体血症,并在各脏器内查见病原体。
1.莫氏立克次体感染雄性豚鼠后,豚鼠除发热外阴囊高度肿胀,睾丸明显肿大,由于莫氏立克次体在睾丸鞘膜的浆膜细胞中快速繁殖,故在鞘膜渗出液涂片中可查见大量立克次体,称豚鼠阴囊现象;而普氏立克次体仅引起轻度的阴囊反应。
2.莫氏立克次体感染大白鼠可使其发热或致死,亦可在其脑内存活数月,故可用以保菌及传代;而普氏立克次体仅使大白鼠形成隐性感染。
3.用本病原体对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可引起致死性腹膜炎;而普氏立克次体则不能。
4.莫氏立克次体与普氏立克次体有共同的具有组特异性的耐热性可溶性抗原,故二者可有交叉免疫反应。各自又有不同的颗粒抗原,可借以通过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等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莫氏立克次体寄生于鼠蚤肠壁细胞内,不影响鼠蚤生命;而普氏立克次体可使被感染的虱致死。
11 发病机制 地方性斑疹伤寒发病机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毛细血管血栓形成较少见。
12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
(1)起病多急骤,部分患者可有1~2天前驱症状如疲乏、食欲缺乏、头痛等。
(2)发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最高体温达38~40℃,伴有显著头痛,全身酸痛,关节痛,眼结膜充血等,热程一般9~14天,长者可达20天,热多渐退。
(3)皮疹较少,约60%~80%患者有皮疹,多在4~7天出现。初见于胸腹部,24h遍及全身,以躯干、四肢为多,面、颈、足底、手掌少见或无皮疹。皮疹形态多为充血性斑丘疹,边缘不整,大小不等,直径约1~5mm,颜色常由鲜红转为暗红,少数病例可见点状出血疹。持续数日皮疹消退,一般不留痕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多数仅有头痛,很少有意识障碍及脑膜 *** 征等。中枢神经系症状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脑膜 *** 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
(4)其他尚可伴有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轻度黄疸及脾脏肿大等。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多见,偶见支气管肺炎。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肺底偶闻罗音,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也有所见。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均属轻度;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肝肿大者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
13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并发症 少数病例病情严重,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14 实验室检查
(2)以莫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鉴别。
(3)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4)DNA探针杂交与PCR基因扩增技术联合,检测患者血中立克次体DNA同样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15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显示低电压,STT改变等。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部间质感染征象。
16 诊断 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要点:
1.居住或工作环境有鼠,或有本病发生。
2.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等特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并且较轻。
3.血清学诊断有阳性结果。
根据以上几点不难作出诊断。
17 鉴别诊断 地方性斑疹伤寒主要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鉴别,其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传染源为患者,以体虱为媒介,多发于冬春季,呈流行性。症状与地方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重,皮疹多,出血性多见,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普氏立克次体凝集反应阳性。本病还需与流感、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区别。
18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治疗 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基本相同。国内某一系列(1985年)报道186例,101例以多西环素200mg顿服治疗;85例则采用四环素每日2g(4次分服),疗程5~7日。结果2日内退热者多西环素组为77%,四环素组为26%,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多西环素组的复发率为3.9%,四环素组为2.4%。国内也有认为除确诊早或有合并症者可加用多西环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19 预后 地方性斑疹伤寒大多预后良好,多在发病第2周恢复。但老年患者或未经治疗患者,感染后可陷于极度衰弱,恢复期延长。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近年来发生暴发流行,仅极少数严重病例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0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预防 1.主要是灭鼠、灭蚤,对患者及早隔离治疗。
2.本病多散发,故多不用预防注射疫苗。如有暴发流行,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疫苗接种,可用普氏立克次体株灭活疫苗。
21 相关药品 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毒毛花苷K、地塞米松
22 相关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白细胞计数、外斐反应、血清谷丙转氨酶
地方性斑疹伤寒相关药物 棕榈氯霉素(B型)片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氯霉素胶囊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棕榈氯霉素(B型)颗粒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氯霉素胶囊 .立克次体感染,可用于Q热、落矶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日1.5...
棕榈氯霉素(B型)颗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1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颞骨外面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