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spirillnmfever,在日本称为sodoku)。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is),长1~3μm,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streptobacillaryfever)。美国麻省哈佛山曾由牛奶引起此病流行,乃因乳牛被鼠咬所致,故又称哈佛山热。
对小螺菌所致病例,除鼠咬史外,须从患者的血液、关节液或局部脓液寻找病原体,或在黑地映光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片染色后检查。如将血液接种小白鼠、豚鼠或兔的腹膜内,1周后检查血液及腹腔液,易于发现此病的小螺菌。因为小动物本身可带这类病原体,在接种前须先检查血液,以肯定它没有这种感染,然后再接种。对于链杆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体外,可用气-液相色谱法(1985)作快速诊断,还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凝集素的存在。
【 摘 要 】青霉素钠(钾)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栏目,主要讲述了 药物名称 青霉素钠(钾) 药物别名 苄青霉素,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penicillin g 英文名称 benzylpenicillinsodium potassum 说明 粉针剂:20万u(0。 功用作用 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腹膜炎、...。本文重点关注青霉素 感染 单位 小时 等内容,您可以在本页对青霉素钠(钾)进行讨论 【关键字】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感染;单位;小时;青霉素钠(钾)【 全 文 】
药物名称 青霉素钠(钾)药物别名 苄青霉素,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penicillin g英文名称 benzylpenicillinsodium potassum说 明 粉针剂:20万u(0.12g)、40万u(0.24g)、80万u(0.48g)、100万u(0.60.),160万u(0.96g)、400万u(2.4g)。
功用作用 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腹膜炎、中耳炎、菌血症、淋病、梅毒、白喉、鼠咬热、气性坏疽、炭疽等。
青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
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
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多杀巴斯德菌感染。
7.鼠咬热。
8.李斯特菌感染。
9.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成人常用量80万~200万u/日,2~3次/日;静脉滴注:200万~1000万u/日,2~4次/日。肌内注射:儿童常用量每日3万~5万u/kg,2~3次/日;静脉滴注:每日5万~20万u/kg,2~4次/日。重症者剂量可适当增大,并根据肾功能适时调节剂量和给药间隔。详细见下:
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周者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肾功能减退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
6.肌内注射时,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药物过量]药物过量的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予对症、支持治疗。血液透析可清除青霉素。
注意事项
您现在的位置是:放心医苑首页 - 求医问药 - 药品频道 - 西 药 - 抗生素 - 青霉素类 - 青霉素钠(钾)
药名:
功效:
类别: 请选择 西 药 中 药 中成药
医生:
单位:
科室: 请选择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皮肤性病科急诊科中医科
省份: 请选择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
医院:
等级: 请选择未知三级特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三级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二级丙等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一级丙等
省份: 请选择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
医生:
单位:
科室: 请选择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皮肤性病科急诊科中医科
省份: 请选择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
名称:
省份: 请选择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
城市:
青霉素钠(钾)
药物名称: 青霉素钠(钾)
药物别名: 苄青霉素,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penicillin g
英文名称: benzylpenicillinsodium potassum
说 明: 粉针剂:20万u(0.12g)、40万u(0.24g)、80万u(0.48g)、100万u(0.60.),160万u(0.96g)、400万u(2.4g)。
功用作用: 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腹膜炎、中耳炎、菌血症、淋病、梅毒、白喉、鼠咬热、气性坏疽、炭疽等。
青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
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青霉素亦可用于治疗: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放线菌病。
3.淋病。
4.奋森咽峡炎。
5.莱姆病。
6.多杀巴斯德菌感染。
7.鼠咬热。
8.李斯特菌感染。
9.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成人常用量80万~200万u/日,2~3次/日;静脉滴注:200万~1000万u/日,2~4次/日。肌内注射:儿童常用量每日3万~5万u/kg,2~3次/日;静脉滴注:每日5万~20万u/kg,2~4次/日。重症者剂量可适当增大,并根据肾功能适时调节剂量和给药间隔。详细见下:
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周者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肾功能减退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
6.肌内注射时,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药物过量]药物过量的主要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予对症、支持治疗。血液透析可清除青霉素。
注意事项: 妊娠b类。过敏者禁用。不宜作鞘内注射。破伤风和白喉患者,可采用本品杀灭病原菌,阻止产生毒素,但不能代替抗毒素治疗。青霉素钾盐不可静脉推注。青霉素效价单位以结晶青霉素钠为标准,每1单位(u)相当于0.6 mg。详细见下: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1.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液为每1ml含500单位青霉素,皮内注射0.05~0.1ml,经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呈阳性反应者禁用。必须使用者脱敏后应用,应随时作好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
2.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青霉胺过敏,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3.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20单位/ml青霉素溶液30℃放置24小时效价下降56%,青霉烯酸含量增加200倍,因此应用本品须新鲜配制。
4.大剂量使用本品时应定期检测电解质;
5.对诊断的干扰:
(1)应用青霉素期间,以硫酸铜法测定尿糖时可能出现假阳性,而用葡萄糖酶法则不受影响。
(2)静脉滴注本品可出现血钠测定值增高。
(3)本品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动物生殖试验未发现本品引起胎儿损害。但尚未在孕妇进行严格对照试验以除外这类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仅在确有必要时使用本品。少量本品从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暂停哺乳。
(一)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由局部组织的急慢性感染引起的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称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般急性炎症时肿大的淋巴结有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呈严格的局限性有时可见淋巴管炎所致的“红线”自原发病灶走向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往往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经治疗后淋巴结常可缩小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常为相应区域的慢性炎症的结果肿大的淋巴结硬度中等常无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
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的特点是局部感染和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肿大并存如面部五官或头颅的急性感染常引起颈部颌下耳后枕后等处的淋巴结肿大;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的急性感染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及会阴部感染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最常见的部位是颌下淋巴结多见于过去有鼻咽喉或口腔感染者其次是腹股沟淋巴结由下肢及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所致
(二)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1淋巴结结核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无其他原发结核病灶可寻者为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在胸肺腹或生殖器等病灶之后出现者为继发性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结核最好发部位是颈淋巴结群结核杆菌大多经扁桃体龋齿侵入形成原发性淋巴结结核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结核颈部一侧或双侧多个淋巴结肿大大小不等初期肿硬无痛进一步发展淋巴结与皮肤及淋巴结之间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移动的团块晚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进而破溃慢性溃疡瘦管形成愈合后留有瘢痕较严重病例可有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等
2丝虫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感染可引起慢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临床症状根据病变部位而异最常见于腹股沟淋巴结若并发下肢淋巴管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橡皮肿诊断依靠居住流行区局部症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夜间检查外周血找到微丝蚴
3性病性淋巴结肿大
(1)软下疳:乃杜克(Ducrey)嗜血杆菌(软性下疳链杆菌)引起的生殖器疼痛性溃疡表面覆盖绿色坏死渗出物一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疼痛及压痛易化脓破溃溃疡基底脓涂片或发炎淋巴结穿刺脓液涂片中可找到大量软性下疳链杆菌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由沙眼衣原体L1L2和L3血清型所致主要病变在淋巴组织起初在外生殖器肛门直肠等处可出现无痛小丘疹或溃疡数日后即愈此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破溃可出现多发瘘管女性的淋巴结病变多在直肠周围后期淋巴结纤维化鉴别主要赖于病史病理及病原学检查
(3)腹股沟肉芽肿:是肉芽肿杜诺凡(Dono-vania)杆菌引起的生殖器及附近部位的无痛性肉芽肿性溃疡鉴别主要靠组织涂片找到(Dono- vania)小体
(4)梅毒性淋巴结肿大:感染梅毒3周左右在外生殖器出现硬性下疳之后1周左右常出现对称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硬不红不痛不融合不粘连诊断主要靠病史下疮史皮疹及血清学检查等
(5)艾滋病(AlDS)性淋巴结肿大:易出现致命性条件感染如卡氏肺梅子虫肺炎病程中可并发肿瘤如Kaposi肉瘤有些人发展为慢性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诊断主要靠病史及血清学检查
4蛇毒性淋巴结炎 被毒蛇咬伤除出现局部症状外往往还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管及淋巴结发炎诊断主要靠病史
(三)全身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很多全身感染性疾病都可致淋巴结肿大范围一般较广疼痛或压痛可不明显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EB病毒引起多见于青少年病程呈自限性一般1~2周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肝脾肿大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2风疹 风疹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淋巴结肿大与皮疹同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发热1~2后皮疹迅速布满躯干及四肢手掌及足底常无疹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耳后枕骨下颈后部为其特征皮疹一般持续3 d后消退肿大的淋巴结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
3麻疹 多见于小儿起初有发热及上呼道卡他症状麻疹部膜斑(Koplik spots)为本病早期特征发热3~5d出疹手心足底亦有疹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牌可肿大
4猫抓病 主要通过猫的抓咬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往认为是一种病毒目前更倾向于为一种细小多形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被抓处皮肤可见疱疹脓瘤结痂或小溃疡形成可有数周的微热抓伤后1-2周相应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有的淋巴结可化脓特异性抗原皮内试验阳性脓液细菌培养阴性饱和银染色找到多形性革兰阴性小杆菌
5恙虫病 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传播媒介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丘疹成水疮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痂称焦痴焦痂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不化脓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皮疹常于第 5~7d出现斑疹或斑丘疹胸背腹部较多部分病例可有肝脾肿大自然病程3周左右外斐反应Oxk株阳性可确诊
6布氏杆菌病 有长期发热多呈弛张热部分呈波浪型最具特殊性多个关节酸痛睾丸炎出汗多有病牛羊接触史血清凝集试验有助于诊断
7腺鼠疫 淋巴结肿大为流行时最先出现的病变腹股沟淋巴结最先累及依次为腋下颈部淋巴结常有较重的全身症状淋巴结肿痛可软化化脓破溃脓液中找到鼠疫杆菌可确诊
8猩红热 淋巴结肿大多在颈部及颌下全身皮肤呈猩红色斑疹并在消退后脱屑有草莓舌咽峡炎咽拭培养常有乙型A组链球菌生长
9钩端螺旋体病 常有脚肠肌疼痛及压痛咯血黄疽局部淋巴结肿大占20%全身淋巴结肿大15%最常见为腹股沟淋巴结其次为腋窝淋巴结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超过1:400效价为阳性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
10鼠咬热 由鼠类咬伤所至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小螺菌所至者出现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皮疹等
11弓形虫病 又称弓形体病为人兽共患疾病弓形虫为孢子纲球虫目原虫其终宿主为猫及猫科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及人为中间宿主人的感染与吞食未煮熟的肉类或饮用污染卵囊的水有关病情轻重不一局限性者以淋巴结炎为最多见常累及颈及腋下淋巴结大小不一无压痛常伴低热等全身症状确诊有赖于病原及免疫学检查
12兔热病 是土拉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发热皮肤溃疡局部淋巴结肿一大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等有野兔接触史或昆虫叮咬史确诊有待于细菌分离和阳性免疫反应
13黑热病 患者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中可找到利什曼小体
你这种情况是由于感受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热,即上呼吸道感染,处于体温上升期,典型的症状即是寒战高热。你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高热体温在38~39摄氏度称中度热;在39~41摄氏度者称高热;41摄氏度以上称超高热。其临床表现可分:
(1)体温上升期。表现为疲乏,不适感,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等症状。
(2)高热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可有汗出。此期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周。
(3)体温下降期。该期由于治疗适当,疾病得到控制,体温恢复正常。
发热是怎么形成的??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在正常健康情况下,这一对矛盾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当患某些疾病时,此相对平衡的关系发生障碍,使产热过多,散热过少,则引起发热。
根据体温上升的机理不同,发热可分为两大类:
一、致热原性发热
大多数患者的发热系由致热原所引起的,如各种病原体、细菌、细菌内毒素、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渗出液中的“激活物”、某些类固醇、异种蛋白等,在体内产生致热原,称为内生性致热原。目前认为这些致热原作用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使其被激活而生成和释放出白细胞致热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改变其功能状态,从而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引起体温上升,出现发热反应。
致热原性发热可见于下列情况:
(1)炎症性发热疾病时,病灶充血明显,致热原吸收较快,渗出液中中性粒细胞越多,渗出范围越大,则发热来的越快,热度越高;而增生性炎症(如结核病)致热原来自大吞噬单核细胞,其数量不多,产生致热原较少,再因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也较慢,故发热较慢,热度较低。
(2)炎症病灶内虽有渗出液的中性粒细胞及致热原积聚,若周围组织增生形成包囊或机化,则致热原的吸收较慢,表现为中度发热、低热,甚至无热。但是当囊内压力增加(如渗出液增多)或屏障被破坏( 如挤压疖痈等)时,则可由无热或低热转为高热。反之,由急性渗出性炎症转为慢性增生性炎症时,则可由高热转为低热。致病微生物从病灶大量进入血液中,可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引起大量内生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也可出现弛张热或消耗热。
(3)无菌炎症的发热,是由于某种损伤(如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等)和因供血障碍,引起组织坏死时,发生白细胞浸润的炎症,炎性渗出物中的蛋白质和白细胞吞噬组织碎片后,均能激活白细胞并生成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而产生发热。
(4)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热,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中性粒细胞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故致发热。
(5)致热类固醇的发热,是由于类固醇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如周期热、肾上腺性征异常症、肾上腺肿瘤、慢性肝炎、肝功不全以及应用原胆烷醇酮治疗等,均可使体内游离原胆烷醇酮增高,在血浆中的游离型增高(正常血浆中原胆烷醇酮呈结合状态,游离部分浓度低),能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6)肿瘤病人的发热,可能是组织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形成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也有认为是肿瘤细胞的自身免疫因素激活白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再有认为即是肝癌、肾上腺癌能引起游离型原胆烷醇增高,产生致热原;还有认为是某些肿瘤组织本身(如淋巴网状细胞瘤)可含有致热原。
二、非致热原性发热
属于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发热,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产热过多,如癫痫持续状态或惊厥后的发热,是由于肌肉抽搐短时期内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而致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热,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增多,基础代谢增高,另一方面是产生的热量不能以高能磷酸化合物形式贮存,以热能形式散发,故产热增多。
(2)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疤痕、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由于汗腺机能缺乏,同时皮肤的散热受到影响,而出现发热。又如心力衰竭伴发热者,是由于心排血量减少,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水肿,加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致皮肤血管收缩,故影响散热;同时,肺部充血使心肺循环受阻碍,故使肺呼吸蒸发散热减少。再如大量失水、失血引起血循环量减少,散热量降低,周围循环衰竭和贫血使大脑皮层功能失常,影响体温调节中枢,故出现发热。若失水量超过体重的1%时,可使体温上升0.2℃~0.3℃,小儿尤为常见。
(3)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失常,如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病毒性疾病、中暑、安眠药中毒、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可影响或直接损害大脑皮层下的体温调节中枢,以致散热发生障碍(无汗)而出现高热。故无汗和高热为此类发热的特征。如神经功能性低热,是由于大脑皮层不稳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正常体温调节中枢障碍而致低热。此低热特点为上午体温高于下午。典型的间脑病发热,常伴有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如出现糖尿病、肥胖症、剧烈饥饿感,常伴心悸、无汗、精神症状等。
发热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在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措施,因此其发热的意义应从两个方面来看。
在体温不太高时(比常温高2.5℃左右),对大多数人的功能影响不显著,并且机体中会有许多有利的变化发生,如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系统的机能包括吞噬作用、抗体的生成、肝脏的解毒作用等都增强。同时发热时代谢的增强如果不是十分过度,也能加速组织的物质交换和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这些变化显然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消灭,有利于人体抵抗感染,为尽快恢复健康创造条件。在很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限度的体温升高常常表示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而发热不显著,甚至体温不升高的病例,如有的新生儿感染、重症败血症,预示着机体反应力较差,甚至有的病例可能预后不良。
因此我们在处理每一个发热病人时,应该能看到发热对机体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对机体有害的一面,随时正确地估计发热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帮助机体战胜疾病,使患儿胜利地、及早地恢复健康。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此热型发生在发热性疾病的极期。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失眠吃猕猴桃
下一篇: 失眠患者应该如何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