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WS/T 564—2017 巴贝虫病诊断简介)

佚名 2023-11-13 08:09:06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通常约5~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患者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热引起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登革热容易与以下疾病相混淆。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钩端螺旋体病,病前有疫水接触史,急性发热,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走路时腓肠肌疼痛更为显着,体检时腓肠肌压痛较明显,血清中可检出抗钩端螺旋体的IgG,IgM抗体。

3、麻疹,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4、恙虫病,发病前曾在灌木草丛中工作或坐卧,可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血清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检查,OXK凝集抗体效价达1:160或以上有诊断意义,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经饲养7~10天后可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5、流行性出血热,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休克,少尿,高血容量综合征,发热,出血,休克与少尿依次出现很常见,休克常于退热时发生,血液白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常超过10%,血小板减少,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膜状物,血清中可检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IgG,IgM抗体。

6、猩红热,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退色,伴有痒感,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形成口周苍白圈,咽拭子培养可有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

WS/T 564—2017 巴贝虫病诊断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基本信息 4 前言 5 标准正文 5.1 1 范围 5.2 2 术语和定义 5.3 3 诊断依据 5.3.1 3.1 流行病学史 5.3.2 3.2 临床表现 5.3.3 3.3 实验室检查 5.4 4 诊断原则 5.5 5 诊断 5.5.1 5.1 无症状感染者 5.5.2 5.2 疑似病例 5.5.3 5.3 临床诊断病例 5.5.4 5.4 确诊病例 5.5.5 5.5 重症病例 5.6 6 鉴别诊断 6 附录 6.1 附录A(资料性附录)病原学 6.1.1 A.1 分类 6.1.2 A.2 形态 6.1.3 A.3 生活史 6.2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流行病学 6.2.1 B.1 传染源 6.2.2 B.2 传播途径 6.2.3 B.3 易感人群 6.2.4 B.4 地区分布 6.2.4.1 B.4.1 国外分布 6.2.4.2 B.4.2 我国分布 6.3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临床表现 6.3.1 C.1 常见临床表现 6.3.2 C.2 重症临床表现 6.4 附录D(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 6.4.1 D.1 血涂片镜检 6.4.1.1 D.1.1 血涂片的制作 6.4.1.2 D.1.2 染色 6.4.1.2.1 D.1.2.1 吉氏染色 6.4.1.2.2 D.1.2.2 瑞氏染色 6.4.1.3 D.1.3 血涂片检查 6.4.2 D.2 巴贝虫核酸检测 6.4.2.1 D.2.1? 样本处理 6.4.2.2 D.2.2 试剂组成 6.4.2.3 D.2.3 操作步骤和结果判读 6.4.2.3.1 D.2.3.1 引物序列 6.4.2.3.2 D.2.3.2 第一轮扩增 6.4.2.3.3 D.2.3.3 第二轮扩增 6.4.3 D.3 巴贝虫抗体检测 6.4.3.1 D.3.1 方法 6.4.3.2 D.3.2 试剂组成 6.4.3.3 D.3.3 操作步骤 6.4.3.4 D.3.4 结果判读 6.4.4 D.4 动物接种 6.5 附录E(资料性附录)鉴别诊断 6.5.1 E.1 疟疾 6.5.2 E.2 莱姆病 6.5.3 E.3 恙虫病 6.5.4 E.4 黑热病 6.5.5 E.5 登革热 6.5.6 E.6 败血症 7 参考文献 8 标准全文 1 拼音 WS/T 564—2017 bā bèi chóng bìng zhěn duàn

2 英文参考 Diagnosis of Babesiosi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564—2017《巴贝虫病诊断》(Diagnosis of Babesiosi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08月01日发布,自2018年02月01日起实施。

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家旭、程训佳、许学年、秦川、张文宏、姚立农、周金林、魏强、陈韶红、郑彬、陈木新。

5 标准正文 巴贝虫病诊断

5.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巴贝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巴贝虫病的诊断。

5.2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巴贝虫 Babesia. spp

寄生在人和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原虫,感染人的主要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邓肯巴贝虫(B.duncani)、猎户巴贝虫(B.venatorum)等(参见附录A)。

2.2

巴贝虫病 babesiosis/babesiasis

由巴贝虫感染引起的一类 *** 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经蜱传播。

2.3

无症状感染者 asymptomatic case

无临床症状的巴贝虫感染者。

2.4

重症巴贝虫病 severe babesiosis

巴贝虫病确诊病例,出现高热、重度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昏迷等一项或多项临床表现。

5.3 3 诊断依据

5.3.1 3.1 流行病学史 有野外活动、蜱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史(参见附录B)。

5.3.2 3.2 临床表现 3.2.1 常见临床表现:寒战、发热、出汗、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腹痛、贫血等(参见附录C的C.1)。

3.2.2 重症临床表现:高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昏迷等(参见附录C的C.2)。

5.3.3 3.3 实验室检查 3.3.1 血涂片镜检查见巴贝虫(见附录D的D.1)。

3.3.2 巴贝虫核酸检测阳性(见附录D的D.2)。

3.3.3 巴贝虫抗体检测阳性(见附录D的D.3)。

3.3.4 动物接种巴贝虫阳性(见附录D的D.4)。

5.4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5.5 5 诊断

5.5.1 5.1 无症状感染者 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同时符合3.3.1、3.3.2和3.3.4中任一条。

5.5.2 5.2 疑似病例 符合3.1,并同时符合3.2中任一条。

5.5.3 5.3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3.3。

5.5.4 5.4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或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3.1、3.3.2和3.3.4中任一条。

5.5.5 5.5 重症病例 确诊病例,同时符合3.2.2。

5.6 6 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应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如疟疾、莱姆病、恙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败血症等相鉴别(参见附录E)。

6 附录

6.1 附录A(资料性附录)病原学

6.1.1 A.1 分类 巴贝虫属于顶复门(Apiplexa)、孢子虫纲(Sporozoa)、梨形虫亚纲(Priopla *** asina)、梨形虫目(Piropla *** ida)、巴贝虫科(Babesiidae)、巴贝虫属(Babesia)。目前己鉴定的有100多种巴贝虫,可以感染牛、马、羊、犬等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能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主要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分歧巴贝虫(B.divergens)、邓肯巴贝虫(B.duncani)、猎户巴贝虫(B.venatorum)等。

6.1.2 A.2 形态 巴贝虫在红细胞内形态多样。常见虫体形态有环形、圆形、杆形、点状、梨形、阿米巴形等。典型形态为梨形,常在一个红细胞内有多个虫体寄生,以1~4个虫体居多,可形成三联体,或四联体型,即马耳他十字形;且可为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经瑞氏或吉氏染色后,胞浆呈蓝色,核呈红色。根据虫体大小分为:大型巴贝虫,体长2.5μm~5μm,如分歧巴贝虫;小型巴贝虫,体长1.0μm~2.5μm,如田鼠巴贝虫。

6.1.3 A.3 生活史 巴贝虫的生活史主要包括在人或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和媒介蜱体内发育阶段。巴贝虫的子孢子通过蜱叮咬随唾液进入人或脊椎动物体内,侵入红细胞后,通过出芽生殖方式或二分裂增殖发育成裂殖子。随着红细胞破裂,裂殖子释放后,再侵入新的红细胞,重复分裂增殖。部分虫体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通过蜱吸食宿主血液进入蜱体内,在肠道中发育为配子,进而结合成合子,然后进行增殖,再通过血淋巴移行至蜱体内各个组织。移行到蜱唾液腺的合子,进一步发育为子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巴贝虫在蜱间传播方式有:①经卵传递:雌蜱吸血后,巴贝虫在蜱体内繁殖发育后,进入蜱卵巢,经卵传递给下一代蜱。②期间传播:幼蜱(或若蜱)吸食含有巴贝虫的血液后发育,将虫体传给下一个发育阶段。

6.2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流行病学

6.2.1 B.1 传染源 感染巴贝虫的人和社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等啮齿类,及牛、鹿、犬、浣熊、鸟类等动物。

6.2.2 B.2 传播途径 经蜱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

6.2.3 B.3 易感人群 人对巴贝虫普遍易感。

6.2.4 B.4 地区分布 6.2.4.1 B.4.1 国外分布 巴贝虫呈世界性分布,自1888年罗马尼亚科学家Babes首次从病牛红细胞中发现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以来,己鉴定报道100余种,但感染人体的主要有田鼠巴贝虫、分歧巴贝虫、邓肯巴贝虫和猎户巴贝虫等数种。1957年南斯拉夫学者报道了首例人体巴贝虫感染病例之后,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均有巴贝虫感染病例报道,以美洲、欧洲地区为多。美国自2011年将巴贝虫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每年报告约1000例感染者,主要流行虫种为田鼠巴贝虫。而欧洲地区报道病例略少,主要流行虫种为分歧巴贝虫、猎户巴贝虫和田鼠巴贝虫。近年来,埃及、墨西哥、南非、莫桑比克、澳大利亚、巴西、日本、韩国等相继报道了人感染巴贝虫的病例。

6.2.4.2 B.4.2 我国分布 我国首次人体巴贝虫感染病例报告可追溯到1944年,洪式闾对重庆地区一例疑似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涂片检查时,根据原虫形态特征分析判定,该患者为巴贝虫感染。至今,我国己报告病例约100例,病例报告地区包括黑龙江、云南、重庆、广西、上海、新疆、浙江、内蒙古、山东及台湾等,报道病例较多的地区为黑龙江和云南。我国分布虫种主要是田鼠巴贝虫、猎户巴贝虫和分歧巴贝虫,南方以田鼠巴贝虫为主,北方则以猎户巴贝虫为主。多数病例发病集中在夏季,可能由于该季节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易引起人的感染。在我国文献报道病例中少数患者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手术输血史,有些患者无明确的感染方式。

6.3 附录C(资料性附录)临床表现

6.3.1 C.1 常见临床表现 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与无性繁殖期巴贝虫破坏红细胞程度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其潜伏期1周~4周。免疫功能正常者多呈自限性,症状可持续2周~4周。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出汗、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头痛、腹痛、贫血或血红蛋白尿等。

6.3.2 C.2 重症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起病急,多发生于脾切除、老年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病人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尿、黄疸、呼吸窘迫、肾功能衰竭或昏迷,甚至死亡。病人肝功能异常。

6.4 附录D(规范性附录)实验室检查

6.4.1 D.1 血涂片镜检 6.4.1.1 D.1.1 血涂片的制作 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指端采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采血。取血在表面洁净、无刮痕的载玻片上涂制薄血膜。用推片中部刮取血液1.0μL~1.5μL,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 cm宽时,使两张玻片保持25°~35°角,迅速推成舌状薄血膜。

6.4.1.2 D.1.2 染色 6.4.1.2.1 D.1.2.1 吉氏染色 染色前先用甲醇固定血膜。成批染色时,将血膜朝一个方向插入染色缸中,或每对载玻片血膜朝外插入染色缸中,倒入新配制的2%吉氏染液(2 mL吉氏原液与98 mL蒸馏水或PBS缓冲液混匀)浸没薄血膜,30 min后,向染色缸中注入自来水或PBS缓冲液至溢出,除掉染液表面浮渣,将染色缸中残余的染液倾出,加入新水,反复冲洗2~3次,然后取出玻片,将血膜朝下插在晾片板上晾干。单张血膜染色可取PBS缓冲液2 mL加入吉氏染液1~2滴,混匀后滴在薄血膜上,20 min~30 min后,水洗、晾干。

6.4.1.2.2 D.1.2.2 瑞氏染色 在薄血膜上加瑞氏染液5~8滴,固定染色1 min~2 min。然后再加5~8滴蒸馏水于血膜上,用吸管将染液与蒸馏水混合均匀,染色3 min~5 min后,用清水轻轻冲去染液,晾干。

6.4.1.3 D.1.3 血涂片检查 染色后的血膜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经瑞氏或吉氏染色后,巴贝虫胞浆呈蓝色,核呈红色。常见虫体形态有环形、圆形、杆形、点状、梨形、阿米巴形、马耳他十字等。检查到上述形态的巴贝虫为阳性。

6.4.2 D.2 巴贝虫核酸检测 6.4.2.1 D.2.1? 样本处理 采取核酸提取试剂盒或其他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提取巴贝虫DNA。

6.4.2.2 D.2.2 试剂组成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和PCR扩增试剂盒。

6.4.2.3 D.2.3 操作步骤和结果判读 6.4.2.3.1 D.2.3.1 引物序列 采用巢氏PCR方法从患者红细胞中检测巴贝虫18S rRNA特异性基因。引物序列如下: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

Bab 5(第一轮上游引物)

5'AATTACCCAATCCTGACACAGG3'

Bab 8(第一轮下游引物)

5'_TTTCGCAGTAGTTCGTCTTTAACA3'

Bab 6(第二轮上游引物)

5'GACACAGGGAGGTAGTGACAAGA3'

Bab 7(第二轮下游引物)

5'CCCAACTGCTCCTATTAACCATTAC3'

6.4.2.3.2 D.2.3.2 第一轮扩增 以引物Bab5和Bab8进行第一轮扩增,反应体系为50μL:

Taq酶 5 U/μL??? 0.25μL

10×buffer??? 5μL

dNTP??? 4μL

Bab520μmol/L??? 1.5μL

Bab820μmol/L??? 1.5μL

DNA模板??? 2μL

ddH2O??? 35.75μL

PCR过程为:

95℃ 5 min;95℃ 45 s,55℃ 45 s,72℃ 1min共35个循环;72℃ 7 min。

6.4.2.3.3 D.2.3.3 第二轮扩增 取PCR产物2μL,以Bab6和Bab7进行第二轮扩增,反应体系为50 μL:

Taq酶 5 U/μL??? 0.25μL

10×buffer??? 5μL

dNTP??? 4μL

Bab620μmol/L??? 1.5μL

Bab720μmol/L??? 1.5μL

PCR产物??? 2μL

ddH2O??? 35.75μL

PCR过程为:

95℃ 5 min;? 95℃ 45s,55℃ 45 s,72℃ 1min共35个循环;72℃ 7 min。

将第二轮的PCR产物进行电泳,确认片段大小约为400 bp的特异片段。PCR产物经割胶回收后,连入载体,进行克隆并测序分析,确定巴贝虫感染。

6.4.3 D.3 巴贝虫抗体检测 6.4.3.1 D.3.1 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样品中的巴贝虫IgG(或IgM)抗体。

6.4.3.2 D.3.2 试剂组成 巴贝虫诊断抗原(5μg/mL~10μg/mL)包被的96微孔板、葡萄球菌蛋白A(SPA)或抗人IgG(或IgM)酶标结合物、洗涤液(含有0.050/ Tween20的PBS缓冲液)、稀释液(含有1%牛血清白蛋白的洗涤液)、终止液(主要成分为2 mol/L硫酸溶液)、底物A液(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底物B液(主要成分为四甲基联苯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6.4.3.3 D.3.3 操作步骤 在盛有0.5 mL稀释液的1.5 mL塑料离心管或稀释板孔中,加入5μL待检测样混匀。在包被巴贝虫抗原的96微孔板中加入稀释的待检样品100μL(复孔检测),设阳性对照2孔,阴性对照2孔,并设空白对照2孔,置37℃孵育30 min。随后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涤3次,每次间隔1 min,甩干。除空白对照孔外,每孔加入酶标结合物50μL,37℃孵育30 min。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洗涤3次,每次间隔1 mm,甩干。每孔依次加入底物A液、底物B液各50μL,轻叩微孔板混匀,37℃避光放置5 min~10 min。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

6.4.3.4 D.3.4 结果判读 用酶标检测仪在450 nm波长下,空白孔调零,测定各试验孔OD值。如S/N(样品孔OD值/阴性对照孔OD均值)≥2.1,结果判为阳性。

6.4.4 D.4 动物接种 取患者外周抗凝血,无菌接种于BALB/c小鼠、SCID小鼠、NODSCID小鼠或地鼠,每只腹腔接种0.5 mL。自接种一周后开始尾部采血,制备血涂片并染色,镜检观察红细胞染虫状况(参见D.1)。查见巴贝虫则判为病原学阳性。

6.5 附录E(资料性附录)鉴别诊断

6.5.1 E.1 疟疾 到过疟疾流行区旅游或工作,有蚊虫叮咬史。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疟原虫镜检阳性或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阳性。血片染色后镜检巴贝虫与疟原虫的区别:间日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明显大于正常红细胞,巴贝虫感染红细胞大小无明显改变;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大小无改变,常见环状体,而巴贝虫形态多样;同时注意与三日疟和卵形疟原虫的鉴别诊断。

6.5.2 E.2 莱姆病 莱姆病也是一种以蜱为媒介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常出现游走性红斑、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等症状。

6.5.3 E.3 恙虫病 有恙螨叮咬史。患者在 *** 或细嫩的皮肤上有焦痂或黄豆大的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数月消失,病后4 d~6 d胸腹部有红色斑丘疹。其热型为稽留或驰张型。外斐试验阳性。

6.5.4 E.4 黑热病 有到过黑热病流行区,有白蛉叮咬史。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贫血等症状。骨髓涂片可查见利什曼原虫。

6.5.5 E.5 登革热 有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高热、头痛、眼球痛、肌肉与关节疼痛、鼻衄、淋巴结肿大、出疹等症状,一般在发热4 d~5 d时出现斑疹,分布于躯干、面部和四肢,随体温下降皮疹消失。血清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

6.5.6 E.6 败血症 有寒战、高热、出汗等症状,热型多为弛张热,无周期性,白细胞总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培养可见致病菌,有原发病灶和皮肤脓肿以及挤压疖疮等病史。

7 参考文献 [1] 吴观陵,人体寄生虫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马永红,巴贝斯虫与巴贝斯虫病的免疫预防,畜禽业,1999,11:1213.

[4] 陈小光,李学荣,吴忠道,巴贝虫和巴贝虫病的研究进展,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2,39(1):4549.

[5] 《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编委会,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6]? WS 259—2015 疟疾的诊断.

[7] 瞿逢伊,我国医学寄生虫学发展百年历史回顾与评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4):259273.

[8] Homer MJ, AguilarDelfin I,Telford SR 3rd, Krause PJ, Persing DH. Babesiosis. Clin Microbiol Rev.2000,13(3):451469.

[9] Hunfeld KP, Hildebrandt A, Gray JS. Babesiosis: Recent insights into an ancient disease. Int J Parasitol.2008,38(11):12191237.

[10] Kjemtrup AM, Conrad PA. Human babesiosis: an emerging tickborne disease. Int J Parasitol.2000,30:13231337.

[11] Vannier E,Krause PJ. Human babesiosis.N Engl J med.2012,366(25):23972407.

[12] Wei Q, Tsuji M, Zamoto A, Kohsaki M, Matsui T,Shiota T,Telford SR 3rd, Ishihara C.Human babesiosis in Japan: isolation of Babesia microtilike parasites from an asymptomatic transfusion donor and from a rodent from an area where babesiosis is endemic.J Clin Microbiol.2001,39(6):21782183.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 标准全文

登革热能治好的吗?

登革热是可以治愈的。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等。该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症状一般较轻,可治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给人,也不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播,还没有疫苗可预防。其潜伏期通常约5天-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

扩展资料:

由于本病系由蚊子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11月份,高峰在7月-9月。在室外工作时应穿长袖衣裤,或在皮肤上凃防蚊油;白天、晚上睡觉应挂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登革热一般在蚊子叮咬后3至14天内发病,急性期的一两天内,患者体温会升高到39℃至40℃,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有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福建17例登革热集中爆发 已治愈5例

简答题:接种疫苗为什么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病如何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一)管理传染源---1

甲类传染病
鼠疫 霍乱
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管理传染源---2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一)管理传染源---3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4
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 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水痘
麻疹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病人和病原体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粪便都含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随病人或携带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环境后,经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由口而入引起感染。发病相应地以气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为多。

预防措施:
1、及时发现病人,加以隔离治疗;
2、加强“三管一灭”工作;
3、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有特异性预防接种的要进行预防接种,如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g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病原体
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
流感病毒不耐热、酸和乙醚,对甲醛、乙醇与紫外线等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4、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 次小流行。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各型流感病毒所致症状,虽有轻重不同,但基本表现一致。
1、单纯型流感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部分轻症者,类似其他病毒性上感,1~2日即愈,易被忽视。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另外,可将起病3日内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

鉴别诊断: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可根据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鉴别。
2、肺炎支原体肺炎:起病较缓。咯少量粘痰或血丝痰,病情和缓,预后良好。冷凝集试验及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效价升高。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按呼吸道隔离病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食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治疗:有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酌情选用APC、安乃近、鲁米那等。高热显著、呕吐剧烈者应予适当补液。
3、消炎抗病毒治疗:早期用药有一定效果,可抑制病毒增殖,病程缩短。此外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效果明显。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病人隔离治疗1周,或至退热后2天。不住院者外出应戴口罩。单位流行应进行集体检疫,并要健全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2小时。
3、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预防
4、接种流感疫苗:在疫苗株与病毒株抗原一致的情况下,均有肯定的预防效果。接种时间: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接种,推荐接种时间为9至11月份。接种对象:所有希望减少患流感可能性,没有接种禁忌,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重点推荐人群
(1) 60岁以上人群;
(2) 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 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 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一)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
该病毒耐寒,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二)流行病学
3、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
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五)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1、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2、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自动免疫:用腺腮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
4、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
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一)病原学

本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50~200nm。中心为双股DNA,其外为20面体核衣壳,衣壳表面有一层脂蛋白包膜,内含补体结合抗原,不含血凝素或溶血素。
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人为唯一的宿主。
该病毒不耐高温,不能在痂皮中存活,易被消毒剂灭活。但能在疱疹液中-65℃下存活8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4~16日(10~24日)
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

(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对冬春季有轻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学龄前儿童,应注意仔细查体,询问有无与水痘患者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根据皮疹的特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各种疹型同时存在,出现粘膜疹,全身症状轻微或无,多能确立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
(2)病毒分离 在起病3天内取疱疹液做细胞培养,其病毒分离阳性率高。
(3)血清抗体检测可用补体结合试验等方法测定。

(五)治疗
1、一般处理与对症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庖疹破溃感染。皮疹已破溃可涂以龙胆紫或新霉素软膏。继发感染者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瘙痒者可给予炉甘石洗剂及抗组织胺药物。激素一般禁用,当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时,在应用有效抗生素的前提下,酌情使用。病前已用激素者应用尽快减量或停用。
2、抗病毒疗法
干扰素,10~20万μ/日,连用3~5天;其他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也可选用。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在集体儿童机构的接触者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对污染场所进行消毒。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病人用过的食具、衣物、手帕、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接种水痘疫苗:用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1周岁以上儿童。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一)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该病毒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灭活;耐寒不耐热,4℃可存活5个月,-15℃存活5年;而20~37℃仅存活2小时,56℃30分钟即被破坏。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该病传染性强,易感者直接接触后90%以上可得病

2、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二)流行病学
3、易感人群 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递免疫力,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开展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
4、流行特征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4天。严重感染或输血感染者可短至6天;被动免疫或接种疫苗者,可长达3~4周。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三)临床表现 --- 1、前驱期

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咳嗽逐日加重。婴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起病2~3天第一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微隆起,周围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此征有早期诊断价值。初少许,随后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及唇龈等处。粘膜斑多数在出疹后1~2天完全消失。下脸缘可见充血的红线(stimson's line)。

(三)临床表现-- 2、出疹期
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舌乳头红肿,咽部肿痛,咳嗽加重,声音嘶哑,呼吸道急促,胸部X线检查,可见轻重不等的较广泛的肺部浸润病变。肺部体征,除重症病人肺部闻有细湿罗音外,多为阴性。该期病人肝脾可肿大,婴幼儿易伴腹泻稀水样便,粪检含有少许脓细胞。

(三)临床表现--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四)诊断
1、流行病学 易感者(未出过麻疹,亦未经自动免疫),在病前3~4周内有与麻疹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凡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为麻疹,如口腔查见麻疹粘膜斑,可基本确诊。若有典型皮疹,退疹后留有色素沉着,其它症状相应减轻,则诊断更加明确。

(四)诊断
3、实验室检查 仅用于不典型的疑难病例或久无麻疹地区的首发病例的确诊。
(1)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培养:采早期病人漱口液或鼻、咽拭子。
(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以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麻疹抗体IgG,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呈4倍升高,均有诊断价值。

鉴别诊断
1、风疹(rubella):多见于幼儿,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炎症轻,起病1~2天即出疹,为细小稀疏淡红色斑丘疹,1~2天退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其显著特点。
2、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roseda infantum):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本病的特征。

鉴别诊断
3、猩红热: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斑疹或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4、肠道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常发生皮疹。多见于夏秋季,出疹前有发热,咳嗽、腹泻,偶见粘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形态不一,可反复出现,疹退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五)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呼吸道隔离 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患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2)保持室内温暖及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要充足;保持皮肤及眼、鼻、口、耳的清洁,用温热水洗脸,生理盐水漱口;用抗生素眼膏或眼药水保护眼睛,防止继发感染。

(五)治疗
2、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用小剂量退热药,但体温不得降至39℃以下,或适量镇静剂防止惊厥。忌用强退热剂及冰水,酒精等擦浴,以免影响皮疹透发。烦躁不安或惊厥者应给复方氯丙嗪、鲁米那、安定等,咳嗽重痰多者,可服止咳祛痰药。
3、并发症治疗:肺炎、喉炎等。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六)预防
3、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按免疫程序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接种麻疹疫苗,1.5岁及6周岁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39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