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一般病程14~28天,但有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失语、痴呆、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还有少数病情迁延可达数月或1~2年之久,患者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癫痫及精神障碍。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过去有所减轻,病死率也明显降低,可能与采取免疫注射,加强对症治疗有关。
森林脑炎早期有哪些症状
1、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最短2天,长者可达一个多月。
2、前驱期一般数小时至3天,部分患者和重型患者前驱期不明显。轻型患者起病多缓慢,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耳鸣、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经3~4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起病急骤,突发高热或过高热,并有头痛、恶心、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等,迅速出现脑膜刺激症,数小时内进入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森林脑炎的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自5月上旬开始,6月为高峰,7~8月下降,呈散发状态,约80%病例发生在5~6月间。森林脑炎分布具严格的地区性,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人群普遍易感,所有病人均与森林作业有关,尤多见于采伐工人,以20~30岁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可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病毒在自然界循环于蜱和野生动物中,啮齿动物如灰鼠、野鼠、刺猬等均为森林脑炎的传染源。当蜱吸吮受染啮齿动物的血液后,病毒在蜱体内繁殖,并可越冬和经卵传代,故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当易感者进入有森林脑炎存在的森林地带,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即可感染得病,大部分为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仅一小部分出现典型的症状。
脑炎在临床上主要症状为发热、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昏迷或死亡。由于脑炎的致病原因不同,其诊疗方法不尽相同,一般包括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如结核性脑膜炎使用抗结核药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脑囊虫病使用丙硫咪唑驱虫治疗等。部分脑炎具有传染性,因感染源不同,传播途径不同。最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其主要经蚊虫叮咬传播,夏秋季高发,10岁以下儿童易感。脑炎(encephalitis)是指脑实质所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可由病毒、细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则昏迷甚至死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38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