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率失常是指激动仍然起源于窦房结,但其速率及节律有所变异的一类心律失常。有如下几种:
(1)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自律除极的频率增加,超过正常窦性心律的上限,即成人超过100次/分,儿童则高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即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3)窦房结暂停:窦房结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能产生冲动,以致未能激动心房或整个心脏时,称为窦房结暂停。
(4)窦性心律不齐:指窦房结不规则地发出激动所引起的心房及心室的节律改变,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
(5)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能通过窦房结与心房肌组织的连接区,便称为窦房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的心电图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倒置;P-R间期0.12~0.20秒。人体右心房上有一个特殊的小结节,由特殊的细胞构成,叫做窦房结。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属于正常节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均属窦性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称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称窦性停搏。
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并引起头昏、黑蒙、晕厥等临床表现,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检查
凡是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改变而引起的心律失常称为窦性心律失常。影响窦房结自律性改变的有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及窦房结自身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是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两种,只有少数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的改变是由于窦房结本身的器质性损害引起。
在神经因素中,主要是迷走神经的影响,其次是受交感神经的影响。因此,在情绪激动、体力活动、餐后及发热时均可引起心动过速。同样,一些体液因素也能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而引起窦性心律失常。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窦性心律失常、百度百科-窦性心律
正常人的心脏的起搏点为窦房结,窦房结释放神经冲动引起心脏收缩,称为窦性心律,窦房结频率决定了心率的快慢。正常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异常的频率和节律会造成窦性心律失常 。常见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暂停、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结自律频率增加,成年人超过正常窦性心律100次/分时,儿童患者超过相应年龄正常范围时,即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反之,窦房结自律频率降低,低于正常窦性心律范围时,即为窦性心动过缓。当窦房结不规则地发出激动时,会引起心脏收缩节律改变,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 窦房结自律性发生异常时,可能在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不产生冲动,以致未能激动心脏产生心跳,称为窦房结暂停。往往在窦房结暂停时会发生其他部位心肌的自发逸搏。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能通过窦房结和心房肌组织的连接区向下传递,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有时窦房结暂停和窦房传导阻滞不容易区别,但这两种情况都需要特别注意,可能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窦性心律不齐在医学上一般也可以将其称为窦性心律失常,患有该疾病需要人们到心内科就诊。随着目前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病率极高,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该疾病的认识还是不够的,人们在生活中要加强对于疾病的了解。
窦性心律不齐最常见的发病人群是健康的儿童,在三岁以后该疾病的发病率会降低,而且婴幼儿也是比较少见的。目前认为引发该疾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遗传,另外先天性的发育异常、免疫系统的感染等原因也可能引发窦性心律不齐出现。
一般来说儿童患有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相对成年人来说是会轻一些的,患者在患病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悸、四肢无力以及精神萎靡等情况,但是并不会很严重,要想在早期发现患有窦性心律不齐需要人们养成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好习惯。
窦性心律不齐在医学上一般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四种。如果长时间患有该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尤其是在运动之后,这类情况会加重,对患者的影响极大。
对于窦性心动过速这类疾病来说,发现了患病之后就应该进行最准确的治疗。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主要使去除诱因,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必要时可多患者进行受体阻滞剂治疗。而病情严重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需要安装起搏器,这样能够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在治疗的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的情况。
患有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格外的注意,一定要加强饮食的保健,适合患者吃的食物有糯米、大枣、动物内脏、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应该忌烟忌酒,不要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要多吃高热量的食物。平时千万不要太过劳累,严重的患者则需要卧床休息,并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要坚持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缓解病情发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3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下一篇: 糖尿病患者的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