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程进展缓慢,可分为代偿与失代偿二个阶段,但其界限有时并不清楚。
(一)功能代偿期: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表现,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听诊呼吸音低,可有干湿罗音,心音轻,有时只能在剑突下处听到。肺动脉区第二音亢进,上腹部剑突?有明显心脏搏动,是病变累及心脏的主要表现。颈静脉可有轻度怒张,但静脉压并不明显增高。
(二)功能失代偿期:肺组织损害严重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可导致呼吸和(或)心力衰竭。
1.呼吸衰竭:缺氧早期主要表现为紫绀、心悸和胸闷等,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称为肺性脑病。表现为头痛、头胀、烦躁不安、语言障碍,并有幻觉、精神错乱、抽搐或震颤等。动脉血氧分压低于3.3kPa(25mmHg)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超过9.3kPa(70mmHg)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明显,出现神志淡漠、嗜睡,从而昏迷以至死亡。
2.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因此常合并有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气喘、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右心衰竭症状。体检示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心前区可闻奔马律或有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引起的收缩期杂音,杂音可随病情好转而消失。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性心律失常,肝肿大伴压痛,肝颈反液压征阳性,水肿和腹水,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此外,由于肺心病是以心、肺病变为基础的多脏器受损害的疾病,因此在重症患者中,可有肾功能不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面颊色素沉着等表现。
一、什么是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少部分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有关。肺源性心脏病常年存在,多于冬春季节并发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本病属于中医学“喘证”、“痰证”、“水肿”、“饮证”范畴。
二、肺源性心脏病病因
一、支气管、肺疾病。
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
三、肺血管疾病。
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
三、肺源性心脏病症状
主要症状是呼吸衰竭,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本病的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改善心肺功能,同时须积极治疗并发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肺胀”等范畴。其病是因脏腑虚损及外感时邪,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常,不能随阴阳而出入,气迫于肺,不得宣畅,久之肺脾肾虚损,正气衰微,气阴两伤,阴损及阳。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外寒内饮型:证见咳嗽喘促,倚息不得平卧,心悸胸痞,痰多白沫,身痛体重,肢体浮肿,发热恶寒、舌苔白腻。
2.上盛下虚型:证见心悸头晕,咳嗽短气,喘促不利,痰多色白。胸闷,形寒肢冷,尿少浮肿,舌淡或紫暗。
3.肺肾两虚型:证见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胸胁满闷,心悸烦乱,不得平卧,神疲易汗,或见下肢浮肿,舌淡苔腻,脉细弱等。
四、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检查
一、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肺动脉高压征;右心室增大征。
二、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的改变。
三、心电向量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的图形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五、肺阻抗血流图及其微分图检查。
六、血气分析。
七、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可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常延长;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八、其他:肺功能检查对早期或缓解期肺心病人有意义。痰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可以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五、肺源性心脏病治疗方法
1、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参考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选用广谱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可能的继发真菌感染。
(2)通畅呼吸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与其他心脏病心力竭的治疗有其不同之处,因为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病人尿量增多,浮肿消退,肿大的肝缩小、压痛消失。不需加用利尿剂,但对治疗后无效的较重病人可适当选用利尿、强心或血管扩张药。
(4)控制心律失常:一般心律失常经过治疗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5)加强护理工作:本病多急重、反复发作,多次住院,造成病人及家属思想、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极大负担,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信心,配合医疗十分重要。
二、缓解期。
原则上是采用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希望逐渐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1.诊断依据
(1)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或肺血管疾病病史。
(2)有慢性咳嗽、咳痰、气促症状及肺气肿体征,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扩张,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结合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等检查。
2.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与肺心病均多见于老年人,但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纹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常并发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史,而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病史;后期可出现左心衰竭;一般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表现;体检、X线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大为主的征象,可资鉴别。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时鉴别较困难。
(2)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病年龄小,多有风湿活动病史,无肺疾病史;瓣膜区可闻及瓣膜损害的特征性杂音;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特殊改变。
(3)扩张型心肌病:本病无慢性肺胸疾病史,多表现为全心扩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无明显肺动脉高压、显著肺气肿征象。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急性加重期关键在于迅速有效地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处理好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控制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缓解期积极治疗基础原发病,提高免疫力,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发展。
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渐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1)症状: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活动耐力下降。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少有胸痛或咯血。
(2)体征:①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性啰音;②心脏体征:P2>A2,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③部分患者因肺气肿使胸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常见体征有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加重,心悸、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常见体征有明显发绀,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X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还可有肺动脉高压征象: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②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样表现;④右心室增大征。
(2)心电图检查:主要条件有:①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②V1R/S≥1;③重度顺钟向转位;④RⅥ+Sv5≥1.05mV;⑤V1~3导联QRS波呈qR、QS、qr(需除外心肌梗死);⑥肺型P波。次要条件有:①右束支传导阻滞;②肢体导联低电压。符合1个主要条件或2个次要条件可以诊断。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
(4)血气分析: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
(5)血液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升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血清学检查可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改变;电解质紊乱。
(6)其他:肺功能检查对原发病的诊断有意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24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样安置尿毒症患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