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可因肺部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并发症。
书 名:内科护理学
作 者:何国平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6月1日
ISBN:9787811057409
开本: 16开
定价:43.00元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第三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四节 肺炎
一、肺炎链球茵肺炎
二、葡萄球菌肺炎
三、克雷伯杆茵肺炎
四、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五、肺炎支原体肺炎
六、军团茵肺炎
七、其他肺炎
第五节 肺脓肿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
第七节 肺结核
第八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九节 支气管哮喘
第十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一节 肺血栓栓塞症
第十二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十三节 胸腔积液
第四节 自发性气胸
第五节 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呼吸衰竭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十六节 机械通气
第十七节 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二、胸腔穿刺术
[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护理病例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心源性呼吸困难
二、心源性水肿
三、心悸
四、心源性胸痛
五、晕厥
第三节 心力衰竭
一、慢性心力衰竭
二、急性心力衰竭
第四节 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律失常
二、房性心律失常
三、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四、室性心律失常
五、心脏传导阻滞
六、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第五节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六节 心脏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五、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护理
第七节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三、心绞痛
四、心肌梗死
第八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九节 心肌疾病
一、扩张型心肌病
二、肥厚型心肌病
三、特异性心肌病
四、心肌炎
五、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第十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二、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
第十一节 心包疾病
一、急性心包炎
二、缩窄性心包炎
三、心包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十二节 循环系统诊疗技术及护理
一、冠心病患者做介入诊疗技术的前后护理
二、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的护理
三、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护理
四、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五、经皮穿刺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的护理
六、心脏电复律
[附]冠心病护理病例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第三节 胃炎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
第五节 胃癌
第六节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一、肠结核
二、结核性腹膜炎
三、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
第七节 炎症性肠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
二、克罗恩病
第八节 肝硬化
第九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节 肝性脑病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
第十二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三节 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护理常规
一、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
二、纤维结肠镜检查术
三、内镜食管静脉套扎术
[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护理病例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第三节 肾小球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第五节 尿路感染
第六节 急性肾衰竭
第七节 慢性肾衰竭
第八节 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
一、血液透析
[附]血液滤过
二、腹膜透析
[附]慢性肾功能不全护理病例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第三节 贫血
一、概述
二、缺铁性贫血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溶血性贫血
第四节 出血性疾病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过敏性紫癜
三、血友病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第五节 白血病
一、急性白血病
……
第七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八章 免疫与结缔组织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九章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操作名称 5 呼吸训练的适应证 6 呼吸训练的禁忌证 7 准备 8 方法 9 注意事项 1 拼音 hū xī xùn liàn
2 英文参考 breathing training
3 概述 呼吸训练是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
4 操作名称 呼吸训练
5 适应证 呼吸训练适用于: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2.慢性限制性肺疾病,包括胸膜炎后和胸部手术后。
3.慢性肺实质疾病,包括肺结核、尘肺等。
4.哮喘及其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
6 禁忌证 1.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未控制。
2.呼吸衰竭。
3.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的其它临床情况。
7 准备 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8 方法 1. *** ? 基本原则是选用放松、舒适的 *** ,例如卧位、半卧位、前倚靠坐位等。合适 *** 的目的包括:放松呼吸相关的肌肉,稳定情绪,固定和放松肩带肌群,减少上胸部活动、有利于横膈移动等。需加强患侧的胸式呼吸时可采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对体力较好者可采用前倾站位。
2.方法
(1)腹式呼吸训练:指强调膈肌呼吸为主的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模式,多用于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① ***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前倾依靠位或椅后依靠位);也可采用前倾站位,即自由站立、两手指互握置于身后并稍向下拉以固定肩带,同时身体稍前倾以放松腹肌,或身体稍前倾,两手支撑在桌面。
②动作:呼吸时腹部放松,经鼻缓慢深吸气,吸气时意念将空气吸往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以增加腹内压,促进横膈上抬,尽量将气呼出。卧位吸气时,可用双手置于腹部,随吸气双手随腹部膨隆而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塌陷,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促进横膈上移;也可将两手置放于肋弓,在呼气时加压以缩小胸廓,促进气体排出。此外,还可采用抬臀呼气法,即采用仰卧位,两足置于床上,呼气时抬高臀部,利用腹内脏器的重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迫使横膈上抬;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
③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及呼吸频率: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大致为1∶1,强调适当深呼吸,以减慢呼吸频率,提高通气效率。每次练习腹式呼吸次数不宜过多,即练习3~4次,休息片刻再练,逐步做到在活动中也能进行自然的腹式呼吸。注意呼吸训练不应呼吸过频,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低氧血症时主要依靠CO2来 *** 呼吸,腹式呼吸后血液中CO2含量降低,从而使呼吸起动能力下降,因此呼吸过频容易使此类患者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头昏、头眩、胸闷等不适);有的患者还可因呼吸过度用力出现屏气而加重呼吸困难。
(2)抗阻呼气训练:指在呼气时施加阻力的训练方法,用于慢支肺气肿或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以适当增加气道阻力,减轻或防止病变部位支气管在呼气时过早塌陷,从而改善呼气过程,减少肺内残气量。具体可以采用缩唇呼气(吹笛样呼气)、吹瓶呼气和发音呼气等方法。
(3)局部呼吸训练:指在胸廓局部加压的呼吸方法。治疗师或患者把手放于需加压的部位,在吸气时施加压力。用于增加胸部局部的呼吸能力。
(4)排痰训练:排痰训练包括 *** 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及直接咳嗽等。
① *** 引流是利用重力促进各个肺段内积聚的分泌物排出的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可采用不同的引流 *** ,使病变部位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引流频率视分泌物多少而定。分泌物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痰量多者,宜每天引流3~4次。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min,如有数个部位,则每天的总时间不超过30~45min,以免疲劳。引流宜在餐前进行。
②胸部叩击、震颤有助于黏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治疗者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运用腕关节摆动在引流部位胸壁上轮流轻叩30~45s,治疗时患者可自由呼吸。叩击拍打后,治疗者用手按在病变部位,嘱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气时作胸壁颤摩振动,连续3~5次,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
③咳嗽训练。咳嗽的正确步骤为:深吸气以达到必要吸气容量;短暂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分布;关闭声门以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增加腹内压来进一步增加胸内压;声门突然打开,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促使分泌物移动,随咳嗽排出体外。
(5)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①增强吸气肌练习:用抗阻呼吸器(具有不同粗细直径的内管)使在吸气时产生阻力,呼气时没有阻力。开始练习时,3~5min/次,3~5次/d,以后可增加至20~30min;并可采用逐渐缩小抗阻呼吸管直径的方法,以增加吸气时的阻力。
②增强腹肌练习:患者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加压挺腹练习,加压重量开始为1.5~2.5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kg,每次腹肌练习5min;也可仰卧位反复进行两下肢向胸部的屈髋屈膝动作,以增强腹肌。
9 注意事项 1.训练时避免情绪紧张,选择放松 *** 。
2.避免憋气和过分减慢呼吸频率,以防诱发呼吸性酸中毒。
3.胸部叩击和震颤治疗前必须保证患者有良好的咳嗽能力,否则要在叩击后进行 *** 引流,以免痰液进入更深的部位,而更难以排出。
作者:刘昕 令亚琴 王生兰 病理生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影像医学、麻醉医学等各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是上述各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医学工作者跟上医学飞速发展步伐的重要工具。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各专业学生的视野,为同学们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在内容上基本沿用了病理生理学的传统内容,即以临床上最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为主线,使学生在进入临床、接触患者之前能对常见的病理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理性认识。每章中增加了“知识链接”部分,将与本章相关的知识背景、人物故事、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典型病例等穿插在内容中,拓宽读者的知识面,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本教材虽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审阅,但限于水平、能力、时间等各方面的不足,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欢迎使用本教材的读者批评、指正,以使本教材能逐步完善。
编者2014年6月 第1章绪论
第1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
内容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第2节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
研究方法
一、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节病理生理学的历史、现状及
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疾病概论
第1节健康、疾病及亚健康的
概念
一、健康
二、疾病
三、亚健康
第2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3节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
规律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应
关注的两对关系
第4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二、疾病的转归
参考文献
第3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1节水、电解质的正常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与分布
二、体液中主要电解质及其
分布
三、体液的渗透压
四、水、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五、水、钠的平衡及其调节
第2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
二、水过多
第3节钾代谢紊乱
一、正常钾代谢及其生理功能
二、钾代谢障碍
第4节钙、磷代谢紊乱
一、正常钙、磷代谢及其生理
功能
二、钙代谢障碍
三、磷代谢障碍
第5节镁代谢紊乱
一、正常镁代谢及其生理功能
二、镁代谢紊乱
参考文献
第4章酸碱平衡紊乱
第1节酸碱的来源及酸碱平衡
调节
一、酸碱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2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
指标及其意义
一、pH
二、呼吸性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
分压)
三、代谢性指标
四、阴离子间隙
第3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4节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5节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
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缺氧
第1节常用的血氧指标
一、血氧分压
二、血氧容量
三、血氧含量
四、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五、血氧饱和度
第2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
机制
一、低张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3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
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第4节影响机体耐受缺氧的
因素
一、代谢耗氧率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第5节缺氧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一、氧疗
二、氧中毒
参考文献
第6章发热
第1节发热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第2节发热时机体功能与代谢的
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第3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二、发热时的常规处理原则
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参考文献
第7章应激
第1节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原
三、应激的分类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第2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三、应激时机体的能量和物质
代谢的变化
第3节应激性损害与应激性
疾病
一、神经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二、心血管系统的损伤与
疾病
三、消化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应激性溃疡
四、免疫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五、内分泌系统的损伤与疾病
六、血液系统的变化与疾病
七、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
第4节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理
生理基础
一、避免劣性应激原过强或过久
作用于人体
二、及时、正确地处理伴有劣性
应激的疾病或病理过程
三、积极治疗应激性损伤
参考文献
第8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1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
影响因素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二、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因素
第2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
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二、细胞内钙超载
三、白细胞的作用
四、能量代谢障碍
五、补体级联的损伤作用
第3节主要器官缺血?再灌注
损伤的特点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六、胃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七、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4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防治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
二、清除活性氧
三、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四、减少白细胞浸润
五、抑制补体级联反应的激活
六、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第9章休克
第1节休克的认识及概念
第2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按休克的病因分类
二、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分类
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第3节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微循环障碍学说
二、细胞机制
三、全身炎症反应
第4节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与器官
功能的变化
一、细胞代谢障碍
二、器官功能的变化
第5节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治疗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参考文献
第10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1节概述
一、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
二、机体的抗凝血功能
三、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第2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病因及分类
一、DIC的常见原因
二、影响DIC发生和发展的
因素
三、DIC的分类
第3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及
其发生机制
一、DIC的分期
二、DIC的发生机制
第4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
主要影响
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二、广泛微血栓形成——器官
功能障碍
三、微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微血管
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5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
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防治原发病
二、改善微循环
三、重建凝血与纤溶的动态
平衡
参考文献
第11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1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一、细胞信号的类型
二、细胞受体的概念、分类及其
生物学功能
三、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通路
四、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
第2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
疾病
一、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发生的
环节和机制
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炎症
三、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
糖尿病
四、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
参考文献
第12章细胞增殖、凋亡异常与
疾病
第1节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的概述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
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
四、细胞增殖调控与疾病的
防治
第2节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
二、细胞凋亡的特征
三、细胞凋亡的调控
四、细胞凋亡调控异常与疾病
五、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
防治
参考文献
第13章心功能不全
第1节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和
分类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二、心功能不全的诱因
三、心功能不全的分类
第2节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适应反应
一、神经?体液代偿反应
二、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
第3节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二、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三、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的
协调性障碍
第4节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
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前向衰竭
二、后向衰竭
第5节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二、调节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
干预心室重塑
三、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四、其他
参考文献
第14章呼吸功能不全
第1节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
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第2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急性肺损伤引起呼吸
衰竭的机制
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四、高原肺水肿
第3节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CO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COPD引起慢性呼吸衰竭的
机制
第4节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
代谢的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二、呼吸系统变化
三、血液循环系统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五、肾功能变化
六、胃肠道变化
第5节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其
病理生理学基础
参考文献
第15章肝功能不全
第1节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和
机制
第2节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
代谢变化
第3节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型和
分期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第4节肝肾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16章肾功能不全
第1节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
环节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第2节急性肾衰竭
一、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与分类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三、急性肾衰竭发病过程中各期的
功能代谢变化
四、急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3节慢性肾衰竭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病过程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四、慢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
变化
第4节尿毒症
一、尿毒症毒素
二、尿毒症时机体功能代谢的
变化及其发病机制
三、防治原则
参考文献
第17章脑功能不全
第1节概述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
二、脑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
三、脑功能不全的表现形式
第2节认知障碍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二、认知障碍的分类
三、认知障碍的表现形式
四、认知障碍的原因及发生
机制
五、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第3节意识障碍
一、意识维持的脑结构基础
二、意识障碍的表现形式
三、意识障碍的原因及发生
机制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五、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
基础
参考文献
第18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1节概述
第2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病因与发病经过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病因与诱因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分类
第3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
发病机制
一、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二、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
内毒素血症
三、器官缺血及缺血?再灌注
损伤
四、能量和物质代谢障碍
五、细胞凋亡的发生导致器官
功能损害
六、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
活化
第4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防治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参考文献
英汉对照词汇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2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