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治疗
一经诊断应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对肺炎球菌肺炎,青霉素G为首选。用药剂量及途径视病情之轻重、有无不良征兆和并发症而定。对于成年轻症患者,用80万单位每日肌注3次,或者普鲁卡因青霉素每12小时肌注60万单位。稍重,则宜240万-480万单位青霉素G静脉滴注,每6小时一次。重症及并发胸膜炎时,可加至每日1000万-3000万单位,均分4次静脉滴注;滴注时每次量尽可能在一小时内滴完,以便产生有效血浓度。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轻症可用红霉素,每日2g,分4次口服,或每日1.5g静脉滴注;亦可用林可霉素每日2g口服、肌注或静脉滴注;好转后可口服SMZ-TMP,每日2次,每次2片,或头孢氨苄、头孢拉定0.5g,每6小时一次。重症患者还可改用其他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吩,每日2-6g,分3次肌注或静脉注射,头孢唑啉每日2-4g,分2次静脉滴注或肌注。但头孢菌素有时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性,用药前宜作皮肤过敏试验。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每日0.2-0.6g,分2次口服;环丙沙星0.25g或0.5g,日服2次,或0.2g每日2次静脉滴注。口服方法,也甚有效。
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5-7天,或在退热后3天停药。
(1)抗菌药物治疗
一经诊断即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首选青霉素,用药途径及剂量视病情轻重及有无并发症而定。成年轻症患者,可用240 万U/d,分3 次肌内注射,或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每12 小时肌内注射60 万U。病情稍重者,宜用青霉素 240 万~ 480 万U/d,分次静脉滴注,每6 ~ 8 小时1 次。重症及并发脑膜炎者,可增至1000 万~ 3000 万U/d,分4 次静脉滴注。青霉素过敏者或耐青霉素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者,可用喹诺酮类、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等药物,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者可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2)支持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防止休克。剧烈胸痛者酌情可用少量镇痛药,如可待因15mg。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以免过度出汗、脱水及干扰真实热型,导致临床判断错误。鼓励饮水每日1 ~ 2L,轻症患者不需常规静脉输液,确有失水者可输液,保持尿比重在1.0 以下,血清钠保持在145mmol/L 以下。中等或重症患者(PaO2 < 60mmHg或有发绀)应给氧,若有明显麻痹性肠梗阻或胃扩张,应暂时禁食、禁饮和胃肠减压,直至肠蠕动恢复。烦躁不安、谵妄、失眠者酌用地西洋5mg 或水合氯醛1 ~ 1.5g,禁用抑制呼吸的镇静药。
(3)并发症的处理
经抗菌药物治疗后,高热常在24 小时内消退,或数日内逐渐下降。若体温降而复升或3 天后仍不降者,应考虑肺炎链球菌的肺外感染,如脓胸、心包炎或关节炎等。持续发热的其他原因尚有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或混合细菌感染、药物热或并存其他疾病。
肿瘤或异物阻塞支气管时,经治疗后肺炎虽可消散,但阻塞因素未除,肺炎可再次出现。约10% ~ 20% 链球菌肺炎伴发胸腔积液者,应酌情取胸液检查及培养以确定其性质。若治疗不当,约5% 并发脓胸,应积极排脓引流。
方剂名称:
肺炎合剂
组成:
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40克,虎杖15克,银花20克,大青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鱼腥草20克,青蒿15克,贯仲15克,草河车12克,地龙10克,僵蚕10克,野菊花15克,甘草6克
。
功能:
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
肺炎辨证属肺热喘咳者。
用法:
水煎服,或制成合剂备用。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小儿酌减。
1抗菌药物治疗,这是治疗的关键当怀疑或确诊为肺炎球菌肺炎时,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其它可用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药物,轻者口服或肌肉注射,中度以上应静脉注射、输液治疗。
2.
支持疗法,卧床休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发热病人注意饮水,补充液体。
3.
对症处理,如退热、止咳、去痰、平喘,如有咳血时可使用止血药物,有呼吸困难时注意吸用氧气。
肺炎可分为细菌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 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 真菌性肺炎等等
一般我们常见的肺炎多为细菌性肺炎
治疗细菌性肺炎当然是首选抗菌药物治疗。这要看你感染的是什么类型的肺炎,如果是肺炎球菌感染对青霉素G比较敏感,对青霉素过敏的可以选用奎若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头孢噻肟或者头孢曲松,一般一个疗程为14天
葡萄球菌肺炎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急性肺部化脓性感染。先自爱一般选用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者头孢菌素,如:苯唑西林钠 氯唑西林 头孢呋辛钠。如果效果不明显可采用万古霉素或者替考拉宁
格兰仕阴性杆菌肺炎:半合成青霉素:哌拉西林 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 或者二三代头孢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等
其他肺炎现在很少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0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支气管扩张症的相关知识
下一篇: 肝硬化应该注意什么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