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现在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就这样突然的离开人世,而这样的人群还在扩大。很多人认为,所谓猝死,就是看上去好好的人,毫无征兆地死了。其实,并不是毫无征兆,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被我们无意中忽视,错过了调整和治疗的时机,才最终酿成大祸。那么猝死是什么原因?猝死的前兆是什么?下面和大道家园网一起看看相关知识吧。
猝死是什么原因1、抑郁
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2、打呼噜
打鼾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3、过度劳累
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4、熬夜
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没获得及时急救,易发生猝死。另外,长期熬夜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5、生活压力大
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7、久坐电脑前
长期上网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粘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8、抽烟喝酒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时常人的3倍。究竟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猝死的前兆是什么1、胸痛
我们知道,很多猝死都是由冠心病引起的。而冠心病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胸部疼痛。 这种疼痛的面积比较大,甚至自己也说不清具体的位置,就是闷痛。
2、大量出汗
这里的大量出汗,指的是没有做什么事,却无缘无故的大量出汗,运动后的出汗不算在内。 在心脏病发作前,整个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比正常状态,出更多汗。
3、呼吸困难大家应该都熟悉,电视剧里心脏病发作时,患者捂着胸口,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不只是肺部疾病,会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同样能导致呼吸困难。 因为心脏病会让血液里的氧气变少,达不到正常所需,人体缺氧,就会感觉来不及喘气,呼吸困难。
4、 极度疲劳
有些猝死,是由于过度加班、劳累导致,也被人称为过劳死。 但是这里说的极度疲劳,是指已经休息过,既没有进行剧烈运动,又没有生病,还是感觉非常非常累,完全没有力气。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警惕了。
5、胃痛恶心
在没有胃病的前提下,无缘无故地胃痛,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引发的胃部疼痛。 这种胃痛并不会一直持续,而是反复发作。 如果服用了平时缓解胃痛的药物,没过多久就复发,就要考虑是心脏出了问题。
应该如何预防猝死1、无论是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检,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且运动后症状有所加重,则要及时就医。
2、其次,抽烟人群应及时戒烟。
3、防止肥胖,适度进行有氧运动。
4、此外,生活要有规律,按时起床、睡觉、进餐,并合理饮食;最后,多喝水,同时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活动。
猝死是指平时看起来健康的人,出人意料的短时间内突然死亡,有可能是几分钟内,也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内;一般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近年来,猝死的发生概率越来越高,而且年龄逐渐下移,很多90后的年轻人都出现了这种情况,甚至有部分00后也发生了猝死现象。
平时好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猝死的导火索主要有三点:熬夜、酗酒、情绪激动。
猝死在临床上能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是情绪激动(25.66%)和劳累(24.53%)。经常熬夜,情绪容易激动,长时间过度劳累,有猝死的家族史的年轻人的猝死风险极高。
这份报告显示,大约70%以上的猝死原因是心源性的猝死,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这说明他们只是未发现心脏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心脏没问题。
那么,中青年人群为何容易得冠心病,继而发生心脏性猝死呢?
从生活方式上看,中青年人常常存在着过量饮酒、过度娱乐、久坐办公、运动减少、熬夜、加班加点工作等问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基础疾病,积重难返,以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在过度疲劳、熬夜的情况下,交感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会过于疲劳或兴奋,从而使得心脏功能紊乱,导致悲剧发生。
不仅如此,精神压力,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规律、抽烟酗酒、剧烈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存在猝死家族史,都是猝死的诱因。
综上,导致中青年猝死频发的诱因有慢性疲劳、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心理因素。
千万不要觉得,猝死离你还很远。它的目标早已从中老年人,转向了年轻人。如果不想成为它的靶子,适当释放压力、减轻焦虑、缩短熬夜时长、戒烟戒酒、一日三餐按时吃、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运动、定期体检、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尽快就医,才是硬道理。
1. 猝
2. 猝死是什么意思
3. 卒死
猝 猝这个字怎么读
一、猝字的拼音是cù,只有一个读音。
二、猝字的基本释义:
猝然:猝发。猝不及防。
三、猝字的笔顺是撇, 弯钩, 撇, 点, 横, 撇, 点, 撇, 点, 横, 竖。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猝然 猝死 仓猝 猝尔 猝发 匆猝 猝猝 猬猝 猝急 应猝 迫猝 草猝 猝迫 苍猝
一、猝死
[cù sǐ]
突然死亡。多由冠状动脉强烈痉挛造成严重心律失常(常为心室颤动)引起。就地进行人工呼吸等可能救活。
二、猝然
[cù rán]
突然;出乎意外:~改容。~发问。
三、猝倒
[cù dǎo]
过度兴奋引起的肌张力突然消失,如过度愤怒或大笑,也常与极其想睡眠有关。
四、猝不及防
[cù bù jí fáng]
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五、猝急
[cù jí]
急迫,紧急。这几名重伤员的病情猝急,需要立即输血。
猝不及防的猝是什么意思
突然 ,出其不意。
猝不及防 ( cù bù jí fáng )
解 释 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出 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用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事情发生得很突然
示 例 1这一次风暴来得猝不及防,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贼兵猝不及防,心慌胆战,我兵人得势,个个拼生,贼人更是胆寒
近义词 措手不及
反义词 防患未然
英 文 be taken by surprise
猝这是什么字
猝cù
基本字义
1. 突然:~然。~尔。~生变化。~不及防。~死(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死亡)。~故(突然发生的事变)。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犬,卒声。本义:狗从草丛中突然跑出追人) 同本义 [(of a dog) run out] 2. 又如:猝嗟(叱咤。发怒呼喝);猝暴(肆虐)
〈副〉
1. 突然地,出其不意地 [suddenly;abruptly]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猝死(突然死亡);猝故(突然发生的变故)
猝死是什么意思 猝死是什么意思
猝死的解释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定为1小时。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
(1)病因 引起猝死的常见病因有:①各种主血管疾病中心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心肌病等多;②药物中毒或过敏;③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过高或过低;④手术及麻醉意外;⑤其他如潮水落石出、电击伤、暴怒、恐惧、大喜、大悲等。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有:①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面色苍白、紫绀,财是可有抽搐;②心凌晨消失;③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反射消失。
(3)抢救 猝死的抢救处理:诊断一经成功,立即就地抢救,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术。其具体抢救措施详见第七篇。
猝死是啥意思?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不同的文献关于猝死的定义不尽相同,比较科学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具体的量化时间目前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分别有人认为其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在1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之内,有人认为也包括48小时之内的死亡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扩展资料:
猝死的特征
1、病魔之首
猝死是最可怕的疾病。在人类所有的疾病中,就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猝死相比。
2、发病突然
猝死是患者猝然而死,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他(她)的家人及朋友,都将始料不及。有时发病后患者甚至无法留下一句话。这就是猝死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的原因。
3、高发病率
绝大部分的猝死患者是死于心脏停搏(CA),而心脏停搏的发病率非常高,美国心脏协会2013年6月在《循环》杂志网站上发表的徒手心肺复苏(CPR)共识指出:心脏停搏是美国最致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它导致的死亡超过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车祸、HIV、枪支案件和家庭火灾致死人数的总和。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
-猝死
猝死是什么意思?
猝死(sudden death / sudden and unexpected death):指平时
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发生猝死的几种原因:
1.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现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脑出血 高血压病患者易患脑出血,出血积存在颅内,无法排出,压迫脑组织而致猝死。
3.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动脉而猝死。
4.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暴饮暴食、酗酒是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 *** 物的侵袭下,突发呼吸道强力收缩,进而不幸丧命。
6.过敏 青霉素、普鲁卡因易引起药物过敏。造成病人过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症候群 此病多见于年轻人(17~40岁),死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原因可能与钠离子通道代谢异常有关。
8.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 临床表现为在呼吸道感染康复过程中,突然发生病情恶化,病人多死于中毒性休克。
9.毒品,某些药品过量,也易造成猝死.
什么是猝死
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更准确的解释则是:器官不堪负荷而身亡的,都称之为猝死。但这也器官坏死不一样,坏死一般是伤病造成的,而猝死则是由于使用强度过强造成的,就像电脑一次性使用过度会死机一样。
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猝死 是什么意思?
猝死 “猝死”也叫急死。
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 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 非创伤性死亡,往往来不及救治,因此又称为急症,关于 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多长定为“猝死”的标准,各家意 见沿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6小时以内。
而“猝死”死的高峰则是在起病后一小时内,因此一些心 脏病学家认为发病后一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标准。 “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病,其中又以冠心病最常 见。
多数人“猝死”前无明显预兆,或在下常活动中,或 在安静睡眠中。有些病有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心绞痛 又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 别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
有的现现原 来没有的症状,如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 态必变等。随后,由于心跳骤停。
闰骨表现神志不清,高 度紫绀、痉挛、瞳孔固定而扩大,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 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 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 生物学死亡。
“猝死”的防治: 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 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适当参加体育活 动,戒烟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 养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 治。 由于“猝死”多数在家中或正常工作及日常活动中发 生,或在睡眠中发生,因此,争分夺秒、即时的现声救护 非常重要,往往可挽救其生命或争取一定的抢救缓冲时间。
一旦发现猝死病人,应立即使其平卧在床上或地上,进行 现场救护,严禁搬动,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一面速请就 近医院前来救治。只有当病人呼吸、心跳复后才能以妥善 方法护送到医院继续治疗。
卒死 卒死.是什么意思?
应该为“猝死”。
猝死[cùsǐ]
[动]体内潜在的疾病突然发作而死亡。
病人在出现病征后一小时内死亡,一般都会被界定为猝死;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而其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则较为宽松,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都统称为猝死。
[成因]
猝死主要成因是冠心病、心脏衰竭和遗传性心脏病,而患者病发时会心律不正,心脏突然跳得过快、收缩过速,而导致输出血液不足,令脑部和其他身体器官缺氧,心脏同时因停顿而死亡。
[病征]
气促
胸闷
昏厥
心悸
什么是心脏卒死
这个就是: 心搏呼吸骤停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心肺复苏术英文缩写为CPR就是对此所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术简写为CPCR),应争分夺秒地立即在现场进行,以争取有复苏成功的可能。
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经实验证实此法简单易行,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CPR的里程牌。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按压法的结合,配以1956年Zoll提出的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心脏停搏的心电图表现】 ①室颤,占90以上;②心室静止,心电图为一直线,无心室收缩;③电-机械分离,即心脏虽有电活动,但无有效机械收缩,又称无脉搏心电活动,表现缓慢的室性自主心律,QRS波为30次/分以下。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1.冠心病最常见,其中70死于院外。冠心病猝死的10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2.突然的意外事件,如电击、溺水、自隘、严重创伤等。 3.严重的高血钾、低血钾。
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 5.手术及其他临床诊疗技术操作中的意外事件。
如穿刺、插管等。 6.麻醉意外。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1.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心搏停止。 2.外伤时心搏停止的发现。
故查伤时要注意呼吸、心跳有否。 3.心搏骤停的临床征象: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凭这两点可肯定心搏骤停的诊断,不应过分强调其他体征。
此外还可能有瞳孔扩大、喘息、发绀、呼吸停止等。注意意识突然丧失,昏倒在各种场所,面色苍白转为紫钳,瞳孔散大,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部分病人可有短暂而缓慢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或有短暂抽搐,伴头眼偏斜,随即全身肌肉松软。 如能在发病5分钟内及时给予心肺复苏,病人可能被挽救而不留后遗症。
但如超过5分钟再开始复苏治疗,即便心脑复苏获得成功,也难免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害。 心肺复苏成功经验表明,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四个早”,即:急救人员早到达现场;CPR尽早开始;早给予心脏电击除颤;及早把病人送入ICU。
这四个环节构成一条生命链,其中尤其是心脏电击除颤更受到重视。在有除颤器的条件下,应首先对心脏停搏患者实施心脏电击除颤。
其理由有四:①心脏停搏的原因中室颤占90以上;②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手段是心脏电击除颤;③廷迟心脏除颤时间,其疗效是事倍功半;④心室颤动如不及时施行心脏复律,将迅速演变为心室静止。 【脑复苏】 脑组织平均重量占体重的2,耗氧量占全身的20~25。
脑缺氧10秒→意识丧失 缺氧15秒→数分钟昏迷 缺氧3分钟→昏迷24h以上 完全缺氧8分钟→大脑皮层一般不能存活。在复苏的病人中,约50死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0~50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
基于此,心肺复苏一开始,就应注意对脑的保护以便实施脑复苏。 【现场心肺复苏术】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必须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以利脑功能顺利恢复打下良好基础。
现场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阶段,如现场心肺复苏不及时、操作不正确,则将导致整个复苏抢救的失败。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操作步骤(A、B、C)如下: 1.A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1)确定患者的意识状态:轻摇患者肩部并呼唤,如无反应,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合谷穴约1',如患者出现眼球活动、四肢活动或疼痛,应立即停止。
如已有患者心搏停止的可靠证据,则可省略这一步骤。 (2)呼救: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丧失意识,即呼救以招呼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因一个人作心肺复苏术不可能坚持较长时间。
(3) *** :将患者仰卧放置于地上或硬板床上,如为软床,则应在患者背部垫一宽度超过床沿和够长的硬板,解开患者上衣。抢救者跪或站立于患者右肩颈侧。
(4)畅通气道: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因其舌根下坠,引起气道阻塞,宜用仰头举颏法使之通畅。即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处,抬起下颏。
(5)判断呼吸:在畅通呼吸道之后,判断呼吸是否存在,即用耳贴近患者口鼻,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患者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观察1'左右,无呼吸者立即作人工呼吸。
2.B人工呼吸 一般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若患者牙关紧闭或口腔有严重损伤时可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因婴幼儿口鼻开口均较小,位置又很靠近,可作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 (2)用按于患者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患者的鼻孔。
(3)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并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 (4)用力快而深地向口内吹气,直至患者胸部上抬。
(5)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头眼视患者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患者鼻孔以便呼气,此时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出。
(6)每次吹入气量约为800~1200ml,吹气量不要过大,吹气时要暂停按压胸部。 (7)抢救开始首先全力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肺脏,以后每按压胸部15次后,吹气两口,即15:2。
亦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0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冬天总是感冒怎么回事
下一篇: 足疗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