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可是对于喝中药的人来说那实在是苦的难以下咽,于是有小伙伴想到在中药中加糖以减少苦味,这样真的可行吗?小编遗憾的告诉你,不可以呀,加糖后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效果,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吸收,对于某些病症甚至还会造成不良反应。所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加糖是要绝对禁止的哦!!那么又不想吃苦,又要治病,该怎么办呢?小编特地为大家找来了一些良方,虽然不能完全避苦,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哦。
缓解中药苦味的技巧:
1、留心服药温度
根据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较为敏感的特性,待药的温度冷却至15到37℃之间时再喝;
2、把握含、咽中药的部位
避开舌头前半部的大量苦味感受器,药入口便立即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或利用汤匙直接送到舌根然后咽下;
3、加快服药速度
药在口中停留时间越长自然感觉的越苦,所以快速喝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4、凉水漱口并喝温开水
喝完药后马上用凉水漱口,并适当喝些温开水,可有效减少残留的苦味。
小编认为最最好避免中药苦的办法就是不生病(≧v≦),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才是王道呢✪υ✪。
“良药苦口利于病”说出了大部分中药汤剂都存在的特点—— 苦 。这也成为好多人不爱吃中药的原因之一。
于是,很多患者会问,喝中药时可以 加点糖 吗?
在中药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药味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本身具有一定功效,能润肺和中、补脾缓肝、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虚、胃痛等病证,不宜随便使用,在临床中应用也有禁忌。
一中医认为多食糖会助热,如果病人有 腹胀中满 、 舌苔厚腻 等 湿热内停 的证候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有 痰者 也不宜服用。
二 白糖性凉,红糖性温 ,如果将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者将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影响药效发挥。
三中药的 化学成分 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一些有效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沉淀,不仅影响药效,甚至危害 健康 。
忘“苦”小妙招
一 留心服药温度
正常人口腔中温度在36.2℃至37.2℃,当药液温度与舌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敏感,此时易感觉苦,当高于或低于舌温度时,味觉神经较不灵敏,不易感觉苦,但温度过高易损伤口腔黏膜,建议将药液凉至 20-36℃ 较好。
二 留心含、咽药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分,尤其是舌尖。因此,药液进口后,最好将药物马上含在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以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三 留心服药速度
药汁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服用时 宜快不宜慢 。
四 服药后可立即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
许多人都有喝过中药,对中药的苦味肯定印象深刻,人们经常说“良药苦口”,虽然知道需要喝药才能治疗疾病,可是中药确实非常地苦涩,让许多人都不敢喝甚至喝完想要呕吐,很多人肯定想知道怎么才能喝中药不苦,中药太苦该怎么缓解呢?。
1、喝中药不苦小妙招
1.选择适宜温度
有研究证实,味觉的敏感度会受刺激物本身温度的影响.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温度高于舌面0.5℃.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当汤药温度大于38℃或小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味觉最好的温度,在初春、深秋或冬季时为42℃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温热),暮春、早秋或夏秋时为34℃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清凉)为宜.但中药依据药性也有温服、凉服等之分,大家在选择服药温度前应咨询医生和药师.
2.快速咽下,减少药液与味蕾接触时间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感受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部与舌根部.网上有传言说,用吸管喝中药可以减少苦味是不可信的.第一,吸管吸食中药只是有意避开了药液与舌尖的接触,最终药液还是在舌根部与咽喉顶部流入食管,因此口中依然能感受到苦味;第二,用吸管吸食增加了服药时间,从而让苦味在口中停留的时间延长.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尽快将药液吞服,服用完后及时喝些温开水,既可清楚口腔残留汤药,减少苦味残留,又有助于肠胃对药物更好吸收.
3.合理使用甘草、大枣
中药汤剂大多数是由几味乃至十几味药物组成的,加入食糖可能会与一种或几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会搅乱药物的性味使其减效.中医认为,中药的性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泻火通下、燥湿坚阴;辛味药能发汗解表、通行气血等.如果因为中药味苦,就以蔗糖、红糖等甘味蔽之,则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
因此,在苦味药液之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蔗糖、红糖之类的调味品.若有必要,可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调配适量甘草、大枣等调和诸药,减少药液的苦味.
还需提醒的是,网上流传"人体对药物吸收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上午8~10点,一个是下午2~3点.在这两个时间段,服药,可以降低苦味".该说法尚无确切的临床依据,大家不能为了减少苦味而错过最佳服药时间,影响药效.《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宜先食后服用;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表明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密切相关,不宜因回避苦味而擅自更改.
每个人对苦味的耐受度不一样,只要不改变药物的性能,可以在咨询中医药师后服药.但如果因怕苦,采取一些不合适的措施改变了药性,降低了疗效,就得不偿失了.
2、中药怎么喝好
1.趁热喝还是放凉后喝
温服
指在25—30摄氏度,药液不冷不热时服用.除特别规定以外,多数中药汤剂都适宜于温服.
热服
指药液煎好后,较热的时候服用.辛温解表药适合治疗感受风寒,见周身骨痛、头痛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热服可以帮助发汗解表.治疗内寒症时,热服可助祛除沉寒痼疾.
寒服
指等药液放凉后服用.治疗里热症用苦寒清热药,寒服可助清内热之邪气.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
2.喝中药后能吃糖吗
有些中药很苦,很多人喝完后选择吃糖,这样会不会影响药效?
其实,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药效,但有些疾病的病人,喝完中药后不宜吃糖,如咳嗽病人、糖尿病病人、肠胃炎病人等.
苦口良药,如果可以不加的话最好不加,因为糖解药的。如果你加了糖的话,药的功力就没有那么好了。最好一次过吞了药,再用温水来漱口。这样就没有那么苦了。
加不加冰糖主要取决于中药,一般是可以加的,除非医生有医嘱说不能加,如果觉得不放心有两个办法可以缓解一下,1、喝完中药后在嘴里含一块糖。2、让你的医生在药里再加几种甜的或薄荷味的中药,这样即不失药效又容易喝。
有喝过中药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在煮中药的时候一般是不允许加糖的,因为加糖可能会影响部分药材的药效,所以为了疾病尽快康复一般都不能加糖。
首先,多食糖会助热,如果病人有腹胀中满、舌苔厚腻等湿热内停的症候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有痰者也不宜服用。其次,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再次,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
有影响,往中药汤剂中添加糖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而且在服用苦味中药时宜快不宜慢,服药后立即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便可。很多人都有喝中药的经历,都知道良药苦口,可中药汤剂的苦涩还是让很多人难以下咽。于是,许多人便在中药汤剂里加白糖、冰糖或红糖等糖类以减轻药的苦味。然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养生药膳志愿服务工作室负责人陈文滨对此表示,服用中药加糖容易影响疗效。
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不同。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这都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药时间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变化调整用药,用药的方子不会局限于某一类药,再加上患者长期服药,难免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所以建议长期喝中药汤剂的人,在饭后30--60分钟内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喝中药要注意什么
1、忌生冷:太过寒凉的东西不要吃,如冰淇淋、凉面、凉皮等,这些食品容易阻滞气机,影响药效的发挥。
2、忌辛辣:酒、辣椒、芥末等过于辛辣刺激的东西容易引起上火,对于热性病犹如“火上浇油”,容易加重病情,最好少吃或不吃。
3、忌油腻:太过于油腻的食品容易生湿生痰,阻滞气机,妨碍中药药效的发挥,对于疾病的恢复不利,应避免过食油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85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空腹喝酒后会怎样
下一篇: 熬夜后身体如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