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男孩芬利·伯顿一动不动地躺在冰冷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与各种仪器相连的管子。除了尿布以外,他什么都没穿。这看起来极其残酷,但正是这种看似残酷的治疗,最终救了这个小男孩的命。
医生把芬利的身体“冷冻”起来,以便通过心脏手术,使他的不规律的心跳恢复正常。手术4天后他才苏醒过来,对他母亲唐娜·林克·艾米丽和31岁的父亲亚伦·伯顿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等待,他们多想把儿子紧紧的拥入怀里,给他一丝温暖。27岁的林克·艾米丽说:“太可怕了,我们以为我们就要失去他了。他的心跳很快,我们不断为他祈祷,希望他能坚强地活下来。”
这对夫妇居住在英国达拉谟郡伊辛顿,芬利10周大时他们把他带到医院就医,因为他们发现这段时间小芬利的体重并没增加多少,而且呼吸非常困难。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后,立即让他转院到北达拉谟大学医院。林克·艾米丽说:“我是正常怀孕的,而且任何一次扫描都没发现异样,因此我认为这只是一次常规检查。”
但是给她儿子进行心脏检查的医生认为自己听到一些杂音,于是让他们给芬利去做心脏超音波检查。芬利还做了心电图(检查心脏的电活动能力)和x光扫描。检查显示,芬利心脏的顶部有个大洞,下面有个小洞。第二天他又被转院到纽卡斯尔的弗里曼医院,该院医生发现芬利存在主动脉缩窄(一种先天情况,心脏的主动脉缩小)的情况。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个用来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现的30多种不同类型的心脏缺损的一个专门术语。英国每1000名新生儿中,就有6名患有这种疾病。该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气喘、昏厥和疲劳。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大约有50%需要在出生时立即进行手术,另外50%需要在儿童期进行手术或者用药治疗。
芬利的心脏每分钟跳200次。因此芬利感觉呼吸困难,因为疲劳而无法正常吃东西,由于摄入的卡路里过少,无法满足心脏和肺的活动需要。1个月前在芬利16周大时,医生给他做了2次紧急手术,用来堵住他心脏上方那个较大的洞,纠正存在问题的动脉,然而这个小男孩苏醒后,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
芬利的心脏出现交界性心动过速(心跳很快,这种情况存在致命危险),因此医生决定把他的体温降低到33.4摄氏度,用这种方法使他的心跳放缓。正常婴儿的体温大约是37摄氏度。医生把他的身体放入一个“制冷袋”,利用冷气给他降温。这一过程减慢了他的新陈代谢,使他的心率变缓。接着医生把他放到一条制冷毯上。
除此以外,医生还给芬利安装了一个体外起搏器,并利用静脉注射药物使他麻醉,避免他因发抖而对起搏器的正常运行产生干扰。林克·艾米丽说:“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让人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看着儿子那样躺在病床上,我什么忙也帮不上,只有不停的哭泣。后来他慢慢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体温开始恢复正常,心脏也开始正常跳动。”
芬利又在医院住了12天,医生才准许他们带他回家,虽然他必须每8周进行一次检查,但是芬利正在慢慢恢复健康。他母亲说:“医生曾告诉我们,他有可能要在医院呆上6周,因此当医生告诉我们他可能很快就能回家时,我们感到非常吃惊。现在儿子恢复的非常好,体重也增加了不少。”
给芬利做手术的外科医生阿斯夫·哈桑说:“心脏术后,在手术的影响下心率经常会变得更快,因此我们必须给患者降温,使他们的心率恢复正常。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芬利动了一场很大的手术,他的恢复情况令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近日,我国出现了一例成功换心脏的手术,而这次案例之所以难上加难,是因为手术的对象是一位只有九个月大的婴儿。本身婴儿的抵抗力就非常低下,稍微有一点错漏的话,就会导致婴儿死亡,再加上婴儿本身身体弱小,身体里的血管非常细小,换心脏这样的手术,不仅让人担心婴儿会承受不了,而且手术的难度也是难以想象。
在本次换心脏的手术当中,这颗心脏的原主人叫琪琪(化名),琪琪原本是一位五岁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不小心磕到了牙齿,导致牙齿直接松动了,后来拔牙以后出现了创口流血不止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以后,琪琪还是不幸离世了。琪琪的父母接受不了琪琪的骤然离世,于是便在捐赠器官的协议书上签了字,琪琪的父母希望琪琪能够在别的生命体中再次生长,这也算是琪琪父母的一种慰藉。
后来,琪琪的这颗心脏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第二位主人,也就是这位九个月大的婴儿。这个小婴儿是因为先天性心脏疾病,所以不得不更换一颗健康的心脏,经过医生们的匹配,得知琪琪的这颗心脏是可以用在小婴儿身上的。经过家属签字同意以后,医生们便开始准备给这个小婴儿换上琪琪的心脏。
根据主治医生的回忆,当天这则手术做得非常艰难,因为本身给婴儿换心脏的手术就很少见,而且成功率本身是非常低的,所以主治医生的压力也非常大,不过所幸这位伟大的医生成功扛住了压力,将这则心脏手术成功完成了,医生在做完手术以后直接瘫坐在了地上,因为他完成了一项万分艰难的任务,而琪琪的心脏也重新在这个小婴儿身体里开始跳动了。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关于心脏4心脏移植术适用范围5心脏移植术手术过程6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1拼音 xīn zàng yí zhí shù
2英文参考 transplantation of heart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3关于心脏
? ?心脏位于胸腔,把血液从肺部泵到全身。
? 正常心脏原发性心脏病导致心脏扩大?
? ?心肺旁路装置
?
4心脏移植术适用范围 由于下列因素导致的心脏功能衰竭,适用心脏移植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原发性心肌病
心脏瓣膜疾病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病人合并有下列疾病时,禁忌行心脏移植术:
肾、肺、肝脏疾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其他威胁生命的疾病
5心脏移植术手术过程 心脏移植术在美国是第三位最普遍的器官移植手术(第一、二位分别是角膜移植术和肾移植术),每年在美国有超过1500的病人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健康的心脏来源于器官捐赠者脑死亡后。取出的心脏用特殊的盐溶液保存。
病人全身麻醉后,医生在病人胸部胸骨正中作手术切口。中断心脏的血液供应,病人的血液通过人工管道被输送到心肺旁路装置,这装置暂时代替病人的心肺功能,维持病人血液的正常氧化和循环。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心脏被取出,捐赠者的心脏被重新缝合到病人胸腔内。
? 供体心脏缝合到病人胸腔内?
心脏移植手术可延长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的生命。大约80%的病人术后可存活2年。与其它器官移植手术一样,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问题是移植排斥反应。如果移植排斥反应得到控制,病人的存活可达10年以上。术后病人需不定期地服用免疫抑制剂,当病人感觉身体情况好转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可进行适当的日常活动。但必需避免剧烈的体力劳动。
6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 中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为哈尔滨人杨玉民,存活时间长达18年。
杨玉民生于1958年,1991年,患上心肌炎,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并伴有心力衰竭,病变心脏比正常心脏大3倍,胸腔几乎没有跳动的空间,肝脏、肾脏功能损伤严重。1992年4月26日,当时的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为杨玉民成功实施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在度过18个春秋之后,2010年11月20日杨玉民最终因肝脏、肾脏、肺脏等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据悉,近半年来,杨玉民由于严重的痛风导致急性肾损伤多次入院,出现肺脏、肝脏、肾脏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症状,并转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治疗。
治疗期间,哈医大二院组织了夏求明教授在内的20多个学科的主任、专家教授以及国内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40多人的会诊团队,为杨玉民进行了近20次不同规模的会诊,制订治疗方案,在没有可参照医学经验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挽救他的生命。
原因:除了画家的身份之外,达芬奇至少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音乐家、考古学家、解剖学家等等。
1、达芬奇早于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
2、达芬奇最早开始研究物体之间的摩擦学理论,发现了惯性原理,甚至还预言了原子能的威力。
3、达芬奇设计出了众多机器和器械,包括对自行车、闹钟、温度计、起重机、挖掘机以及军事方面的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坦克车、滑翔机、直升机等等的设想和描绘。
4、达芬奇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房屋等,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的杰作。
5、为了认识人类自身,达芬奇亲自解剖了几十具尸体,画下了200多幅解剖图画;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还提出了心脏修复手术的建议。
扩展资料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睡眠法也被称为多相睡眠或多阶段睡眠,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
多相睡眠的合理性:首先,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动物的行为都是多相复杂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类婴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长后,儿童才逐渐被断绝了午睡的概念。
此外,当人们与外界环境隔绝联系后——保证无法从自然因素,或人为暗示来判断实际时间——将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短暂睡眠行为,而非保持只“夜晚”才发生的单相睡眠。
最后一点,小睡打盹——即短时间的睡眠——比起长时间的睡眠来说,在提神醒脑方面更为有效。
参考资料
-达芬奇
中文名称: 先天性心脏病
疾病简介
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临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绀以及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现。
症状
症状详细描述
1、心衰: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次-190次,血压常偏低。可听到奔马律。肝大,但外周水肿较少见。 2、紫绀:其产生是由于右向左分流而使动静脉血混合。 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3、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4、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的机理尚不清楚,但红细胞增多症是机体对动脉低血氧的一种生理反应。 5、肺动脉高压: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紫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曼格氏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紫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这时病人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移植。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6、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7.其它:胸痛、晕厥、猝死。
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脏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等复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列因素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而产生先天性性畸形。 1.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 (1)感染,妊娠前三个月患病毒或细菌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其次是柯萨奇病毒,其出生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 (2)其它:如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糖尿病、苯酮尿、高血钙,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在妊娠早期的应用,母亲年龄过大等均有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2.遗传因素: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发病趋势,可能因父母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遗传学研究认为,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3.其它: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在高原地区较多,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男女性别间发病差异,说明出生地海拔高度和性别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能查到病因的是极少数,但加强对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和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切因素,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积极意义。
诊断
确定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一些特殊检查来综合判断。 1.病史 (1)母亲的妊娠史:妊娠最初3个月有无病毒感染,放射线接触,服药史,糖尿病史,营养障碍,环境与遗传因素等。 (2)常见的症状:呼吸急促,青紫,尤其注意青紫出现时的年龄、时间,与哭叫、运动等有无关系,是阵发性的还是持续性的。心力衰竭症状:心率增快(可达180次/分),呼吸急促(50次/分-100次/分),烦躁不安,吃奶时因呼吸困难和哮喘样发作而停顿等。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上呼吸道感染,面色苍白、哭声低、呻吟、声音嘶哑等,也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3)发育情况: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往往营养不良,躯体瘦小,体重不增,发育迟缓等,并可有蹲踞现象。 2.体格检查 如体格检查发现有心脏典型的器质性杂音, 心音低钝,心脏增大,心律失常,肝大时,应进一步检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3.特殊检查 (1)X线检查:可有肺纹理增加或减少、心脏增大。但是肺纹理正常,心脏大小正常,并不能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2)超声检查:对心脏各腔室和血管大小进行定量测定, 用以诊断心脏解剖上的异常及其严重程度,是目前最常用的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之一。 (3)心电图检查:能反映心脏位置、心房、心室有无肥厚及心脏传导系统的情况。 (4)心脏导管检查:是先天性心脏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决定手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通过导管检查,了解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和压力变化,明确有无分流及分流的部位。 (5)心血管造影:通过导管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而又需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作心血管造影。将含碘造影剂通过心导管在机械的高压下,迅速地注入心脏或大血管,同时进行连续快速摄片,或拍摄电影,观察造影剂所示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有无异常通道或狭窄、闭锁不全等。 (6)色素稀释曲线测定:将各种染料(如伊文思蓝、美蓝等),通过心导管注入循环系统的不同部位,然后测定指示剂在动脉或静脉血中稀释过程形成的浓度曲线变化,根据此曲线的变化可判断分流的方向和位置,进一步计算出心排血量和肺血容量等。 根据以上的病史、体检及特殊检查得出的阳性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以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预防
虽然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为了预防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应注意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在妊娠早期保健,如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一些有害物质。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服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抗癌药、甲糖宁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等。注意膳食合理,避免营养缺乏。防止胎儿周围局部的机械性压迫。总之,为预防先天性心脏病, 就应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切因素。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编辑本段]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先天性心脏病护理方法:
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过分哭闹,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些的孩子生活要有规律,动静结合,既不能在外边到处乱跑(严格禁止跑跳和剧烈运动),也不必整天躺在床上,晚上睡眠一定要保证,以减轻心脏负担。
心功能不全的孩子往往出汗较多,需保持皮肤清洁,夏天勤洗澡,冬天用热毛巾擦身(注意保暖),勤换衣裤。多喂水,以保证足够的水份。
保持大便能畅,若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时,过分用力会增加腹压,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
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患儿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逗留,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应随天气冷暖及时增减衣服,密切注意预防感冒。
定期去医院心脏心科门诊随访,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尤其是强心、利尿药,由于其药理特性,必须绝对控制剂量,按时、按疗程服用,以确保疗效。每次服用强心药前,须测量脉搏数,若心率过慢,应立即停服,以防药物毒性作用发生,危及孩子生命。
先心病有哪几种治疗方法?区别?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有两种: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实用于各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以及其他有紫绀现象的心脏病)。介入治疗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畸形患儿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积液等并发症,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
什么是先心病最佳治疗时间?
手术最佳最佳治疗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先天畸形的复杂程度、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等。一般简单先天性心脏,建议1--5岁,因为年龄过小,体重偏低,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较差,会增加手术风险;年龄过大,心脏会代偿性增大,有的甚至会出现肺动脉压力增高,同样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天畸形严重且影响生长发育、畸形威胁患儿生命、复杂畸形需分期手术者手术越早越好,不受年龄限制。
先心是否有愈合可能?
先心病一般是无法自行愈合的,均需通过手术或者介入的方法根治。但是对于缺损口径小于0.5cm 的室缺或房缺,可以无需治疗,它不会对患儿心脏功能及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但由于孩子存在心脏杂音,对将来升学、就业、婚姻有一定影响,而现在手术又非常成熟,有些家长由于这些社会因素还是选择手术。还有一些小的缺损,比如干下部位的室缺,由于靠近主动脉瓣,就是小于0.5cm,也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对于缺损口径大于0.5cm的患儿建议行手术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3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沈阳市大力鼓励民营医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