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是最常见的性病之一,过往能以抗生素轻易治疗,但科学家在日本发现新变种淋病菌株,对全部目前应用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是全球首宗个案。
瑞典致病奈瑟菌参考实验室昨日于性疾病研究发布会宣布,实验室主管乌内莫与日本同僚,在日本京都的样本中发现新型淋病菌株“h041”,证实是基因突变而成。所有头孢菌素抗生素均未能杀死新淋病。
10年蔓全球 威胁公共卫生
乌内莫称情况“令人惊恐”,但亦是“意料中事”。他表示,现时的抗生素自1940年代起已开始用作治疗淋病,经多年时间,细菌已建立抗药性。他表示,日本过往均首先出现不同品种的抗药性淋病,继而蔓延全球;而根据过往经验,淋病将在10至20年内扩散至全球,成为公共卫生大威胁。
在中国内地、香港、澳洲及亚洲其他地区,过往已出现淋病抗药性个案,英国科学家去年已担心淋病会成为超级病菌。科学家正研究同时混合两种或以上的抗生素杀死新淋病。现时碳青霉烯是最强力的抗生素,但从未应用于淋病,乌内莫称要先测试才能评估是否有效。
世卫指每年至少新增3.4亿宗可治愈性病个案,包括梅毒、淋病、衣塬体等。根据2009年香港卫生署统计,香港男性淋病个案是1,264宗,人数是女性的9.2倍。
你好,急性淋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淋病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称为慢性淋病。你的病情转换为慢性,很可能是治疗不合理,用药疗程不足,或是生活无节制、饮食无规律、全身抵抗力下降导致。
既然对药物已经耐药,建议改为注射的方法。并追踪性伴,同时治疗。
病情好转后要注意巩固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宜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清淡饮食,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去正规医院早做治疗。希望对你有帮助,祝健康!
近日,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有关“江浙沪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的研究引起很大关注。相关课题组历经1年多,通过监测上海、江苏和浙江的1000多名8到11岁在校儿童人群的尿液,证实样本儿童体内确实存在低剂量的抗生素成分。
化验结果表明,这1000个儿童中,至少有58%的儿童尿中检一种抗生素,四分之一的儿童尿中检出2种以上抗生素,有的尿液样本中能检出6种抗生素。如果这类成分长期存在于体内,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这次监测还发现,金霉素、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三种一般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儿童体内均有检出。澎湃新闻记者查找有关资料后发现,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被广泛运用于养殖业,它可抑制饲料中的微生物生长,控制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提高肉鸡生长速度。另外,金霉素还能防止猪类发生腹泻,并能显著提高母猪繁殖能力。抗生素排出后,可能通过生物链构成潜在危害。
该课题组成员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研究发现,此次从这1000名江浙沪儿童体内检测出了临床上早已不推荐儿童中使用的抗生素成分,并且,这些抗生素成分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和食品中也能经常发现。换言之,不仅是临床治疗,环境与食品也可能成为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正如我们的研究论文所陈述的,我们分析了泰乐菌素、金霉素、恩诺沙星等三种抗生素,一般情况下它们限于畜禽用。但这些抗生素在儿童体内均有检出。”
此次监测显示,18种抗生素在样本尿液中均有检出,检出频率在0.4%到19.6%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一种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发现的频率为58.3%,至少2种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类别在尿中同时发现的频率分别为26.7%和23.5%,而且在一份尿中最多同时能检测出4类6种抗生素;尿中抗生素总浓度之和在每毫升0.1-20纳克之间的尿样占47.8%,部分尿样抗生素浓度超过每毫升1000纳克。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普遍暴露于低剂量抗生素。
那么这些儿童体内的抗生素源于何处?现有的研究发现,抗生素被机体摄入吸收后,绝大部分以原形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对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造成污染。这些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又会通过生物链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构成潜在危害。
课题组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不知道这1000名被检儿童体内抗生素的具体暴露来源,“这些抗生素是如何通过环境或食品进入人体的,需要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这样才能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环境食品中的抗生素暴露。”
“抗生素在环境中容易降解至一个无害的范围,不必过多担心。”课题组老师说,但对公共卫生来讲,他们依然关注广泛的低剂量的抗生素长期暴露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的状态可能加重细菌耐药,从而威胁重要的临床治疗,也可能成为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潜在危害。
在课题组去年发表的《环境中抗生素污染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论文中称,儿童特别是婴儿由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发育的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环境中抗生素的不良影响。食源性感染调查显示20%的弯曲杆菌感染和超过1/3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这些食源性耐药菌株的出现与农业上大量使用抗生素密不可分由于婴幼儿和低龄儿童暴露于环境中抗生素诱导的耐药菌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所以说,除了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外,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也值得重视。
抗生素该吃得吃,但滥用或过度使用有危害
抗生素的发现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研制还曾处于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之后,人们发现重复使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又提出杜绝滥用。
据中新网消息,就在去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称,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在日内瓦举行记者会时强调:“不仅是一部分贫困国家,已经蔓延至所有国家。情况极为严峻”。
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根据114个国家的数据进行调查,在日本、法国和南非等地的淋病治疗中发现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效的病例。报告显示,对强力抗菌药碳青霉烯耐药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也呈全球性蔓延,在部分国家,碳青霉烯甚至对半数以上感染患者无效。报告还估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与非耐药性感染患者相比,死亡率可能要高出64%。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公众对抗生素普遍认识不足。2012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份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曾指出23.9%的居民选择感冒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此外,抗生素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常备药,线下调查显示,有36.6%的居民家中常备抗生素药品,线上调查中则有61.4%的居民家中常备抗生素药品。
澎湃新闻在互联网上搜寻有关抗生素的吃法,相关问答能达上千万。抗生素如何使用才能更安全,更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年轻家长们疑虑重重的问题。比如,儿童发烧后该不该吃抗生素呢?对此,课题组老师告诉澎湃新闻,这还是应该听从医生建议,“该吃的得吃,治病为先。”但过度使用或者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不提倡。
那么,儿童服用抗生素后,抗生素会不会一直残留在体内?课题组老师表示:“抗生素在人体内代谢速度快,大多数抗生素半衰期为数小时至十几小时,不会在人体内残留。”
事实+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作用是杀灭导致疾病的细菌,因而对细菌引发的疾病有治疗作用。总体来说,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它对病毒引发的疾病是无治疗作用的。我们常用药中的抗生素有沙星类、霉素类、头孢类和磺胺类等。
人们治病时使用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这些细菌及微生物再次传染给其他病人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传播,最终的某个时候,它们将对这种药物不再敏感。
国外如何管制抗生素?
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支还难。目前,在美国买抗生素,要过医生、药店、监管三道关,比买枪支还难。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比如一旦发现医生有违规开处方的行为,会立即给予警告乃至吊销行医执照的处罚。美国医生为门诊病人开口服抗生素处方时,药量最多一周,如果症状仍不见好,需要进一步诊断,而不是无限制吃药。
欧盟:连动物使用抗生素也受管制。由于关系到抗生素抗药性快速成长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影响,欧洲共同委员会要求科学指导委员会评估目前抗药性的发展与流行趋势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为防止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欧盟制定了治疗人类与动物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研究可改善抗生素处方的方法,包括评估治疗感染的最佳抗生素处方疗程,还重点研究医生改变处方的动机。
英国:全国性宣传活动中重点关注抗生素。在英国,80%病患使用的抗生素生物制剂来自社区医疗处方,因此,英国在全国性的“抗生素使用宣传活动”中,宣传重点包括:简单的咳嗽及感冒,勿用抗生素;因过滤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喉咙痛,勿用抗生素等。
台媒称,大陆一项针对江苏、浙江、上海逾千名儿童尿液检验研究显示,58%检出1种抗生素,1/4检出逾2种抗生素,有些样本甚至有6种抗生素。
据台湾“中央社”4月17日报道,上述研究主要针对8至11岁的儿童,结果还发现金霉素(Aureomy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泰乐菌素(Tylosin)3种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上述儿童尿液中均有检出。
报道称,金霉素被广泛运用于添加在饲料中,它可抑制饲料中的微生物生长,控制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提高肉鸡生长速度。金霉素还能防止猪发生腹泻,显著提高母猪繁殖能力。
不过,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些抗生素是如何透过环境或食品进入人体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报道称,大陆民众对抗生素普遍认识不足。2012年一项调查曾显示,23.9%民众感冒后选择马上使用抗生素,而且抗生素是很多家庭的常备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报告表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
台媒称,大陆一项针对江苏、浙江、上海逾千名儿童尿液检验研究显示,58%检出1种抗生素,1/4检出逾2种抗生素,有些样本甚至有6种抗生素。
据台湾“中央社”4月17日报道,上述研究主要针对8至11岁的儿童,结果还发现金霉素(Aureomy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泰乐菌素(Tylosin)3种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上述儿童尿液中均有检出。
报道称,金霉素被广泛运用于添加在饲料中,它可抑制饲料中的微生物生长,控制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提高肉鸡生长速度。金霉素还能防止猪发生腹泻,显著提高母猪繁殖能力。
不过,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些抗生素是如何透过环境或食品进入人体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报道称,大陆民众对抗生素普遍认识不足。2012年一项调查曾显示,23.9%民众感冒后选择马上使用抗生素,而且抗生素是很多家庭的常备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报告表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
“致死率高达60%” “各种药物治疗无效”“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为‘紧急威胁’”……近日,一系列海外信息以及中国确诊18例超级真菌感染的新闻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一种被称为“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引发了一定的公众恐慌,迅速冲上微博热点榜单,连带股市制药板块都涨停。?
??
在培养皿中培养的念珠菌菌株(来源:CDC官网)?
??
“超级真菌”是什么?它有传染性吗??
?“超级真菌”和之前就已经爆发过的“超级细菌”一样是一个泛指,指的是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真菌。他们对当前的临床常规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抵抗作用,可以逃避被灭杀,因此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同样,类似与“超级细菌”,超级真菌的产生,与医疗上抗生素滥用有一定联系,这也是这次耳念珠菌感染高发于ICU病房的原因。?
ICU病房里存在大量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同时存在大量抗生素和灭菌药物的使用,使得普通病原菌很难存活而被淘汰,耐药性强的“超级真菌”具有竞争优势,自然就生存下来了。因此,“超级真菌”在耐药性上确实有优势,但往往在传播能力、致病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的存活能力上并没有特殊优势。因此,无论"超级细菌"还是耳念珠菌,本质上都不是传染病,不可能像SARS或禽流感那样,在医院以外的环境中,在普通人群中造成大流行。也是我们普通公众不用过于担心的原因之一。?
??
“超级真菌”-耳念珠菌何时产生的??
这次爆发的耳道念珠菌(Candida auris,C. auris),实际上在2009年就在日本被首次报道了。它初次被从一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发现,尽管它被命名为耳道念珠菌,但它也可以影响身体的许多其他区域,引起侵入性感染,如血液感染和伤口感染。它也可以从呼吸道、尿液标本和胆道流体中分离出来。?
中国首例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的耳念样本即是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一名患有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的女性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鉴定出的。目前,耳念珠菌这种多重耐药真菌在纽约、新泽西和伊利诺伊等12个州流行。截至3月31日,已引起全美613例感染,死亡率30%-60%,近50%以上的感染者在12周内身亡。?
?
美国各州报告的念珠菌的临床病例,截至2019年2月28日?
(来源:CDC官网)?
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30多个国家报告了耳念感染。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共确认18例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病例。?
?
??
截至2019年2月28日报告耳道念珠菌病例的国家(来源:CDC官网)?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念珠菌感染是临床医疗环境的常见真菌感染,而耳念又极难被传统实验室方法识别出来,因此很有可能漏检。对念珠菌菌株的回顾性研究也发现,最早的已知的耳念菌株实际上可追溯到1996年的韩国。而在中国首例耳念感染病例被报道出来之前,也很可能已经存在未被鉴别的耳念感染病例。?
?
耳念珠菌电镜照片?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组)?
??
30多个国家爆发了耳道念珠菌,它的威胁究竟有多大??
1、条件致病性:“乘虚而入”?
要谈耳念珠菌的威胁,首先我们要明白耳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它存在于人的皮肤及黏膜处,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侵袭机体, 引起机会性感染。因此,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普通人,感染耳念的机会极低,但对于ICU病房的免疫功能下降的重症患者来说,这种感染往往是致命的(美国报告的557例病例中,致死率高达50%,但同时提到由于其中许多人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也增加了他们死亡的风险。因此目前并不确定侵袭性耳念感染的患者是否比患有其他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更容易死亡)。?
目前,关于耳念的具体致病机理的研究仍然较少,尚不清楚耳念对人体细胞的攻击方式。不同于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过形成菌丝侵入细胞组织的方式,耳念珠菌并未观察到这种现象。尽管具体致病机理仍然未知,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到,任何念珠菌的侵入性感染都可能是致命的。?
就目前情况来说,在医疗机构住院很长时间,有中心静脉导管或其他线路或管进入其体内的重症患者,耳念感染的风险最高,因为这会极大的增大耳念侵入其体内的可能性。?
??
2、多重耐药性:“无药可治”?
?? 耳念珠菌如此高的致死率,与其特殊的多重耐药性导致的感染后“无药可治”有关。目前关于耳念珠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还很少。?
具体而言,研究估计,多达93%的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增强(氟康唑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的唑类)。最令人担忧的是,据报道,一些分离株对所有三种主要的抗真菌药(唑类、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这种感染没有任何治疗选择。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总结的数据是,90%以上的分离株对一种抗真菌药物耐药,至少30%的菌株对两类以上药物具有耐受性。此外,我国有少数对耳念珠菌的报告,结果显示耐药菌株与非耐药菌株均存在,对氟康唑耐药菌株占优势。故难以针对性治疗。?
如此高的多重耐药性也是导致耳念珠菌有如此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
??
3、临床上诊断和鉴别难度高:难以分辨,容易漏检?
由于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大都是其它重症患者,而感染本身并不具有明显表征,这使得医疗机构很难在第一时间确定耳念珠菌感染的发生。同时,由于耳念珠菌表型和其他类型的酵母如白色念珠菌相似,也使得当前对耳念珠菌的鉴别存在一定困难,使用标准实验室方法难以识别,并且在没有特定技术的情况下可能在实验室中被错误识别。?
目前可以有效鉴别的方法主要是质谱技术和基因组测序这两种方法。据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方文捷介绍,当病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且用药无效时,临床医生会让患者抽血检验是否有真菌感染。血样到检验科后,放在培养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上会出现多个菌落,这时医生会选取一两个菌落做质谱分析或一代基因测序,以确认真菌种类。但由于仪器使用成本较高,不会将全部菌落都拿去分析,能否挑中“超级真菌”,则十分依赖检验医生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因此很有可能漏检。而不仅在挑选菌落的环节容易出现漏检,在后续分析阶段,质谱仪分析和基因组测序的高昂价格,也使得很多非三甲医院根本没有条件鉴别出耳念珠菌。 ?
??
4、生命力强,彻底清除难度极大?
耳念珠菌能够在干燥和潮湿的表面、床上用品、地板、水槽和病人的内部组织等不同环境长时间存活,引发血液、肺部、尿道、表伤口感染以及耳道等部位的感染,对使用医疗辅助设备的(如尿管等内置导管、呼吸器械)长期住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等)尤为危险。?
美国《纽约时报》曾于4月6日报道,纽约市西奈山医院去年5月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发现他感染了耳念珠菌。老人最终在重症监护室隔离90天后死亡,而这种致命真菌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并占领了整个病房,院方为此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耳念珠菌对多种常用杀菌药物的强抗性使得其可以在环境中持续生存,很难根除,因此预防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防止菌株的引入。?
??
5、各地域菌种差别大?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来自东亚,南亚,南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国家的耳念珠菌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产生有机体的详细DNA指纹。他们发现每个区域内的分离株彼此非常相似,但各区域的分离株相对不同,存在四种不同版本,且彼此差异较大,以至于研究人员猜测,这些菌株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分化,同时在四个不同的地方从无害的环境菌株中脱颖而出,成为耐药病原体。?
中国报告的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人分离出的耳念菌株经过黄广华研究组的测试,发现与其他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性不同,中国首株耳念珠菌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均较为敏感。这也说明了耳念珠菌具有较大大的地域差异,并不是所有的耳念珠菌株都是“超级真菌”,这进一步降低了耳念珠菌可能带来的威胁。?
但同时,黄广华课题组也提到,在后续实验中,当研究人员用氟康唑等一线抗真菌药物持续作用48小时或更久,便会诱导出耳念珠菌的耐药性。这说明耳念珠菌作为“超级真菌”的耐药性本身就很有能是由于医疗环境中大量杀菌药和抗生素的使用对环境菌群的筛选作用而进化产生的。耳念珠菌的地域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治疗方案更需要针对性,这也提高了其威胁性。?
??
耳念珠菌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
耳念珠菌在医院外环境的极低传播能力和对具有正常免疫能力的普通人的极低感染能力使得它似乎与我们普通人毫无关系,但我要谈到它很可能带来另一个显著后果:我们医疗机构的重症监护室治疗费用会显著上升。这和普通人可能联系不大,但对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上文提到纽约市西奈山医院为了从病房清除耳念珠菌,院方为此对医院各个角落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这极大提高了ICU的维护成本。?
同时为了阻断耳念珠菌的传播,就算出现极少的耳念感染病例,也很可能需要提高整个医疗机构的隔离措施,这同样会使得人力和医疗设备成本的急剧上升。?
最后,当病人出现不明病原的感染,由于存在被耳念珠菌这种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感染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每天几十块钱的普通抗真菌药可能无效,面对ICU的重症患者,与死神赛跑的医疗工作者尝试不同药物的时间很短,这会迫使医生首先使用更新的、但同时更贵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些因素都会提高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行费用,而最终买单的,是ICU患者和整个医保系统。?
实际上,不只是耳念珠菌,每一种新的“超级细菌”和“超级真菌”的产生,都会提高我们整个医疗系统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时任总干事陈冯富珍在2011年世界卫生日时曾指出,耐药性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生物过程,随着每天用药,这迟早要发生。“然而,错误的做法和有缺陷的假设却使得不可避免的耐药性的发展出现得更早”。而不合理和不恰当的抗菌药使用,是造成当前耐药性菌株产生的“罪魁祸首”。?
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歌颂为现代医学的奇迹,它使得人类终于有了一件像样的武器来对抗病原性疾病。然而,在医疗卫生领域和动物卫生领域以及农业领域中的抗生素滥用正使得越来越多的抗生素正在失去效力,新的抗生素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各种病原不断产生的抗生素耐药性正在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粮食与农业生产的安全产生威胁。当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赶不上新的耐药菌株的产生速度,“无药可用”很可能成为大多数患者和医疗工作者要面对的梦魇。?
??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抗生素耐药性产生,我们该怎么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45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