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随着山东发生的不合格疫苗流入24省市案件的升温,各社交媒体平台针对此次案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疫苗之殇”究竟靠不靠谱?
这几天,随着山东发生的不合格疫苗流入24省市案件的升温,各社交媒体平台针对此次案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此期间,一篇2013年6月南都发布的旧闻也再次加入了传播热潮。这篇文章在最近两天的传播影响之大,已经导致众多普通大众甚至公众人物都加入传播针对疫苗的恐慌情绪的队列。而这种现象和这篇文章本身也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与驳斥。
《疫苗之殇》开头展示了一些极为严重的的儿童病例,在没有出示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将这些疾病发生与疫苗注射联系在一起。并且,仅从上面的摘要中,就不难看出,文章作者对“不良反应”的理解等同于“非残即死”这样的“百分之百的灾难”,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按照百万分之一不良反应率的统计,每年中国就有上千儿童因为疫苗致残。事实上,根据疫苗的不同种类和作用,不良反应广泛的包括轻度皮疹、一段时间内发热、疲乏、恶心等轻微而且能自行恢复的情况,且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这些轻型症状。
这种报道之所以能煽动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疫苗案件往往出现许多耦合事件,即患者发生某种疾病的时候发生与该疾病无关的事件(注射疫苗)。为什么疫苗案件的耦合事件这么多?知名科普编辑方玄昌解释:“因为小孩子几乎都要接种疫苗,中国人对于疫苗又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容易将疾病与之关联),同时媒体人也更愿意去发现它。反过来思考,人总要生各种疾病,中国这么多人接种疫苗,没有那么多偶合事件反而不可想象。如果大家一视同仁去寻找,那么偶合现象发生在‘吃饭’‘喝水’之类因素的案例将更多,只是人们一般视这些因素为‘无风险’,不易将之与疾病相联系而已。”
目前,山东省疫苗案的要点为犯罪嫌疑人用非法途径购买了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疫苗,并且以非法途径售出,由于储存和运输冷链不达标,可能导致许多疫苗失活。疫苗失活的危害,可以分为对个体和对群体。对个体来说,狂犬病疫苗这样的事发后再注射的疫苗如果失效,会导致当事人死亡;而其它一些疾病的疫苗,则会导致个体对该疾病无法产生对应免疫,也就是说,打了疫苗和以前一样容易感染该疾病。但是对群体来说,疫苗的终极效果是群体免疫,因为个体中有许多免疫力低且无法种上疫苗的人,就依靠这种群体免疫彻底铲除疾病或者让整个种群不发病来受到疫苗的保护。并且有研究认为,一些由于疫苗广泛使用而发病率极低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出现的疾病,在疫苗退出之后,很容易卷土重来。
有儿科医生提醒:此次查获的为二类疫苗,不是法定接种的一类疫苗。只要选择正规、大型的医疗机构和防疫中心接种疫苗,就无需过分担心。如果在小诊所接种的二类疫苗不敢保证,但只要是在正规定点医院进行的接种,疫苗的来源也可以去当时的接种医院找医生进行查询,每一只疫苗都有编号,可以做到溯源。
新华网也发布消息称,如果近期接种过疫苗而想确认是否安全的话,可以拨打12320咨询。
这篇《疫苗之殇》的再传播有几点不靠谱之处:
首先,它所讲的疫苗不良反应,这次的案件的安全焦点在于疫苗的失活,这两者并不能等同。失活的疫苗需要被清理,不能打,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疫苗都不能打(理论上,所有的疫苗都可能有不良反应);
其次,这篇文章如上所说,对不良反应根本没有正确的理解,或者是故意的将一些个案放大到整个群体,让人误以为不良反应就是致死致残;
第三,在针对疫苗大放地图炮,晒凄惨病例,提每年上千不良反应的时候,却绝口不提没有疫苗免疫的情况下更加惨烈的民众健康状况和上千万的因为没有疫苗免疫而受害死亡的数据~~
例如,在脊灰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每200例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有了脊灰疫苗,脊灰病例自1988年以来减少了99%以上,从当时逾125个流行国家中估计的35万例病例,下降至2014年的359例报告病例。但只要还有一名儿童被感染,所有国家的儿童就都面临着感染脊灰的风险。
又如,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发生的白喉大流行期间,一些地方的病死率高达50%。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白喉类毒素以前,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00万病例,5万——6万例死亡。在1980——2000年期间,白喉在全球的总报告病例数减少了90%以上。
例子可以接着举下去,麻疹、乙肝、甲肝、乙脑、结核、破伤风、出血热、肺炎、流脑……从18世纪末第一支疫苗诞生起,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手段能比疫苗免疫更廉价更有效的控制甚至彻底清除一种疾病,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控制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种医疗措施。
当然,对疫苗生产的指控,对流通渠道的监管,对犯罪分子的彻查和严惩,界哥是绝对坚定支持的!
但是,如果今天大众真的要为了疫苗恐慌,那也应该是为了这样的文章传播带来的疫苗接种率下降而恐慌——想一想人群里那些无辜的即使接种也无法产生对应抗体的个体,想一想那些由于疫苗防线失守而卷土重来的疾病。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2.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3.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的悲痛之情;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意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古典之殇答:(1)说“她是丰碑”是 1。
(1)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
(2分)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的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2分)2。
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4分)3。
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 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
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
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
每要点2分,共6分)4。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3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
(3分)1。试题分析:在“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这一句前后寻找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在“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这一句后面寻找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试题分析:在“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这一句前面及第⑦段寻找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试题分析:从“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这三句中整合(正面的,摘抄,如“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反面的,从正面说,如:“‘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不在一块的,组接,如:“信仰和良知”;当然,分开写也可以)出名词来解释“精神疫苗”。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太宗之殇作文 余常自诩少年太宗,然,太宗些许人,诚少年也,或无人可比。
隋大业十一年,太宗应征出雁门,以军三千敌突厥数万,不敌。太宗设奇伏,以功于炀帝,帝大悦,曰此李家虎子也。
隋大业十三年,高祖起兵于晋阳,未几,克长安,次年,炀帝卒,高祖称帝,国号唐,太宗应功封秦王,建成以嫡长子,立为太子。唐武德元年,年方二十,太宗应征,伐。
武德四年,太宗以四年一个月时统一全国,乃当之无愧之开国元勋。太宗伐建德,得一将,名尉迟,单一恭,字敬德。
太宗不计前嫌,收其于账校。为世人赞也。
太宗真帅才。唐初,太子建成以嫡长子继东宫,然,太宗之才,遭其妒,陷太宗于万劫。
无法。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起,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卒。
不久,太宗及帝位。号贞观。
太宗英明果断,雄才大略,豪爽大度,善纳谏,时人称房谋杜断。亦有魏征,征先拜于东宫,太宗爱其才,任其为纳谏大夫。
贞观初,太宗曾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秦琼,李绩,魏征,尉迟,长孙等亦在。贞观四年,李靖出晋州,败突厥。
后,万族尊太宗为天可汗。贞观六年,魏征卒,太宗曾曰,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今征殁,吾失一镜矣!贞观十七年,太宗废太子,立李治为储。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卒,嘱咐,褚遂良,长孙无忌为辅。
呜呼!太宗之殇,初为政,后为金。
4. 仿写一篇关于《离骚》的文章 秋思
静静伫立,依着窗栏,望远山如黛,听秋雨呢哝。
多日绵绵无休的秋雨,朦胧了世界万物,远处的山,近处的树,笼在一片水雾之中,淡然却倍添清韵,婉约则更觉可人。秋一如那风姿绰约的古典美女,在雨的妆扮下,则更显玲珑剔透,清高雅洁,并兼轻愁流转,令人思一回不由得情幽,看一眼不由得心动。
秋使人愁。愁本秋之心,爱秋之心,必为多愁善感之人。
在这样的夜里,听着沥沥的秋雨,昨日的梦隔山隔水的向我漫延而来,凝重而犀利的划过心灵。曾经怀着多么美好的期盼,却被弥漫在风中似曾相似的忧愁吹散。走过的路边,草叶上遗落着哪一个季节里清露犹自不肯凝结;抬头看天,何日梦里的那一片云仍在谁也看不见的地方堆积着不可知的心事,隐隐约约,凄楚迷离。裹着一份莫名的惆伥与无来由的忧伤,徜徉于秋天的阴郁。帘帘细雨,敲打着心灵,每一粒声响,都拨弹着回忆鸣响着思念;每一次滴落,都泛起昨日梦幻般的涟漪。我知道,那禁不住的酸楚终会酿成涨池的秋水汹涌而上,直到染透那漫漫的霜林。多少梦想,多少过往,多少期待,都已随风而去。只有回忆,只有那不灭的痕迹,还能令我触痛,还能留一份柔软的慰藉淡淡的惆怅萦绕心中。
焚一柱清香,将忧伤点燃,让袅袅轻烟引我至梦的方向。如果可以,请将我缈若浮云的微笑,透过水重雾重的弥漫,滑过风影流离的瞬间,如一朵璇旎芬香的玉兰,把这每一寸朦胧的空间,温柔灿烂地绽放。净手端坐琴前,弹一曲《秋窗风雨夕》,重温红楼梦,再品黛玉情,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曲未终,泪已落。
秋使人思。秋月清凉如水,秋夜静谧深遂,繁星点点,揉乱心思几许。我立于记忆之上,任三千青丝舞魅夜风,往来飘浮的尘埃中,不知哪些,是我那曾遗落的往事?片片记忆里的花瓣,就在这样清冷的夜里,带着忧伤,带着叹息,轻轻滑落我的心房,慢慢湿润,慢慢浸透。慢慢溢散。
当最后一朵落花在时光的手掌里褪下那仅剩的一丝妩媚,当收获的田野最终沦陷成一片沧海桑田,静观一片叶子的生死轮回,看花瓣在风中飘零成泥,想生命何其脆弱,想爱情原来如风,一切如花开花落,有始有终。再美丽的花也终会凋零,再辉煌的生命也将是青灰一捧。俯拾一瓣残香,想当初那曾是如何清灵如水艳丽柔媚的容颜,令无数蜂蝶折腰其中。它曾以何其嫣然极致的情怀去抚摸春露夏雨的瓣瓣冷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它曾在怎样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里,用丝丝花语去演绎那不尽的绵绵愁绪。而今,一季季的灿烂渐渐化为昨夜苍白凋零的黄花,瑟瑟西风中,想它颤抖的娇容和纤弱的身姿,在每一个渐冷的清晨,是怎样痴痴寻找着暗恋它明媚的那抹春光,寻找着好似遗失在前日梦中的美丽。当日日空洞虚幻的期待,终被穿流无息的岁月蚕蚀为空空的茧,它唯有用尽最后一抹辉煌,以绝望的舞姿在红尘中坠落,再坠落……
白驹过隙,人生短暂,盼老了容颜,沧桑了秀发,荒芜了心野,在如痴如梦的风花雪月中承受着冷酷的四季轮回,颓败掉所有的美丽。待到朵朵生命的花在人生的秋天里脱干香味,瓣瓣熄灭光辉,留下的,唯有刺痛的感觉。美丽禁不起光阴的变幻,生命亦无法持久永恒,便只有把等待千年的美丽凝结成一个灿烂的花期,将蕴了三朝五代的唐姿宋韵在那个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彻底,燃过春天的额眉,涉过千尺的碧谭,在青草偃伏的春天亭亭卓立,任由无数心瓣的香脉贯穿风起云落的情怀,让灿烂穷其一生,让芬芳余味无穷。
徘徊在四季轮回的风口,紧紧握着回忆的细沙,任如霜的冷光冰结思绪。萧声喑哑,流星飞渡,我独自在月下吟,风里歌,雨中舞。人倦了,鬓乱了,徒生怜爱几多,零泪如许。待得寂寥无声时,隔着时光的距离,回望年少菁华,那些菊花插满头、花香盈满袖的天真与烂漫,在终日惆怅的怀旧与失落中,渐行渐远,已成为记忆中一道越望越遥远的风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到中秋分外明,秋象征着离愁,也象征着思念。中秋象征团圆,明月更照离人情。相思情长皆在仲秋,把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落寂与思念,遥寄瑟瑟的秋风,把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随这秋雨透穿万水千山。抬头不忍观月,俯首问情何堪,广寒清宫冷寂,仙子亦无语,令人不知不觉怅然。
又到中秋,又到中秋,不知几人望乡愁。
记忆中故乡的秋天金黄一片,秋风起处,落叶萧萧如蝶飞舞;寒霜过处,烟雨迷濛氤氲飘摇。步梧桐深院,踏落红赤痕,水色盈盈更觉秋凉月冷。
南国的四季轮转不着一丝痕迹,早入秋,迟未凉,绿仍盛花依旧芬芳,若不是这连绵细雨,真不知何处觅秋凉。如果说故乡的秋天神秘绰约,寂寞辽远,而南国的秋天则明澈透亮,坦荡无迹,未见叶落花残,也道天凉好个秋。
疫苗本身确实是存在风险的,举个栗子,一类疫苗里面有个叫“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其实就是小儿麻痹疫苗,这个疫苗有两种,一个是糖丸,一个是针剂疫苗,糖丸是减毒活疫苗(OPV)也叫减活疫苗,它的原理是用含有活的小儿麻痹病毒在体内作用,因为经过处理,使得人体不会使人得病还会获得免疫力。其最大的风险是因为婴儿本身免疫有缺陷或者身体状态不好,有可能这个疫苗的活性病毒发作,反而催生婴儿发生小儿麻痹,各位父母可以在百度搜索一下糖丸后遗症,你会看到很多如《疫苗之殇》里面悲剧一样的案例。
这个风险的概率,按照目前的统计是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这个概率很低,但是中国是个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按照百万分之一去算,绝对数量也是很庞大的。
糖糖因为出生时羊水吞咽的问题,胃有些感染,当然,感谢海军总医院的医生,很快就医治好了,但是“糖糖的肠胃有毛病”这个其实并不正确的结论一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在打疫苗前,我在百度文库查了很多资料,又咨询了很多家里的长辈(家里的上一代正好大部分是医生,现在我很后悔为什么没有听母亲的话去做个医生),了解了糖丸和针剂的区别,因为部分文献里面特别提到了胃健康状态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十分拒绝糖丸。
我记得有句关于风险的名言,大概是这么说的“如果你问我,100万的弹夹中只有一发子弹,给你多少钱,可以射自己一枪,那么我告诉你,多少钱也不干。”这句话基本可以概括我当时对糖糖服用糖丸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4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