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多国出现不明病因儿童肝炎病例:病毒性肝炎,通常是如何传播?

中医世家 2023-08-09 22:41:02

近日,据世卫组织发布的通告称:

全球目前已有12个国家报告至少169例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目前已造成1名儿童死亡。

事实上,早在4月5日前,世卫组织就曾首次报告英国出现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便不断出现更多相关病例。

截止到4月21日,英国、美国、西班牙、以色列、丹麦等国家先后报告了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累计至少达到169例,其中英国就有114例。

儿童性肝炎,究竟如何传播?

在这份报告,世卫组织强调这169例中尚未检测出引发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毒,比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

但却至少在74例病例中却检测出腺病毒,20例病例中检测出新冠病毒,以及19例病例同时检测出新冠病毒以及腺病毒。

目前此次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毒,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世卫组织也强调目前正密切检测相关情况。

对于病毒性肝炎,又是如何传播的?

提起病毒性肝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乙肝,这是一种具有传染性且不易治愈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其实除乙肝外,病毒性肝炎还有甲肝、丙肝、丁肝、戊肝等,其病因是相应类型的病毒感染所致,都具有传染性。

若未采取积极有效治疗,都可恶化成为肝硬化,还有可能引发肝癌,那么病毒性肝炎是如何传播的呢?

1、母婴围产期传播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母婴围产期,若母体患有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血液或羊水中会含有乙肝病毒,进入胎儿体内,称为母婴传播;

此外,孕妇在生产过程中,会经过产道传播该病,被称为围产期传播。

2、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院进行治疗时发生的传播,多由输血或受到污染的医疗器具所致,导致肝炎的病毒进入人体。

通常情况下医源性传播不会发生于正规的医疗机构,而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因其消毒措施不到位,具有医源性传播肝炎的风险。

3、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性肝炎病毒会存在患者的体液中,如血液、阴道分泌物等,若正常人接触到这些体液,就会导致感染,主要会通过性和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4、输血

若血液制品未采取消毒,则很可能存在大量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就会引发感染,而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输血。

有关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丙肝患者就是输血造成的,而且都是采用不正规的输血途径进行输血。

5、水污染

病毒性肝炎中的戊肝就是通过水污染进行传播的。

若日常直接饮用自来水,或饮用未消毒处理的外接水源,就会一定地传播风险,此外,一些病毒性肝炎还会通过粪便进行传播。

6、经口传播

俗话说“病从口入”,人体有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口进行的传播,病毒性肝炎也是如此,比如甲肝。

甲肝患者甲肝病毒携带者会通过肠道排出甲型肝炎病毒,若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不能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以及不注重食物的清洁工作,将增加甲肝的感染风险。

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染乙肝、丙肝

事实上,对于乙肝、丙肝等这类肝炎疾病,日常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共用厕所、同住一宿舍、共用办公用品等)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者丙肝。

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无知以及畏惧。

但若我们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能够完全有效控制肝炎的传播。

小儿病毒性肝炎是怎样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是由数种不同型的肝炎病毒所致,病原主要侵犯肝脏引起肝炎,临床表现为急性、慢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等不同类型。

肝炎病毒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我国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已确知至少存在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7种肝炎病,但也有学者认为主要为前5型。各型病毒没有共同抗原,互相间不产生交叉免疫。

(1).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30天。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低温零下20度可长期存活,极适宜在海水、污水、土壤及粪便中生存。加热至100度5分钟全部灭活。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甲肝患者及亚临床型感染者。甲肝病毒没有带毒者及慢性非病毒现象。一般不转成慢性。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下列方式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水源污染;食物传播。

人对甲肝普遍易感,但常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

(2)乙型肝炎。若在人体体液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单独存在时无传染性,只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细胞核内,一般血清中不能测出。

抗乙型肝炎核心核体(Anti-HBc,抗HBc)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之一,抗-HBclgM阳性表示为现症感染,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急性感染的早期标志,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血清中HBsAg。HBcAg及抗-HBc3项同时阳性持续存在者,较成人多见。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各型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者,作为传染源有较大意义。

主要通过注射、输血或血制品及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儿科还要注意母婴传播。

人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

(3)丙型肝炎。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该病病毒潜伏期长,感染后可长期带毒或导致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炎。

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及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

丙肝病毒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为输血和血制品、血透析、注射器材污染、器官移植及滥用毒品等方式,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也可传播。主要见于输血后肝炎。

(4)丁型肝炎。本病病毒自身不致病,HBsAg阳性者才能感染。

传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感染者。同时感染了肝病毒及乙肝病毒者称联合感染。若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丁肝病毒,则为重叠感染。

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丁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均存在,但阿拉伯国家感染率最高,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较高。

(5)戊型肝炎。该病病毒所致肝炎称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传染源主要是潜伏期后期和急性期病人。潜伏期平均36天。

传播途径与甲肝相似,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暴发流行常是由水污染所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者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一次流行后隔数年可再次流行。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轻、重有很大差别。轻者无任何自觉症状;重者发病很急、进展快,表现为暴发型肝炎。现将临床分型分述如下:(1)急性肝炎。又分黄疸型及无黄疸型。无黄疸型症状轻,往往在化验检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恢复快。黄疸型以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见,其临床经过多为良性、自限性。

潜伏期:甲型2~6周,平均~30天。戊型2~10周,平均35天。

黄疸前期:约持续2~8天,表现急性起病,中度以上发热,全身不适,厌油,恶心及呕吐,此期终了时尿呈深黄色。

黄疸期:持续1~2周,较重者延至1个月以上。此期体温正常,皮肤、巩膜黄染,大便灰白,肝脏略增大。

恢复期:皮肤、巩膜黄染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肝脏病理变化需几个月才能恢复。

(2)慢性肝炎。多为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所致,又分成两型。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乙型或丙型肝炎半年以上未愈,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肝脏稍大,化验报告持续或间断血转氨酶轻度升高。

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病史超过半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反复出现黄疸,肝大、质硬,脾脏进行性增大,肝功能化验多项表现异常,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增高,蛋白电泳可见白蛋白下降和/或丙种球蛋白增高,或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异常,血清胆红素可长期或反复增高。

(3)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亚急性重型肝炎:指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上8周以内症状加重,并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慢性重型肝炎:指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者病情加重,常见于乙型、丙型或丁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黄疸较重,持续较久。常见于甲型肝炎,病程可达数日。

(5)肝炎后肝硬化。与乙型肝炎密切相关,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发展而致肝硬化。

本病并发症主要有胆道系感染、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炎及维生素A缺乏症等。

同时应排除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还应除外中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及溶血性疾病。

甲肝预后好,未见慢性病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常迁延不愈,易转为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均可能发生肝细胞癌。

预防本病应做到以下几点:(1)管理传染源。甲肝患者自发病起隔离3周,乙肝及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丙肝和丁肝病人均不宜入托幼园所。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切断医源性感染途径,加强饮水及环境的卫生管理。对献血源应严格筛查。

(3)保护易感人群。甲肝疫苗尚在部分人群试用中。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不同类型肝炎转归各异,目前缺乏特异性药物,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后再休息1个月。半年内不参加体育活动或劳动。HBsAg携带者若转氨酶正常者不需休息。

营养以病儿食欲及耐受程度为准。

除一般维生素药物外,免疫调节药物及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44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