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京港深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大型专家义诊活动中,86岁高龄的中国中医肿瘤科泰斗李岩教授现场为市民义诊,并分享其潜心研究66年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心得。
中西医结合抗癌
提高康复率
近年来,深圳的恶性肿瘤发病数逐年增多,2015年全市共报告新发病例20399例。对于恶性肿瘤诊断,李岩教授提倡中西医结合:既有中医的四诊八纲,也要结合西医的化验、影像、病理报告作为诊断依据。他认为,恶性肿瘤早期治疗需采用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的治疗方法;后期的康复治疗要严格按西医的要求,按时复查肿瘤是否复发和转移,并在较长时间内认真采用中医药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在李岩教授看来,恶性肿瘤是一大类疾病,在肿瘤的防治中,既要重视其共同规律,也要重视其在不同部位、不同系统、不同机体的特殊规律,对临床上可以提前用药控制病情的发展尤为重要。其次,恶性肿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复发和转移,在治疗各个阶段中,均应对这种可能性给于充分的重视、估计及措施。
预防癌症应重视
“癌前病变”防治
“癌前病变”不是癌,但是若不予以及时治疗,可发展为癌症。李岩教授举例说,乙肝、肝炎、肠炎、慢性胃炎等都是常见的“癌前病变”,乙肝、肝硬化若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发展为肝癌;而肠炎则可能发展为肠癌,慢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
李岩教授建议市民,要提高患癌的警惕性,要做好“癌前病变”的防治,平时应注重饮食,生活方式应科学合理,发现身体不适应及早检查,定期参加体检,对于癌症一定要做“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癌症的防治才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抗癌奠基人
“一双老老秃笔,两粒小小药丸,八版临证备要,众生解码除烦。”这是李岩对自己一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经历的概述。
李岩曾就职于北京中医院、北京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等单位,负责过国家肿瘤重点科研工作。耄耋之年的李岩教授,如今又担任香港中医科学院院长。
回顾66年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人生历程,李岩教授拿起了案头上的《肿瘤临证备要》,往事历历在目。上世纪70年代,国家推行中西医结合,李岩教授因工作需要被调去参与北京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的创建,由此开始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人生。
当时李岩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单偏验方,结果收集到4000多个验方,后来经过多次筛选,甄选出十多个验方,用于临床治疗肿瘤。如今,李岩教授也经常用这十多个验方为肿瘤患者治病。
1976年5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李岩教授第一部专著《肿瘤临证备要》。这部专著后来出版了八个版本。在中国台湾和日本,该书还被盗版。《肿瘤临证备要》可以说是中国大陆中医肿瘤科医生的“圣经”,许多中医肿瘤科医生看着这部著作成长起来。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中医医院原院长、国家级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吴维城教授,如今还保存着这本书的第一版,并称未曾谋面的李岩教授是他的中医启蒙老师。
李岩简介
香港中医科学院院长。香港注册中医、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创始成员及首任中医科主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首任业务副院长,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客座教授。从事肿瘤中西医治疗66年。1952年于辽西医校毕业后任辽宁省立第一医院外科医生。1956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曾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肝癌研究课题并任研究生导师,并出版《肿瘤临证备要》在内的中医学著作600万字。
摘要:癌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因为它的治愈率很低,癌症不是传染病,但是发病率依然很高,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癌症,所以更要注意癌症的预防。癌症中医叫什么名字?中医癌症疗法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癌症中医叫什么名字
癌症是西医的范畴,癌症在中医上又被称为痨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般包括内、外因素,内在因素是饮食不节制,导致脾胃虚寒,外在因素是寒邪入侵,再加上精神不畅,这就会导致癌症的发生。所以在中医上认为诱发癌症的主要原因和热毒、淤血、气结有很大关系。
中晚期的癌症可以通过中医来进行调理,首先可以服用活血化瘀的药方,选择丹参和红花,将这两种药材用水煎服,每天使用一次。使用这种药方时需要注意,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禁止使用。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果出现呼吸不畅或者是胸闷等不良反应,立刻停止,多注意休息。
中医治疗癌症也可以采取攻坚散结的药方,比如天南星和生半夏,这两种中药具有较高的药物价值,但服用不当会产生毒性反应,比如咽喉疼痛、口腔发麻、声音嘶哑等。除此之外癌症患者也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方,比如白蛇花草。白蛇花草是一种寒性药物,最好饭后服用。
中医治疗癌症虽然效果比较缓慢,但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多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比如夏枯草和山慈姑,其中山慈姑里面丰富的葡萄糖和甘露聚糖,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中医癌症疗法
1、扶正固本法:癌症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属本虚标实之候,故治之方法,当以扶正固本、抗癌祛邪为务,扶正与驱邪又当辨证应用。一般而言,癌症早期机体正气尚盛,多属正盛邪轻之候,治当以攻为主,或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即以祛邪扶正之法;癌症中期正气多已受损,但正气尚能与邪气抗争,治当攻补兼施;癌症晚期多正气衰弱,治当以扶正为主,或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即扶正以祛邪。扶正固本法即补法,包括补气养血、健脾养胃、补肾益精等等,但目的皆在于增强机体抗病、防病及其适应能力。
2、中药热敷法:是深入挖掘古老的中医文化,继承、整理前人临床医案、疗疾效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而开创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是中草药方剂的体表热敷、口服和患者体温控制等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该方法用于肿瘤、癌症、顽固性疼痛病的治疗和美容、强身、益智、延年等自我保健,具有国内外上其它方法尚不能比拟的优势。中药外敷、内服,药效与温热效应协同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对“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的立体攻势,侧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统称八纲)”的整体综合辨证调治,达到事半功倍、标本兼治之目的。
3、清热解毒法:癌症中晚期常有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当以清热解毒之法。清热解毒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某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同时,清熟解毒又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清热解毒法为肿瘤防治常用的治法之一。
4、软坚散结法:肿瘤多为有形之肿块,治疗除当据证分别予以不同治本措施外,还应兼以软坚散结以图其标,消除肿块。一般而言,软坚散结法虽较少单独用治肿瘤,但在肿瘤的全过程治疗中,却常常不乏软坚散结之品,软坚散结法又为肿瘤的常用治法之一。
5、理气活血法:癌症的发病原因与气滞和血瘀相关。气机不畅,则致津、液、血运行代谢障碍,积而成块以生肿瘤;肿瘤多有形,症积、石瘕、痞癖及肚腹结块等皆与淤血相关。现代医学认为,某些肿瘤的形成与局部外伤淤血有关,肿瘤的实质多有血瘀,常见有肿块、刺痛、唇舌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脉涩等淤血见症,故活血化瘀法为癌症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方用中医免疫排毒疗法,家属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也相当重要。
6、化痰除湿法:肿瘤之成因除了气滞和血瘀两大重要因素外,还有痰凝和湿聚,表现为气机阻滞、痰湿凝聚、血行瘀滞,故而对某些肿瘤或肿瘤的某些阶段,治疗当以化痰除湿为主,处方用,审因论治,凡有痰湿凝聚征象者皆可用之。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继发性因素,痰凝湿聚成核成块,如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多系痰核所致,治宜化痰散结法。同时根据证之夹杂轻重,又常常与理气、清热、软坚、通络、健脾、利水等法相合而用。
7、养阴清热法:热毒乃癌症致病因素之一,日久则耗伤阴津,另外,肿瘤发展之并发症,如高热等,又易损伤阴液,故阴虚内热为癌症常用病因病理之一养阴清热法为防治癌症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在肺癌、肝癌、肾癌、食道癌、鼻咽癌等癌症疾病中应用更为广泛。
8、健脾益肾法:肾藏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乃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促进、滋养、补充。癌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日久多有脾肾受损。补益脾肾,扶助正气,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和抗邪,又有利于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
9、以毒攻毒法:癌症为痼恶之疾,邪毒结聚体内为肿瘤的根本,毒邪深陷,非攻不克,故常用有毒之品,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即癌症防治中常用的“以毒攻毒法”。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具有抗癌抑癌之功效,故在正气尚未衰竭而能耐攻的情况下,可借其毒性以抗癌。因癌症病人正气多己受损,因此应适可而止,衰其大半而止,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和耐攻承受能力,把握用量、用法及用*时间,方能收到预期效果。同时,以毒攻毒法较少单独全过程用治于肿瘤,多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佐之,或在肿瘤发展某一阶段慎用之。方用鳖甲煎丸等加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3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建民:免疫治疗需要行业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