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7日确认,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全美已有72人患病,其中13人死亡。这是美国10多年来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说,全美18个州出现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包括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伊利诺伊州。
科罗拉多州报告感染病例最多。截至27日,已有15人染病。得克萨斯州14人染病,新墨西哥州10人,俄克拉何马州8人。
13人确认因感染李斯特菌死亡。另有3例死亡病例疑似与李斯特菌存在关联,分别发生在新墨西哥州、堪萨斯州和怀俄明州。
这是美国10多年来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数字超过3年前的花生中毒事件。当时,700多人因食用受沙门氏菌污染的花生患病,其中9人丧命。
李斯特菌比常见的沙门氏菌和某些大肠杆菌更为致命。美国上次暴发李斯特菌大规模感染是在1998年,21人因食用受这种病菌感染的热狗等肉类熟食死亡。1985年,52人死于食用受这种病菌感染的软干酪。
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差人群最易感染李斯特菌。按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说法,因感染李斯特菌而患病者的平均年龄是78岁,五个患病者中就有一人死亡。
一旦感染,轻则出现发烧、肌肉疼痛、恶心、腹泻等症状,重则出现头痛、颈部僵硬、身体失衡和痉挛等症状。受感染的孕妇可能出现早产、流产和死产,婴儿健康也可能受影响。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医生罗布特?陶克斯说,染病和死亡病例可能会在今后几周增加,因为人们感染这种病菌后一般不会迅速发病。从食用受污染食品至发病的时间间隔一般为4周、甚至更长。
陶克斯说:“潜伏期长的确是个问题。”
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延森农场是这次大规模感染李斯特菌事件的源头。这家农场从9月14日起宣布召回其生产的“罗基?福特”牌香瓜。
“罗基?福特”牌香瓜自今年7月29日至9月10日销往阿肯色州、亚利桑那州、加州、科罗拉多州、伊利诺伊州等地。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说,经检验发现,水果店中待售的“罗基?福特”牌香瓜与一名患者家中香瓜携带的李斯特菌菌株一致。这一机构没有公布这种香瓜如何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只说调查仍在继续。
受污染香瓜的标签上可能写有“科罗拉多州产”、生产商网址、“甜美的罗基?福特”等字样。
李斯特菌生命力强,能在低温环境甚至冰箱中存活。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醒民众,一旦发现家中有受污染的香瓜,应立即扔掉,清理并消毒那些存放它们的区域。
李斯特菌通常在过期速食、黄油、冻肉和奶酪上蔓延滋长。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说,全美每年有大约800例李斯特菌染病病例,大多数因为食用上述食品。
农产品一般不是使人染病的元凶。
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说,美国近两年与农产品有关的感染李斯特菌病例呈上升趋势,2009年发现有人因食用芽苗菜而感染李斯特菌,2010年有人因食用芹菜而染病。
冰箱虽然能够保持长时间低温,但同时也是封闭环境,食物一旦腐败,细菌容易大量繁殖。
冰箱的异味来源于细菌代谢产生的气体,比如硫化氢甲基胺等。
全球卫生理事协会曾经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9个国家的一项“家庭卫生调查”显示:46%的家庭冰箱内部细菌超标,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等。
生食中存在李斯特菌等细菌,其生存能力强:
在0~4℃冷藏环境下仍能存活;
在-20℃下仍能生存一年。
李斯特菌侵袭能力也很强,轻则引起腹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定期清理冰箱不仅是为了清除异味,也是为健康安全着想。
4种做法让冰箱细菌翻倍
千万别将冰箱当作食物的“保险箱”,什么食品都往里面塞。不良的存放习惯不但不利于食物保鲜,反而使细菌大量繁殖,偷走你的健康。
剩菜连盘放
把饭菜直接装在盘子里塞入冰箱,空间不够就一层层摞盘子和碗,不但会导致食物串味,还容易使饭菜撒出来,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
建议:剩饭菜最好分别放在有盖的保鲜盒里,容量以食物占据1/2以上容积为好。
蔬菜不加包装
蔬菜放在冷藏室里可以保持鲜嫩,但如果买回后直接放入果蔬盒,水分会蒸发,表面皱缩、菜叶萎蔫,且不同品种蔬菜上的微生物会交叉污染。
建议:给每一种蔬菜包两层软纸,再分别放入独立的塑料袋,扎口要松。
肉类重复解冻
冷冻室中的食品一旦拿到室温环境下接触空气,处于休眠状态下的细菌就开始大量繁殖。即使重新放入冷冻室,细菌繁衍速度减慢,但总量已经增多,且营养和风味也会受损。
建议:在冷冻前先将肉类切成适当的大小,分别装袋冷冻,用时取出一块解冻后就吃完。
拆封的食物不封口
未喝完的牛奶、未吃完的调味酱等,如果不封口、不盖盖子直接放入冰箱,存在较大的交叉污染风险,加速食物氧化和变质。
建议:袋装牛奶最好挤掉空气后,在开口处折三折,保存不超过24小时,饮用前要加热杀菌。橙汁等饮料开封后盖严再冷藏,一般不能超过48小时。
五步还你一个干净冰箱
食品安全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诸多因素中,微生物污染高居首位。根据中国卫生部通报,在我国1990~1999年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是威胁中国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2007年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食物中毒的人数占总数的58.86%。
1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特点及其危害性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通常由一些致病微生物引起,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3类。由于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食品原料在种植、收获、饲养、捕捞、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保存及食用等众多环节都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同时,微生物具有易变异性,未来可能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相较于其他化学污染来说,食品易受微生物污染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微生物在空气、水、人体等环境中无所不在,这使其成为食品加工过程中无法杜绝污染的因素之一。可以说,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中,微生物污染是头等大事,食品生产者必须足够重视,才有可能将其危害控制在安全水平之下。
1.1 细菌性污染
细菌性污染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类食品污染,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所有食物中毒中具有普遍性并极具爆发性。细菌性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具有易发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对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威胁。
引起食品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志贺菌(Shigella)、葡萄球菌等。近年来,变形菌属、李斯特菌(Listeria)、大肠菌科、弧菌属(Vibrio)引起的食品污染呈上升趋势:美国1999年沙门氏菌发病1400万例,住院16430人,死亡582人,损失达23亿美元,其中96%的患者由于摄入受污染食物而被感染;1992年印度爆发霍乱弧菌(Vibrio comma)O139中毒事件,波及孟加拉、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1996年5~8月,日本爆发大肠杆菌O157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过万,死亡11人;1999年在美国、2000年在法国也发生过李斯特菌中毒事件……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统计,2000~2005年,美国共有470人因饮用生牛奶而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总共发生中毒事件18起,涉及16个州。我国食品的细菌性污染现象也非常普遍,其主要是由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1.2 真菌性污染
真菌在发酵食品行业的应用非常广泛,但许多真菌也会产生真菌毒素,从而引起食品污染。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具有强致癌性的黄曲霉素以来,真菌与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日益引起各方重视。真菌毒素不仅具有较强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黄曲霉素,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产生的麦角碱,以及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构巢曲霉(Aspergillusnidulans)产生的杂色曲霉素等。真菌毒素的毒性可以分为神经毒、肝脏毒、肾脏毒、细胞毒等,如黄曲霉素具有强烈的肝脏毒,可以引起肝癌。
常见的产毒真菌主要有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交链孢霉(Alternaria)等。由于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因此真菌性食物中毒往往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在我国北方地区食品中黄曲霉素B1污染较轻,而长江沿岸和长江以南地区则较重。有调查发现,肝癌等癌症的发病率与当地的粮食霉变现象有一定关系。
1.3 病毒性污染
与细菌、真菌不同,病毒的繁殖离不开宿主,所以病毒往往先污染动物性食品,然后通过宿主、食物等媒介进一步传播。带有病毒的水产品、患病动物的乳/肉制品一般是病毒性食物中毒的起源。同细菌、真菌引起的病变相比,食源性病毒引发的疾病更加难以得到有效治疗,且更容易爆发流行。
常见食源性病毒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轮状病毒(Rotavirus)、诺瓦克病毒(Norwalk)、朊病毒(Prion)、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等,这些病毒曾经或仍在肆虐,造成了许多重大的疾病群发事件。1988年初,上海市区居民因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而导致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发病人数达30万;由朊病毒引起的疯牛病于1986年首先在英国被确认,迄今为止,全球共有100余人死于这一病症,据估计,西欧已有50万人被疯牛病病毒所感染;自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各地不乏有死亡病例报道;美国目前每年约有2300万例诺瓦克(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针对以上的微生物污染,冠宇仪器对应自主生产的仪器有菌落总数检测仪、真菌毒素检测仪等,可以对常见污染指标进行检测检控。杜绝食品中微生物污染,为食品安全出一份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27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