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贝林佐纳生物医学研究所日前成功分离出可阻断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抗体。
登革热病毒主要有四大类。据瑞士媒体7日报道,贝林佐纳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已痊愈的越南登革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出其中3种登革热病毒的抗体。以实验鼠为对象的实验显示,注入实验鼠体内的这些抗体在登革热病毒侵入实验鼠体内的48小时内有效地阻击了病毒。
研究人员说,对登革热病毒抗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治疗疟疾、流感和非典型肺炎的有效方法。
研究人员希望登革热病毒抗体能尽快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希望有制药企业愿意以这些抗体为基础生产登革热疫苗。但他们坦言,这一过程需要数年。
登革热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发病,典型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死亡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上月将登革热列入“被忽视的热带疾病”,该组织称,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感染登革热,死亡人数超过2万。目前全球尚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物。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疾病名称5英文名称6登革热的别名7ICD号:A90 7.1分类 8ICD号:A91 8.1分类 9流行病学 9.1传染源9.2传播途径9.3易感人群9.4流行特征 9.4.1地理分布9.4.2季节性9.4.3周期性9.4.4突然性9.4.5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10病因11发病机制1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12.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2.1.1发热12.1.2皮疹12.1.3出血12.1.4其他 12.2轻型登革热12.3重型登革热 13登革热的并发症 13.1急性血管内溶血13.2精神异常13.3心肌炎13.4肝功能损害13.5尿毒症13.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3.7其他 14实验室检查 14.1常规检查14.2血清学检查14.3病毒分离14.4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15辅助检查16诊断 16.1流行病学资料16.2临床特征16.3实验室检查 17鉴别诊断 17.1流行性感冒17.2麻疹17.3猩红热17.4流行性出血热17.5钩端螺旋体病17.6恙虫病17.7败血症17.8伤寒17.9疟疾17.10流行性乙型脑炎 18登革热的治疗 18.1一般及支持治疗18.2对症治疗 18.2.1降低体温18.2.2补液18.2.3降低颅内压19预后20登革热的预防 20.1控制传染源20.2切断传播途径20.3提高人群抗病力 21相关药品22相关检查附:1登革热相关药物 1拼音 dēng gé rè
2英文参考 dengue fever
3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又名骨痛热症、波尔加热、五天热等,是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登革热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4疾病名称 登革热
5英文名称 dengue fever
6登革热的别名 classical dengue;波尔加热;古典五天热
7ICD号:A90
8ICD号:A91
9流行病学
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同型登革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数年,对异型登革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大流行。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省是登革热流行区,已知的四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登革病毒常先流行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登革热远距离传播已逐渐引起重视。
9.4.2(2)季节性 登革热的流行与伊蚊的滋生、繁殖有关,主要发生于气温高、多雨的夏季。在广东省为5~11月,海南省为3~12月。
9.4.3(3)周期性 登革热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数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这与当地居民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升降有关。
9.4.4(4)突然性 登革热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
9.4.5(5)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登革热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10病因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蛋白一起装配成二十面对称的病毒颗粒。其外部有一层由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具型和群特异性的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以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都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性。
初次感染者,于病程的第4~5天即可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2~4周达高峰,可呈低滴度维持数年以上。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鼠脑中生长良好,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可导致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于分离登革病毒的细胞株是来自白纹伊蚊胸肌的C6/36细胞株。
登革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然而,登革病毒不耐热,于60℃ 30min或100℃ 2min即可被灭活,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甲醛等亦敏感,较易被灭活。
登革病毒感染可使艾滋病患者体内的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复制出现暂时性抑制。
11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定位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的登革病毒继续进行复制,再次释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导致血管水肿和破裂。登革病毒的复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病理改变表现为肝、肾、心和脑等器官的退行性变,出现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黏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皮疹活检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有广泛性血管外溢血。脑膜脑炎型患者可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实质灶性出血、脑水肿及脑软化。重型患者可有肝小叶中央灶性坏死及淤胆,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等。
12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15天,通常为5~8天。
世界卫生组织将登革病毒感染性疾病分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12.1.2(2)皮疹 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12.1.3(3)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12.1.4(4)其他 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13登革热的并发症
14实验室检查
15辅助检查 脑型患者脑脊液压力升高。
16诊断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7鉴别诊断 登革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8登革热的治疗 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患者。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8.2.2(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堿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18.2.3(3)降低颅内压 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500ml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于6~8h后重复应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40mg/d,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并作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饱和度和血液酸堿度监测。
19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3/10万。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20登革热的预防
21相关药品 葡萄糖、氧、二氧化碳、泼尼松、甘露醇、地塞米松
22相关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细胞比容、脑脊液压力、补体结合试验、抗登革病毒IgG抗体、血氧饱和度、血液酸堿度
登革热相关药物 硫酸卡那霉素滴眼液 泪囊管闭塞的儿童,除用本品滴眼外,可同时辅以局部热敷。3.滴眼时瓶口勿接触眼睛,使用后应将瓶盖拧紧...
硫酸卡那霉素滴眼液 泪囊管闭塞的儿童,除用本品滴眼外,可同时辅以局部热敷。3.滴眼时瓶口勿接触眼睛,使用后应将瓶盖拧紧...
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Coombs反应阳性等,药物热偶见。少数病人出现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丙...
头孢丙烯干混悬剂 )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热等。小儿发生过敏反应较成人多见,多在开始治疗后几...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6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肌肉放松方法有哪些,怎么缓解肌肉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