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哪些,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佚名 2023-08-04 10:17:20

血栓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特别大,如果不注意加强调养和治疗,容易造成多种疾病和危害,血栓形成的机制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了解形成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血栓的形成,下面我们以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来进行这方面的了解。

患者在急性期时会导致局部疼痛感明显,部分患者会出现身体的全身不适,对于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经常会出现皮肤色素的沉着。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通常先是血小板出现粘着,经常会聚集在血管内膜的局部地区,然后释放很多的活性物质。

随着患者病症的继续发展,血小板堆积的越来越多,就像珊瑚状血小板小梁一样,这样堆积的越来越多,就会导致血液流通减慢,这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并且会导致纤维蛋白逐渐的增多和沉积起来,很多的血红细胞也会沉积,这样就会形成血栓。

在血栓形成的早期,血栓只是附着在血管的血管壁上面,状态是处在漂浮的状态,血栓很容易出现脱落的情况,随着病症的发展,血栓逐渐变得干燥而且结实,并且内皮纤维细胞会逐渐的进入血栓,这样血栓就会慢慢地固定下来。

固定下来的血栓会逐渐的发展变大,使血栓不断的扩展和延伸,严重就会造成静脉管腔的堵塞,进一步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血栓的形成,首先要加强饮食调养,不吃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另外多进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也有效地预防血栓。

血栓形成对于人体的健康危害特别大,我们以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来了解血栓的形成机制,那么这方面的了解能够发现,血栓的形成对人的危害特别大,最终会导致血管的堵塞,血栓形成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就会对身体的哪个部位造成严重的危害。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原因

问题一: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这种疾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我们都知道此病可导致下肢水肿、续发性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后遗症状,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一般来说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因素的具体介绍吧。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 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 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 *** 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 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 *** 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 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 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 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态,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 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 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看完文章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上述引起静脉血栓的原因,在平时应做好适当的预防措施,祝您健康。

问题二:静脉窦血栓的形成病因静脉窦血栓形成1.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均继发于感染病灶最常发生在海绵窦和乙状窦常见病灶(1)颜面部病灶特别是危险三角内的疖、痈等化脓性病变易通过眼静脉进入海绵窦。(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状窦血栓形成。(3)蝶窦或筛窦炎症,通过筛静脉或破坏蝶窦壁而入海绵窦。(4)颈深部或扁桃体周围脓肿、上颌骨骨髓炎等可沿翼静脉丛或侵入颈静脉而累及横窦岩窦海绵窦园。(5)脑膜炎脑脓肿可经皮质静脉累及上矢状窦。(6)全身性感染如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2.非炎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及危险因素中,有各种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的疾病或综合症(1)全身衰竭、脱水、慢性消耗性疾患。(2)妊娠及产褥期。(3)脑外伤。(4)血液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蛋白S缺乏、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及活性蛋白C抵抗等)像园。(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Bech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抗体和抗心脂抗体等)综合征。(6)外科手术。(7)心脏病先天性或获得性。(8)长期口服避孕药。(9)仍有20%~25%患者无病因或危险因素。(10)同一姿势久坐,颈部血脉不通导致。如长期在电脑前。

问题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1.症状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2.体征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N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 *** 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简介

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称4静脉血栓的别名5分类6ICD号7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8发病机制9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9.1浅静脉血栓形成9.2深静脉血栓形成 9.2.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9.2.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10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11辅助检查12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12.1询问外伤史12.2局部检查12.3辅助检查12.4静脉测压 13鉴别诊断 13.1浅静脉血栓形成13.2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13.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14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14.1治疗目的14.2一般疗法14.3病因疗法14.4全身疗法 14.4.1抗凝剂14.4.2溶栓剂14.4.3低分子右旋糖酐14.4.4非甾体类抗炎剂 14.5中医疗法 14.5.1单味中药14.5.2辨证论治 14.5.2.1湿热蕴毒型14.5.2.2湿热瘀阻型14.5.2.3血热瘀阻型14.5.2.4阴虚瘀阻型14.5.2.5气血两虚型 14.5.3针刺疗法 14.6手术疗法 14.6.1交感神经节阻滞术14.6.2静脉结扎术14.6.3血栓摘除术14.6.4静脉剥离术 14.7术前准备14.8麻醉要求14.9术中注意点14.10术后处理14.11出院标准及随访 15预后16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17相关药品18相关检查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静脉血栓形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静脉血栓形成 已经自动替换为静脉血栓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概述 静脉血栓(phlebothrombosis)是各种原因引起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

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27.8%。下肢静脉血栓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4.1%。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2疾病名称 静脉血栓

3英文名称 phlebothrombosis

4静脉血栓的别名 静脉血栓形成

5分类 皮肤科 > 皮肤血管病及淋巴管病

6ICD号 I80.9

7静脉血栓的病因 静脉血栓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感染性者则由于血液淤滞所致,且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原因,多发生于各种手术后、慢性病长期卧床以及因多种原因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

8发病机制 血液黏度高、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造成血栓形成,进一步引起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由各种原因所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黏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使血小板黏附于局部形成血栓,接着纤维蛋白沉着使血栓增大,导致管腔闭塞。甚至波及附近或远离的静脉。

9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9.1浅静脉血栓

浅静脉血栓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9.2深静脉血栓

按深静脉血栓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9.2.1(1)小腿深静脉血栓 小腿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9.2.2(2)髂、股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血栓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深静脉血栓由于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0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静脉血栓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能够继发肺动脉高压。

11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大静脉的新鲜血栓通常是混合性的,血栓的长度一般是到一个血管的有效分支处就中止。在血栓形成后,可发生血栓溶解,同时有成纤维细胞侵入,形成新的肉芽组织,进一步机化及形成新血管和出现再通。若是结缔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则病变静脉就成为硬化性的索状损害。

12静脉血栓的诊断

12.1询问外伤史

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12.2局部检查

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12.3辅助检查

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12.4静脉测压

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测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13鉴别诊断

13.1浅静脉血栓

浅静脉血栓与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很难鉴别,并且临床上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疾患多为血栓性静脉炎而非静脉血栓形成形形形成,故对该类疾患的诊断一般均为血栓性静脉炎。

13.2小腿深静脉血栓

小腿深静脉血栓,依据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腓肠肌周径增大和Homan征阳性等可确诊,应与腓肠肌受累的其他疾病如局部软组织感染等进行鉴别。

13.3髂、股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血栓,依据下肢肿胀、疼痛和股三角区压痛、皮温降低、颜色改变和浅静脉曲张即可诊断。深静脉血栓大多可表现有单侧性下肢水肿,应当与淋巴水肿及心、肝、肾疾病引起的水肿进行分析鉴别。

14静脉血栓的治疗

14.1治疗目的

使静脉血栓形成病变局限化;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发生。

14.2一般疗法

卧床,抬高患肢,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和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可有效地减轻下肢水肿。

14.3病因疗法

积极处理或去除感染灶,如扁桃体炎和癌肿等。

14.4全身疗法

14.4.1(1)抗凝剂 抗凝剂如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不仅可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时必须每天测定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

14.4.2(2)溶栓剂 在发病3~5天内,可应用人纤溶酶,促使血栓溶解。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也可使用。

14.4.3(3)低分子右旋糖酐 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血浆增容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疼痛。剂量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7~10天后可重复。副作用为偶然可致过敏性休克,有人认为有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14.4.4(4)非甾体类抗炎剂 非甾体类抗炎剂,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和保泰松等。

14.5中医疗法

14.5.1(1)单味中药 如丹参注射注射液(4.0g/2m1)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丹参注射注射液2~4ml,肌内注射,1~2次/d;或丹参片3~4片,口服,3次/d。

14.5.2(2)辨证论治14.5.2.1①湿热蕴毒型 治以化湿行痹,清热解毒。方用生苡仁、黄芪、板蓝根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柏、玄参、当归、苍术、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天服2次:

14.5.2.2②湿热瘀阻型 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用丹参、黄芪各30g、黄柏、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5g,苍术、红花、玄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2.3③血热瘀阻型 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紫草20g,丹皮、赤芍、益母草、毛冬青各15g,广西角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2.4④阴虚瘀阻型 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黄芪、水牛角各30g,白芍、生地、金银花各15g,丹皮、红花、当归、蜈蚣、全蝎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2.5⑤气血两虚型 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各15g,白芍、茯苓、熟地、川芎、肉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14.5.3(3)针刺疗法 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min~1h,10~15天为一疗程。

14.6手术疗法

中度以上倒流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应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现有的手术方法包括瓣膜修补术、半腱肌股二头肌腱袢腘静脉瓣膜代替术和带瓣静脉段移植术。

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有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除选择上述控制深静脉血液倒流的手术外,应同时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筋膜上或筋膜下交通支静脉结扎术。

14.6.1(1)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交感神经节阻滞术可减轻疼痛和水肿,对伴有动脉反射性痉挛者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深部大静脉血栓形成形形形成的急性期应用,疗效更为显著。

14.6.2(2)静脉结扎术 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4.6.3(3)血栓摘除术 当急性静脉血栓时施行血栓摘除术,可缩短病程和预防肺栓塞,还能减少和减轻在非手术疗法或结扎静脉后所遗留的静脉功能不全现象。

14.6.4(4)静脉剥离术 可行隐静脉系统剥离术。

14.7术前准备

(1)按手术前一般准备常规。

(2)按下肢静脉曲张术前准备(见下肢静脉曲张)。

14.8麻醉要求

一般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14.9术中注意点

(1)瓣膜修复时,使游离缘处于弧形的半挺直状态,既不过紧,也不太松,如以生理盐水冲洗,可见二瓣叶的游离缘有弹性的对直、拉紧,合拢后呈弧形。

(2)半腱肌股二头肌袢成形术,应注意形成的肌袢有足够的长度(距切口5cm),不可过短,以免术后持续压迫胭静脉回流。

(3)如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和交通支静脉结扎术,术中注意点见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4)腹股沟区切口中的细小管道应仔细结扎,以防术后发生淋巴瘘而影响切口愈合。

14.10术后处理

(1)按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护理。

(2)瓣膜修复成形术后应予肝素抗凝1周,此后过渡到华法令口服抗凝,至少持续半年。

14.11出院标准及随访

切口愈合能行走,无并发症,即可出院。3个月及半年后复查治疗效果,注意有无复发。

15预后 静脉血栓若不经治疗,预后不佳,继发感染后果严重。

16静脉血栓的预防 静脉结扎术: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17相关药品 肝素、双香豆素、凝血酶、纤溶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吲哚美辛、保泰松、丹参、丹参注射液、葡萄糖、丹参片、板蓝根、益母草、毛冬青

18相关检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4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