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大多是因为血流缓慢,血管壁受到损伤等原因而引起的。所以,我们在发现自己患有血栓方面疾病时,一定要了解清楚,血栓形成的具体因素,只有详细的了解清楚自己血栓塞的原因,才可以避免更严重的疾病发生。我们现在就去详细了解一下。
现在血栓类的疾病越来越多,比如有脑血栓,动脉血栓,静脉血栓,还有动脉硬化等疾病,都是血栓疾病的一种。那么,我们要了解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原因,就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来了解,就比如说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硬化而导致脑梗塞。所以,建议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治疗脑梗疾病,不要让自己再产生动脉硬化的问题。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的状态改变了,血液凝固性增加,患者必须要明白只有上述的条件都形成,才会导致血栓产生。并且,内膜损伤时内皮细胞会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胶原纤维裸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这样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外源性凝血系统,内膜受损粗糙,原先有血液血流变慢,就会造成血栓形成,这样看来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患者是没有办法了解清楚的,只有详细的了解血栓疾病。
血栓的出现和个人血管性质有关系,也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如果生活的饮食过于油腻,就会导致血栓形成。所以。在生活当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适当的到户外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还要放松心情,这样才不会患有血栓疾病。
问题一:人为什么会得血栓,如何形成的呢 100分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
血栓是血液里的一些成分发生聚集,形成团块,影响了血液的流动,出现血栓的原因主要是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内皮受损和血流流动速度的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任何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加、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溶解酶数量减少等原因可能导致血栓的出现。
常见导致血液成分改变的因素有:年龄的增高、血液循环中出现凝血酶、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增高或结构异常,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引起的血栓;人工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血管、体外循环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栓形成;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如组织损伤、感染、过敏毒素、肿瘤细胞、免疫复合物、内毒素血症、炎症,都可促使组织因子释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栓形成。
血流因素
血流速度变慢、淤滞和血凝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心力衰竭、静脉受压、长期卧床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狭窄、受压而弯曲、血管分叉、瓣膜等原因导致血流紊乱造成涡流时,血细胞在涡流内滞留时间长,促进血栓形成。
血液及血浆黏稠度增高:当血液温度从37℃下降至22℃时,其黏度增高60%-70%,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球蛋白增高、血脂增高,均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栓的形成增加。
血管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放射线、一氧化碳中毒、血乳酸增高、儿茶酚胺增高、病毒、细菌、内毒素、凝血酶、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的产物、白介素等都可能导致。血管受损是引起血栓的重要原因。
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可暴露,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栓让血管“梗阻”
人体血管是生命的通道,人体血管系统是由动脉和静脉连接而成的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全身血管单根排列全长约15万公里,可以绕赤道4圈。全身血液24小时的循环总里程约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长度相加的总和还要长20多倍。
正常血液具有凝血及抗凝血两个相互拮抗系统,两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始终保持流动的液体状态,循环往复,长流不息。通过流动,它将人体所需的脂肪、蛋白质、糖和氧气等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但是,一旦因某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例如:某些营养物质过剩时就会在血管内发生淤积),使凝血系统作用增强,血液会凝固成“血栓”,在血管内筑上一道“河坝”,使血管“河道”“梗阻”,从而形成血栓。
“不速之客”危害多
血栓这个听起来专业性挺强的名字,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活无关。但如果说到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就没有人会说不知道了。
血栓发病率高,危害更甚。资料统计,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过肿瘤传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我国每年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和心肌梗塞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260万,平均每12秒就死亡1人。
血栓是血液中的“不速之客”,它可使血液这个“河道”断流,并引起远端相应脏器的严重缺血,造成一系列致残性的后果,甚至致死。
作为一种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血栓是一种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的全身性疾病,它可以影响上肢、下肢、内脏血管和颈动脉。当血栓发生于心脏部位时,可出现心肌梗塞;发生在头部时可造成脑梗塞;发生于下肢,则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动脉血栓。如果在街头遇到一个截肢的人,不少人会认为是骨癌或外伤所致。其实,也许是下肢血管栓塞造成的恶果。
血栓危害表现不一
据天津医科大学血管外科专家吴义生主任医师介绍,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心脑血栓的治疗,但对肢体血栓......>>
问题二: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目前公认是由Virchow提出的三个条件:(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心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的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触发凝血过程中重要作用的是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在vWF的介导下粘附于内皮损伤处的胶原纤维;粘附后不久,血小板释放出ADP、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5-HT等,促进血小板粘集;血小板还可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粘附,促使血小板彼此粘集成堆,称为血小板粘集堆。
问题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是: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③血流速度。这三个基本因素受到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因素的影响。正常血管内壁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血液有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血液可保持溶胶状态,血流状态和速度对血栓发生有一定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因素保持正常,因此不易发生血栓,但是在一些因素,如高血脂的长期影响下和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壁作用下,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则血管内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会在破溃处黏附、聚集使管腔狭窄,并且使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造成血栓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有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不同,静脉血栓形成是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心房、心室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问题四:血栓形成的条件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分隔内皮下结缔组织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单细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由于内皮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基底膜胶原、原纤维性胶原、弹性蛋白都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导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血管状态改变:当血流缓慢,血流停滞,漩涡形成时,破坏了正常的血流状态。正常时,血流的轴流由红细胞和白细胞构成,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围边流是一层血浆,将血小板和内膜分离开。当血流缓慢,停滞成漩涡形成时,血小板与内皮细胞接触机会增加,此时内皮细胞由于缺氧常发生变性坏死,局部的凝血因子、凝血酶浓度增高,可导致血栓形成。由于静脉血流缓慢,并有漩涡,容易受压,静脉血栓形成多于动脉,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时附壁血栓形成,动脉瘤内血憨形成等均与血流状态的改变有关。
3.血液凝固性增加:又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指血液比正常容易发生凝固的状态,常见于DIC,DIC基本病理变化是在微循环内有广泛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累及肺、肾、肝、脑及肾小腺等器官,引起广泛性坏死和出血
血栓主要就是指血液过于粘稠出现了一种疾病。但是血栓并不是指血液在人的体内流的速度很慢。而是指血液过于粘稠,在人的体内流动的速度很慢而导致血栓的出现。
如果一个体重较高并且患有糖尿病或者高血脂高尿酸的人,患血栓病的概率会增高,另外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血栓的形成主要分为四个要素,了解这四个要素并加以预防,就可以有效地远离血栓。
第一,血糖血压的升高。所谓百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平时的饮食不当,加重了身体内脏的负担导致病变,所以血栓也不例外。在饮食上,主要是控制糖分和胆固醇以及脂肪的摄入,预防高血糖和高血压,保持血管表面的干净以及血液不要出现沉积物,不会影响凝血功能以及保持血液通畅,可以有效预防血栓。
第二,长时间口服避孕药。许多年轻的女性都会通过口服避孕药来进行避孕,但是这种药物里面含有一定量的雄激素,除了影响月经之外,长期服用还会导致血液异常。
第三,远离体育锻炼。现在对于锻炼身体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注意,尤其是年轻人,在每天辛苦的工作之后根本不会参加锻炼。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身体本质得不到增强,反而会使身体出现异常。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的速度,减轻血液粘稠度。比如骑自行车,跑步和游泳等。
第四,平时不愿多喝水。人的体重70%都是水分的重量,所以人每天都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喝水不仅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稀释血液。每天早上起床喝一杯水,可以将身体内部的血液垃圾进行清洗一遍。经过一天的活动之后晚上睡前半个小时再喝一杯水,也是对身体内部水分的补充。如果不喜欢喝白开水,可以喝绿茶,绿茶也是血液的清道夫,可以有效降血脂。
-
一、概念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互相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
(一)心血管内膜损伤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集和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或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同时,损伤与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在凝血过程启动中,血小板的活化极为重要。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
正常的血流动力学使血液保持正常流速,以维持正常的轴流。正常血流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轴流),其外是血小板,最外层为血浆(边流),以阻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和激活。当血流缓慢或涡流时,均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并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其中血`流缓慢使轴流扩大,边流变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涡流常出现于动脉瘤、心室壁瘤和心房纤颤时的心房,并可引起血栓形成。涡流产生的离心力又增加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而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指血小板增多或黏性增加、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大出血患者。在组织严重损伤、晚期肿瘤和内毒素性休克等情况下,血小板数目和黏性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加、产生组织凝血因子以及抗凝血因子(如抗凝血酶Ⅲ)浓度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表现为动脉、静脉内血栓形成,心瓣膜赘疣性血栓形成及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亦可有遗传性高凝状态患者。虽然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最常见原因,但血栓形成的条件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例如,术后卧床、创伤、晚期癌症全身转移时的血栓形成,既是血液凝固性增加,又因静卧时血流缓慢和下肢静脉受压引起。
三、血栓的类型(重要!)
(一)白色血栓 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
(二)混合血栓 呈层状结构,由一层血小板、纤维素和一层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交替排列构成,由血小板小梁和纤维素构成的梁常呈鹿角状,见于血栓的体。
(三)红色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内,实际上是血液成分的凝固,所见到的是纤维素网罗大量红细胞。见于血栓的尾部。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无弹性,质脆易碎,可脱落形成栓塞。
(四)透明血栓 因为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故又称微血栓或纤维素性血栓,由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于微动脉毛细血管及微静脉内。
四、血栓的结局
(一)血栓软化、溶解、吸收血栓因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及中性粒细胞崩解释放的溶蛋白酶而软化,并逐渐溶解,有时可造成血栓栓塞。
(二)血栓机化 由血管壁向血栓内长入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肉芽组织,并取代血栓,称血栓机化。在血栓机化过程中,水分吸收,血栓干燥收`缩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被覆于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互相吻合沟通,使完全阻塞的血管腔可发生再通现象。
(三)血栓钙化 钙盐沉积于血栓,发生在静脉或动脉内,可形成静脉石或动脉石。
五、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能对破裂的血管起堵塞破裂口的作用,阻止出血,对机体有利。如胃或十二指肠慢性溃疡的底部,其血管往往在病变侵蚀时已形成血栓,避免了大出血。
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形成对机体可造成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危害。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阻塞血管 动脉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时,可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死;若阻塞静脉,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肠出血性梗死。
(二)栓塞 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子,可栓塞相应的血管。心瓣膜上形成的血栓最易脱落成为栓子。若栓子内含有细菌,可引起栓塞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脓肿形成。
(三)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血栓机化后,可引起心瓣膜粘连、变硬和变形等,使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四)广泛性出血 由于微循环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组织广泛坏死,甚至全身广泛出血和休克。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形成的。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血栓形成的条件目前公认是由Virchow提出的三个条件: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心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的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触发凝血过程中重要作用的是血小板的活化。血小板在vWF的介导下 粘附于内皮损伤处的胶原纤维;粘附后不久,血小板释放出ADP、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5-HT等, 促进血小板粘集;血小板还可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粘附,促使血小板彼此粘集成堆,称为血小板粘集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1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肩颈排毒法,养生常识不得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