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运动疲劳的原因有什么,如何消除运动疲劳

中医世家 2023-07-31 19:58:21

一、运动疲劳的原因有什么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导致运动性疲劳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联系。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功能器官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下降,于是在完成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感到疲劳;再耐力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就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体内能源储备的减少使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导致运动性疲劳。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极量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至最底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储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之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精神意志因素与运动疲劳。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会使疲劳加深。例如,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情绪低迷,这种状态称“极点”。此时,如果依靠意志力和减慢速度继续下去,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动作变得轻快有力,这种现象就是“第二次呼吸”。这样就可以推迟疲劳的出现或减轻疲劳的程度。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有什么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乏、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

三、运动疲劳的主要表现有什么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

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

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目前,运动生化研究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定义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同时对于“力竭”定义为: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和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这个“疲劳”的定义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的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的指标来评定疲劳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对于运动员的疲劳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也是关于疲劳在运动实践中重要的应用。

四、如何消除运动疲劳

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教练员、运动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整理活动应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运动后作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挛经,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睡眠。睡眠时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有8~9小时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水面时间应适当延长。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须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

温水浴。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室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温水浴客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水温为42摄氏度左右为宜。时间为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为15摄氏度,热水温为40摄氏度。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如何消除运动疲劳

运动后先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先慢走200~300米或慢跑2~3分钟后,躺在海棉垫或藤垫上休息片刻,平躺时脚放置的位置应略高于头,这样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到心脏。切不可躺在有水气的地上,避免受凉。然后做5~10分钟的伸展操,拉伸主要的肌肉群,如肩背部、腰腹部、上臂、大腿、小腿等。
运动后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抖动、点穴、揉捏、叩打、推摩等。首先是抖动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关节以及四肢肌肉群;揉捏叩打时,先推摩大肌肉,后推摩小肌肉,一侧推摩后,再推摩另一侧。也可互相进行全身推摩。
在运动后进行洗浴,不仅可以清洁皮肤,使心情愉悦,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促进疲劳的消除。但不要运动一结束就冲向浴室洗澡,这很容易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负担。尤其是蒸气浴和桑拿浴,如果训练后立刻使用很容易出现头晕等现象。
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保证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及时恢复,多食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乳类和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使血液酸度降低,中和平衡达到弱碱性,从而消除疲劳。
睡眠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手段。要按时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哪几个手段?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手段主要包括活动性手段、营养性手段、中医药手段、睡眠、物理性手段以及心理手段这六个方面,具体详述内容如下。

(1)活动性手段:

①变换活动部位和调整运动强度,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来消除疲劳,也称积极性休息。

②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乳酸利用;预防激烈活动骤然停止可能引起的机体功能失调。

(2)营养性手段:

①能源物质的合理调配;

②营养物质的补充方法。

(3)中医药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多从健脾益气、补肾壮阳或补益气血方面着手。

(4)睡眠:睡眠对机体功能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睡眠可使精神和体力得到充分恢复。睡眠时间因人而异,在保证睡眠质量时,七个小时到九个小时之间即可。

(5)物理性手段:在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之后,常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气功等医学物理手段加速机体恢复。

(6)心理手段:训练和比赛之后,采用心理调整措施恢复工作能力,能够降低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的压抑状态,加快神经能量的恢复,从而对加速身体其他器官、系统的恢复产生重大影响。

运动性疲劳是因为运动本身而导致人体工作能力暂时性降低,但采用这些消除手段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后可以恢复到正常,是身体复杂、综合变化的过程。运动性疲劳是工作能力下降,但又能够恢复正常的疲劳性状态,属于生理性保护机制。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饮食营养要均衡。在运动前和运动中最好适时饮水,以免脱水和运动能力下降。食物中产生热能的物质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其中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运动时的最佳能源;蛋白质的摄取也不容忽视,蛋白质可以在运动后帮助肌肉修复和增长。

2、运动后适当做拉伸运动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结束任何健身运动之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拉筋收操或简单的静态伸展,有助于肌肉放松,帮助排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堆积,进而缓解隔天的出现肌肉酸痛等着等症状,伸展运动还能提升肌肉组织的张力与弹性,避免形成小腿肌。

3、采用物理疗法也可避免、缓解运动性疲劳。运动后按摩可以缓解运动性疲劳。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抖动、点穴、揉捏、叩打、推摩等。抖动四肢主要可以放松肘、膝关节以及四肢肌肉群。

4、温水浴

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是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法。温水浴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

5、意念活动

心理恢复主要是意念活动,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然后再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可以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运动疲劳

人民网——运动后感觉身体甚是乏累?几招帮你缓解运动性疲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5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