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循环的种类都有哪些
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分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二部分。
1、体循环(大循环):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沿动脉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和心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下腔静脉系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部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静脉系是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管道。
2、肺循环(小循环):肺循环的血管包括肺动脉和肺静脉。肺动脉内的血液为静脉血,它是人体中唯一运送缺氧血液的动脉。右心室的血液经肺动脉只到达肺毛细血管,在肺内毛细血管中同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血液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肺静脉是人体中唯一运送富氧血液的静脉)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二、血液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血液的流动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主要是心脏搏动产生的,而心脏搏动的能量归根结底又是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含量是相当相当多的。
其实线粒体也是能量产生的场所而已了,线粒体里面的活动主要是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哦,有氧呼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 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腺三磷,它主要是腺嘌呤与核糖结合成腺苷,腺苷通过核糖中的第5位羟基,与3个相连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ATP起作用时就脱去1个磷酸形成ADP,这个过程会释放能量。
三、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及重要性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4分钟,人就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即使不是全部智力毁掉,也会毁掉绝大部分。临床上的体外循环方法就是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时,保持病人周身血液不停地流动。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跳骤停病人,紧急采用的心脏按摩(又称心脏挤压)等方法也是为了代替心脏自动节律性活动以达到维持循环和促使心脏恢复节律性跳动的目的。
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它和全身血管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血液在其中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以血液作为运载工具,通过吸收从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和从肺吸取的新鲜氧气,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输送到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供其完成重要的生理功能。经过组织或细胞利用后,产生的废物及呼出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成为静脉血,再通过血液携带到肺、肝、肾、皮肤等器官和组织排出体外,以保证身体各部分新陈代谢不断进行。
根据血液在体内循环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也叫大循环)和肺循环(也叫小循环)。
①体循环:当心脏收缩时,左室内含氧量充分的动脉因主动脉瓣开放,首先被泵入主动脉,并通过主动脉的分支流到全身各部分的毛细血管,把氧和营养物质送到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并帯走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成为静脉血,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返回右心房。
②肺循环:右心房内的静脉血因三尖瓣开放而流入右心室后,首先由于肺动脉瓣开放,泵入肺动脉,经肺动脉注入肺毛细血管,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充分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血液又变成含氧的动脉血。然后由肺静脉(虽然叫静脉,但运输的是动脉血)送回左心房。
四、血液循环营养物质的获取
体内各器官与组织细胞进行活动,需不断供给氧与营养物质,氧来自肺泡,营养物质来自小肠粘膜的吸收。而远离肺与肠的器官又如何能得到这些物质呢?这是因为体内有完善的血液转运系统,包括大循环(体循环)与小循环(肺循环)。血液自右心室到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入左心房,此为肺循环。经过此循环血液获得氧。血液自左心室到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经毛细血管与静脉系统回到右心房,此为体循环。食入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后被小肠吸收,经肠系膜静脉到门静脉入肝脏,再经肝静脉到下腔静脉而进入右心房与右心室。肺循环与体循环是相互衔接的,从左心室进入动脉的血液既含有丰富的氧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经分布到全身各器官与组织的毛细血管,将动脉血输送给它们,以满足其需要,使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得以维持。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故呈鲜红色;而静脉血含氮离血红蛋白较多,故呈紫蓝色。经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每100毫升含的氧离血红蛋白若到心脏的血液与从心脏泵入动脉系统的血液是平衡的。这种进出心脏的血量为什么能取得平衡呢?在前面已经谈到心脏的泵血量取决于心室肌的收缩力量,而心肌的收缩力又取决于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增加,这现象称为心定律。
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与进入心室的血量有关,进入的血量多,则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增大,此时心室肌的初长度即增加,故心室收缩时力量增大,泵出的血量自然增大。相反,当回心血量少时心室的充盈量也减少,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心室肌的初长度减小,收缩力减弱,被泵出的血量自然减少。可见进出心脏血量的平衡是通过改变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来实现的。它不受神经与体液因素的影响,只取决于进入心室的血量,所以进入量与泵出量能取得平衡。若这种平衡不能维持则出现病理状态。如果回心血量大于泵出血量,则静脉系统出现淤血,肝肿大,心衰的病人可发生这种情况。
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除运输功能外还有附加的功能:如机体的保护作用;将血液运送到受伤或感染部位,包括白细胞和免疫蛋白(抗体)、凝血物质(在受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身体储存的脂肪和糖运到用场等。
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多为开放型循环;血液由“心”经血管流入组织间隙形成的血窦直接或经静脉回心。
血窦中血液与组织液、淋巴液相混,无管道将它们隔离,因此开放型循环不存在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形成的微循环,有些连静脉也没有,血液由血窦经心门直接入心。这是低级形式的循环系统。其特点是血管壁弹性小,不能支持较高的血压,因此它们的血压很低,血液重新分配的调节和血流速度很慢。
血液循环系统体循环: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右心房再到右心室,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全身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以上内容参考 -血液循环系统;-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它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分3种: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脏和这些血管连成一个密闭的管道,遍布全身。心脏将血液排入动脉,经毛细血管、静脉又回到心脏,然后再排出,再回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分为2部分。一部分以右半心脏开始,把从静脉回到心脏的血液经过肺动脉输送到肺,在那里放出二氧化碳,吸取氧气,再从肺静脉回到左半心脏。这一部分血液循环范围比较小,叫做小循环。因为经过肺,又叫肺循环。另一部分从左半心脏开始,经过主动脉到全身,再通过上、下腔静脉回到右半心脏,把从肺静脉回到心脏的含氧较多的血液输送到全身,供给组织细胞氧气和养料,并把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这一部分血液循环范围比较大,叫做大循环。因为经过身体的大部分,又叫作体循环。
心脏
心脏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中心,也是血流的动力装置。心脏收缩和舒张好比水泵一压一放,使血液不断从心脏排入动脉,又不断从静脉回到心脏。心脏本身的氧气和养料由冠状动脉供应,冠状动脉有病时,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可以引起心脏病。
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心脏在胸腔正中偏左,位于两肺之间,横隔之上,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后面是食管和脊柱。它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尖向下偏左前,称心尖,底朝上偏右,称心底。心底部有动、静脉出入,活动度小;心尖不受牵连,活动度大。心脏收缩时,心尖撞击胸壁,形成心尖搏动。正常人心尖搏动的位置在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以内。
心脏是个中空器官,基构造主要包括心壁、心房、心室、房室瓣、半月瓣和传导系统。
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壁内衬心内膜,外包心包膜。心包有内、外两屋,内层紧贴心肌,两层相连接,其间有腔隙,叫心包腔,腔里有少量浆液。心脏内的腔室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成左右两半,互不相通。如有异常通道,那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每半侧心脏又被横分为上下两个腔,上面较小的叫心房,下面较大的叫心室。房室之间有心内膜构成的活门,叫房室瓣,能开和关。左侧房室间有二个活瓣,叫二尖瓣;右侧房室间有三个活瓣,叫三尖瓣。这些活门只能向心室开,让血液流入心室而不能返回心房。此外,在心室和动脉之间也有三片半圆形瓣膜构成的活门,叫做半月瓣。在肺动脉口上的也叫肺动脉瓣,在主动脉口上的也叫主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动脉返回心室。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是由心内膜下一些特殊的心肌组织,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金野纤维所组成。这些心肌组织能自动地、有节奏地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正常时窦房结发生兴奋的能力最强,它是整个心脏活动的起步点(或起搏点)。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沿传导系统先传心房,引起心房收缩,然后再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收缩。如果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不在窦房结,或者心脏的兴奋传导过程发生障碍,则将导致心律失常。
心脏的活动:心脏活劫一次,包括收缩和舒张两个过程。心室收缩时,室内压力增高,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放,将部分血液射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心室收缩后舒张,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放,血液从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同时从肺静脉和左心房流人左心室。然后心房收缩,把心房内血液进一步排入心室,接着心室再收缩。由于推动血液流动主要靠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所以常以心室的舒缩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一般所说的心脏收缩期就是指心室收缩期,心脏舒张期指心室舒张期。
心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每分钟约60~100次,但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生理情况下,心率都不相同。新生儿的心率很快,每分钟达140次左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至青春期,接近成年人的心率。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比男性稍快。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
心脏不断舒缩,输出血液,供给人体新陈代谢需要。心脏输出血液的量,称为心输出量,它可标志心脏功能的好坏。如果心脏功能差,则心输出量就会减少。在运动、劳动、情绪激动和怀孕等情况下,心肌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心脏的活动由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来调节。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运动、劳动、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加强;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如睡眠时)心跳减慢。血液中一些内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能使心跳快而强。电解质如钙、钾也能影响心跳。钙离子使心跳加强,钾离子则使心跳减弱。
在心脏活动过程中,瓣膜关闭的振动,以及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用听诊器在心前区进行听诊时,一般可以听到两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在心尖部听得最清楚,它标志心室收缩开始。第二心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在第2肋间胸骨左缘和右缘处听得最清楚,它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之间为心室收缩期,第二心音到下一次心跳的第一心音之间为心室舒张期。如果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或心房、心室间隔缺损,均可产生涡流出现杂音。
在心脏活动时,还伴随有生物电的变化。因为人体是导电体,这些电变化可传到体表,用心电图机将它记录下来,就成了心电图。某些心脏疾病常有电活动的改变,故心电图对诊断某些心脏疾病有重要意义。
血管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毛细血管的管道,管径随着分支由大逐渐变小,因此分为大、中、小三种动脉。
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心室收缩的力量,一方面推动血液在动脉内流动,另一方面,通过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侧压力,使管壁扩张,并形成动脉血压。心室舒张不射血时,扩张的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从而继续推动血液前进,并使动脉内保持一定血压。心室收缩和舒张时动脉内的压力不同,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它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它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脉压。动脉血压一般可在臂部测量。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为11.997~18.662千帕(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89~11.997千帕(60~90毫米汞柱),脉压为3.99~6.65千帕(30~50毫米汞柱)。血压常以收缩压/舒张压毫米汞柱表示。正常人一般在休息和安静时,血压较低;运动和激动时血压较高。收缩压高低主要与心输出量多少有关,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则主要与血流阻力,特别与小动脉口径有关。如果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血流阻力就加大,则舒张压升高。通常讲的高血压病,主要是小动脉强烈收缩以致血流阻力过高所造成,所以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脉压主要与大动脉弹性有关,老年人大动脉硬化,对血压波动的缓冲作用减弱,因此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距增加,即脉压增大。心室收缩时,血压升高,大动脉扩张;心室舒张时,血压降低,大动脉回缩。大动脉管壁的这种搏动,称为动脉脉搏。这种搏动可沿大动脉管壁向中小动脉传播,因此在身体浅表的动脉如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处可用手摸到这种搏动。
毛细血管:是连接小(微)动脉和小(微)静脉的微血管。它们在组织内反复分支成网。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血液中的氧气、营养物质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废物,可透过毛细血管臂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中的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而组织液中的水分、电解质和废物,也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回流到血管内。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回流到血管中去,构成动态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组织液生成过多或组织液回流障碍,则动态平衡破坏,组织间隙中潴留过多液体,形成水肿。
静脉:是将血液从毛细血管运回心脏的管道。据所在部位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在皮肤下面可以看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青筋”。上下肢的浅静脉常被用来抽血,进行静脉注射、输血和补液。头颈部和上肢静脉血最后汇合到上腔静脉;躯干和下肢静脉血则汇合到下腔静脉。腹腔器官如胃、肠、胰、脾等静脉汇合成门静脉,经过肝脏,由肝静脉入下腔静脉。由胃肠道吸收的养料即通过门静脉到肝脏,经过肝脏加工后,或储藏于肝脏,或由肝静脉流入下腔静脉,回到心脏,再通过动脉分布到全身。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管、淋巴结和脾脏等。其功能是将部分组织液运回血液,因此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此外,还有制造淋巴细胞。吞噬侵入体内的微生物、产生抗体等重要功能。
在身体各组织间隙中,分布着丰富的以盲端开始的毛细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网,其内压比毛细血管更低,通透性也较大,因而部分组织液便透入毛细淋巴管内,组成淋巴液(简称淋巴)。淋巴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仿,含有大量淋巴细胞,某些分子较大的颗粒如脂肪滴也能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而进入淋巴液。淋巴液经各级淋巴管汇集到较大的淋巴导管,最后注入颈根部的大静脉而进入血循环。
淋巴管:自毛细淋巴管始,经过各级淋巴管,最后汇集成两条淋巴导管:一条叫胸导管,另一条叫右淋巴导管。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导管,它收集两侧下肢、盆腔脏器及腹腔消化系统的淋巴液,还收集左侧头颈、上肢及胸部的淋巴液,最后进入左侧颈根部的大静脉,因而胸导管几乎收集了全身3/4以上的淋巴回流。右淋巴导管收集余下的1/4左右的淋巴回流,最后进入右侧颈根部的大静脉。
淋巴结:镶嵌于淋巴管间,它们有过滤淋巴液,扣留和清除微生物、癌细胞等作用,并能制造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淋巴结大小不等,常群集于身体一定的部位。常见在关节的屈则凹窝内,脏器周围和大血管附近。例如: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以及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淋巴结群等。各群淋巴结都承接身体一定区域或一定器官的淋巴回流。当某处淋巴结肿大时,常提示其所属区域或器官有一定病变发生(如炎症或癌肿)。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侧第9~11肋之间。正常时在肋缘下不能扪及。脾呈暗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时易破裂。脾有造血功能,胚胎期能生成各种血细胞,出生后只能制造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此外,脾有吞噬异物及破坏衰老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当门静脉高压时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其破坏血细胞的作用也加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