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国内著名的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与国际助听器行业技术领导者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在京签署了全球研究合作伙伴协议,该项目将在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建立长期研究基地,测试瑞声达最新研发成果在中文环境下的助听和语言康复效果,研究汉语环境和国内生活特点下如何开发适用的助听器产品,造福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听障人群。据悉,这种深度合作在国内听力学领域尚属首例。
此次签约仪式在北京长富宫饭店举行,同仁医院副院长兼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张罗和副所长刘博、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亚太区总裁mikkeldanvold和首席听力学家sharadgovil、瑞声达全球研发部中国分中心总监张女士及双方关键人员出席了仪式。现场还有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力专业人员和20余家媒体来共同见证这一国内外听力学领域的强强联合。
首家国际合作的临床听力研究中心落户同仁医院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耳鼻咽喉科专业研究机构,早于1956年就开设了我国最早的听力专业门诊。作为我国现代耳鼻咽喉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所从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聋哑儿童听觉语言康复研究、耳毒性药物研究、“耳胚胎发育过程的内耳病理切片”研究等,并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进行了第一台助听器的验配,培养了大批听力学优秀人才。
说到这次与丹麦瑞声达听力集团签署全球研究合作伙伴协议,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张罗所长称意义非凡。全世界5%的人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指成人更好的那只耳朵听力丧失超过40分贝),而中国约占到18%,达到数以千万计的人群。这还不包括那些刚开始听力下降的老年人;而中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而且还在快速加剧,老年性耳聋只会越来越多。耳聋不仅影响听觉功能,还广泛影响语言、交流、认知、自信心和社交活动,大大破坏人的生存状态。所以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听障人士亟需专业帮助,甚至每一个三代之家都将面临这个问题。而我国听力学起步仅20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如果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开发针对中国人特殊需求的听力解决方案,必将造福中国听障患者甚至整个弱听人群,帮助他们重返有声世界,彻底改善生存状态。
比如我们看好无线助听的潜力,而瑞声达助听器是行业中目前唯一应用2.4g无线传输技术的产品。和助听器配套使用的无线产品将大大改善了使用者的言语识别和满意度。无线产品为未来人工听觉产品的一大发展趋势。我们此次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无线附件的临床研究。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张罗所长在仪式上致辞
瑞声达听力集团首席听力学家sharadgovil作为本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他在会前向记者表达了他的观点。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弱听人群,而之前全世界听力方面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西方人和西语环境,这些研究成果放到汉语环境和中国国内生活场景中还需要验证。过去近百年来,丹麦瑞声达一直雄踞听力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我们的宽动态压缩和数字反馈抑制技术是现代助听技术的基础,让个性化验配的真正助听成为可能,我们发明了第一台全数字开放式助听器,还有开放耳验配和无线智能聆听,每一次的创新都带动行业向前迈进一大步。我们有雄厚的实力来帮助中国同行来推动国内听力学发展。
瑞声达亚太区总裁mikkel danvold也在签约仪式上发言: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助听器品牌,丹麦瑞声达已在中国普及听力保健30年。作为全球听力行业的技术领导者,我们一直在刷新助听技术并改写行业标准,瑞声达最新的独创2.4ghz无线技术和mfi(直接连接苹果)功能让听障人士享受无障碍无负担的智能聆听,就象普通人群一样享有高质量的随意生活。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张罗所长和瑞声达亚太区总裁mikkel danvold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张女士是瑞声达全球研发部中国分中心总监。她说研发是瑞声达最重要和最关注的部分,每年我们都会在全球推出更新更先进的技术。而设立在中国厦门的中国研发分中心还有一个重要使命是为全球最大的弱听人群服务,做出更适合中国人的助听产品。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刘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我国听力障碍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耳病、噪声和非传染性疾病等。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国居民听力健康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老百姓通常对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较为重视,却忽视了因慢性病引发的听力疾病。据统计,我国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听障问题,但大部分患者丝毫没有意识到。刘博副所长特意呼吁大众,保护听力健康除了要保持良好的爱耳习惯,还要从预防慢病着手。
在前期30年良好合作基础上,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和瑞声达听力集团双方互相认同对方专业能力,希望在科研领域进一步强强合作,为造福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听障人士而共同努力。
院校专业:
西安医学院是省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含光校区、未央校区、高新校区组成。现有普通本科生 1398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79人。,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创建于 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技术学校。1959年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卫生学校,并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数量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出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师资队伍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截至 2022年3月,共有专任教师8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0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为62.53%;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69人,博士学位教师279人,博、硕士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19%。其中兼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人,省“三五人才工程”2人,陕西省卫生系统“215人才规划”1人,陕西省医疗卫生领域顶尖人才1人,享受省级政府津贴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科技新星、省“青年杰出人才”、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1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9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医学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17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教育教学,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现有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21个招生方向。普通本科教育开办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21个专业。现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改课题31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0余项。,学校坚持 “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学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高校。目前已探索出了独特的“校-院-社区联合的导师组培养模式”,突破校际界线,与16所具有专业特色及影响力的医疗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支400余人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资源,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宝鸡医院、附属汉江医院、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 6所直属附属医院,总编制床位6200张,年门诊量392.07万人次。另有教学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31所。,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设有专科病院 13个,医学中心10个,拥有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和省优势学科21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分中心8个,国际合作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各1个。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紧急医学救援所在单位、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院。主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和《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设有专科病院3个,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综合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陕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全科重点专业基地,全科医学专业为陕西高校“一流专业”,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医学优势专科4个,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西北首家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与美国韦伯州立大学合作建立了西北地区一流呼吸加强病房,呼吸治疗在国内外已形成一定影响力。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系和麻醉医学系,省临床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心血管内科、眼科为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眼科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光明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组建了首个“西北眼免疫联盟”,组建了“灞桥区医疗集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卫健委爱婴医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定点医疗机构、省卫健委癌症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市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精准康复评估与服务定点医院。附属宝鸡医院是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曾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多平面超长时限断掌再植手术”。附属汉江医院参与“医养在汉中”发展战略,以创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为目标,打造老年病和康复医学科为龙头的特色科室。近年来,附属医院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三五人才、科技新星、省杰出青年、拔尖人才等80余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000余项。获各级政府科技成果奖120余项。学校对附属医院进行日常统筹整体发展规划和监督管理,以提高附属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学术交流、临床研究、人才培养等活动,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科学研究,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为导向,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1个,省级科研平台7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技人才9人。近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60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科技成果转化32项、转化经费234.5万元。,合作交流,学校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和空军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尼泊尔国家医学科学院、韩国庆熙大学、日本山梨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比利时汤姆斯莫尔大学、美国哈町大学等 12个国家或地区的17所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同友好院校开展新冠抗疫互助、学生联合培养、教师短期访问、学生互派交流、线上线下学术报告等合作形式,将教育国际交流走深走实。,学校积极加入 “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等医学类国际教育组织,举办或协办全科医学、医学人文、医学出版等领域的国际会议,扩大同国内外医学类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提升我校的国内外知名度,为办学国际化开拓渠道,搭建平台。,服务地方,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 9万余人,缓解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紧缺现状。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计划生育技术干部培训学院”的作用,承担了万名医生培训、计生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多项基层医生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发展态势,学校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坚持依法依规治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 “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紧紧围绕 “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校党代会“三步走”中长期战略目标,以“一流学院”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七个一”工程,着力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与内部治理结构,着力构建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西北地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干咳吃什么,哪些偏方能治疗干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