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耳尖放血是不是很了解呢?对于耳尖放血这种疗法,可能很多人不是非常的了解。这种方法在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民间当中应用比较广泛。耳尖放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大家一定要了解,这样才能够避免这种疗法的副作用。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耳尖放血的操作。
首先,耳尖放血主要选择患者单侧的耳轮顶端的部位,用手指先去按摩耳廓,能够让其充血,然后再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如果不消毒就会容易感染。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的部位迅速刺入。深度大概约1到2毫米,随即将针迅速的抽出。
其次,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能够自然出血,然后再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临床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决定,大概每侧穴位放血5到10滴,有如黄豆粒大小即可,一周可以操作三次。十二次是一个疗程。
最后,耳尖放血能够治疗头痛、高血压、结膜炎、腮腺炎、麦粒肿、失眠、肺心病等,主要针对肝阳上亢、湿热病症的疾病有治疗的作用。如果合并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的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孕妇和哺乳期的女性,身体极度虚弱,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采用耳尖放血。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是耳尖放血的操作步骤,大家对耳尖放血的操作已经非常了解了。耳尖放血的好处比较多,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自行的操作,因为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当发生疾病时,首先应该选择到正规医院接受诊治,治疗的同时注意生活的护理,耳尖放血只能作为辅助治疗的措施。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采用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患者52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52例麦粒肿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28例,女24例;患内麦粒肿33例,外麦粒肿19例。其中5例已化脓,23例曾使用抗菌素眼药水或服抗炎药而无效。年龄12~40岁;病程1~4天。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耳轮外皮肤,捏紧耳轮与耳屏,用三棱针迅速刺破双侧耳尖,用手在其周围挤压,并用酒精棉球擦去血,约3~4滴血。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经1~3次治疗眼睑局部红肿,疼痛消失者,为痊愈;眼睑局部症状无变化或恶化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1次治愈28例,占53.85%;2次治愈17例,占32.68%;3次治愈5例,占9.62%;4次以上治疗无效2例,占3.85%。总有效率为96.15%。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1998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述1天前感左眼发痒,胀痛。诊见左眼睑腺有一麦粒大小的硬结,稍红,压之疼痛。诊为左眼麦粒肿。经耳尖放血治疗1次而愈。
讨论
麦粒肿是指睑腺急性炎症,属中医“针眼”、“偷针”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用此法治疗麦粒肿,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耳尖放血疗法简便、安全、效验、价廉,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明 《针灸大成》 中提及: “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 据卦象来说,耳尖二字都是六画,六数属坎,“坎表动水,为河川,两坎重叠,水流继续不停”。耳尖穴原居于坎地(肾穴以上属坎),含有水泉之意,水为万物之本,故该穴有巨大的功效。
《灵枢.口问》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说明整个耳廓布满经络。同时耳尖穴位居指(穴)和趾(穴)之间的上方,因指(趾)尖有十二经井穴,有人认为井穴是经络出发地, 称其为“能源的井户”。
在黄丽春老师编著的《耳穴治疗学》中亦认为耳尖是传统治疗穴,并对该穴位做了详细说明:
(1)耳尖有七大作用:退烧、消炎、镇静、止痛、降压、抗过敏、清脑明目作用。
(2)治疗发热、各种炎症疾病,如扁桃体炎、乳腺炎、阑尾炎、肠炎。耳尖放血可降压、镇静、安神,治疗高血压、失眠、头痛、头昏目眩、视物模糊,在法国认为耳尖穴是过敏点,临床研究证明耳尖不只治疗过敏性疾病,耳尖还是多功能广谱穴, 治疗多种疾病时常以放血为主。
(3)耳尖有三抗一升作用:抗过敏、抗炎症、抗风湿,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4)耳尖有作用镇静,在用于治疗痛症之前,先给予耳尖放血,可通经活络、祛瘀生新、镇静、治疗颈椎病、肩关节炎、头痛、牙痛均可用耳尖放血。
世耳周流专注中医外治法,以耳穴等中医外治法为主要诊治手段,在中医儿科、预防保健科等具有诊治优势的专科领域,全力提供高品质专业医学服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外阴急性蜂窝组织炎,对症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