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脾胃虚的症状
脾气虚: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主水液代谢等。脾气虚的宝宝往往有不欲食或食少,脘腹胀满,食后为甚,甚至不思饮食,食后即便,大便次数较多且不成形,夹有未消化食物,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等表现。
脾阳虚:脾阳虚的宝宝可见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阴虚的宝宝可见口燥咽干,胃脘嘈杂,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地图舌等表现。
另外,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单个脏腑的功能出了问题,往往会连及其他脏腑。所以脾气虚和胃气虚,脾阴虚和胃阴虚往往相互影响,很难截然分开。再如脾气虚的宝宝,往往肺气亦不足,容易罹患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二、宝宝为什么会脾胃虚弱
先天不足。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虽全,但全而未壮”,“脾常不足,胃小且脆,容物不多”,在生理上有其相对不足的一面,且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逐渐增多,脾胃往往负担较重。
后天失养。因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后天调护不当,极易损伤脾胃。如终日饱食无度,或过食生冷(瓜果、冷饮、雪糕、奶油等)、辛辣(辣椒、烧烤、火锅、麻辣烫等)、油腻(如各种肉类)之品,会使脆弱的脾胃功能雪上加霜。
久病耗伤。如反复感冒或患有慢性咳嗽、慢性呕吐、慢性腹泻的宝宝,或患有儿童糖尿病、甲亢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儿,其脾胃功能往往较正常同龄儿差。
过用寒凉。如滥用抗生素、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经常输液等也会损伤宝宝的脾胃功能,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三、脾胃虚弱有哪些危害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简而言之,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摄入、消化、输送的营养物质。前贤有云,“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诚不欺我。
脾胃虚弱的宝宝,轻则会有精神倦怠、少气懒言、面黄发枯、食欲欠佳、消化不良、形体消瘦、大便异常等表现,久之则会出现厌食、易积食等表现,导致身高、体重等指标落后于正常同龄儿,重者会有营养吸收障碍、水肿、贫血、紫癜等表现。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故脾胃久病亦可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不足或失常,如肺脾气虚,脾肾两虚,肺胃阴虚,肝脾不调等等,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多以健运脾胃,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为主,可选用内服中药,针灸,耳针,割治,小儿推拿,捏脊,穴位贴敷,食疗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食疗为先。
四、脾胃虚弱的预防与调护
饮食宜清淡温热,规律而有节制,避免过饱或过饥,改变饮食偏嗜等不良习惯,不吃零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及难消化食物;
切勿强迫进食,进食时忌打骂训斥,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适当运动,既能增强宝宝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能力及生长发育,亦可增强免疫力;
切勿滥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消食化积类中药;
病后要及时、合理调养,给予易消化而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饮食量宜逐渐增加,切勿暴饮暴食或过食肉类,防止脾胃功能受损。食疗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饮食方面的宜忌或服用药食同源的食品,调整机体功能的特色疗法。内容包括辨证用食(如食积、咳嗽、便秘,可服用白萝卜粥,脾虚泄泻可服用山药粉、茯苓粉等)、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温热稀软、少油少盐少肉、易消化等)、饮食禁忌(如忌食生冷辛辣、热燥油腻)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健康。他们不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一丝疾病的干扰。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脾胃虚弱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孩子脾胃虚弱其实是可以有明显症状的。首先,对于父母来说,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脾胃虚弱,很可能是因为平时饮食极不规律造成的。要知道,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非常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和脾胃都是有好处的。同时,如果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脾胃虚弱,脸色也会很暗淡,经常会出现腹泻的情况。其次,对于父母来说,要想在日常生活中治疗孩子脾胃虚弱,就必须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保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均衡。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能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脾胃。最后,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脾胃虚弱,可以通过保健按摩来治疗孩子的脾胃虚弱。
这是因为当孩子脾胃虚弱时,他们可以通过保健按摩,通过穴位有效地刺激孩子的脾胃,这可以使他们的肠道蠕动更快。而一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肠道蠕动非常快,这对他们不出现脾胃虚弱的状况是有帮助的。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脾胃虚弱,一定要及时治疗,因为稍有疏忽就很可能让孩子出现一些胃病。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小儿调理的注意事项:一是中医小儿推拿。中医认为脾是小儿之本,很多疾病都起源于脾胃。很多厌食的孩子会经常感冒,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虚易感性”。有一次,孩子感冒咳嗽,被介绍去做儿童按摩。医生说孩子脾胃虚弱,开始一个月的按摩。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孩子的舌头慢慢消失,食欲增加。二是注意合理饮食。父母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养胃健脾。不要让孩子吃太多,尤其是孩子不要追着吃,以免造成食物堆积。
不要让孩子吃冰冷油腻的食物,如冰淇淋、油条等。少用油炒蔬菜,多吃清淡的食物。孩子们应该少吃肉,多吃蔬菜。尽量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可以多给孩子煮点南瓜粥和红枣。不要让孩子吃凉性水果,如西瓜、火龙果、香蕉、芒果、梨等。尽量不要吃。这些西瓜和火龙果是我家孩子每天必吃的,但我们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才买的。有过季水果,也尽量让孩子少吃。
儿童脾胃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如果掉以轻心,孩子的症状又会显现出来。从去年夏天孩子就医开始,我就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整个夏天我几乎没吃冰淇淋和西瓜。
孩子脾胃虚弱可以通过六种表现来区分。
1.肚子胀,吃饱了。一般情况下,吃饱了之后肚子胀就是胃部被撑满了,这是正常的表现。但若饮食不够饱,或进食后出现胀气,则说明有脾胃异常。
2.粪便异常。对小孩子来说,如厕的表现是一个身体正常的重要标志。如果孩子大便不畅或经常拉肚子,就要引起警惕。
3.精神萎靡一般来讲,孩子精神饱满,活泼好动。如按时进食,保证睡眠时出现精神不振,要考虑是不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
4.胃痛。脾胃虚弱的症状多见于胃痛,空腹时或饥饿时胃痛更明显。
5.不正常的脸色孩子面授的健康面授红润有光泽,假如孩子脸白或虚浮,色淡质薄。如果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建议去医院检查。
6.食欲不振。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食物,如果孩子面对爱吃的食物,常常表现出食欲不振,要当心。
【拓展资料】一、脾胃是指脾经和胃经。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人从出生之后成长,长大以后学习、工作、娱乐等都需要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是要通过饮食而来,但是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正常的转化为气血能量。
二、运化水谷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等,都是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即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菠菜汤的做法教程,,,如何做菠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