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衰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
(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4)肺动脉栓塞。
(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二、心衰有哪些表现特征
(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 因心脏收缩功能障碍致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而引起的心力衰竭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是心腔扩大、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和射血分数降低。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有收缩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舒张功能异常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亦可单独存在。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舒张期心室主动松弛的能力受损和心室的顺应性降低以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室压力—容量曲线向左上方移位,因而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正常。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有:①左室松弛受损。特别如在心肌缺血时,心肌肌浆网摄取钙离子的能力减弱,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水平降低缓慢,致主动松弛受损;②心肌肥厚和心肌僵硬度增加(伴有心肌纤维化),舒张期心肌扩张能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单纯舒张性心力衰竭常见于有显著心肌肥厚、心腔大小正常并心率增快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的向心性肥厚期;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等。
(四)按症状的有无可分为无症状性(asymptomatic)心力衰竭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是指左室已有功能不全,射血分数降至正常以下(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AHAl994年修订标准增加了客观评定的分级标准,根据心电图、运动试验、X射线和超声心动图等客观检查作出分级,分为A、B、C、D四级。A级:无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B级:轻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C级:中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D级:重度心血管疾病的客观证据。例如病人无症状,但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很大,则判为:心功能I级,客观评定D级。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瘀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瘀血和水钠潴留。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三、心衰应该怎样治疗
想要治疗心力衰竭,首先就要了解心力衰竭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心力衰竭是心脏舒张收缩功能下降引起的,表现为心脏射血功能减退,组织器官供血功能不足,这个病是不易治愈的,可以通过利尿,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循环负荷,服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去抑制心肌重塑,从而改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延长生命。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分为左侧、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任何年龄可发生,一般可控制症状,常有反复发作,有部分病人可获痊愈.
心功能衰竭可以导致器官静脉血淤积及组织器官动脉血灌注不足的现象发生。胃肠道有淤血的现象,导致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恶心可以是心衰的表现,心功能衰竭可以导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引起恶心,纳差,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一般指急性左心衰,治疗主要有休息、吸氧、镇静、快速利尿、扩张血管、引用正性肌力药物,正规及时治疗应该可以治愈的。
1.急性心力衰竭
一旦确诊,应按规范治疗。
(1)初始治疗为经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吗啡、袢利尿剂、强心剂等经静脉给予。使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
(2)病情仍不缓解者应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状况选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和血管收缩药等。
(3)病情严重、血压持续降低(
(4)动态测定BNP/NT-proBNP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衰的治疗,治疗后其水平仍高居不下者,提示预后差,应加强治疗;治疗后其水平降低且降幅>30%,提示治疗有效,预后好。
(5)控制和消除各种诱因,及时矫正基础心血管疾病。
2.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的治疗已从利尿、强心、扩血管等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以神经内分泌抑制剂为主的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
(1)病因治疗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消除心力衰竭诱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
(2)改善症状 根据病情调整利尿剂、硝酸酯和强心剂的用法用量。
(3)正确使用神经内分泌抑制剂 从小剂量增至目标剂量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
(4)监测药物反应,水钠潴留减退者,可逐渐减少利尿剂剂量或小剂量维持治疗,早期很难完全停药。每日体重变化情况是检测利尿剂效果和调整剂量的可靠指标,可早期发现体液潴留。在利尿剂治疗时,应限制钠盐摄入量(
(5)监测频率 患者应每天自测体重、血压、心率并登记。出院后每两周复诊一次,观察症状、体征并复查血液生化,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病情稳定3个月且药物达到最佳剂量后,每月复诊一次。
四、心衰应该如何预防
1.一般患者应采取高枕位睡眠;较重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2.限制体力活动,心力衰竭较重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
3.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4.少量多餐,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宜超过5克。
5.按医嘱服药;预防呼吸道感染;育龄妇女要做好避孕。
6.休息:控制体力活动,避免精神刺激,降低心脏的负荷,有利于心功能恢复,但应鼓励心衰病人做动态运动。
7.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酒,肥胖病人应减轻体重。
8.消除病人精神紧张,必要时可给予小量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并努力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
心力衰竭的患者,平时要多吃一些低盐低脂清淡的食物,要做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不能吃油炸的食品,一定要按照作息时间少熬夜,这样才能降低病情的复发率。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使得血液驻留在心脏不能及时泵入血液循环的疾病。一般选择药物治疗,选用的药物不同,生理机制也是不同的。 1.钙离子阻断剂:硝苯地平。扩张血管,减小心脏的后负荷,利于血液流出心脏 2.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布美他尼。降低血容量,减小心脏负担 3.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防止心衰时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对心肌细胞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4.强心苷:治疗CHF的首选!它能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起到正性肌力的作用,加强心肌的收缩力。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直接阻止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使血管松弛扩张,减低心脏后负荷。间接地阻止醛固酮的生成,醛固酮是盐皮质激素,起到保钠排钾和水分重吸收的作用,减少醛固酮可以减少钠水潴留,降低血容量减少心脏负担。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氯沙坦。阻止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同上描述
心脏疾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极其复杂的,想要通过精确的解剖、病理生理、甚至分子机制是搞懂它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心脏疾病就比如说我们所讲的心力衰竭,他是很讲推理的,只要能够把简单的道理搞清楚,用逻辑思维去解释症状,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可以判断心力衰竭的。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其中的道理。让大家理心脏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心力衰竭有哪些症状?心力衰竭的人平常要注意一些什么?心脏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1、右侧心脏是抽水机,左侧心脏是高压水泵
正常人的心脏分左右两侧,左侧有左心房和左心室,右侧有右心房和右心室,两侧的心脏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当然他们两个是不会直接合作的,靠的是中间的肺,肺是加油站、加氧站。
(1)右侧心脏是抽水机:人体的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里面流转,其中静脉系统的血最终都是要回到心脏的。水往低处流,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自然的头部和上肢的血回流到心脏,大家都能够理解,毕竟心脏的位置比较低嘛。我们下肢和腹腔的静脉血也能够往心脏流动,这从直觉上看来不能理解,因为心脏的位置相对比较高。之所以能有这么神奇的现象,右侧的心脏也就是右心房、右心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右侧心脏像一台抽水机,把血液回收到心脏。
(2)左侧心脏像高压水泵:我们人体全身各个器官都是靠心脏来供血供氧的,其实这边讲的心脏说的就是左侧的心脏。正因为有心脏强有力的收缩,产生了血压,产生了动力,血液就可以不仅仅是往下肢这些部位流动,还可以往头部、上肢流动,让水往高处流变成了可能,所以说左侧心脏是一台高压水泵,把血液泵出心脏。
2、心力衰竭什么症状?抽水机和水泵坏了,涝的涝,旱的旱
(1)左心衰竭:旱在身体,涝在肺里。首先来看看“旱在身体”,前面提到过,左侧心脏是用来给各个器官供血的,而这些血是从肺里面来的。如果发生了心力衰竭就会出现供血不够,那么就会出现相应各个器官的一些症状,比如说脑部供血不够会引起头晕、眼话,心脏自身供血少了会出现胸闷,肾脏供血不够会引起少便量减少甚至肾衰竭,下肢供血不够会引起走路乏力、四肢冰凉。再来看看涝在肺里:左侧心力衰竭会引起肺里面积存过多的血液,专业的名词叫做肺淤血,这样就会引起“肺透气性不好”,当然就会导致氧气交换障碍、缺氧,另外一些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喘、咳血等。
(2)右心衰竭:旱在肺里,涝在身体。前面提到过右侧心脏的功能是抽水机的功能,血液回到右侧心脏,下一站是要去肺里面的。先来说说涝在身体:右侧的心脏发生了心力衰竭,就没有办法把全身的静脉血液给它回收回来,尤其是积存在下肢、腹部的血液,就失去了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所以我们看到右侧心跳的病人常常表现为下肢脚踝部水肿,更为严重的情况就会表现为小腿、大腿水肿,甚至腹腔积水、腹胀;而我们的上肢、头面部,由于仍然可以利用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水肿并不那么明显。再来说说旱在肺里:由于右侧心力衰竭,回到心脏的血少了,自然去肺里面的血也变少了,肺倒是轻松了,不会咳嗽、咳痰、咳嗽,但是想想这样一个道理,肺里面氧气是很多,但是没有足够的血液去携带这个氧气,人体还是要缺氧、缺血的,也可以出现气喘、头晕、乏力、小便减少等。
(3)左右心相互影响:前面分别讲到了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常见的症状,对于一些心脏衰竭没有那么严重的患者,确实左、右心衰竭的症状分的比较清楚。其实左心和右心是拴在一根绳上的两只蚂蚱,对于严重的左心衰竭或者是严重的右心衰竭,他们可是会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覆巢之下无完卵,甚至表现为全心衰竭(左、右)的症状。
3、心力衰竭的人生活中要注意什么?抗旱排涝
通过前面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了,循环系统其实就是跟水打交道,心力衰竭无非就是水的动态平衡打破了,旱的旱,涝的涝,所以我们就要抗旱排涝。
(1)抗旱就是让心脏休息:第一,减少活动量,无论是左心衰竭还是右心衰竭,都会导致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缺血缺氧,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减少活动量,让心脏好好休息;第二,控制体重,对于长期慢性心衰的患者来说,减轻体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体重少了,心脏所需要供应的范围也就少了;第三,控制血压,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控制血压也是很重要的,心脏已经衰竭了,再让他挑“高血压”这个担子,只会雪上加霜,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20~130mmHg左右。
(2)排涝就是要少喝水:心力衰竭,这是我们的心脏已经处理不了我们身体里面的水量,过多的水喝进去只会增加心脏负担。每天8杯水保养心血管的说法在这边完全行不通,对于心衰的患者来说,甚至是噩梦。大多数的心衰的患者都需要联合应用利尿剂,增加小便量,把身体里面的水分逼出来。
(3)生活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比心脏结构、病理生理、心衰的症状更为复杂的是心衰的治疗,生活方式的注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来自于心衰的药物治疗以及解决心衰的病因。所以对于有心衰症状的患者来说,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的评估、系统的治疗。
总之,心力衰竭是所有无法控制的心脏疾病最后的通路,也就是说各种类型严重类型的心脏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没有效果,最终都有可能走向心力衰竭衰竭。心衰的症状多种多样,比如头晕、眼花、胸闷、气喘、咳嗽、咳痰、咳血、四肢冰凉、小便减少、下肢浮肿、腹胀、恶心、呕吐。注意生活方式、药物治疗都是必要的治疗方式,根本的治疗在于针对心衰病因的治疗。
心脏疾病有多种多样 如肥厚性心肌病 瓣膜病 心包病 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全身疾病造成的心肺功能出现异常 血压高 甲亢病 肺源性心脏病等 心功能衰竭也是有亚急性漫性 左室 右心 全心衰竭之分 不难看出 心脏疾病能够更好地防止心力衰竭须留意几个方面:一.谨遵医嘱 药物控制好原发病 二.基本定期维护 把握病症发展变化状况 保证心里有数 合理防止 三.量力而为 适当有氧运动减肥 提升心血管贮备作用及心脏耐氧浓度 四.低盐低脂饮食搭配 维持大便通畅 防止发烧感冒 防止很多迅速打点滴 五.
情绪轻松自在 从容淡定 充足睡眠 不适合心浮气躁愤怒 过悲愤怒防止心力衰竭应心态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发病原因等对策。心态调整: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及其极强的适应力,使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系统处在平稳、融洽,有利于防止心力衰竭,而且提高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心力衰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搭配竹贵、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酒等。防止发病原因:
防止心力衰竭首先预防感染,当身体遭受病菌、病毒性感染时,会有发烫等状况,心力衰竭病人在受到感染时,慢性心衰的情形会加剧,要认真的操纵诱发因素,减少发病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血压高、糖尿病患者、血脂高能够引起或加剧心脏疾病,比如长期性高血压可以引起血压高性心脏疾病、高脂血症能够推动动脉硬化发展趋势从而引发心肌梗塞等。这种心脏疾病最后都能够引起心力衰竭。积极治疗原发病:各种各样心脏疾病发展趋势至后期都能够引起心力衰竭,比如急性心梗、心脏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等,
所以要尽快医治,防止病情严重发展趋势为慢性心衰。预防感柒: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尤其是合拼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漫性肺气肿的病人。因而在日常日常生活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柒。发生感柒迹象应尽快医治,防止病况进一步恶变。生活习惯调节:包含控制体重、降低醋酸盐及脂肪摄入、适度锻练、维持稳定情绪、规范使用药品、操纵液态摄取量等。日常生活,要多掌握有关的疾病知识,把握自身医护的方式,调节生活方式,维持乐观的心态。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终末期表现。心衰是从心肌的损伤开始的,一旦发生,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会向前进展。高血压和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衰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也与心衰度相关。有心衰的高危因素的个体是心衰预防的关键步骤。
ACC/AHA2005年修订了慢性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修订后的指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心衰分级方法,将病程的进展分为
A、B、C、D四个阶段。A阶段:有发生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也无心衰的症状;B阶段:已发生器质性心脏病,但无心衰症状;C阶段:有器质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D阶段:难治性心衰,需要特殊干预治疗。心衰的分期方法为心衰提供了从防到治的全面概念。
从上述指南的分期不难看出,心衰的预防重在A阶段和B阶段。A阶段强调了可引起心肌损伤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此期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也就是说上述危险因素尚未造成心肌的损伤及心室的重构,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可在源头上预防心衰的发生。达到B阶段时,已经发生了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造成的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等等,但尚未发生心功能不全,此时应强化危险因素的消除,如合理的药物预防、必要的心脏病介入治疗和心外科手术治疗,避免此期患者发展为有临床症状的C阶段,从而有利于心力衰竭的预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42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精油有哪几种,精油的功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