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报道,西班牙一项新研究发现,与人们常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相反,身体健康壮实的青少年考试成绩更好。而整天懒得运动的孩子课堂表现相对更差。
人们都知道,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身体健康有益终生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儿时多运动也会对大脑健康和学习成绩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新研究中,为了探索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等不同运动要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马德里自治大学的艾琳・埃斯特班・科内霍博士及其同事对2000多名6~18岁的西班牙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体格是否健壮及学业表现的详细信息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心肺能力(与有氧运动关系密切,可反映心肺在运动中向全身提供能量和氧气的功能)和运动能力(涉及肌肉控制,主要表现在速度、敏捷性和协调性几方面)都与学习成绩存在重要关联。相比之下,运动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研究还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及敏捷度差的孩子成绩更差,但肌肉力量与学习成绩之间无关联。
科内霍博士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表明,应努力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学习成绩,毕竟升学是一座大山,压在了孩子和父母的肩头。然而,如今体育课程越来越重要,不但成为孩子成长的必须,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升学。如何平衡好体育在学习之中的占比,成了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有一条消息刷屏了宝爸宝妈的朋友圈,在国新办的最新发布会上,教育部门明确宣布:体育课不仅会变得重要,还会布置作业。
教育部的王登峰司长提到:“要把文化课作业减下来,体育作业加上去。”
消息传出后,在家长中引发热议。一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好事,重视体育不仅仅能够增添身体素质,而且给文化成绩不好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反对的家长则觉得:孩子课业本就繁重,文化学习尚且一塌糊涂,再加上体育的加码,对孩子和家长的压力太大了。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人在体育上也颇有能力。波士顿杂志在一个报告中指出:95%的企管高层都曾是高中或大学运动员。体育所带给孩子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家长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育能力强的孩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高1.增强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能够让孩子在运动中活跃气血,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幼儿由于身体发育还没有完善,对于病菌的抵抗力远远不如成年人,运动能让孩子提高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
同时,运动也可以分泌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帮助孩子舒缓负面情绪,有助于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2.提高综合能力
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一项能力的培养,它更注重于孩子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一个在体育上表现优异的孩子,在其他能力上也能获得相应的提升。尤其是某些体育活动需要孩子和团队的配合,能够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也能让孩子提高与人协作的能力。
3.培养耐性和自信
体育活动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也有着积极意义,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毅力和耐心。任何体育活动,想要掌握技巧取得成绩,都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这个练习的过程漫长枯燥,如果想要坚持下去,必须具备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而且孩子在体育上也可以获得自信,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家长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要认为体育锻炼只是增添身体素质的手段,而是应该看到体育的综合作用。重视培养孩子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帮助孩子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能力?1.尊重孩子兴趣
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以兴趣为依托,才能让孩子坚持体育运动,愿意为之付出汗水。如果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不适合的运动,则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厌恶运动,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2.家长陪同参与
孩子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参与,陪同孩子一起运动。一方面能够保护孩子的安全,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状态。另一方面则能让亲子关系在运动中得到促进,亲子双方变得更加信任和了解。所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某些日常运动,比如跑步、篮球、足球等等。
3.注重国家标准
家长在为孩子培养体育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国家对于体育成绩的判定标准和要求。升学毕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大事件,当体育成绩也变得和文化课同样重要,家长需要依据国家的标准来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体育技巧,在体育上也取得优良的成绩。
体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身为家长,我们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帮助孩子提高体育成绩。幼儿身体的各项机能还在发育之中,承受能力相对有效。
家长需要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之下,为孩子安排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帮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对应的综合能力。
家长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保障孩子安全
体育锻炼中,有些磕碰实属正常,家长需要放平心态,理智的看待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为孩子提供妥善的安全保障,关注运动场地、运动强度、运动器械等方面的安全。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身体承受能力,循序渐进的持续锻炼,不要让孩子过于劳累。
2.学习运动技巧
每项运动都有着独特的运动技巧,如果不了解相应技巧,只是依靠蛮力,不但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跳高,如何发力、如何起跳,如果孩子掌握技巧,自然就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所以家长不妨为孩子报名一些体育课程,让孩子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锻炼,更好的掌握体育技巧,提高体育能力。
3.平衡时间安排
体育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文化课也同样不能忽视。如何做好时间的平衡,让孩子在文化课和体育锻炼上齐头并进,是家长需要面对的重要职责。
毕竟幼儿缺乏自我认知,没有自制能力,也不具备长远眼光,所以更需要家长的帮助把关。体育锻炼是成长必须,但是也同样不能过于加大份额,否则影响文化成绩不说,也会给孩子的身体造成负担。
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由此可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孩子的体育能力,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必行之事。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选择感兴趣的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和自信,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耐心和毅力。让孩子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说到运动的好处,我想每个人都认同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这一观点,但是,如果你真以为如此,那就太“小看”运动的好处了,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
哈佛医学院教授、专家在《运动改造大脑》里,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证实,运动不只是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 锻炼大脑 , 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孩子更聪明 , 情绪更稳定,学习力更强 。
在芝加哥内珀维尔高中,有一堂新型的课叫“学习准备型 体育 课”。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晨跑,并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要求平均心率要达到185次以上,晨跑只是18个 体育 项目之一。在新型 体育 课推广后,珀维尔学区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优势。
半学期下来,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 17% ,平均成绩也超过全州平均水准。在TIMSS考试(注:聚集全世界优秀学生的一项考察数学和科学的考试)中也取得了 科学世界第一、数学世界第六 的成绩。
其中,书中提到了有一对双胞胎姐妹,特别喜欢跑步,每次考试前,都会先去跑上一圈,然后再去考试,结果考试效果都非常好。德国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当人们进行了一项相对高强度的运动之后,紧接着去背单词,发现背单词的效果提高了20%。
换言之,当你的身体活跃了起来,你的大脑也活跃了起来。
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 体育 课程,后面却蕴藏着大原理。研究表明,运动给孩子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 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对孩子记忆力、注意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在大脑里很重要的物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 ,是一种大脑内合成的蛋白质,负责建立和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是 “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 ,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而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有一个生物学家做过一项实验:给一组老鼠装置了自动转的笼子,另一组给老鼠没有。第一组老鼠非常喜欢这个运动器材,一晚上能跑几公里。最后,解剖这些老鼠的大脑发现,跑步的老鼠的大脑的海马体发生了改变,BDNF的含量也比另一组老鼠多得多。
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 运动能够促进BDNF分泌的增多,而且运动得越久,大脑内的BDNF水平就越高。
因为, 人和老鼠的基因相似度是99.6% ,所以在老鼠身上做的实验,在人身上能看到相应的效果。现在医学上的大多数实验都是用老鼠来做的,实验“小白鼠”就是这样来的。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概念说,人的脑细胞不能再生长。人的脑细胞真的不能再生长了吗?
科学家研究发现,用来监测癌症扩散的染色剂,居然出现在晚期患者的海马体中。这也就是说,神经元像其他身体细胞一样,在分裂生长。而实验证明运动会诱发这种 “神经新生 ”。
在一次实验中,科研人员把运动和不运动的两组老鼠困在水池中,测试它们对逃生路线的记忆程度。结果,运动的老鼠每一次都能准确找到逃生口。而不爱运动的老鼠,跌跌撞撞好多次之后才能找到逃生口。解剖发现,在运动老鼠的海马体中,新干细胞的数量是不运动的老鼠的 2倍 。
这就说明,运动的老鼠比不运动的老鼠,大脑更加聪明。可见, 运动有助于大脑学习。
科学家发现,运动产生大量神经元,而环境优化的刺激则有助于神经元的存活。也就是说,体育 课为大脑提供了学习所需的原料,而课堂上的学习,则是促使新生的神经细胞连接到神经网络中 。
我们大脑中约80%的信号是由两种神经递质传送出去的:一是谷氨酸盐,一是γ-氨基丁酸。前者刺激神经冲动,后者抑制冲动。它们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一起调节大脑的活动。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现在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主要是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事实上,长跑1600米和服用小剂量药物是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运动使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其他化学物质之间达到平衡。
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希尔曼对216名三至五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发现 体能和学习大有关系。
?他挑选了4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其中一半体能好,一半体能差。在认知能力测试中,同学们戴着一个嵌有电极的类似泳帽的东西。帽子上面的电极用来测定脑电活动。脑电图显示,体能好的同学大脑更活跃。这表明,为了完成一项指定的任务大脑会调动更多的神经元参与进来。换句话说, 更好的体能等于更好的注意力。
运动让大脑知道,焦虑是一种认知错误。
2004年,南密西西比大学的一项研究,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被试者,仅仅在两周内进行6次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后,焦虑症状就大为减轻。
在生理上,运动会降低肌肉的静息张力,并增加血清素和抑制神经冲动的γ-氨基丁酸的释放,由此来中断传向大脑的焦虑循环。
因此,当孩子感到压力或者焦虑时,不妨让孩子出去跑几圈,压力和焦虑都会减轻许多。
上面我们讲了运动的好处,不仅能够让孩子更聪明,还能让孩子提升专注力,远离焦虑。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好处,孩子不自信、胆怯、社交障碍等,都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
那么,问题来了?
应该做多少运动才能改造大脑呢?最好的建议是: 先健身,然后不断自我挑战 。运动的处方,每个人不一样。不过,研究一致表明:一个人的体能越好,大脑的适应力就越强,在认知和心理方面的能力也就越强。
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份运动计划。在《运动改造大脑》里,医学家建议,最好是有氧运动。 花样运动益处多。 不光是跑步,像跳绳、跳舞、滑冰、打球都是运动,而且稍微复杂的运动,如跳舞,更能增加大脑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有兴趣才有利于长期坚持。
而且,选择的运动种类越多,就越有可能与运动相伴一生。在不同的运动类型间进行转换,可以使孩子保持长期的新鲜感,不会对运动感到乏味。
运动分为三种类型:
低强度运动:最大心率的55%~65%,如步行
中等强度运动:最大心率65%~75%,如慢跑
高强度运动:最大心率的75%~90%,如快跑
最大心率=220-实际年龄 ,比如,孩子10岁,那他的最大心率就是220-10=210(理论上的最大心率)。
实际上,我们可以先从低强度运动开始,帮孩子养成运动习惯,再配合中等强度和高强度的运动。
每天锻炼4天,时间在30分钟~1个小时,保持最大心率的60%~65%,不但能够消耗体内的脂肪,还能产生改变大脑结构所需的要素。然后,尝试每周进行2次20~30分钟,最大心率的70%~75%的运动。
通过实验发现,每天运动增加BDNF的速度要快于隔天运动,两周后,前者是150%,后者是124%,一个月后,隔天运动组和天天运动组的效果并驾齐驱。当停止运动后,只需要两周就使BDNF降到基线水平,不过有趣的是,只要重新开始运动,BDNF又会重新开始飙升。
因为在大脑海马体中有某种生产BDNF的“分子记忆”,只要你进行过有规律的锻炼,你的海马体很快就能重拾雄风。
当然,孩子能每天运动是最好,但是,即使是间歇性的锻炼,效果也是惊人的。关键是,要动起来。
写在最后:
通过《运动改造大脑》,为我们打开了运动健脑的科学新天地。运动,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健脑,让大脑发挥最大潜能,提高学习力和记忆力,还能改善情绪和注意力,减少压力和焦虑。事实上,运动对于每个人都适用,不仅仅是孩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3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