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挖井故事是如何形象演绎辨证论治过程的?

凌泉 2023-07-29 06:59:46

见多了短平快的中医看病方法。有一次看到姚荷生老先生关于辨证论治的文章,之后又读了姚梅龄老师关于从麻黄汤看辨证论治本质,才知道应该怎样才是辨证论治。千人千面。每一个中医可能都有一个自己理解的中医看病的方法和角度。有对有错,有高有低。方法无数,流派众多,但是总有一个方法是最好的,我对这个很认同。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才退而求其次。别人三包药搞定的疾病,你硬要吃五包甚至十包,有时候就是认识水平的高低使然。

姚荷生辨证论治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姚荷生是怎么说的。

面对疾病,需要分析

其现症

病因病机

治则方药

发病原因

发病机理

发病时间

主症与诊断的主要依据

此症和类似症及疑似症的鉴别要点

治疗禁忌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服法

护理的宜忌

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应对办法

症状显现的高峰期与痊愈的时间

此证的预后与转归等。

看一个病人,就应该考虑这么多。并且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仅仅停留在现症、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之后的很多问题,就会茫然失措。比如感冒发热,吃了麻黄汤后,热势更高了,怎么处理?可以不可以用冰敷?能够吃肉食吗?吃麻黄汤之前,应该怎么交代注意事项?如果病人有了咳嗽,或者骨节痛了,怎么办?还可以用麻黄汤吗?那么,少一味,三拗汤,和麻黄汤应该怎么鉴别?桂枝有什么作用?等。就需要分析后面那些内容了。

如果突然看到这个,会有点茫然。理解不是很顺畅。来了一个病人,我开好方子,把他的疾病处理了不就可以了吗?其实是因为其他的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就是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了。疾病认识观还是有高低的。所以就会出现,三包好,你要五包;只要五味药的,你要开七味。

具体怎么来想,怎么来做。是另外一个题目了。

今天这个《挖井故事是如何形象演绎辨证论治过程的》,缘起有一天,看到一个挖水井的故事,关于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运用等问题,然后想到:这个故事很好的把辨证论治的过程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内容是一个非中医人士写的。我觉得如果稍微类比,那么关于怎么辨证论治,为什么辨证论治,感觉就很清晰了。所以分享一下。

挖水井的故事

文字有些多,请耐心点看。

为了解决了“子弹穿过水瓶”的问题,特意画了一幅思维路径图,图虽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类似现症、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已经出了方药了),但里面也有什么水的浮力、密度,甚至光的折射、反射等跟正确答案一点都不沾边的东西(类似出现发病机理、护理的宜忌等其他项目)。

思考:既然解决这道题,只需要知道水的压强的方向就够了,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吗?不是浪费时间吗?本来就觉得自己脑子不够聪明,想要提高思考的效率,现在倒好,用了这幅思维路径图,不仅没有找到“捷径”,还要多走几条弯路,这不是在拿人开心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它是198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叫做“挖井”。

这幅漫画很容易看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像图中的挖井人一样,东挖挖、西挖挖,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最后还埋怨地下没有水——实际上只要他再多努力往下挖一点,就可以找到水源了。所以说,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寓意当然很好,不过现实情况和这幅漫画的情况有所差别。

在现实中,要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但坚持不懈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你坚持的方向对不对。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道理很深刻,但是不能胡乱套用,比如说:“地下面本来没有水,挖得深了,也就有了水。”这就错了,地下如果本来没有水,挖得再深,也挖不出水来。

真正要把水挖出来,实际上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是横向挖,然后是纵向挖。

纵向挖大家都明白,就是往深了挖。但在费力地深挖之前,先要估计一下地下面有没有水,值不值得费那么大的劲挖那么大个坑——这就需要横着挖。所谓横着挖,就是在地面上多换几个点试着挖一下,如果越挖泥土越潮湿,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大,就值得深挖;如果越挖越干,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小,或者发现石头太多,根本挖不动,就应该换个地方试一试。

(好了。现在我们来把解题换成中医看病。其实每一次看病,也都是病人给医生出的一张试卷。)

我们在学习和解题(看病)的时候,也跟挖井一样,需要横向的思维和纵向的思维。一道题目(来了一个病人)拿到手以后,除非你是天才或者以前做过这道题,否则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出答案。正常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根据条件和问题,想一想从哪些方面着手可能做出来,每个方面都试一试,如果此路不通,那就再换一条——这是横着挖(虽然不恰当,但是意义到了)。

不断的尝试,发现有一条路可以走通,于是深入思考,精确计算,最后找出答案——这是纵着挖。

但实际情况是(也是现在很多人看病的惯性思维),我们现在往往只重视纵向的思考,而忽视了横向的思维。比如老师讲题:“大家看!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从这个点出发,这样推、这样推、这样推——就把答案算出来了。”至于这个点是怎么找到的,推理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则很少去讲。很少去讲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这样做就找不到正确答案。

这就好比我们去向挖井高手(中医高手)请教怎么挖出水(怎么看好一个病人)来,他把我们带到某个地方,说:“看我的。”说完只看见铁锹乱舞、尘土飞扬,一会儿挖出一个深坑出来,里面咕噜咕噜往外冒水(临床处方用药,然后取得效果)。然后对我们说:“明白了吧?就是这样挖的。”

大家一看,哇,原来挖井(用中医看病)这么简单,于是自己也拿着铁锹找个地方猛挖一通,也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深坑出来,只是里边说什么也不冒水。大家挖得腰酸胳臂疼,却看不见一丁点水,想想自己的动作跟挖井高手没什么两样啊?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人家就是比我聪明。

解题(看病)的过程,并不等于思考的过程。就好像挖坑的过程,并不等于挖井的过程一样。这是我们很多人存在的认识误区。你向别人请教问题,他不仅给了你答案,还讲了一遍解题过程,这就好像他不仅让你看到水,还让你看到他在挖坑。但是,这并不是解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他没有讲出来:为什么要在这里往下挖?

现在,我们总结出来解题的正确步骤如下(潜台词,我们来看看应该怎么用中医看病,大家进行类比思维):

第一,从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当中找出关键词,列举出来;

第二,从关键词展开联想,逐级扩散,尽可能把相关的知识点都想出来(横向思维)。

——当然,有的时候你还没有想多少点,就已经发现哪里有水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向下深挖(纵向思维);

第三步,逐一思考,逐一排除,最后找到解题的思维路径(纵向思维)。

用这三个步骤,可以解决我们考试中遇到的任何一道题目。

有的时候情况会复杂一些,比如某些难题不仅要找到一个思路,还需要找到几个思路,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但原理是完全一样的,这个我们也会在后面再做深入介绍。

对于很多觉得自己思路不够清楚、做题(看病)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方向的人来说,按照这三个步骤画图解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它有点像纠正驼背的“背背佳”,对于习惯于弯着背走路的人来说,刚开始穿肯定觉得特别扭,但久而久之,却能够把错误的习惯扭过来。一旦形成了挺胸抬头走路的新习惯,也就不必再穿了。

等你真正养成新的思维习惯之后(形成了辨证论治思维后),也就不用画图,一看到一道题目,条件反射一样的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想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思维的效率大大提高,真正成了一个“聪明人”了。

这篇内容我是很久之前就看到了。当时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觉得比很多学中医的,把辨证论治过程都写的简单明了。你只要把文中的解题,做题目等换成“看病”“用中医看病人”,以及其他词语做恰当的类比,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启发了。

另外,我猜你可能喜欢,点击可 :

刘英锋老师咳嗽思维导图下载

读了这些语录,你就明白为什么姚梅龄老师总是给你惊喜。

姚荷生学术思想资料下载

或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我对中医讨论的文章。

以上内容由“陈大夫说中医”原创

如需加白名单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于后台回复"转载"

陈大夫说中医(ID:qianchengyihua)

官网:

微博:weibo.com/tcm6

?2016 TCM6 保留所有权利

关注我们,为中医发声

▼往期内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