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慢性炎症的一个可能的触发因素。
饮食中脂肪含量太高会通过刺激慢性炎症促进胰岛素抵抗。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当某些免疫细胞不再生成脂肪酸,即使是在高脂饮食的喂养下,小鼠也不会发展为糖尿病并且不会出现慢性炎症。
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我们取得的一些医学进展已经让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下降,但是那些接受了最佳治疗的病人仍然可能死于慢性炎症诱发的并发症,一些免疫细胞参与了慢性炎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构建了在巨噬细胞中敲除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的小鼠模型,缺少了脂肪酸合成酶小鼠就无法合成脂肪酸。结果他们发现这样的小鼠不会出现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而对正常对照小鼠来说,高脂饮食通常会诱导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巨噬细胞不能合成脂肪酸,细胞膜就无法应答来自细胞外部的脂肪酸,导致巨噬细胞不能促进炎症。
但是完全清除炎症不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真正解决办法,因为炎症对于清除体内感染性病原体也非常重要,还能够帮助伤口愈合。但是文章作者仍然认为这些新发现对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有非常深刻的提示意义。
目前有一种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正作为一种癌症治疗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检测,其他一些抑制脂肪酸合成酶的药物也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得到研究。这项工作表明改变细胞膜的脂质含量或可帮助阻断癌症转移和糖尿病并发症。
病因:正常情况下,食物消化得到的葡萄糖进入血液,胰岛素可以帮助葡萄糖从血液进入身体细胞来为细胞供能,从而使血液中的血糖降低。当胰岛素无法有效降低人体的血糖时,人就会患上糖尿病。针对不同的糖尿病分型,具体的发病原理也有所不同。
1型糖尿病
患者胰腺上的β细胞团会由于遗传等原因而减少,或出现原因不明确的炎症,使得能够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数量,只有正常人的1/10,从而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糖尿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的倾向,也可以理解成为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特点。比如一个人直系亲属里有糖尿病患者,那么这个人的遗传基因情况决定了,他比别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还有一种情况,部分人会因为免疫系统有问题,患上1型糖尿病。当人在感染了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之后,免疫系统可能会攻击病毒同时,还错误攻击了β细胞,导致β细胞大量死亡,胰岛素的分泌量大幅下降。
2型糖尿病
与1型糖尿病不同,患者的胰岛往往淀粉样变性,虽然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并没有明显减少,但身体各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指令反应力下降,让胰岛素出现“相对”不足的状况。
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也具有家族聚集性发病的倾向性,这种遗传易感性的特点类似于1型糖尿病,只不过不同类型糖尿病遗传的基因有所区分。
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进食过多而体力活动又减少,则容易导致肥胖,加上其本身如果具有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那么就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一直是一个很难医治的疾病,得了这个病,只能利用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血糖,这个方法主要来自于目前医学界认为血糖失控是由于胰脏的功能出了问题所导致。和尿毒症的血液透析的治疗相同,这个方法也是认定人体控制胰岛素的功能已经丧失,而且不能恢复,因此放弃了治疗而采用人工的替代方法。因此,这个方法不能治愈糖尿病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我们从中医的血气理论来分析糖尿病的成因,便知道当人体的血气在长期处于消耗大于生产的下降趋势,也就是长期的血气透支状态时,人体就必需抽取身体储存的养份来使用。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阴虚” 体质,这时使用储存能量的透支情形,就称之为 “火”。 所以中医说到 “阴虚” 时,都会加上 “火重” 或 “火旺” 两个字,就是这个道理。此时人体脏器内的血液会逐渐减少,骨头中的骨髓也会日渐衰减。由于储存的能量必定有用尽的时候,到了中医所说的 “阴阳两虚” 的状态时,就是 “火” 也已用尽了。
当人体到了 “阴阳两虚” 的状态时,可以透支的能量均已用尽,只好开始抽取肌肉里的能量。这时人体会分泌一种物质,来分解肌肉以产生醣份,做为代用能源。由于分泌出来的醣立即被用掉,因此,在静脉中的血液里并不会有剩余的醣,也没有多余的糖从尿中排出,血糖不会发生异状。在这个阶段,进行血糖的检查,并不会显现糖尿病的症状,主要的症状是肌肉逐渐减少,原来应该有肌肉的部位,逐渐变成一团团松垮的烂肉。这种现象患者如果不注意,并不会发现,只感到愈来愈没有力气,通常都会将之归咎于老化的自然原因。
这时,由于原来血气透支来源的 “火”,已经用尽,因此,亢奋的精神状态消失,体力大不如前。原来难以入眠的情形会得到改善,相反的身体变得很容易疲倦,睡眠会逐渐增加,患者还是很自然的将之归咎于老化的原因,而没有任何疾病来临的警觉。
睡眠增加之后,血气自然提升,造血量也跟着增加。人体依原来透支体力的状态,分解肌肉所产生代用的醣份就有一部份形成了多余的状态,这个时候做血液检查,就会发生血糖升高的症状,人体会自动将这些多余的醣份排出体外,因此尿中也会有醣,就成了糖尿病。
我们用一些假设性的数字来作推论,可以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假设人体每天所需消耗的蛋白质(人体的正常能量假设为蛋白质)为100个单位,由于人体的吸收及睡眠问题,使人体只能生产50个单位,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功能,会生产一种物质来分解肌肉,产生50个单位的醣,用以代替不足的蛋白质,由于所有的醣生产出来后随即用掉,没有多余的醣从静脉中排放出去,因此在检查时不会出现血糖太高的现象。
当人体下指令生产代用的醣份时,人体会自动调整各种内分泌,使人体较容易产生疲倦感来增加在造血时段的睡眠时间,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措施,睡眠增加了,蛋白质的生产自然也就提高了。假设这时生产的蛋白质总数达到80个单位,只需要再补充20个单位的醣就够了。但是人体的回馈系统不会因为短期的数值就进行调整,必需观察一段时期,确定这种高量蛋白质的生产是一种常态现象,才会修正原来生产醣份的指令。因此,在这段为期几个月的观察期,人体仍然生产出50个单位的醣,其中的30个单位的醣就多了出来,人体会透过尿液将之排出体外。
这时如果到医院检查,就会查出血糖太高的现象,依照目前医学界的标准,医生很自然的判断病人得了糖尿病,立即要求患者改变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食物,减少患者养份的摄取。这时原来已经提高到80单位的蛋白质生产,由于缺乏营养,又开始下降了,一直下降到50单位的产量。这时人体的血糖又回复正常了。医生认为患者又回复了健康,其实患者又从上升的血气趋势回到了下降的血气趋势,医生的治疗手段实际上中断了人体的应变措施而不自知。
其实,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过了最不好的时期,血气正在渐渐增加,健康正在改善中。就算不使用任何药物,只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并改善人体营养吸收的能力,过了一段时间,人体的血液总量增加了,血气也从下降趋势改为上升趋势,不再有血气透支的情形,人体不再需要分解肌肉来充当能量,血糖自然就会逐渐降低,最终回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观念:人体是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构,它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身体状态,采取应变措施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多数慢性病都是人体正采取应变措施时的状态。然而,传统健康检查时所订定的依据指针,并未考虑这些应变时的人体本能机制,而将这些应变所产生的现象认定系为人体的脏器发生故障所致。
目前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是患者饮食不当所引起的,主观的认定糖尿病就是患者喜欢吃糖或长期饮食过量所引起的。因此,一旦诊断出了糖尿病,就开始限制患者的饮食。患者原来的吸收问题没有解决,加上饮食的限制,使营养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逻辑里,当身体出现容易疲倦的病态后,到医院检查发现血液和小便中的醣份太多时,就立即认定是患者吃多了糖。其实此醣非彼糖,血液中的醣分并不完全是吃进去的糖。这个观点也完全低估了人体的智能,把人体想象成一根肠子通到底,吃多了糖,就排出了糖,完全忽略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
根据我们的经验,当人体缺少某种营养时,会自动改变人的口味。喜欢吃糖的人很可能是身体的能量大幅不足,糖是最容易在人体内转化成能量的食物,因此人体就会转化人体的口味,使其喜欢吃糖。就算吃得太多了,人体也会自动将其排出体外。
现代医学利用控制患者的饮食,降低能量的摄取,来维持表面上血糖的稳定;实际上人体由于能量不足,仍在继续分解肌肉,血气能量持续下降,健康状况继续恶化。患者虽然依照医生的指示,严格控制饮食,以维持稳定正常的血糖指数,但是血气能量仍然不断的下降,各种后续的症状陆续发生,当血液不足以供给腿部时,就出现腿功能异常,发黑,最终锯掉;当血液不足以供给眼部时,就出现失明的症状;最终走向死亡。
医学界有许多科学家投入于解决糖尿病问题的研究工作中,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找出可以控制血糖的药,却由于缺乏中医的概念,没有进行血糖升高的整体医理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小玉米须,你不知道的健康秘密
下一篇: 家门口的这棵树,药食作用居然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