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聊中医复诊开方

金樱子 2023-07-29 06:02:55

病看得多了,有时候处方的方法并不是一定的。比如:可以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用方证的方法,也可以用偏方,还有用经验方等。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初诊,开方看起来也就容易的多。有时候效果也不错。不是有句俗话:一味偏方,气死名医。有时候不得不服这些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下次来复诊,好了一些,又有些部分没有好。就真正考验医生的功夫了。

到底是守方还是要加减。有时候概念是模糊的。

这个时候,如果刚开始有明确的思路,那么就可以分析疾病的进退情况。比如湿热,湿去了多少,热又去了多少,痰化了几分,如果有了这些概念,那么就可以对药物进行调整。热去的更多了,湿还有大多数,那么就加重去湿的药物,减轻清热的,等等相机行事。但是如果是经验方,或者偏方,可能就“接着再吃五包”。

疾病的变化是没有定数的,有些看起来减轻了,但是却发现另一个症状出来了。就像跷跷板,按下葫芦浮起瓢。往往也是因为辨证不清晰导致的。不过话说回来,希望能够对疾病完全丝丝入扣,布阵杀敌,这样的目标,只能够说是理想。医生能够做的可能就是尽力的无限接近它了,想要完全符合,不现实也是客观达不到的。但是这些的前提条件就是:对疾病的发展和认识有个明确的思路。比如病因、病所和病机的逐一分析。

所以,有时候复诊的病人,可能更难看,更费脑经,尤其是病去了七八分,还剩下两三分收尾的阶段,能够磨死名医了。

很多人,来找中医看病,以为就是一张纸,一支笔还有一个脉枕的事情,但是花在后面的功夫有多少,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中药饮片数来数去,常用的就几十味,但是有个脑袋的思路,却可以让很多疾病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这让我想起韦小宝的那句台词:这个薄薄的是目录,那一堆书才是正文。

PS:简单病,常见病,复诊,okay.好处理。一旦碰到复杂病,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辨证论治来分析,那么就只好看运气了。

- END -

另外,我猜你可能喜欢,点击可 :

门诊见闻和“老闹”

姚荷生学术思想资料下载

或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文章。

▼往期内容

有什么好的中医app?

互联网医疗平台快速发展,已经有很多在线问诊平台,关于中医的也有很多,比如家庭中医馆、大家中医、小鹿中医等,我用过家庭中医馆这个APP,是一款问诊、开方、购药、养生科普,一站式中医健康服务的APP,我用还是因为有义诊活动,所以就下载试试看的,医生还行,挺有耐心的,我还在卫健委官网上查过给我看病的医生,可以查到,总体来说挺好的。你可以试试看,要是感觉不行可以不买医生开的药,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现在有的电台有中医讲座,没看到病人直接开药方,你认为对吗?

非常不对,谁都知道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在没看到病人的情况下就开药方,这是在敷衍病人、是极端的不负责任。如果出现问题,往大了说就是草菅人命,完全没有医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

不完全对。通过视频诊病仅是中医“四诊”的种---望,肯定不完全准确。很多病都不是单存在,只有当面四诊才会全面准确。

那是打著中医保健养生幌子做买卖的商品推销员。……基本上和“刘洪滨”从事相同“职业”,特色市场经济之下无所不能,无奇不有。[大笑]……殡仪馆不会接到王二麻子的电话跑去拉李四尸体的,张三才是李四的亲属。

中医切脉为主,问闻观为副,没见到人没切脉怎知脉象如何,问闻观只了解外表现象才知病情一半,开处方不完全对症治疗,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错误。

【1】在合法性、合规性的前提下,应注意一下几点:

1、针对初诊患者,有必要在线下面对面问诊。

2、针对复诊患者,特别是慢性病,可以通过线上远程问诊。

3、如果患者能够提供详实的信息,且非危重急症,则可以通过线上远程问诊。

【2】无论医生,还是患者,这两点更为重要:

中医药很讲究辨证施治,高度个性化,也是高度人性化。

1、作为医生,除了中药处方,还应为患者提供包括锻炼康复、饮食调整和心理疏导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既要尽快解除患者当前的痛苦,又不能放过任何让患者持续 健康 的机会。

2、作为患者,应主动纠正自己“一生病就依赖医生、依赖吃药”错误的疾病观,逐步养成“信赖但不依赖医生”,才能真正践行医生的建议,无论是控制当前的症状,还是从根本上康复,主动权都于患者。

本人身体也不好,在这八年里断断续续看中医,看过几十个中医了,从小城市小县城到农村,最后也去过北京,彻底死心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必须面诊,我面诊了这么多都没见效果,甚者病情加重,你说这隔空诊断应该更不靠谱。中医也看缘分治好了别人,不一定就能把自己看好,另外没什么大毛病还是不要吃药,中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我就是吃了寒凉的中药太多有一个多月的量,现在又得了胃病真是雪上加霜。总之,中医必须面诊,但想遇到一个好中医实则不易。

没见到病人,直接开药方,对中医而言是很草率的行为。中医自古以来就主张察色按脉,要看病人的精气神,所以必须见人,才可以出药方。《黄帝内经》称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中医非常需要四诊合参,同病可以异治,病人同样说一句话,说得中气十足,爽快自然或声低气弱,后劲不足;或满口浊气,声音沙哑等。都能反映不同的信息,要开不同的药方。

所以不看到病人不能反映病人的综合实际情况。看病不是在猜病,更不是在赌博,要切切实实地把握病机,零距离地接触临床。医生病人都要有这个觉悟,病人也不要草率地把自己的身心 健康 交给网络中医。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是中华民族的魁宝,但由于西医在仪器辅助,外科优势和见效快上占据明显的优势,所以近年来中医已经被慢慢淡忘,许多中医核心经验和药方也遗失在 历史 长河中,现在的中医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许多都沦为赚钱的工具,特别是一些不正规电视台为其发布虚假广告信息,你说的这种情况我认为不严谨可能有三种可能:1.此中医为东郭先生,只懂皮毛,雇托合伙赚钱。2.此中医为大师级人物,仅凭问就可得知病因,对症下药。3.询问的病症都是普通常见的,可以直接给出药方。具体是哪种情况看官应该可以分析得出。现在的中医可以说是混乱无序,一些中医无照经营坑蒙拐骗,正规医院的中医总感觉疗效一般,而一些中医界的神医我们很难遇到。好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医脱颖而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也希望国家能通过这次事件真正重视中医,肯定中医的地位,大力发展中医,让中医的精髓和风采重回人民的身边!

现在生活中我也听过不少中医在广播丶电视台讲座,他们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没看到病人没直接号昹是无法确定病人得什么病的,只有给病人亲自号脉才能得知这个病人得的是什么病,对症下药才是对的。

网上远诊问病因凭经验开药方,中医讲究号脉探病分阴阳气虚开药方。

我去看中医 两个医生开了两个不同的方子 为什么?

第一个方子:杜仲10g
川芎6g
当归10g
黄花20g
白芷18g
熟地20g
王不留行10g
白芍13g
丝子10g
太子参10g
益母草12g。能补养气血,活血通络,补养肾脏,适合肾虚引起的月经不调

第二个方子:当归、赤芍、川牛膝、莪术、熟地各15克,桃仁12克,红花、枳壳、醋柴胡、桔梗、川芎、甘草各10克能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适合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这个偏重活血化瘀的

第一个方子适合调理身体的补养的,第二个方子偏重活血化瘀,里面有很多破血药,不适合补养身体

你的月经不调症状是什么?要搞清楚月经不调的原因才能使用药物,你都没有说出症状,就只能给你分析下药方的功能和主治

现在中医看病药方都是公开的,还存在什么秘方吗?

方剂是公开的没有错,但是绝招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

例如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可以变化出三个方子,有时候你只看到了药材,而没有看到药量,桂枝、白芍等量就是桂枝汤;桂枝量大于白芍量,就是桂枝加桂汤;增加白芍的量,就变成了桂枝加芍药汤。这是量的秘密,有一些量效关系,就是人家的绝密,是很难从简单一张处方上看出来的。

以前医院有一个老中医,手段十分高明,水平很高,但是为人谦和,是一位大国手,名副其实的大国手。这位老大夫用药出手不凡,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一味细辛用到二两,“细辛不过钱”这句话到这就不顶用了,有一位患者是医院的大夫,吃了一年半,不但没有不良反应,反而痊愈了。炙甘草汤中炙甘草起手量180g,这岂是一般人可以学会的。

有些方剂的配伍关系,如果别人不点透这层窗户纸,根本不知道其中的作用。上海有一位老中医,给青年医生审了一个方子,这个患者服用这个方子一直不见效,但是经过这位中医加了一味甘草,效果出现了,还是很好的效果。

我的一位老师,讲述她老师的一则医案,该患者妊娠水肿,师爷开了五苓散一方,患者服用三天无效。师爷左思右想,辨证没有错误,为什么没有效果呢?于是继续开了五苓散三剂,效果就出现了,患者小便渐渐增加,水肿消退。为什么前面没有效果,同一个方剂后面就有了效果呢?如果不讲,一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把汤剂换成了散剂。

尽管中医院开的方剂药物是公开的,但是其中仍然有许多奥秘,不是方剂所能体现的。

我是宋药师,很高兴在这谈谈我对秘方最基本的看法!

现在中医看病药方的确都是公开的,不仅处方药味名称公开、连具体剂量也是公开的,肯定称不得什么秘方的,几乎都是公开透明的,但也不会有人随便拿来用。因为中医看病都是就病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方,并且会根据后期病人反馈情况随症加减,不断对处方进行调整。所以,别人用着管事,但不一定适合你,这也是中医看病的一大特点。那是不是就不存在什么秘方呢?当然不是,秘方依然存在。

对于秘方,明确被国家认可并给与保护的有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依然属于秘方,而且是国家级保密配方。

而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一般被称作秘方的,大多是民间的或者个体私人诊所的比较多见。都是声称对某些疑难杂症或者特定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或能控制病情,好多声称是祖传的或者某某独创的,而这些秘方一般处方都不外泄,只有一个笼统的方名,一般这样的方子为防止别人参透,要么打成粉、要么熬成膏,所以一般都叫:什么什么散、什么什么膏、什么什么灵等等,甚至没有名字,只告诉你怎么吃。针对这样的“秘方”我们肯定常听周围的人说起,有的说管事,有的说不管事,如不是亲身经历也只是听传闻,反正都是一传十、十传百,到底管不管事,谁也不知道。其实,连处方都不知道的药用着是最不安全的,这也是我对某些“秘方”看病不太喜欢的地方,一说秘方,就好像特神秘、特灵验,给人好多遐想。

当然,有好些医院,也有自己的特色制剂,医院对自己的配方保密也是做的很好,在制剂的标签上并未列出所有药味名,而是什么、什么等,也被称作医院的秘方,有些效果特别好的,时间长了很容易被贴上“秘方”的标签。但医院制剂都是经过当地药监部门审批或者备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是有保障的。

虽然,的确民间有好多偏方(秘方)仍在使用,甚至效果还不错(好多都是碰对事,并不是100%有效)。但也不排除有人打着“秘方”的幌子招摇撞骗。大家应该有一定的辨识和分析能力,秘方不可尽信,有病应到正规医院治疗。

——只有民间好中医有秘方,不公开,不张扬。第一不让患者见药方,第二不让患者见草药,患者爱看不看,患者只能用泡制好的药酒或者煮好了的药汤,药方始终保持秘密,无二人知道。

中医秘方四个字,辨证施治。

中医骨科有独特神奇秘方。五脏病的秘方就是因人而异的治疗效果,辩诊的精确,用药的精当,剂量适合,就是秘方。中医随病因病机变化变通,就是不是秘密的秘密,照抄是不起作用的,当然境界修为高低不能等同。

所谓的“秘方”并不是今天的概念,是秘密保存的药方。秘者,禾木旁,香草之方。香草之方有“好”方之意。

什么是方?九宫四方,九宫者,“生”阴阳象数合二十,形成先天八卦,这个药理可谓是妙。

太医是可以论天道理论的上医,以德治国,故国家(浑天之人)的药方历代都归国家类似“太医署”的部分把关、印刷、出版,这些药方大多从民间收集而来,公开发行,那么,民间还有一些方子来自“天道”理论,不能说,说者杀头,故形成了所谓的秘方。

秘方的本意是天道而论的方子,地方中医一代传一代,只知道方子的组合,不知原理,为什么有效?秘而不言。

秘方也不是治疗百病,太医署颁布的方子非常庞大,我随便找一个,是秘方吗?

这个就是中国!

这个就是中国文化!

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神奇!

这个就是五千年文化的博学!

这个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

这个就是祖先留给子孙的伟大财富!

这个就是带领中华儿女走向世界的无尚荣耀!

这个就是即将带给人类 健康 与和平的宝藏!

他的神奇,他的荣耀,是无比的神秘,并且隐藏着无尚的智慧,总是让人们感受到无穷的力量!

小小的一片纸叶,小小的一个药方,看似非常的简单而又清晰,却深藏着大自然各种不同的各种玄机和智慧,使其人们不得不去学习去解读!

文字的组合是世界万物的完整划分,药方的组合又是人与物质的归类,从而使其人体达到相对的平衡!

似懂非懂,似懂非不懂!

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感悟,去解读,方能找到祖先留给我们这个庞大的宝藏,使其我们获得无穷的智慧和 健康 !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应该去学习,去 探索 ,去尊重,并且有责任有使命去传承,同时打开这个神奇而又庞大的宝藏!

看似是一个小小的药方,蕴含着祖先的伟大智慧及神奇,同时展现了中国人的胸怀大志,并将自然物质运用得淋漓尽致,酸甜苦辣咸,田间地头仙,神奇厨房显,做好吃好睡好似神仙!

以上纯属个人心得谨供参考,同时与有缘人共勉,措辞不当请见谅,感谢各位朋友们的关注谢谢!

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流传下来那么多医书,上面都只是介绍一些普通药方子,还有植物生长环境及特征,好的那些方子都是口口相传。我交流着一些治疗疑难杂症的中草药在中医院店里面根本就没有,动植物都没有,有机会接触民间中草药医生的都清楚,帮你治好了你都不知道吃了些什么?这个就是民间中草药医生的现状,信者医。

秘方肯定是有!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前的中医,为了生计,有一部分把自己家传或自己的有较好疗效的经验药方轻易不示人,生怕别人学到,抢了自己的吃饭碗。随着 社会 发展,人们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中医药方一般是公开的。虽然说公开,但是中医看病一人一证一方,每个人的病情不一样,体质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男女老少不一样,夹杂的其他疾病不一样,所以一个方子药物剂量比例不一样 ,加减变化不一样,而这里面的精髓,不是看见一个方子就能学到的。所以说,秘方还是有的。

公开也没人知道那个是秘方,识有开方人知道。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