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把脉”是做做样子吗?

槐米 2023-07-29 04:04:30

三指把脉,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

中医的标志性动作。

虽然如此,

历经几千年,

不论是被人有意让大家出现误解,

还是中医普及不够,

对把脉,

总有着或三或四的误解。

把脉到底是不是做做样子?

中医收集疾病证据,

有四诊。

所谓四诊,

包括了望、闻、问和切。

“切”就是把脉。

我之前看到一条微博,

大概意思就是说,

有所谓“老中医”觉得把脉是做做样子,

自认为,

把脉把的东西有CT,MRI精确吗。

那么,对于这个你怎么看?

========分割线========

先别急着回答,

我们接着往下看

有人说把脉没有用,

是做做样子,

糊弄病人的,

也另外一类人,

自持脉诊高超,

摸完脉就报患者病情,

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正确,

可惜,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

我之前写过一个文章

《怎样通过常识来思考?》,

大家自己思考一下,

如何?

所以有一部分人,

让病人伸出手来,

自己摸脉,

然后报出病名,

证明脉的神奇,

证明自己的水平很高。

对于这类人,

名老中医临床家姚梅龄老师给的评价是,

绝对不能够有这种坏习惯,

这是江湖习气。

摸脉就开方,

很多人对其很仰慕,

甚至是迷信,

但是却不见得医生很高明。

同时,很多患者也有这样的心理。

来看病,直接伸出一只手:

“医生,你水平怎么样?摸脉,

讲讲我有什么病?”

========分割线========

脉诊,

只是四诊中的一个。

如果需要全面掌握病情,

四诊收集的还不一定准确,

怎么奢望一种就定乾坤呢?

一脉对多病,

一病对多脉的现象比比皆是。

脉,

如果说清楚了,

也不是那么神秘。

很多人只是认为,

一个寸口,

那么小,

能够有什么呢?

除了数数脉搏次数,

好像没有更多的可以摸的了。

其实,内容很丰富。

按照方法,

一个正常的人都可以分辨出很多不同。

比如,浮中沉,

有些人的脉一模就可以摸到,

有些要使劲才能够摸到;

有些人的脉跳得很快,

有些很慢;

有些人的脉摸过去很有力,

有些呢,

软软的,

没有力量;

有些人的脉,

跳动的时候突然停一下,

有些人则很规律。

有些人的脉摸起来像一根琴弦等。

这些认真摸,

都是可以摸出来的。

当然,

中医生需要掌握的更多而已。

然后不同的脉象,

就会提示不同的原因。

举个例子,

摸起来跳的比较快的脉,

一般是大于79次的,

我们称为数脉,

可能就是有火性或者热性,

也有可能是身体的抵抗力在拼命和邪气抗争,

也有可能是气血亏虚,

比如如果你心脏血不够,

为了生存,

肯定会拼命跳动泵出更多血来提供人体需要了。

所以一脉对多病,

一病对多脉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果非要强求摸脉说说情况,

那么更多是可能结合了望诊等。

另外一个角度也叫做患者自欺欺人。

========分割线========

那么,

脉诊有什么作用呢?

具体说,

看病到最后,

很多时候需要用脉来决定方向。

也可以判断病因。

比如临床中,

小儿咳喘,

有时候由痰或者饮引起,

但是怎么鉴别呢,

脉象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

由饮引起的大多数是涩脉,

而痰的,

则更多是滑脉。

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对于,

把脉把的东西有CT,MRI精确吗?

有点牛头不对马面的比较。

很多检查检验没有问题的病人,

但是就是不舒服,

比如头痛等,

通过中医的方法能够治疗好。

怎么解释呢?

因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不同的。

有借鉴意义,

但是很多时候不存在比较意义。

可以兼容,

然后理解,

但是所收集的证据并不通,

角度完全不同。

比如,

毛笔的山水画,

水是水吗?

山是山吗?

你说你用毛笔画的线条,

有比用直尺画的直吗?

毫无意义。

最后的最后,分享这些,

自己的患者自己带,

其实也是我的中医观点:

《医生,你会摸脉吗?帮我摸摸脉》

《中药有没有副作用?吃了会不会变黑?》

《有问题请预约来诊》

《给医生多一次机会,给自己多一个希望》

《神奇的“他们说”。。。》

《为什么有些青年中医水平高?》

……

可以移步阅读。

其他平台:

太医给怀孕的女性把脉,诊出喜脉是怎样做到的?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一位白胡子的老中医在一位妇女的手臂上脉搏跳动,我会说一句经典的台词?恭喜,小姐。恭喜。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肯定不容易理解。当一个女人怀孕时,当她用无名指、中指和食指触摸她的脉搏时,她会感到水珠湿润。这种症状称为滑蒲中医学lse。这三个手指都能清楚地感觉到脉搏的跳动,如果没有一个怀孕,老中医就敢推断是不是喜脉。

如果一个女人有足够的气血,那么她的血液一定是强壮的,这就是幸福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如果你能触摸血液,你也能触摸快乐的脉搏,所以两者几乎是一样的。第三是对幸福有害。众所周知,妇女怀孕后会呕吐。这时,家人会找医生诊断。再加上这种现象,医生更容易感觉脉搏。

在古代,我们都相信脉诊,但在今天的科技时代,我们仍然必须相信科学。毕竟,脉搏采集会有误差。随着西医的便捷进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医的疗效缓慢且不科学。怀孕后,女性自身的代谢速度会加快,血流速度也会增加。当中医按压女性的血管时,她们会感觉到明显的脉搏跳动,这表明女性在这一阶段有足够的气血,这可能是怀孕的迹象。在脉诊过程中,中医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置于女性手腕血管的三个位置。中医称之为寸、关、心位。

如果医生在脉诊过程中能清楚地感觉到这三个位置的脉搏跳动,则表明该妇女可能怀孕。在怀孕早期容易出现的症状,如恶心和恶心,将成为医生在脉搏后判断妇女是否怀孕的条件。如果在怀孕早期有一些反应,脉搏跳动符合女性怀孕的特点,医生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不知平脉,焉知病脉!浅谈正常人的脉象到底应是什么样?

凡诊病之法,莫妙于脉,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脉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古语云:不知常,焉知变,这句话放在脉诊里就是“不知平脉,焉知病脉”,我们平常经常会说把脉,那把脉把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把的是病脉,什么是病脉?简单的来说 不是平脉,就是病脉 。别管中医还是西医,对于人的 健康 都有一个标准,超过了这个标准就是异常的,脉也一样,如果不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就不可能知道病脉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下正常人的脉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平脉是有别于病脉的存在,它是指正常人的脉象。那么正常人的脉应该跳几次算正常呢?《 黄帝内经 》就专门讨论过 脉的速率 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这一章里这样写道: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翻译成白话即是:黄帝问岐伯“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正常人一呼气一吸气,叫做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者,当其闰以太息之时也。所以一息共有五次搏动脉象的人就是正常人的平脉。把脉应该用无病之人的呼吸情况来诊断脉动次数,因为医生无病患者有病,所以医生要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断病人的脉搏次数,这是脉诊的的法则”

由此可知正常人的脉的速率应在五次,超过五次就是数疾,少于这个次数就是迟缓,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次数 应该是以大夫身体 健康 时候的呼吸为准 。大夫如果生病呼吸不稳,是没法数这个脉率的。正是因为 脉的速率 要以大夫的呼吸为准,而大人和小儿呼吸不一致,所以五六岁小儿脉的正常 脉的速率 一般是 大夫一呼一吸跳六次 ,三岁以下的小儿 脉的速率 甚至会达到 大夫一呼一吸跳七八次。

知道了常人的脉一息几次,我们再来看看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正常脉象都是何脉象。五脏各有它的正常脉象,知道了五脏的平脉,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病脉。

五脏的脉位分布中医自古就有争议,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上图这种分布方法, 左手的寸关尺是心,肝,肾(肾阴);右手的寸关尺是肺,脾,命门(肾阳)

关于五脏平脉的脉象李时珍的传世脉诊之书《 濒湖脉诀 》是这样描述的: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

知道了五脏的正常脉象和它的具体脏位分布,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知道正常情况下人的左右手应该是什么脉象。

正常的脉象为:左手寸脉,也就是心脉的脉象应是主脉为浮,兼见大脉和散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像是摸到了一连串的手上带的串珠的感觉;右手寸脉,也就是肺脉的脉象也应是主脉为浮,兼见短脉和涩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榆树上的榆钱掉下来那种轻浮的感觉;左手关脉,也就是肝脉的脉象应是主脉为沉,兼见弦脉和长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碰到了长竹竿的顶端,沉而弦长之感;右手关脉也就是脾脉的脉象应是主脉应是从容和缓,不快不慢,《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鸡爪子踩在土地上那种软而缓和之感;两手的尺脉,也就是肾脉的脉象应为沉而有力,《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水中沉石沉而坚实。

另外要注意的是五脏平脉虽以浮沉统之,但是它们的浮沉的指尖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是分轻重的。《难经》云: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其中的 菽(shu) 是中国传统五谷“ 黍、稷、麦、菽、稻 ”之一,古语云:“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 就是豆类的总称。所以按照顺序排列的话,肺脉最轻如三个豆子的重量,心脉次之如六个豆子的重量,脾脉再次之如九个豆子的重量,肝脉又次之如十二个个豆子的重量,肾脉最重要按之筋骨方得。我们如果家里有黄豆之类的话,也可以拿来试验下。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应的,有验于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地有四季之分,人处在天地之间,受到气候的影响,人的脉象自然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各有所不同。《 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云: 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为什么会四季脉象会如此变化呢?这是因为阳气初起,万物复苏,肝木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弦直;夏天万物茂盛,心火主之,脉来盛去衰,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洪大;秋天万物收敛,阳气渐弱,肺金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轻浮;冬天万物潜藏,肾水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沉象。

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做“ 知常达变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我们实际脉诊学习非常合适,只有在“知常”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达变”。所以我们学习脉诊的第一步应该是“知常”。好多中医爱好者没有一个很好的医疗环境,平常也接触不到过多的病人,因此也就没机会摸到各种脉象,学习脉诊往往会束手束脚,因此很多人很容易气馁,我想说的是气馁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我们身边病人少,但是正常人却一抓一大把,我们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先给正常人把脉,从平脉开始我们的脉诊学习之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会了“平脉”,代表着你的脉诊就已经入门了,所以人人可以学脉诊,一起加油吧。

湖北中医院会把脉吗?

会,中医都会把脉的,不把脉那还叫中医吗。一般都会两个手都把一下脉。另外中医院旁边还有个中医学院的附属门诊,里面也有很多专家,不知道两家是什么关系。注:前天才去看了的,中医院是8点开始挂号,中医学院的是7:50。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0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