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你看的中医姓“中”还是姓“西”?

半枫荷 2023-07-29 03:22:01

说说一个事情,

中医首先应该姓“中”,

都不姓中了,

还是中医吗?

所谓姓,

当然是内核需要是中医,

就是你要用中医思维看病。

而不是用所谓的成分论等。

很多人,

手上开的是中药饮片,

脑袋想的是现代血管,血压,血脂,

效果不好,

就埋怨中医不行。

这些人,

中医的皮毛都没有摸到,

中医,高明之处在于方法论,

也就是中医的思维。

抛弃了中医思维,

即使你开的是中药,

用的是针灸,

然后推拿,

那也是学了个形而已。

======分割线======

很多人诟病开中成药,

其实很多中成药都是好药的。

吃对了,

能够活人

化腐朽为神奇,

却病延年,

携带也方便,

古往今来,

膏丹丸散,

何其多?

作用又何其好。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用了作用不大呢?

因为是按照现代药理的研究,

按照现代医学的套路来用的,

就像用英语的语法指导使用汉语,

当然就没有了汉语的神采和风韵了,

甚至不伦不类,需要淘汰。

我很推崇一个观点:

任何一个有用或者有价值的新奇的创意或者想法,

一定已经有人在做或者想到了,

只是你没有找到这个人罢了。

======分割线======

其实,

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也是这样。

有一本书叫做《乌合之众》,

有空可以看看的一本好书。

大多数情况下,

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琢磨,

随大流是最省力的做事方法,

但是也是代价最大的。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

学习中医,

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以什么为基础呢?

一个是学术的信心,

来自好中医的疗效。

另外一个是坚持中医思维的信心,

循着中医自己的系统思考治病。

最近在看陈瑞春的书,

陈老很多观点,

真是启人心脾。

陈老无疑是这样的先知先觉的人。

所以我们在临证的时候,

千万不要套用西医的病名,

把病机丢到一边不辨是不行的。

特别是不要看到炎症就去消炎,

我们现在中医学院的学生学西医比学中医还多。

一定要注意,

不要把中医的精华都现代化“化”掉了,

这是非常可惜的。

比如市场上治感冒的中成药,

大多数都是寒凉润肺的糖浆,

对风寒咳嗽郁遏有加,

如此用中药怎么能正常发挥中药的疗效呢?

又怎么能促进中医的发展呢?

这样的“现代化”除了把中医化为乌有,

别无可取之处。

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单子可都在大家的肩上了啊。

所以我有时候看病,会想。

看到一个病人,

进入脑袋的先是风寒暑湿燥火,

经脉脏腑,

外感七情,

方证病机呢?

还是血压,

脑血管,

感染?

我常常修正自己的思考。

也常常提醒自己,

“不要被病名牵着鼻子走”。

但是也不是说中医不做检查和检验了。

为什么?

排除鉴别恶性病变,

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

曾经看到同行治疗一个咳嗽很久的,

一直中药不行,

这个同行本来治咳嗽效果不错。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建议做个胸部CT,

后来发现里面长了一个瘤,

然后切掉后,

咳嗽就好了。

另外,之前看到一前辈,

治疗一个便秘患者,

看了多次也不好。

建议西医做个肠镜,

发现是直肠癌,

幸亏早期发现,

治疗也好了。

患者也非常感谢。

======分割线======

怎么看到这个问题呢?

中医应该姓“中”,

现代医学可以被包容进来,

做个辅助。

另外呢,

也要有正确的心态。

不论中医思维还是现代医学思维,

都不是万能的,

不要走极端,

也不要绝对化。

生命是复杂的,

宇宙是神秘的,

人类是渺小的。

写公号,写文章,

主要是为了分享:

我在看病、

学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唯一目的就是,

让找我看病的人知道我的诊疗风格,

和医学理念。

不做科普,

不做教育,

用药遵医嘱,

求医请就近,

急症到医院。

认同的欢迎转发。

不认同的请直接绕过。

最后的最后,分享这些,

自己的患者自己带,

其实也是我的中医观点:

《医生,你会摸脉吗?帮我摸摸脉》

《中药有没有副作用?吃了会不会变黑?》

《给医生多一次机会,给自己多一个希望》

《神奇的“他们说”。。。》

《为什么有些青年中医水平高?》

……

可以移步阅读。

其他平台:

有人说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中西医结合就是个错误,对此你怎么看?

中西医技术性结合是低层级的,唯有站在未来医学的向度,实现?生命文化?与?生命科学?的融合,才是未来人类医学的必由之路。

01.中西医可以苟且结合。但,终归?油是油,水还是水。?

《晏子春秋?问下十八》:?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中西医之间,是可以苟且结合的。但这种苟合,不免有迎合或附和之嫌。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性结合,就像中国人穿西装,不是不可以。只是怎么穿也没西方人穿得帅气而已。

同样,不管中医怎么往西医贴近,也不能显出中医的高明来。

究其原因就在于,知识背后的学问,方法背后的方式,这其中的理论架构和思维逻辑有本质的不同,就好像把?中医之油?放到?西医之水?里面,从物理空间看,是搁到了一起,但?人文心间?很难融合到一起,心手不能相印,哪来的真正科学呢?

02.中西医结合有自己的市场和存在价值。

中西医学科,作为非一级学科,有一定的存在市场和价值。不可否认中西医结合是1949年后的中国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中、西医学的交叉学科,发轫于临床实践,并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还是存在一定的市场和探索性价值的。

03.?拉郎配?的日子走不远。

中医的思维维度比西医多,西医的思维界面比中医低。中西医之间的思想理论上相互矛盾,如果从逻辑推导的角度而言,就说是?水火不容?,也不过分。

中医是中华生命文化普及或原生态生存、生活、生产和生命存续土壤上绽放的国粹之花,若在中医常识和通识普及短缺的情况下,站在西医的立场,不认可和否认中医是必然的。

这种必然的尴尬,甚至可能固执地认为,中医是非文明的标志,或所谓糟粕远远大于精华。但,毕竟西医那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怪现象,显然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是有悖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常识的,其究竟有几分真正科学性智慧含量,着实可疑。

04.?油水结合模式?容易异化为?捞油水?的交易。

在中成药里面添加西药,两者混合是否能实现?1+1大于2?,往往是不可知的,但现实中,给了药商抬高药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这种披着合法化的外衣,肆无忌惮,乘人之危,牟取暴利,不可等闲视之。

05.人文全科医学是未来医学的大趋势。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只是探究了病因的一部分成因,按照现有的人文文化唤醒程度,都未能将病因的全部或本质原因揭示出来。

西医若能从生命科学的视角,中医若能从生命文化的视角,此二者一阴一阳融合在一起,即科学向人文靠拢,人文向科学接近。让模糊的中医更直观,让冰冷的西医更具人性温度。如此负阴抱阳,圆融合体,形成一个人文全科医学的新态势,值得期许。

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患者找到病因的本相,更有利于营造更为人性化的健康预防和管理的气氛,以期:

让非健康人群回归到该有的生活常态,

让生命更有尊严,

让人类更有未来。

民国名中医张锡纯

1860年,2月29日(农历二月初八)酉时,张锡纯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盐山县张边务村西头张氏故宅。

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1916年在沈阳创办我国第一间中医医院——立达中医院。1928年定居天津,1930年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张锡纯是中医里边儿一位了不起的高人,是晚清民国时候的一位著名的中医,他出生在河北的盐山。

盐山在哪儿呢?盐山就在渤海边儿上啊,靠近天津附近,靠近山东。盐山出生以后呢,当时是晚清啊,他当时吧,是要考科举的,所以就准备科举,然后到天津去考去,一共考过两次,考了两次科举呢,没考上,于是呢,回家以后呢,就遵照父亲的命令开始学医,他就一直认真的学习中医,一边儿学中医,一边儿备考。后来呢,晚清的时候因为废除了科举,就一直学习中医并开始治病救人的生涯。

张锡纯看书呢,特别杂,什么都看,所以呢,他会几何?结果呢,被聘为当时当地的几何老师,因为讲西学,设人会呀,张锡纯呢,当了一个数学老师,一边儿给大家讲课,一边儿看病,所以积累了大量经验,写了一本儿书,叫《医学恋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书他写了大部分,当时在这个出名之前呢,把书也写好了,然后快到五十来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出名儿。

怎么回事儿呢?当时啊,德州驻军统领邀请他去干嘛呢,当军医,那么他从此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他是这个时候开始,随着驻军到处去走,在部队里边儿呢,他又开始接触到大量患者,所以呢,医学呢,这水平不断提高,这时候呢,这个这个医名也不断的传播。

再说一家中国最早的中医院,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张锡纯写的那书啊,当时很有名儿,他就想出版,就送到北京,当时放在一个管理这个版权的部门儿,正好在沈阳这边儿呢,也有人去申请什么什么事儿,然后在桌上就看到这书稿了,一看以后觉得这书稿太好了,于是就说能不能出版啊,我们赞助他出吧,结果回来就开始为张锡纯拉赞助,最后呢,大家这个搜集了赞助以后呢,就把这书给出版了。

这一出版,这书就风靡全国,那么直接影响比较大的还是沈阳。看来,沈阳在张锡纯这个成长过程中呢,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当时沈阳啊,有个税捐局的局长,也就是说今天讲就是税务局的局长,这税务局局长呢,他这个喜欢中医,是个养生爱好者。

有一天呢,这个税务局长!外地一个朋友,这朋友跟他说,啊,我太太有一个什么病,说你能不能在沈阳给我找个名医看一下,然后就把这症状说了,结果这税监局的局长一听呢,我说这这病我能治啊,我刚买一本儿书叫《医学衷它参西录》啊,这一书里边儿有什么方法呢?你先别找名医,名医未必治得了你的病,这样吧,我把方子抄下来,你拿回去先用一下,看看有没有效果,结果呢,他的朋友回去把它方子抓药随便吃了几副,这病居然就好了。

哎呀,这局长一看了不得,这说果然就是让谁觉得谁嘛。于是呢,就推荐当时这个大帅府各位朋友看看,当时是张作霖是大帅呀。

因为它们是都是这个当官儿的吗?来跟我一起体验一下,你来一颗一颗的东西,你来看看,这书叫医学衷中参西录,这写书的人张锡纯磕了,他的医学水平太高了,于是呢,就介绍介绍,以后呢,俩人一商量,我们怎么办?集资吧,就找一些朋友,就集资搞了一个医院。叫什么呢?叫中国的最早的一个中医院,叫立达中医院,那么就请张锡纯给他写信。请他来当院长,说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办一个医院,说以前我们中医看病啊,都是门诊啊,对吧,都门诊,这门诊看病呢,这个你你开完方儿走了,然后呢,下礼拜再过来,对吧,这不断的来看病说,可是呢,如果在医院里住院了,我不断的观察你,我可能更加详细的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所以我们能不能搞这么一个中医院,哎,张一纯一看这边儿。

因为他们是都是这个当官儿的,就跟他们说,你们来看看,这书叫《医学衷中参西录》,这写书的人张锡纯可了不得了,他的医学水平太高了,于是呢,就介绍介绍,以后呢,俩人一商量,我们怎么办?集资吧,就找一些朋友,就集资搞了一个医院,叫什么呢?叫中国的最早的一个中医院,立达中医院,那么就请张锡纯来主持。

就给他写信,请他来当院长,说我们能不能联合起来办一个医院,说以前我们中医看病啊,都是门诊啊,这门诊看病呢,这个你开完方儿走了,然后呢,下礼拜再过来,对吧,可是呢,如果在医院里住院了,我不断的观察你,我可能更加详细的能知道患者的病情,所以我们能不能搞这么一个中医院。

哎,张锡纯一看这边儿,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郭锡纯就来到了当时的奉田,今天的沈阳,第一次参与创办了这个中国最早的一家中医院,叫立达中医院。

应该说是最早最著名的一家中医院,我们这么讲,比如说正式成立的一个影响非常大的中医院。

那么在这儿,张锡纯开始大展宏图了,他这时候啊,这时候已经50多岁了,那么他的这个书里边儿呢,有很多病例都是在这个时候,这个治病期间积攒下来的,因为这时候可以详细的观察患者的这个情况了。那么在沈阳呢,张锡纯度过了人生最辉煌的一段人生。

张锡纯这期间又办了函授班,培养人才,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包括我们现在有些名老中医,还是张锡纯当年的函嫂培养出来的。我们有的老先生啊还记忆犹新。那么最后呢,张锡纯是在天津去世的,这是他的人生经历。

张希纯这个人看病啊,他是太有特点,使他看病的效果非常非常好,他的方子呢,非常直接,在他的医案里边儿,他看病往往几副药就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呢手段是非常的了得。

那么张锡纯呢,对整个民国以后的中医的发展影响巨大,我们曾经做过调研,就是有部门儿做调研,问这些名老中医,说谁在你们中医成长过程中呢,影响最大,好像这个数字是有80%还是70来着,我记得好像80%,这个80%的老中医呢,写是张锡纯,也就说当年呢,张锡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的这个医学成就呢,应该在民国期间,应该是全国第一个。

那么张锡春看病啊,他不排斥西,所以他写的书的名字叫《医学衷中参西录》,不排斥西,他觉得中西医应该会通,就是我中医应该把西医包进来,留住西药,还要归纳出药性来,这个是吧,它是寒的,它是温的,对吧,入什么经归什么脏。

张锡纯开药,中西药一样去开,所以他呢,是这个非常的这么开明的这么一位中医,不像有的中医呢,就是中医好,西医一点儿都没有,他考虑中西药两者是不是能够沟通,肯定有地方给患者治病,是这样,这是张锡纯的想法儿。

张锡纯比较大的最大的特点,这是我非常非常欣赏张锡纯的地方,就是他特别对每一味药的药性掌握的非常的精道,特别擅长于使用单位药啊,这是张锡纯最大的特点。

我们好多人学中医呀,一学上来就是方子,四君子汤,四物汤等等,但是每一味药药性究竟如何?每味药用到多大分量和具体疗效不重视。

好多方子呢,是从伤寒论的这个经方儿出来的,然后进行组合,他师古不泥古。

他是从古代那儿拜老师学的,这张仲景为老师,我学了以后呢,但是我不怎么拘泥于与这个原方啊,他看病方子改的非常得体,他把这方法经常来,来给你改一改,对吧,改的非常非常得体,所以呢,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张锡纯大家如果了解了以后,再看中医的好多地方儿都看清楚了。

所以呢,这是个很好的这个入门中医的门径,正所谓德高博学师于专,触类旁通融西中,抓筋明要悟处深,稳准于观运于中,一矢中第,妙处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