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寻活的那段日子,路过那些三甲中医医院,我会控制不住脚步,走进去,坐在候诊室的长凳上,看那些白大褂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我羡慕他们,我在心里一遍一遍的问自己,假如我能做医生,那该多美好,这可是我一辈子追求和向往的生活.这一坐,就是大半天。”
中医执业医师高格非,八零后,擅中医内科,疑难杂症。他自己的签名是:擅治感冒。“伤寒第一症,真正能治感冒的,便是好医生了。”
现在每个月,他的门诊量是1000多人,“在医院里时,是2000号。都是口碑,人传人,人荐人。复诊率80%左右。”
他没有更多爱好,除了中医,他在其他方面的技能相当有限,“我是为中医而生,我站在伟大先人的肩上,就要对得起那些前辈,寻找失落的传承,让它们泽被后世。”
从内心,他抵触披着文化,哲学,玄学外衣的所谓中医,“中医就是治病,疗效为王,嘴上能忽悠的,未必是好中医。我只管看病,说得再好,不如把病看好。”
至今,他对在上海那段漂泊无定的两年,记忆犹新,做过厨子,做过工厂讲师,甚至混迹过足浴店,他说,他是个目标感极强的人,尽管诸般磨难,也不改初心。“那是秦琼卖马,杨志卖刀,对一个中医人来说,一身武艺无处施展,是痛苦迷茫的,好在,有黄煌经方沙龙,寒夜里很温暖,老师和同道的扶持,帮我撑下来了。”
他终于还是破茧而出,一旦利剑出鞘,就不再收回,从社区医院到自立门户,他完成了一个中医人的浴火重生。
“经方,成方,我之最爱,我的案头总是《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我的脑子里,总有几百个方子,中医不仅要创新,更要继承,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临床实证,继承好了,用会了,用巧了,有必要自拟方吗?”
我想,午夜梦回时,他一定会孤独于生于这个时代,“格君心之非,这是一种抱负,医生也一样,涤荡身体之不合。如果可以穿越,我想去做张仲景的书童,去跟张仲景抄方,看看他是如何观察这么仔细,如何创造出这些名方,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永恒。”
高格非:寻找中医失落的传承
为中医而生
高格非是一名年轻的中医,年轻得令人惊异:他是八零后,2008年才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可是他眉宇之间,分明是不输于任何同行的成熟与自信。经他之手治愈的病人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在外,找他看病的总是人络绎不绝。
在很多人眼里,他的经历很传奇,在短短的七年里,就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位颇具人气,同行中评价较高的中医内科专家。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高格非的老家在江西,父亲是当地农村的中医。其名“格非”,取《孟子》中“格君心之非”之意,显示了老父亲远大的抱负。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打压,可是在儿子的眼中,父亲始终是一位好医生。高格非也是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心向往之。
可是,少年时代的他,并没有在中医方面得到特别的指导,只是单单读熟了药性赋、汤头歌诀,后来更因困辍学,他就只能在家里读书备考,高考时,如愿被江西中医学院录取了。
之所以要来这所大学,不仅仅是因为离家近,更因为高格非为自己立下的宣言:“我就是为中医而生的。”他决心先潜心跟随一些江西名医学习,做一名纯正的中医。
大学时光,高格非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中医的机会,每每放弃了西医课程,逃去跟随中医老师抄方。龚子夫、陈瑞春、刘英锋,毕业之后又返回母校去跟诊伍炳彩、姚椿龄,刘英锋这些老先生的身后,总有一个瘦弱的身影。高格非并没有把老先生们的方子用笔记记下来,而是当场探究每一个药方的用意,揣摩老师的思路。
其中刘英锋老师,高格非第一次去抄方时,站在最后面,一站就是半天;第二次再去,刘老师看了看他,让自己的研究生把身边的座位让给了他。这个细节,一直被高格非记在心里。
“老师知道这个学生,是来学东西的,让你坐在身边,是因为他也希望中医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中医的坚韧
高格非的父亲曾经对他说,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他不羡慕帝王将相,羡慕的是青浦的何氏医学,能够历经800多年,传承二十多代而不断绝。这期间,历代有多少帝王将相化作了一抔黄土?但是医术一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这才是中医的坚韧。
高格非在大学期间,和中医无关的东西一概置之不理,一心只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西医科目全部蒙混过关。他觉得自己并不够聪明,如果中西医并行的话,很难同时去接受两种不同的理论。为了实现成为一名纯正的中医人的理想,他选择了完全放弃西医。甚至连之前下象棋,写书法的爱好,都丢弃了。
他始终有自己的目标:四十岁以前,尽读医书,博采众长,四十岁以后,就只看《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脾胃论》了。
跟龚子夫老师抄方的时候,老师问高格非,对自己的未来怎么规划?他回答说,不想在大医院里面工作,也不想去考各种各样的职称,浪费时间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职称皆为身外浮云,作为医生,只要看病有疗效足矣。
后来,陈瑞春老师对他说:“中医是个金饭碗,我们干中医的人,不可能捧着金饭碗去讨饭吃,只要你看得好病,不会没有饭吃的。”
这句话被高格非引为圭臬,后来他放弃了学校安排的西医化的实习,到上海寻找工作不断碰壁时,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陈老对他说,你在上海,看感冒就能出名,因为现在很多人都看不好感冒。所以,高格非的简历上就明确写了“能治感冒”。
有一种说法叫“先就业后择业”,不过高格非并不同意。“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我就做中医。我学了这么多,不会没有用武之地的。有人问我,我为什么能够坚持?我说为了一个目标,不能急于求成,要做中医,至少要坐三到五年的冷板凳。”
虽然没有等上三五年,但是高格非的求职之路,的确充满了坎坷。
千磨万击还坚劲
大学毕业后,高格非到浙江的一家中医院实习,但是被分到外科,想要跟随老中医抄方而不可得,索性半途而废,跟女朋友一起来到了上海,开始了他的“漂泊”。
初出茅庐的高格非,未曾想到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遍寻虹口和宝山两区所有大小门诊,却都因没有一纸证书而被拒绝。无奈之下他做过很多其他的工作:做药膳、做讲师,甚至到足浴店做产品设计。他想想都觉得荒唐:一个为中医而生的人,怎么能苟且委身于厨下、足浴店呢?
有时候到了周末,他会按耐不住渴望,跑到大医院去 ,坐在候诊区,看着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来来往往,忙忙碌碌。那是他向往的生活,他仿佛从中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的影子。
那段苦闷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安慰是一个论坛:黄煌经方沙龙。在那里面,黄煌老师不遗余力,提携后学,高格非在其中结交了很多朋友。每个完成日常工作结束后的晚上,他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沙龙里。就这样两年过去,虽然工作并不顺利,可是通过黄煌经方沙龙,高格非不断地与海内外同道交流,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后来在无奈之下,高格非还是做出了一项妥协:他回乡考取了执业医师证,之后终于谋到了江南造船集团职工医院的一个门诊点工作。“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别人发现不了,我需要自己去跑给他们看。”
门诊部虽然很偏僻又很小,但是高格非只需要一个起点。甚至第一天上班有人就讲,“我们这里来了个童工哎,还是看中医的!”。他也不以为意。门诊部的另一位针灸医生对他帮助很大,有时把病人介绍给他。渐渐地,他的病人多起来了。三个月以后,病人量就超过了干了一辈子的老医生。
九个月之后,高格非辞职而去,到了江浦社区医院工作。他虽然被安排在偏僻的分院,但是两三个月之后,甚至医院本部的医生护士,都会趁着午休时间去找他看病了,那之后的一年,他的月诊量已经达到了2000人。
自由执业之路
医生的自由执业道路,在国内尚属探索阶段,但无疑是最适合中医的。在古代,中医一个人就是一家医院。高格非说,他未来要走的,正是自由执业的道路。所以他一直是“两条腿走路”,在体制内,不去计较待遇,积累众多的病人资源,同时,也在君和堂等机构的门诊坐堂。
他在江浦社区医院工作两年多,就辞职了。当时院长挽留他,两个人促膝长谈四个多小时,院长受到他的感染,反而在不久后也辞去了职位,开始尝试自由执业。
高格非最初以看妇科成名,后来治疗的病种渐杂,各种各样的常见病都治,疑难杂症也见了不少。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他也特别看重失败。他觉得,自己没有看好的毛病,就是自己的短板,不能回避。
“医生看不好的病实在太多了。每当你沾沾自喜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看不好的病扇你一个耳光。所以,我们做医生容不得沾沾自喜,每天都是如履薄冰。”
高格非理解的中医,就是一名“治病匠”,中医首先要有匠人的认真和耐心。现在的很多所谓“神医”,看病时会说,“这个病包好,二十万。”怎么可能不是骗子呢?中医首先要看病有疗效,否则讲得天花乱坠没有人会相信。老老实实看病,老老实实做人,这才是中医的本分。
高格非说,虽然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医注定不会像古代一样了,但是如果中医最后被经济利益打败,那是非常可悲的。“我主张中医的发展在民间,如果民间中医诊所遍地开花,那么,中医的春天就来了。”
高格非:寻找中医失落的传承
口述实录
唐晔:为什么你的病人会那么多呢?
高格非:疗效是很重要的,复诊率是疗效的体现,我要求我的复诊率要达到70~80%。病人好了,就会介绍别的病人,久而久之,病人就越来越多了。另外,要站到病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急病人之所急,他们才会信任你。
唐晔:讲一讲你治过的一些典型病例吧。
高格非:曾经看过一个腰痛的老太太,第一次是由她孙女推着轮椅过来的,吃了我的药,三天以后,她就自己走来找我看病了。西医看这种病,首先要拍片子、做检查,我靠的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
还有一个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5岁小女孩,高烧到42℃,送到某三甲医院治疗,需要隔离,但是父母舍不得,就找到了我,我下了班就赶到医院去看他的病。谨慎辨证,第一天先用了葛根芩连汤,后来用了苍术白虎汤。三天之后,就控制住了病情。当时我也没有经验,但是小女孩的父母信任我,我就一天一开药。我自信我学的东西有用,也相信自己学得足够好,所以敢大胆用药,当时生石膏用到了150克。其实我总体用药偏轻,小孩几岁就用几克,但是该重用时,也绝不含糊。
还有一个老太太被女儿骗来找我看的,第一次见我就说,我楼上的那个人就是被中医看死的,这位老太太是冠心病、我给她用的是十味温胆汤,一诊之后就转变成中医铁杆支持者,她以前每年住院4、5次,四五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在我这看诊,基本上不用住院了。
唐晔:不懂西医,会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高格非:西医我没有认真学过,但是用纯中医的方法,既然能治好那么多人,就绝不是运气。当然,如果你对西医很了解,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好。但是我至今不能同时接受两种理论,不懂西医有没有影响?可能有的,但是我的理解是,我要把我的所长发挥到极致。
每个病人都无法复制,医生是一个很残酷的职业,不可能天天成功。所以我在微博、微信上都要求病人不断给我反馈,我说,我治不好的毛病,在其他的医生那边治好了,你可以把他的方子提供给我,我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而且我有奖励,下次本人或亲属来找我看病,我会免诊费的。
唐晔:在你的眼里,经方和时方各有什么特点?
高格非:经方是几千年来人类和疾病做斗争总结的经验,就这么几味药,有效,这都是通过无数的人体实验得来的。经方里的有效组合已经在那里,不用再去改变它了。有人讲经方不行,成方不行,其实不是方子不行,也不是药不行,是你不会用。时方是后来人对经方的发展和补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光辉的时候。
中医是不可复制的,高水平的中医不可能去大规模地培养。方剂就是中医的武器,作为中医,你的脑子里面的方子要足,要熟。我不喜欢自拟方。
唐晔:有人说,“中医都是有意的骗子”,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高格非:中医一定要有疗效,你讲中医是文化也好,哲学也好,必须落实到实实在在地看病上。哪有骗子能够骗千年的呢。如果说中医能骗几千年,那这也正是中医的魅力,中医的魅力无关于学历,无关于职称,而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的生命力,也是中医的试金石,更是中医能”骗”几千年的根本。这个社会缺少信任,有一个病人,五年间去全国各地的各大医院看过病,没有效果。后来第三次到我这里来时,他跟我道歉说:“高医生,我第一次来时真的是不相信你,第二次也不太相信,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别人都看不好,我只有选择试试看。没想到现在就有很好的效果了,真的很感谢您!”所以,并不是病人不相信你,药就没有疗效,而是只要对症就有效果。
唐晔:你未来想要做些什么呢?
高格非:黄煌老师说,“学医要有眼光”。中医不是要创新,而是要继承。前人走过的路成功了,你为什么不成功?我是站在前人的肩上,不能成为巨人,也能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为中医而生,首先要去寻找中医失落的传承。
我的理想就是,像一个小工匠一样,把中医的大厦,一砖一瓦自己垒起来。我至今记得祖母临终前对我说:格非,好好学医,一辈子做个好大夫。祖母是一个看见牛被牵去宰杀,都会掉眼泪的人。
最后附个图片:
?
001
针对果壳网医药领域达人,微博网友@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的一篇《请将浙江省小学生中医教材回收毁版》的头条文章。
这是赵聪引用的希波克拉底门徒在文章中指出了四点:
我的朋友赵聪有感跟贴,在上推出《中医存废世纪之争:抛弃中西医对立思想,废医存药才是唯一出路》,我觉的很好,比较理性,在他的观点之下,也补充我的一些想法。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在浩瀚的中西医理论之争长河里,泛一点浪花。也是医学小白,不可能在医药的药理上科学地阐述出中西医对错,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发表一些感言。
以下许多概念很不专业,所以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当真,也不必较真用砖拍我。
赵聪同学的主要观点如下:
002
相比看不清的道理,人们更容易相信眼见的事实,所以逻辑学与实证科学常常更容易说服别人,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医、西医孰优孰劣,好像还是西医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有深厚的认可度。
中医就是我们中华传统医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西医准确的定义应该为现代医学,因为是从西方建立起来的理论基础,为了区别于中医起见,我们习惯上把这种医学体系定义为了西医。
中西医之争不是近年才有的,至从西学舶来中国,它们的争吵就从来没有停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虽然到目前为止,谁对谁错,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谈论起来往往却很伤感情。
熊太行在关系攻略里就说,如果你在一个兴趣群里,就要追求人们的“最大公约数”,不挑战争议话题。他举了三个例子,中医、养生和谣言,前两个完全都是中医领域,这类话题是既容易引战,又可能带来麻烦,注定没有结局,然后就没有然后的话题。
003
关于中医,是不是去掉中医,只留中药,就能和西医去异求同,天下大统?
这种出发点非常好,但结果却是图样图森破。有许多学者或专家提出过此类尝试,为此熙熙攘攘一世纪现在仍无结果,就是因为这还是拿西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理论,真正操作起来哪是那么一回事。
中医讲究辩证平衡,综合思治。就是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不仅是人体,甚至是把宇宙和人的生命都看作是一个整体,各种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中医的理论体系讲气血,讲阴阳,讲五行,讲经络,讲脉动,讲平衡,讲盈亏,这种关系的抽象度和西医理论的严谨,好像是两个世界的频率,风马牛不相及。
用西医理论体系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不仅匪夷所思,而且漏洞百出,看起来既神秘又玄学,既抽象而又宏观。
而再让普罗大众熟悉中医的医理,那更是诘屈聱牙,晦涩难懂。
也许,中医很难被业内接受,除了上述原因,还有规范性也差了许多。就是一脉相承的世家,各个宗师间也不能用统一的教科书把每位专家观点统一起来。
中医的精髓,还是经验治病,这种经验是直觉,听起来很违科学精神,就是那么点唯心的心灵互通,是医患两者身心的交互与充分合一。
最近听武志红的心理学,就有点中医的味道。用时管用,但就是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
当然,这种理论,儒家文化早给予传神解读。就是道家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出口道断,心行处灭。理论传承是作坊式的师徒关系,秘籍口传身授,妙处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医认为,你的病只是身体的表相,并不是疾的内因,是身体的气血不平衡造成的,所生病相,皆为生命的预警,就如眼之疾是肝之因等等,一个简单的头晕,背后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可能是气血两亏,也可能是内火很旺,看上去病情相同,实质常常大相径庭的原因。
所以,中医看病并不是看的病的相,而是看相后的质。也就是说从疾病表现出来的信息里去推断身体的各方面的失衡,有时甚至去去寻找身体与环境的失衡。
药只是引子,是缓解、疏通或刺激这些关系的。而通过这些刺激,激发起人体机能的自洽,然后机能体系自洽了,自然激发出了人体的活力,活力上去了,那些疾病的信号自然就消除了。
而药只是调节人体机能的一个方面,在中医看来,药并不是最好的,最古老的医学是砭针炙药,按重要性,药只排到第四位。为什么现在中药看来位次超过了前三,就是现代社会礼崩乐坏了,利益机制破坏了中医医德,前面三种虽重要不挣钱,后面一种效用差点,得利益空间很大。
有人感叹,中医亡于药,说为什么现在中医治病不理想,是因为中药在利益驱使下,不按传统方法采摘、种植、炮制和浸取了,这些程序不规范使中药都变了性。
可能这样理解更科学,是中医亡于德。
004
现在我们大概明白了中药与中医的关系。在中医医理中,药只是一个辅助品,真正使身体痊愈的,是生命自身的调节,并不是中药的单一作用。所以,我们看老中医开药方,有时候一种药可治许多病,又有时候,许多药只能治一种病,这完全是中医望闻问切后看患者在当时情境下身体平衡的需要。
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某种程度,去除中医理论,也许中药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中药发挥作用,根本不是理解西医的那里的化学成分,而是药与身体机能在当下情境中的交互,有药理上的,有情绪中的,有生命里的,还有中医也讲不明道不清的那种的冥冥中的超自然的力量。
所以说,安慰剂,就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医用力量,双盲试验,本身就违背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如果按这样标准筛选出的中药,就完全沦为西医的化学公式层面了,严格地说,它已不是中药,而是西药的变种。
005
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在攻克细菌、病毒和外科手术等领域,可以说是完败中医,这也是中医式衰的重要原因,西医的全部理论都来源于解剖学,西方人也注重逻辑和实证,只要是不符合逻辑的,直观上不能验证的,就是不科学的。
但西医这种理论,也有差强人意的部分,就是完全把人体看成了一部机器,人的病变部位,就是机器的一个零部件,他坏了,我就修复他,并替换它,完全不需要考虑它与其他部分的联系,就是考虑也是物理上的,所谓中医强调的精气神方面的联系,这种迷信,肯定是被西医学所嗤之以鼻了。
现在的西医外科手术确实很高明,许多器官我们都实现了直接替换,这让我想到了电脑硬件的插拔。这种即插即拔的逻辑,是否从我们在生命的意义上说,更多地注重了硬件,而往往也忽略了生命也如计算机,他的大部分作用是意识的软件决定着一切。
毕竟,在中医我们不了解的领域,有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质症,中医常常却能使它绝处逢生,屡建奇功。只可惜,中医的医证,他的理论基础便是,每例病例,就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小宇宙,一个病例虽然症状相同,但生命环境中的因果却有本质的区别。这些用中医学解释起来太抽象,根本不具备大面积复制的可能,这也是中医传承之殇。
006
西医就是立足于我们身体血肉之躯器质的部分。而中医是更高的维度上人的生命灵与肉的统一。
这就上升到了哲学层面,中医治病更多就是这种哲学思维,如果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就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解决的了。
毕竟,人类最强大脑,在这个领域验证了数千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我们真没看到谁会赢。可能我们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
既然存在,就是合理,废中,废西都不足取。还是菲茨杰拉德说的好,评价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你头脑中并存两种相反的观点,还有正常行事的能力。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