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河北省滦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父亲早年扛活,后来靠种几亩薄田兼做挑担叫卖支撑家计。我们兄妹五人,我是老大。八岁上,父亲看我体弱多病,难务耕事,也为将来添个识文断算的帮手,咬咬牙送我上学,东挪西借地巴结着供我上了八年私塾。我看家里作难,跑到滦城县考进半费的师范讲习所学了一年多。
这种求学的情况,我在《六十初渡》的诗中,有一首写到过:
少小家贫病不休,学耕无力累亲忧。
因规夜课迟安梦,为备束修早饭牛。
酒食屡谋精馔供,序庠颇遣远方游。
严亲纵逝慈亲在,六十孩儿也白头。
我十七岁当小学校员,一边教书,一边随乡举人李筱珊先生学习古诗文词。其时,军阀混战,滦县正当直奉军阀的要冲,烧杀奸掠,民不聊生。我当时抱着空洞的救国心,慷慨激昂,写了小说《灾民泪》、鼓词《郭兰英告状》、《民瘼鼓儿词》等许多诗文发表在《益世报》等报刊,想移风易俗,唤醒痴迷。但少年意气,呐喊无就,转而想从古文中找出路。
一九二五年夏听说梁任公、王静庵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又和裴学海等几个同好一起重温经学,兼研小学、史学、准备投考。暑期应试落榜。虽然受了一次打击,却更加发愤读书,每日教书、写稿、苦读并进。不久累得吐了血。某医院诊云:“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考学无望,教职也被辞了,真觉得前路漆黑,大难将临,几无生趣,又不甘心那样死去。
难道医学对开肺病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买了《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吃药。一年多田野间的生活,休息为主,吃药为辅,肺病竟慢慢地好起来了。觉得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学医自救救人。
学医,到哪里学呢?穷乡僻壤,无师可投;家口为累,又无力外出从师。只好托朋友找了个村塾,学生不多,一面教书,一面学医。一边继续写诗文。这一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和爱好,二是想小补于经济。学资供养家口,稿费就用来买医书。三年之中拖着病弱的身体,日教夜学,读了宋元以后许多医学家的名著多种。
缺少师友商问,就反复钻研揣摩;为了体察药性,就攒钱买药回来品尝体验。
能尝的药,大都尝试过。有一次尝服石膏过量,泄下不止,浑身瘫软,闹得几天起不来床。学东知道我在读医书,有时家里人生病也找我看。我慎重地认真用药,往往有些效果。
一九二八年春天,学东一个亲戚的女人患血崩,找我去治。我初不敢应,后经学东面恳往治。几剂药后,竟见平复。春节时全家人坐车来致谢,引起轰动。就在这同时,邻村一个叫徐福轩的小木匠,突然发“疯”,烦燥狂闹,忽地登高跳房,忽地用手抓炕,新铺的炕席,一抓就是一片。发病月余,家里人捆管不住,经医不愈,村人荐我。我细察其脉诊证候,系阳狂并有瘀血。与调胃承气汤,仅一剂,竟拉赤屎而愈。阳狂一病,并非难证。但在当时,村人却传为神奇。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九二八年秋天,好友吴道先古道热肠,和几个朋友凑了点钱,在司各庄帮我开了个小药铺,力劝我行起医来。说是个药铺,起初就是一间小房,里边一张床,两个药箱,几堆书。睡觉、吃饭、看病、卖药,都在里边。后来起名叫“锄名医社”。因为原来教的一些学生的家长不愿易人,恳我继续执教。一则于情难却,二则专靠行医难糊家人之口,就和二个友人一起在医社后边的一间房子里办了个“尚志学社”。
白天,看病卖药之外在这里讲四书五经;晚上攻读医书,思索日间的医案。我行医之初,靠书本上的一点知识辨病投方,疗效并不高。但几年之中,却对农村的经济状况、疾病种类、药品需要等,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同时从读书的感豁、临证的效失、病家的愁乐之中,进一步体认到中医学术对社会人群的作用,益发坚定了终生研讨中医学,献身学术的决心。
业医之初,生活十分艰苦。出诊看病,经常以病弱的身体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波于夏日的湿暑、隆冬的海风。有人劝我还是读书找事谋个前程,我当时曾作《道情歌》数首述说心境。
其一是:
懒参惮,不学仙。
觅奇方,烧妙丹。
针砭到处癥瘕散,秋风橘井落甘露。
春雨杏林别有天,山中采药云为伴。
莫讥我巫医小道,且羞他做吏当官。
一九三五年,朋友把我介绍到山东荷泽县医院任中医部主任。一边看病,一边教授几个中医学生。不久,灾难就接连而来。先是丁丑夏,山左地震,烈风雷雨,屋倾墙崩,连续数月,辗转逃避,仅存生命。不久就是日寇进攻山东。
一九三八年春,我应诊到傅山,遇日寇攻城,被围在城中五天五夜。城破后,落荒逃到济南。身上一文不名,几箱书籍无处去找,仅剩下随身珍藏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各一本和数册医稿及《习医日记》。为防路上丢失,从邮局寄回家。郝云山先生送给了二十元路费,只身由洛口过黄河,千折百难地逃回了家乡。人倒是活着回来了,邮寄的书稿却总未收到。行医十载,流落千里。身上,仅一条御寒的破被和一根逃难用的棍子;眼前,是一个沦落了家乡。茫茫冀鲁,竟没有一个医生悬壶之地!
悬壶无地,只好重操旧业,又当了半年的小学教员。暑期,教员集训要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我不愿,跑到唐山避难。经亲友协助,在唐山行起医来,一直到一九四八年解放。十年间,我朴素地抱着两条宗旨:做一个无愧于祖宗的中国人;当一个对得起病人的医生。这又谈何容易!
一九四三年,当时做地下工作的一个学生,为八路军买药,暴露被捕。经我保释放走后,日本特务每日或隔日上门寻衅,一直监视了我三、四个月。在这样的环境下,哪里能够从容临证和专心治学呢?但是,既做医生,又不容对病人不负责任,不甘于学业的荒废。
十年间,我以经方为主,兼研各家,以求提高疗效;搜读各家中药学说,摘选验证,写成了二十余册《实验药物学》笔记;研读《甲乙》,访求师友,对针灸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这十年,我正当壮年,刀匕壶囊,黄卷青灯,用功不为不苦。因为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又缺少明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苦自苦矣,却没有做出多少可观的成果来。
解放后,特别是1954年纠正了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以后,中医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我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后,才有条件结合读书与临证,对一些问题进行较系统地整理和研究。治疗方面,除在国内执行医疗任务外,还曾九次到欧亚一些国家,参加苏加诺、胡志明、崔庸健等人的治疗和进行学术交流,这是过去不曾想到的。
晚年,我考虑得多的有两件事:一是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多整理出来一些留给后人;二是再为中医事业培养一些后继人才。“文化大革命”的一段时间,我被抄走书物,在医院里喂兔和清扫厕所,其他无从进行。一九六九年八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我为胡志明主席治疗。不久,我被恢复工作。我自知身体渐差,来日无多,要抓紧做些事情。一九七六年,我为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倡议多年的“全国中医研究班”招收了第一期学员。我的学术经验出版。在科学的春天里,工作刚刚开头,我却在一九七八年七月一次讲课后,病发不起,一直至今......
二
我年近中岁学医。一跨进医林,面前数千年发展起来的中医学术是如此繁茂丰厚,而又如此庞芜错杂,走一条什么样的做学问之路呢?既没有家学作依托,又没有专师引导或学校的规范,只能靠自己摸索、探求。
回过头来看,也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十几年的旧教育,培养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二是几十年来未脱离过临床。我的注重临床,起初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去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后来,也是我认识到中医学术的奥妙,确在于临床。
书,没有少读;目的首先是为当好一个医生,争取当一个好医生。围绕这个目的,对历代中医大家的学术思想都做过一些探索。有过徘徊,出现过偏执,也走过弯路,才逐渐地得到了稍好一些的疗效和较为深入一步的认识。认识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我学医之初,是从张锡纯的“衷中参西录”入手的。临证稍久,逐渐感到其方有笨伯之处,往往不能应手。转而学习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温热著作。用之于临床,效失参半。其效者,有的确为治疗之功,有的则非药石之力。
在一个时期里,疗效总不能很快地提高。思索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对其学说研究的功力不到,经验不够,但细察其方剂,也确有琐细沉弱的方面。苦闷彷徨之中,又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前此虽然学过,但未入细)。见其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学之堂奥,于是发奋力读。
初时曾广置诸家诠注批阅。其中不乏精到之言,也常有牵附穿凿反晦仲师原意之处,反不如钻研原著之有会心。于是专注于研讨原著。将读书所得用于临床,每有应手,则痊大症,更坚定了信仰之心。稍后,又涉猎唐代《千金》,《外台》诸书,觉得其中精华亦是祛疾之利器。当时,曾有过一个认识,以为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之后。从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后期,主要是以古方治病。这中间,还在另一个方向上走过一段弯路。
一九三六年前后,在山东的一段时间里,为了应付门面,生搬硬套地学了一阵中西汇通的学说。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疗效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真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封”。苦闷之下,害了三个月的眼病,不能看书,经常闭眼苦思其过,好久好久,得出了两句话:“人是精神的不是机械的,病是整个的不是局部的”。这也是仅存未丢的一点灵光吧!当时既不敢自信为是,也不敢人前道及,只取它指导自己的治学。于是,又归真返璞地研习古老的祖国医学。
第二,在第一阶段的后几年,实践得多了,逐渐感觉到偏执古方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临床遇到的疾病多,而所持的方法少,时有穷于应付,不能泛应曲当之感。一方面也觉得经方毕竟是偏于温补,倘有认证不清,同样可病随药变。持平以论,温、热、寒、凉,一有所偏,则偏离病症,造成失误的后果上是一样的。临证治病,若先抱成见,难免一尘眯目而四方易位。只有不守城府,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度长短,选方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一九五零年我在唐山就此问题和孙旭初等同仁做过长时间的讨论,进一步受到启发。归纳当时的认识是: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热易涉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应当是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把这些认识用之于临床,确乎有法路宽阔、进退从容之感。这是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这段时间的认识。
第三,一九五四年前后,我在治学思想上又有了一些变化。此时我治医学三十年,在读书和临证方面,有了一些积累和体验。也开始学习了《矛盾论》和其他一些唯物辩证法的著作。并学习着结合自己治学道路和方法上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思索。在肯定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也感觉到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是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的情况。但若脱离成方又会无路可循,走到相对主义。
要补救此弊,不但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地研究辨证论治的原则,还要在足够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以若干病类为对象,从研究药物如何配伍入手,进而探讨方剂如何组织。因为中医治病,基本是采用复方。复方从根本上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逞奏疗效,而不是群药分逞其能。而复方方剂,中药物配伍和组织,又有它历史演进变化过程。从它演变的痕迹中探求用药制方的规律,并结合当前的实践加以验证、补充和发展,指导临床,就能高屋建瓴,动中肯綮。对一个医生,这是又进了一步的要求。
习医至此,不禁废书而三叹:学问没有止境,学问不可少停。在我,其知何其晚也。我在当时的一首诗中,写了这样的感慨和决心:
于今才晓作医艰,敢道壶中日明宽。
研古渐深方悟细,临床愈久始知难;
星槎不惮一身老,寻案浑忘五更寒。
假我数年非忘寿,欲期补拙在衰残。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我结合临床、科研与教学任务,对药物配伍和方剂组织方面的材料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对肾病、热性病和老年病等病种的用药组方规律做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是,因学力不足和环境的原因,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
如何学习和掌握祖国医学这门科学,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此我们还总结研究得不够。我个人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谈,能说的大半是走过弯路的一些感触。
(一)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学医离不开读书。但我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欲有所成,就要摘要而攻,对主要经典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整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字字一句句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其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主义的简单方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
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的“痰饮”有二义:篇名中之痰饮,是津液为病的总称;条文中之痰饮,是指水在肠间摇动有声之流饮。读书时若不细考究,把痰饮当做今义的“稠则为痰,流则为饮“,就失去了经典的原意。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要把主要的经典读熟,背熟这是一项基本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样。比如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难于得心应手。我自己虽曾在主要著作的背读上下过一番功夫,但总不能象童时读《论语》、《孟子》和古诗文那样至今背诵无遗,常有学医恨晚之叹。因此背书还要早下手。
读医书还要边读边记,勤于积累。积累的形式则宜灵活。比如说,可以结合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题摘要积累,读书时留意于此,随时摘抄记录,并部别类居,主要的加以标志,散漫的加于条理,怀疑的打上门号,领悟的作出分析,大胆的附以己见。对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好处的。
临证宁拙勿巧。对症状要做病与症的综合分析,寻求疾病的本质,不可停留在表面的寒热虚实。立方遣药,要讲究主次配伍,加减进退,不可用套方套药取巧应付。遇大病复杂症,更要格外细密,务求丝丝入扣,恰合病机。既要有临证时的分析,还要做事后的总结。数年来,我自己无论在哪里就诊,坚持每诊必做记录,半月做一次阶段性的检讨,找出需要总结的经验,发现有进一步探讨价值的问题提高疗效。
(二)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我学医,主要是自学。但绝不是说,自学不须求师。做任何一种学问,绝对意义上的无师自通是没有的。自学,难免遇到不解之惑,,攻而不破之谜,更需要请教师友。因而凡有从师学习的机会,尤知珍惜。
一九三五年,我读到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学有自己未见之义,稍后就加入先生所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当时,我看病教徒,诸务虽繁,但对所学课业必认真完成寄去请教。记得我写过一篇《述学》的课卷,陆渊雷先生曾加了鼓励的按语,发表在《中医新生命》上。这段函授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对我这样一个自学出身的人来说,感到十分可贵。
一般地说,一个人从师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毕竟是不多的,而在共事的同道中,学术精湛经验丰富之人却随时都有。只有虚心汲取,他人所长,皆可为攻错之石。我在中医研究院和蒲辅周等同志共事多年。在一起临证、执教的过程中,有时见到他们的得意之笔,恰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从中比对思索,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比如,早年我用玉屏风散治“习惯性感冒”,多是大剂突进,虽数剂可效,往往不易巩固。蒲老治“习惯性感冒”也用玉屏风散,却是小量长服,疗效颇好。我思索这里的原因,加深了对慢性病的转化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有“方”还须能“守”这个道理的认识。从师是为了求学问,在学问面前不能有丝毫的架子。
我在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时,市内有一位高怀医师精针灸术,擅长用“大灸疗法”,系其祖传,能起大证。年事已高,秘未传人。为防绝技失传,我和王国三等几个同道以弟子礼去执贽受学,每至巳夜即趋及灯前,问难请业,无间风雨,袒臂跣足,按桥量度,力求一是。终于掌握并整理了这个疗法。当时我虽年过五旬,不无劳顿之感;而其中授受之乐也确有非可言喻者。
(三)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我习医之后,半是积习,半是追求,研读文史和爱好旧诗词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习医之余,喜读<二十四史>。对六经,诸子,宋明学案以至佛教、道教的部份主要著作,都做过一些涉猎。兴之所至,还习作了一千多首诗词。我常以占用了一些时间为惜,但回顾起来,由这些爱好中得来的一定的文史知识和修养,对中医的学习和长进,也并非全无益处。
第一,中医经典是古文字,和现代白话距离较大,又流传辗转版本繁杂,字词驳错,诠释者既多,难免见仁见智,言人人殊。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化、文字知识,对这些经典著作就不易读懂,就算读懂了,也难于读深。理解上,或浮于约略,或止于沿演,可以逐浪而难能探源;临床上,则易于套对而难能用活。要想对经典医籍的研究深入一些,就非有一定的古代文化、文字知识不可。我自己对〈伤寒论〉等经典的文字作过一些研究,写过一篇[〈伤寒论文字考〉补正],就很借力于早年积累的一点古文和“小学”的知识。
第二,文史的书籍和古诗文中掩藏着丰富的医学资料。这些虽是不期而遇的零金碎玉,却可常补某些医学著作之不足,亦属珍贵。读书时随手积累,需要时即可驱遣使用。我在整理中医麻风病学,写作〈中医麻风病学汇编〉时,就从文史著作中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材料。
第三,中医学是从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这个土壤中生发出来,是整个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枝。它的形成和发展,受整个社会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发展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对各个时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对由当时时代所产生的医学思想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刻一些。比喻地讲,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整个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养到功深是可以达到境界上的升华的。不待说,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应当有目的,有选择,要适当要因人制宜,全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读书,也不足取。
(四)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有时青年问及学问之道,我常说,论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几十年来,如果说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而能承乏医务,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恒”。做任何学问都要勤和持久,治医学尤需如此。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接触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助人、活人;医术差些粗些,随时可以误人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可以说是病人的“司命工”。一个医生,如果不刻苦学习,医术上甘于粗疏就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
当然,就是勤奋学习,也不等于就能万全地解决疾病。但无怠于学,至少可以无愧于心。这是我早年用着鞭策自己读书习医的一点认识。如今我垂老病榻,回顾治医生涯,成果之少,每自赧颜;稍可自慰者,唯有勤奋读书未曾松懈这一点。几十年的生活,基本上是“日理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暇日,读书必至子时。六十岁以后,医责渐重而年事渐高,为了抓紧晚年,完成温课和研究计划,曾规定了几条自我约束的“自律”。大致是:
(1)要有恒。除极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时作时辍。
(2)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轻易地改变计划。要有始有终地完成一种计划后再做另一种。“主一无适”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
(3)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识藩篱不求堂奥。入细,还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证;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细症。
(4)戒玩嬉。此后,忌看小说。非星期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
(5)节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备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于控深致远。此后,不独茶酒不事讲求,即书画篆刻,也不宜偏好过多,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现在检查起来,除在旧诗词方面有时情有难禁,占了一些时间外,其他都尽力遵守了。
人们都知道医德的重要。我以为,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只有这样,才能认真热诚地对待患者,谦虚诚挚地对待同道,勇敢无畏地坚持真理,实事求地对待成败。相反,如果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不热爱,不相信,惜献身,对患者缺乏负责的精神,甚至把自己掌握的一点技术当做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不特失之于医德,且将毁及于医术。
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中医都有自己不容推卸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中医的命运是幸福的,毕竟也是坎坷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见了中医界的同道们,在旧社会的贫苦中自处,与反动派的压迫作抗争,对偏见者的歧视不动摇,在存亡兴衰的磨难中迎来了国家的解放,为民族生存、继承、丰富了中医学这份珍贵遗产。他们是无愧于历史的。我仅是同辈先进的一个追随者。蹉跎时月,如今也已是行将就木之人了。向前展望下几代中医,他们将处于社会安定思想解放科学昌兴的时期,只要他们勤奋而能够持久,善于继承又勇于创造,中医事业在他们的手里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医学必将以更绚丽的身姿挺立于世界科学之林。顾后瞻前,寄希望于未来。
胆囊囊肿如果很大,而影响胆汁的代谢,可引起胆囊炎,患者会有腹胀,后背有放射性疼痛感,如果是胆总管囊肿,可引起梗阻性黄疸,呕吐,发热等症状。
大多数胆囊炎的发生,都因胆囊内存在着结石,阻塞了胆囊管,使胆汁排出不畅,继而发生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胆囊内并无结石,细菌由肠道或由血循环进入胆囊而形成胆囊炎。胆囊炎的病人由于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浓缩,以细菌和炎性坏死物质为核心,也易形成胆结石,故胆囊炎、胆结石常伴随存在。
胆囊为什么容易发炎?
(1)胆囊是胆囊管末端的扩大部分,可容胆汁30~60ml,胆汁进入胆囊或自胆囊排出都要经过胆囊管,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2~3mm,胆囊管内粘膜又形成5~7个螺旋状皱襞,使得管腔较为狭小,这样很容易使胆石,寄生虫嵌入胆囊管。嵌入后,胆囊内的胆汁就排不出来,这样,多余的胆汁在胆囊内积累,长期滞留和过于浓缩,对胆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发炎。
(2)供应胆囊营养的血管是终末动脉,当胆囊的出路阻塞时,由于胆囊粘膜仍继续分泌粘液,造成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使胆囊膨胀、积水,胆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压而缺血、坏死。当胆囊缺血时,胆囊抵抗力下降,细菌就容易生长繁殖,趁机活动起来而发生胆囊炎。
(3)由于胆囊有储藏胆汁和浓缩胆汁的功能,因此胆囊与胆汁的接触时间比其他胆道长,而且,接触的胆汁浓度亦高,当此时人的胆道内有细菌时,就会发生感染,形成胆囊炎的机会当然也就增多了。
手术治疗胆囊炎的效果如何?
手术治疗胆囊炎,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全世界每年有上百万的病人要作这种手术,但是手术治疗也不是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有的术后还会产生并发症,仍有0.5%~3%的病死率。特别是因病情突然恶化而被迫施行手术者,病死率更高。一般来说,手术疗效取决于患者年龄,手术时机。年龄越大,手术时间越晚,效果越差。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已使手术安全性和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术后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临床上对于有下列情况者,就要及时选择手术治疗。
(1)临床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非手术治疗不易缓解的病人。
(2)胆囊肿大或逐渐增大,腹部压痛明显,腹肌严重紧张或胆囊坏疽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
(3)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诊断明确,经治疗后腹部体征加重,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者。
(4)化验检查,血中白细胞明显升高,总数在20×109/L以上者。
(5)黄疸加深,属总胆管结石梗阻者。
(6)畏寒,寒战,高热并有中毒休克倾向者。
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其手术方式一般有2种:一是胆囊切除术;二是胆囊造瘘术,造瘘术多用于较晚期的病人,估计难以耐受胆囊切除或者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以引流脓液或去除结石,一般经6~8周,病情稳定后再行胆囊切除术,如全身情况极度虚弱,也可长期安置胆囊造瘘管引流,至经胆管系统造影无结石存在时,可以拔除造瘘管。如果诊断不能十分确定,或合并有心肺等严重疾患者,可待诊断明确或全身状况得到改善后再行胆囊切除术。临床实践表明,发病后48小时内施行手术治疗者,其中15%已有胆囊坏疽甚至穿孔,如发病超过72小时,手术病死率增加,所以一旦出现手术指征应及早手术治疗。
胆囊炎患者的家庭常备药物有哪些?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常常发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时候,或内心苦闷,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饮或饱餐以后,常常会出现胸闷、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等胆囊炎发病的轻度症状,一时到医院求医又十分不方便怎么办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备一些常用药,一有症状,就可进行自服,缓解症状。如:
口服消炎药:
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红霉素:0.3g,一日4次,饭后服。
③氯霉素:0.5g,一日4次,饭后服。
④洁霉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灭滴灵(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饭后服,孕妇禁用。
⑥先锋Ⅳ胶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利胆药:有胆通、胆宁、胆益宁、胆乐、胆酸钠、利胆酸等,也须备用。
在发病时,可在以上各类药中,选择一种药服用。服前应看说明书,避免错服。如果症状越来越重,就应去医院就诊。
诊断:
胆囊炎早期:可见右胁下时常作痛,伴见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溲赤少。此为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宜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疼痛。处方:柴胡60g,黄芩10g,旋覆花10g,片姜黄6g,杏仁10g,苏子梗各10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槟榔10g,鸡内金10g。在治疗期间必须注意饮食调摄,减少食量,以青菜为主,忌食油腻之品,每天早晨必须走路以助消化。
急性发作期:多由慢性胆囊炎转来,临床表现为右胁剧烈疼痛拒按,发热,恶寒,呕吐,恶心,舌苔垢厚,心烦急躁,两脉洪滑而数,大便数日未通,小溲赤热,急以清泻胆热,攻下利胆为治,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6g,大黄3g,枳实6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0g,杏仁10g,香附10g。
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仍需轻泻胆热,增强其消化功能,用药沿清热调肝利胆法:竹茹6g,陈皮6g,半夏10g,蝉衣6g,杏仁10g,莱菔子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
体弱气血不足而消化功能过差者,宜用益气补中、健运缓痛法,并嘱其坚持体育锻炼以期配合治疗。方用:木香6g,砂仁2g,白术10g,茯苓10g,太子参6g,陈皮6g,竹茹6g,黄芪10g,焦麦芽10g,枳壳6g。
胆囊炎经常发作,脉象细弦,舌红口干,又有阴伤阳亢之象者,当用养血柔肝,疏调木土法:当归10g,白芍10g,木瓜10g,生牡蛎20g,香附10g,片姜黄6g,旱莲草10g,女贞子10g。
若阴伤而阳热过亢者,两脉细小弦滑数,心烦口干急躁,夜寐梦多,形体瘦弱,甚则午后低热,当用养血柔肝折热法:金铃子10g,元胡6g,香附10g,旋覆花10g,柴胡6g,夏枯草10g,郁金6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杏仁10g。
胆囊炎、胆石症的针刺疗法有哪些?
针刺治疗胆道疾病具有解痉止痛、利胆排石、降逆止呕作用,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他疗法使用。
(1)体针
①针刺
a. 穴位:胆俞、中脘、足三里、治胆穴、阳陵泉。绞痛加合谷;高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
b. 针法:选以上穴位2~4个,深刺、重刺,持续捻针3~5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②电针
a. 穴位:右胆俞(阴极),治胆穴,日月,太冲(阳极)。
b. 方法:进针,有针感后接电针仪,使用可调波,强度由弱逐渐加强,以可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
③水针
a. 穴位:胆俞,足三里、中脘、治胆穴。
b. 方法:选1~2个穴位,每穴注射当归液或红花液2ml;或10%葡萄糖液5ml,进针有针感后快速推注,每日1~2次。
烟台地区文登中心医院采用体针治疗219例胆石症,排石者185例,占84.5%。该组185例排石者共排1cm×1cm×1cm以上大小结石151块,其中最大为4.5cm×3.5cm,最大横径3.5cm。有的患者在排出同时还排出蛔虫残体及炊帚苗为核心的结石。取穴右侧日月、期门。上腹疼痛较剧和胆囊胀大者用巨阙透腹哀、治胆穴。进针后接电针仪,通电60分钟,每日1次,疼痛重者也可一日2次。同时口服33%硫酸镁40ml。
(2)耳针
①穴位:肝、胆、脾、胃、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②针法:选上述反应明显的2~3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近年,全国各地多处有人采用王不留行籽、白芥子或菜籽贴压取穴,配合猪蹄等高脂饮食治疗胆石症,有较好的排石效果。
如何运用按摩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1)点、按法:在背部寻找痛点,大多在第九胸椎旁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或按法先刺激背部压痛点3~5分钟,然后刺激胆囊穴3~5分钟。日1次,7日为1疗程。
(2)一指禅推或揉右胆囊穴,阳陵泉,右肝、胆俞以及双侧太冲穴以舒肝利胆。
(3)施掌擦法于两侧胁肋部。
(4)点穴治疗胆绞痛:
病种包括胆囊炎、胆石症。取穴:胆俞(双)。指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10~15分钟,痛甚酌情增时。再用大鱼际循本穴上下推揉30次。本组100例,显效(疼痛完全缓解)65例,有效30例,无效5例,有效率95%。另设点穴(10分钟)、空白对照组胆囊有功能者各50例,用Aloka-190型超声仪检测胆囊及胆总管最大切面后拍片,结果:两组胆囊、胆总管呈收缩改变分别为45例、42例,扩张分别为2例、5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5)特定按摩手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用扩胸晃法(医者双手搬两肩,膝部抵胆俞穴,向前用力扳晃2~3次)、贯法(医者握空拳轻叩放在百会穴上的一手掌背1~3次)、四指叩击法(根据结石部位分别仰、侧、先仰后侧卧位,自上而下叩击肝区3~5遍,以无痛苦为度)。点按法:点按背部胆俞、肝俞和阿是穴、至阳穴;再点按期门、日月、鸠尾、中脘、阳溪、足三里、公孙、太冲、丘墟,按子午流注法每次取3~4穴,每穴15~30秒,得气为度。每次15分钟,日1次,10次为1疗程。本组36例,用3个疗程,痊愈9例,有效21例,无效6例。
(6)推拿背部腧穴对胆囊炎止痛作用的观察:
本组45例,其中伴肝内胆管结石者3例,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1例。治法:均以推拿心俞、督俞、膈俞穴为主。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拇指的指腹或大、小鱼际,或用掌根部在穴位上进行按揉,每次10~20分钟,日2次,5日为1疗程。部分患者在背部压痛区结合拔火罐。结果:有效40例,无效5例(均伴有肝胆结石,经按摩后疼痛虽缓解,但维持时间较短)。
(7) 胆石症按摩四法:
第一法:第七至第九胸椎背部压痛点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法或按法重刺激2~3分钟。
第二法:左背部压痛点平面的脊柱棘突作旋转复位。
第三法:沿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推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最后用擦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第四法:在两侧胁肋部用擦法治疗,以微微透热为度,然后施按、揉法于两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参考资料:摘自《生理健康网》
半夏、南星、滴水珠、禹白附、药翡都属天南星科植物,故其作用有类似之处。历代本草著作记载上药都云有毒,如《本经》云:半夏“味辛,平,有毒”。《别录》云:“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吴普本草》:天南星“辛,有毒”。《江西草药》:滴水珠“性温,味辛,有小毒”。《四川中药志》:禹白附“性大温,味辛甘,有毒”。《江西草药》:药翡“苦辛,温,有毒”。故用之者非常谨慎。后世医家又发明许多炮制方法,来解除其毒性,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然而由于炮制过当,对诸药药效不免有许多耗损。
尝考古人用之方法,对生药并不做过分的制作。如张仲景先师用半夏,凡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陷胸汤等方中用半夏,只注明“洗”,即洗去泥土,不做其他加工炮制。后人见仲师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等方中,每每半夏、生姜或干姜同用,认为生姜可制半夏毒,故用生半夏必配以姜,其实不然。如小陷胸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半夏麻黄丸等方内用半夏,并不同时用姜。诚然半夏生嚼之麻舌激喉,但若煮过则变生为熟,并无麻舌激喉之弊。至于半夏麻黄丸、干姜人参半夏丸,不经烹煮,只是为末,然而前方炼蜜为丸,后方以生姜汁糊为丸,蜜和生姜汁确可缓生半夏之毒,吞服时如小豆大3丸,或如梧子大10丸,量均较小(汤方生半夏一般用半升至2升,以1升折合6钱,即18克计算,约为9~36克)。
至后世用生半夏,如孙思邈“用之汤洗,令滑尽”(《千金翼方·卷三·本草中》),也是生用,未经特殊炮制。天南星《本经》名虎掌,仲景未用。宋《济生方》有星附汤:生附子、生天南星各1两,木香5钱,为末,每用4钱,用姜9片煎水服。又有《和剂局方》三生饮治中风,生南星1两,生川乌、生附子各5钱,木香1钱,为末,每服5钱,姜15片,水煎服。他如青州白子丸治中风,半夏、南星、白附子、川乌皆生用,为末,入绢袋内,日晒夜露,春5、夏3、秋7、冬10日,再晒干研细,糯米粥浆为丸,绿豆大,姜汤下,5~15丸。于此可窥见前贤应用生半夏生南星之心法。
余于临床,初执医时受习说影响,半夏、南星不敢生用。后研习医经,观摩群书渐多,似有所悟。乃取生半夏30克,水煎半小时,取汁100毫升自饮之。味如米泔,或似啤酒,无何不适。又试取生南星45克,水煎半小时,取汁100毫升,又饮之。味同生半夏煎汁,亦无何不适。仅有一点舌干而已。一日,某女作家来余舍,诉近日诸事烦冗,欲睡不能人寐,头重昏沉,口淡乏味,饥不欲食,肢软无力,行路如飘忽,难受至极,要求疏方。余乃取生南星120克,嘱其每日用40克,煎水3次,每服100毫升。后5日来诉,服药后睡眠颇安适,诸症逐日全释。由是余于临床开方需此二药时,常生用之,或单用,或合用,未见有何副作用,实属安全之品。滴水珠又名心叶半夏,药房无售。
2006年,浙江东阳县金希聪先生,年80余,曾与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教授友善,以其大著《医林仗义》赠余。细观摩之,乃先生毕生应用生半夏、生南星、滴水珠三药之记实。或分用,或二物合用,皆生用。多取煮水饮之,一日用量在30~90克之间,治病症竟达200余种。金希聪先生又将三味各制成注射针剂使用,诚善用之者也。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8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