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用2012年运气解读《伤寒论》刺期门的临床价值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8 22:03:33

2012年是中国农历壬辰年,五运属木运太过,风气大行,应人肝胆,若生气亢奋可乘脾侮肺,故脾、肝、肺三系为今年容易发病的脏腑。

六气恰逢太阳寒水司天和太阴湿土在泉,寒湿合德,冬夏颠倒,气候反常,人体若不能适应,则成为致病诱因。表现为上半年春夏生发之气被寒凉所郁的病机特征,以及下半年秋冬收藏之气被风热湿所夹持而为患的特征。

从初之气的临床多发病和经络测量的客观数据来看,与2002壬午年初之气有明显的周期性重复。这给了我们总结肝胆经气失衡规律和临床观察《伤寒论》用刺期门穴的就会。“有是证,用是方”,从运气的太阳、阳明合并,内郁少阳、厥阴的机理,深入了解张仲景刺期门穴以“和枢机、解郁结”之妙,从中感悟《伤寒论》中应用五运六气理论的真谛。本文将与同仁们分享人体经络测量中的十周年运气相似特征,分析今年运气“风、寒、湿”的整体趋势,以及初之气刺期门穴的应用心得。

《伤寒论》中期门穴的应用

《伤寒论》中应用的穴位很少,期门穴是医圣仲景用得最多的穴位之一,共有五段条文(太阳病四条,阳明病一条),均属于外感风寒而肝胆之气内郁所致的疾病,属于太阳阳明病、太阳少阳并病,取“实则泻之”之法。请看相关条文:

1.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2. 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3.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4.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5.216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ji)然汗出则愈。

“寸口脉浮而紧”,即是伤寒表证的脉象。“发热,啬啬恶寒,头项强痛等”,属寒邪束表。肝胆热郁的病变有四:

第一,肝乘脾土,运化无权,则“腹满腹满,心下痞硬、”。

第二,肝木反侮肺金,则“胸胁满痛,如结胸状,大渴,欲饮水,但头汗出”等。

第三,热郁心包,上扰清窍则“谵语、眩冒”。

第四,郁热可随肝经下行入血室。

张仲景刺期门,既可发汗解表,又可泻肝内郁热。

大槌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大椎穴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特异性8所属部位9大槌穴的定位10大槌穴的取法11大槌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大槌穴的功效与作用13大槌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大槌穴的配伍16文献摘要17大槌穴研究进展 17.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7.2对体温中枢的影响17.3对肺功能影响17.4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17.5对甲状腺功能的调整作用17.6对肿瘤抑制作用17.7治疗感冒17.8治疗荨麻疹17.9治疗痤疮17.10治疗发热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大槌 1拼音 dà chuí

2英文参考 Dazhui (GV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大槌为经穴别名,即大椎[1]。见《肘后方》。

穴位 大椎 汉语拼音 Dazhui 罗马拼音 Tachui 美国英译名 Big Vertebra 各


号 中国 GV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3 富耶氏 IVG13 德国 LG13 英国 Gv14 美国 Go14

大椎为经穴名(Dàzhuī GV14,DU14)[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顀。别名百劳、上杼[3]。属督脉[2]。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2][3]。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2]。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4大椎穴的别名 百劳(《针灸大全》),上杼(《循经考穴编》),大槌(《肘后备急方》)。

5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6穴名解 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2]。

大,与小对言。脊节之谓椎,亦作焦。张介宾注:“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倾,后世作椎。”穴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有:“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4]

7特异性 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2][3]。

8所属部位 颈胸椎[5]

9大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6]。

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3]。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2]

大椎穴在督脉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2]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肌肉)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骨骼)

10大槌穴的取法 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俯首或俯伏取穴[2]。

俯伏坐位或正坐低头,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取穴[7]。

11大槌穴穴位解剖 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3]。

12大槌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功效。

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2]。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9]。

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和解少阳,驱邪外出,是治疗疟疾的常用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邻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9]。

督脉行于项背,而大椎穴位于项部,可通调经气,治疗项强、角弓反张[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9]。

大椎穴也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证之要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4]

13大槌穴主治病证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2]。

大椎穴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8]。

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2]。

大椎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3]。

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14刺灸法

14.1刺法

斜刺0.5~1寸[2]。

直刺0.5~1寸[8]。

向上斜刺0.5~1寸[3],进针宜缓[7],勿刺太深[7],忌大幅度提插[7],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7]。

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7]。

注意:

(1)针感到达前胸、胁部、腰部,甚至到达上、下肢时,不要再行提插手法,针感不要重复出现,不然轻则留有热痛,上、下肢无力,尿潴留,重则全身瘫痪。如若出现针感重复并留有后遗症,则应及时消除不良反应。消除的方法:针感出现于某经,就取该经郄穴予以治疗。例如,手少阳三焦经有针感重复出现,留有热痛,活动不便,就取会宗予以治疗;下肢针感重复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者,取梁丘、外丘治疗,腰部取环中治疗。[7]

(2)大椎针感反应较强,对一般虚弱患者,针刺不要过深,热补凉泻手法要轻,时间要短,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出汗,应及时采用巨阙、水沟、太阳予以治疗,以消除不良反应。[7]

(3)出现全身颤颤感时,应立即拔针,不宜行施任何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否则会导致尿潴留。[7]

(4)对癫痫患者,针刺方向与针感不宜向上,更不能到达头部,否则会引起癫痫频繁发作,进而恶化。[7]

14.2灸法

可灸[2][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或药物天灸,强身保健用瘢痕灸[7]。

15大槌穴的配伍 大椎穴配曲池、风池治流感[2]。

大椎穴配风门、肺俞、膻中(麦粒灸)治哮喘[2]。

大椎穴配少商放血、合谷可退热[2]。

大椎穴配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脾俞治白细胞减少症[2]。

大椎配腰俞,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大椎配合谷、中冲,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大椎配长强,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大椎配曲池、鱼际、外关、合谷、太阳、风池,治外感发热头痛[7]。

大椎配脊中、腰阳关,治腰背痛[7]。

大椎配后溪、间使透支沟,灸大椎,治疟疾寒热[7]。

大椎配风池、后溪、水沟、申脉,治小儿惊风[7]。

大椎配定喘、风门、肺俞、丰隆,治咳喘[7]。

16文献摘要 《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针灸甲乙经》: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痉,脊强互引,恶风时振栗,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项强,寒热,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五劳七伤,温疟,痃疟,气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

《针灸大成》: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类经图翼》: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灸以年为壮。

《外台寿世方》:治哮吼妙法(喉内有声而气喘者是),病发先一时,用凤仙花(又名指甲草)连根带叶熬出浓汁,乘热蘸汁在背心上用力擦洗,冷则随换,以擦至极热为止。无则用生姜擦之,再用白芥子三两,轻粉、白芷各三钱,共研为末,蜂蜜调匀作饼,火上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贴过热痛难忍,正是拨动病根,务必极力忍耐,切勿轻易揭去,冷则将药饼取下,烘热再贴,一饼可贴二三日。无论病愈未愈,多备药饼换贴,不可间断,轻则贴一二日,重则贴三四日或五六日,永不再发……痰气结胸及咳嗽痰喘。

17大槌穴研究进展

17.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椎可使白细胞增多,对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有明显的左移现象。艾灸大椎能促进伤寒杆菌凝集素或溶血素的产生,而灸2壮作用较为明显,间隔不同天数测定其凝集素及溶血素效价,其平均效价较对照组高出2倍有余。6壮则作用较差,反复灸则效果更佳。用溶血空斑试验来测定艾灸对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得到了相同的效应,与抗体的增长规律相一致;艾灸或电针大椎、足三里等,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电针大鼠的“大椎”、“命门”等,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亦提高,吞噬能力最高可达56.8%。弱 *** 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73%,强 *** 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平均下降30%。其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途径是通过神经反射完成的,交感神经起增强作用,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7]

灸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其免疫功能。

针刺人工创伤或化学性炎症的家兔或大白鼠“大椎”,有抗炎或减轻炎症渗出过程和加强增殖过程的作用。弱 *** 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强 *** 针刺反可使其降低。[2]

17.2对体温中枢的影响

观察深刺和浅刺大椎的退热效应,发现针刺大椎无论深浅都有一定的退热效应,但深刺组较浅刺组退热快,退热幅度大且在改善微血管灌流、加快血液循环、扩张皮肤血管的作用上明显优于浅刺组(P<0.001),说明深刺大椎才能起到通阳解热的作用。深刺大椎可能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发汗中枢兴奋,从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肤血管扩张而退热。[7]

17.3对肺功能影响

连续针刺大椎1周后,可出现呼吸功能增强、肺通气量增加,也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呼吸道阻力下降,对哮喘病有效。[7]

17.4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大椎对白细胞有双向调整作用,使高的下降,低的上升。因化学治疗引起白细胞减少者,针刺大椎、足三里等穴,可使白细胞上升,有效率可达80%~90%。有实验研究艾灸化学治疗后骨髓移植模型的小鼠“大椎”,能够明显增多小鼠的白细胞,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针刺大椎、内关,对血小板有调整作用,治疗切脾术后血小板过多症,可使血小板数目逐渐下降至正常,而对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有使血小板数目增多的功效。[7]

17.5对甲状腺功能的调整作用

有研究表明,不同手法对甲状腺功能影响也不同,如用载波射流(8000~18000 Hz) *** 家兔“大椎”、“水突”,对甲状腺功能呈促进作用,而电针相同腧穴则呈抑制作用。[7]

电针家兔“大椎”“水突”穴,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地降低甲状腺摄碘量,但对于滤泡扩大、上皮变低的甲状腺,针后可使滤泡缩小,上皮变高。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2]

17.6对肿瘤抑制作用

实验报道,米粒灸小鼠“大椎”,对小鼠实体瘤和腹水癌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延长该小鼠的存活时间,并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整体防卫免疫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

17.7治疗感冒

取大椎穴,行散刺再拔罐。另可用隔姜灸大椎3~5壮,或艾条灸20分钟,每日2~3次。

17.8治疗荨麻疹

取大椎穴,行强 *** ,留针5分钟。

17.9治疗痤疮

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数下,然后拔火罐,以出血为度。

17.10治疗发热

简述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是什么?

1,黄帝内经与伤寒论都是中医经典,张仲景当年编伤寒论时有参考过黄帝内经。但是黄帝内经全书有将近70%的内容都在讲针灸和经络而伤寒论大部分都是再讲症状和汤药。
2,伤寒论中讲到针灸方面的内容很少,全文只有提到刺期门和针足阳明,风府穴所以大家不能强制用黄帝内经的内容去解释伤寒论,外面有不少医家都是引用黄帝内经的内容解释伤寒论,看着有道理实际上已经偏了。
3,伤寒论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六经辩证就好比是六条街道,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街道边上的住满了不同的住户,比如桂枝汤户,小柴胡户等等,如果你是邮差,你要送邮件给桂枝汤户,六经辩证可以更方便我们寻找方证。更好的学习。

4,《内经》以五脏五行、经络流注为生理基础,论病则以其五脏六气变化为主。其特点重视五行,六气,五脏附会五行,如“病之生变,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5,从多方面论述病因病机,治疗不但治本脏病,还要考虑生克的脏腑。即临床辨证治疗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也即遇一病(证)时,既可从心论治,也可从脾论治,也可从肾论治,也可从肝论治,也可从肺论治,因此,辨证论治是五元论。

6,《伤寒论》以六经辨证,再辨方证,即凡遇病(证)先辨六经所属,治疗时再辨方证,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与《内经》五种可能显然不同,因此,《伤寒论》是一元论。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0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