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用临床实践印证《五运六气体质学》的实用性

过山龙 2023-07-28 20:07:31

本期分享人/饶震冬

职业/针灸推拿中医师

“首先感谢毛老师、白老师及各位助教老师将《五运六气体质学》的精彩课程呈现给我们!感谢毛老师将古圣先贤的大德智慧通过您深刻全面的领悟用我们能接受的方式不厌其烦的给以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增添了智慧。更让我感动的是老师无私的大爱,对中医传承复兴的责任,对国家民族兴旺的期盼和对百姓、病人的仁爱,还有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使我的心得到了震撼,这种使命感深深地鼓舞我。这种力量会继续激励我学习好五运六气的课程,并且能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具体的落实在临床的治疗工作中。

”我是一名盲人针灸推拿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年。虽然也是科班出身,但一直是在云里雾里。许多的病治好了不知道是怎么好的,治不好的就更不知道是为什么了。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是刚刚找到了中医的大门,从前一直是在中医殿堂的窗外张望期盼。今天终于豁然开朗有了方向和亮光。几年前就萌生想学习五运六气的心,我经常发现所致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一波一波来的,症状也大致相似。有的病症按照同样的方法治疗以前有效但现在就无效,当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时,类似的病症却都有效了。我知道这与“运气学说”有关,但是由于自身的限制也没有适合的机遇就放弃了。在今年的1月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毛老师的讲座,真是如获至宝,就这样一直跟着开始了《五运六气体质学》的希望之旅。A2课程对于我来讲有一定难度,由于我不能看图片和课件,在内容理解起来是有些困难,感谢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非常清晰简洁直观,只要反复多听几次大多数都能领悟。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到今天课程终于全部听完了。由于我打字不方便很少在群里发消息,但是助教老师同学们的分享几乎每一条我都逐条阅读过,生怕漏下重要的内容。从大家的分享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知识。01

毛老师说要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尽快的用到生活实践和临床当中。非常幸运我有方便的条件,每天都要治疗十几位患者,按照老师讲的理念来进行实践。虽然A课程还没有讲具体的治疗,但老师说过一些非常有效的方法只要检查对症的都有明显的疗效。如在初之气、二之气用的最多的是左腋下压痛点的点刺放血,治疗过心慌胸闷、乳房胀痛、情绪抑郁,甚至有一位左下肢痛风的患者也当场见效疼痛减轻。更重要的是如老师所说会为他们消除心脏压力很大的隐患,这是治未病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初之气时先后有四名肩周炎的患者来就诊,几乎都是1月20号左右开始的发作或者加重的。而且都是在左侧,我用舒肝升阳的方法给予治疗,效果比常规单纯用运用针灸按摩治疗要更好。我在三之气、四之气多用后背第5胸椎上下压痛点的刺络放血。同样改善了许多病人的临床症状,有的是当场见效。02

最近我在治疗时都习惯性的问患者的出生时间,尤其是慢性病疗效不太明显的患者再根据《五运六气体质学》五步推演法进行简单地分析,按照结果指导治则和治法疗效大有改善。如一位男性患者来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右下肢麻木,临床治愈后说有十几年的便秘,每天都要吃香丹清才能排便。他知道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也试过其他方法但都不能改善症状,只能继续服用。询问他是1971年四之气出生的,辛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得知是水运不足风火体质,在泉少阳相火使肾水更加不足干涸,四之气少阴君火增强了中焦的湿热。以前我对于慢性便秘的病人采取针灸疗法治疗,有的有效,有的效果不好也没有办法。当了解这个病人的体质后就有了方向,要用滋阴润燥的方法来治疗。我给他按照常规通利肠胃的针灸了三次,然后让他停掉香丹清,每日服用铁皮石斛6克。到现在三个多月大便都很正常,病人非常高兴。这是以前不可能有的治法和疗效。03

最近在四之气,考虑主客气都是太阴湿土,整体上需要健脾化湿。又想到老师说过木土合德,甲己合化土,需用疏肝健脾。经过试验发现脐针的健脾三针,巽离坤和雷风相薄,在这一段时间对很多症状效果都很好,如腹胀便秘四肢无力肩背痛等。这样的用法也许不符合运气体质学的理论,我也只是刚刚开始在探索,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04

此间,我还见证了《五运六气体质学》可以反应人体的性格。记得前几周有一位女士肩背痛来找我治疗,她给人温文尔雅安静沉稳的感觉。当得知她是1982年壬戌年四之气出生的就使我有些疑惑?木旺之年虽然是寒湿体质,但四之气客气厥阴风木克主气太阴湿土,五之气客气少阴君火克阳明燥金,身体稍胖是符合的,但总感觉不是这种性格。我说跟她说从运气理论上看,她应该属于是很容易着急的性格。她惊讶的说她一直以来就是容易着急上火的性格, 但总是发作不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说给谁听都不信,连自己的丈夫也不相信,没人理解她的感受。五行生克关系在性格上被表现得很形象,我也很感叹五运六气真是太神奇了。没想到刚刚踏入到五运六气的大门就能经验它的宝贵,真是要放在金柜里刻在砧板上的珍宝。感谢古人为我们总结了这么宝贵的经验智慧。以上的是我的一点感悟和体会,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中有许多错误和不周之处还请老师师兄师姐多批评指教,帮助我更好的学习成长。虽然我没有志向成为一名明医,但我有志不能做一名庸医,前提是要知道《素问·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失治误治,给病人带来伤害,要做一名明明白白的医生。我坚信在《五运六气体质学》的道路上我们并肩努力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最后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同学们的参与分享。让我们对古圣先贤的大德存感恩之心,对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有敬畏之心。附上《圣经》节选,与大家共勉!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藉他口中的气而成《圣经诗篇33章6节》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1章1-3节》 2020年8月31日往期精选

“五运六气”打开了我思想的“天窗”跟着毛小妹老师学《运气》用心打造的好课,堂堂都精彩,是因为我被感染…毛小妹、白贵敦老师广东珠海行学有所感|李颖雯医生临床实践分享学有所感|运气的小宇宙能量满满A2五运六气基础课|难忘的网课生活(第三周)!A2五运六气基础课|难忘的网课生活(第二周)!A2五运六气基础课|难忘的网课生活!毛小妹老师7月14日公益直播回顾毛小妹2020年7月14日公益直播课|大暑前后养生保健毛小妹老师2020年夏季推荐自制特饮——柠檬姜片蜂蜜饮端午节天象与防病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发展历史

独具特色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祖国医学的形成、发展而得到逐步完善。从病因病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从时间上说,自远古时代到春秋时代。这时期病因病机学说,尚未完全形成,还处于萌芽积累阶段。因而,它是原始的、分散的、朴素的、自发的、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我们的祖先在“上古之世,民食果蓏〔luo音裸〕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正是由于有了火,就可以“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礼记》)。这不仅使人类有了质的进化,同时在改变饮食过程中,认识到饮食与胃肠病的关系了。再有,在那个时代,人类的居住条件的简陋是可想而知的了。尤其是阴暗潮的环境,极容易引起一些筋骨关节疾病。这在《昌氏春秋·古乐篇》中,对这种状况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e音恶〕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陶(在此读yo音摇)。陶唐,即上古时期。在从前的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水湿滞着节肌肉,气血郁塞不畅,形成“筋骨瑟缩”的病变。说明人们对水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筋骨关节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发明舞以运动肢体的方法治疗。这实际上是后世的按摩、导引等方法的先河。

但是,在有文字流传以前,对古代的医学情况我们还知道的很少。以上所举的例子只能是根据传说记录而加以分析的。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应该是甲骨文了。“甲即龟甲,“骨”是牛及其它动物的肩胛骨。是商朝时期,记载占卜事由的古文字。到目前为止,出土的甲骨多达十六万余片。据初步统计,其中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约有323片,415辞。从这些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已经有了很高的认识水平。如骨文中有蛊、龋〔qu音去〕等。蛊,《说文解字》:“腹中虫也”,表示蛊证,是由于腹中寄生虫所引起的。龋,表示牙齿上的窟窿,是由于虫蛀所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疾年”、“雨疾”、“降疾”等的记载,这是世界上对流行病的最早认识。当然,以上这些记载,还远远不是商代医学知识的全部,但是也足以表明当时对某些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水平。

到了西周时代,我国医药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医学向着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一套医事管理制度。 在《周礼》这部书里,就清楚地记载着当时宫廷医生已经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食医 ,管理饮食卫生的医生,近似于现代的营养医生。 疾医 ,相当于内科医生; 疡医 ,即外科医生”。 兽医 ,治疗牲畜疾病的医生。尤其难能可贵的,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些科学的婚姻制度。例如,《周礼》就明确指出“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礼不娶同姓”。《左传》这部书里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关优生学内容的文字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晚婚的好处和近亲结婚给后代带来的害处。也可以说对遗传造成疾病的原始认识。

到了春秋时代,中医药学已经是以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为主要标志的成熟期的前夕。当时的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也已初步形成,这就给医药学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这也为病因病机学说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有关古代文款中看出,当时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原因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初步认识到天象、节气、气候的变化和某些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如水土等,与人体健康和发病有着重要的关系。例如,《周礼》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春时有痟〔xiao音消〕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疾”。说明在不同的季节里可以有不同的多发病、常见病。春季的时候,多发头部疾患,夏季的时候,气候潮湿,容易得痒疥之类的疾病;秋季又容易得疟疾和寒病到了冬季,容易得咳喘病。《礼记》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季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疫,古代文献中多指具有流行性传染病。这就说明在那个时代,已经认识到对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疾病流行。另外,郑国的子产,曾经针对巫术鬼神病因论的邪说,严肃指出了,疾病是“出入饮食衰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与焉?”齐国的晏婴也说过:疾病是“纵欲厌私”的结果,并不是鬼神所造成的,所以,患病后祈祷是没有用的。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地理条件、环境卫生与发病的关系,还逐渐有了新的理解。在《左传》这部书中记载着“国人逐瘈狗”,证明当时对狂犬病能传染给人,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采取“逐瘈狗”的预防措施。这部书中还记载着“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gou音构〕”等。恶,就是疾病。觏,结成的意思。某些水土等居住条件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改善环境卫生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认识水平,在世界医学史上不仅是提出的最早,而且是非常突出的。

在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医和 的“六气致病说”。医和是秦国的名医,他在公元前514年给晋侯看病时,对疾病的原因做了一次精彩的论述。我们根据《左传》,把医和的这段话节录下来:“晋侯有疾…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本段文字中的蛊、惑,是指神志病变。女室,指房事而言,即后世所说的房劳。晋侯患了蛊惑的神志病变,是由于房劳太甚所引起的。对房事必须要有节制。医和紧接着又提出六气在不正常情况下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他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zai通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从医和的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下面几个问题: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病因的概念,已经形成了。如果结合前面我们所介绍的子产所说的疾病是“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与晏婴所说的“纵欲厌私”以及医和所讲的“近女室”等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后世“三因说”的端倪了。

②“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论点,是形成后世“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机理论的前驱,而“风淫末疾、雨淫腹疾”的说法,对后世风邪导致四肢痛,雨湿可引起腹泻等的理论有着主要的启迪,也可以说是有着密切的渊游关系。

③说明了五味、五色、五声与“六气”的联系。这些概念给以后的诊断学,药理学的形成也奠定了基础。

④还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思想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也已初具雏形。

总之,医和的“六气致病说”是对以前大量而散在的经验,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对后世发病学说起着奠基的作用。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进入到战国时代,开始了封建社会。从战国经秦汉至三国的七百多年间,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在医药学方面,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以往长期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扁鹊、谆于意、华佗、张仲景等名医的大量涌现,说明医药学发展到崭新的阶段。总之,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关键时刻,它使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成为系统的理论,对前代是一次历史性的大总结,对后世是全面奠定基础的重要历史阶段。

病因病机学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为形成阶段。这阶段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具有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指导;二是内谷完善,并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我们不妨首先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病因病机的论述。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由于它是来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又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所以其内容相当丰富、翔实。一直是中外医家视为经典的主要著作。仅就病因病机学说来说,大致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提出了四时阴阳与发病的关系,以及四时中的常见病证强调指出了“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在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人们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违背了四时阴阳,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例如,“逆春气”,则“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心气内洞”;“逆秋气”,就会“肺气焦满”“逆冬气”,影响肾脏,出现“肾气独沉”的变化,等等。《内经》在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了。同时,《内经》中还有“五运六气”学说,闻明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发病规律,并用来解释了某些疾病出现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内经》系统地讲述了“六淫”学说。认为自然界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这一点和医和“六气”致病说,既有渊源关系,又有区别。一直到今天,我们仍把“六淫”做为病因学说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意识和思维,中医统称为神志。《内经》突出地强诩了精神心理困素与疾病的关系。撸出“百病生于气也”。并分别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对脏腑气血的影响。

《内经》还对地理环境、饮食劳倦、人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做了详细论述。同时从多方面论述了病机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出著名的病机十九条。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内经》中关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命题,至今仍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从整体观念出发,阐明了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的动态平衡和正常的升降出入的气化功能到破坏所造成的,这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根据。

从以上的简单介绍,使我们不难看出,《内经》的出现,就使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发展到具有独到特色的科学学说。

东汉时期的张机(仲景)所编写的《伤寒杂病论》,也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部书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流传到晋朝,则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了。以它辨证论治的特点,发挥着指导临床的重要作用。其中关于“六经”学说,不仅是急性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也是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揭示出急性热病病理机转的规律。同时,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说。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段话:“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流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详之,病由都尽”。这为中医的病因学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国医药学到了西晋以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从病因病机学说的历史上分,也可以说是成为发展阶段。为了看清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阶段的状况,我们对几部代表著作进行下介绍。

《诸病源侯论》是这一阶段的第一部代表著作。它是隋朝巢元方等人的集体作品,全书共50卷,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内容丰富,对魏晋以来的医疗经验做了详尽的总结。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预后,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疾病记载的广泛与详实,是该书的最大贡献。

其中,对于病因的认识,除继承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外还根据临床经验,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如该书的“瘟病侯”中认为,某些传染病是由外界有害物质因素“乖戾之气”所引起的。这些物质还能“多柏染易”。对一些病源的认识,颇具有真实性。例如,关于寄生虫病的感染,明确指出疥疮中“并皆有虫”,又说患寸白虫(绦虫)病,是因吃不熟的牛肉所引起的。“漆疮侯”中说:“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畏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漆),竟不为害也”。说明本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这实际上是对过敏体质的具体分析。

南宋的陈言(无择)所编著的《三因极-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在病因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阐述了“三因致病说”。他把复杂的病因分为三类。一为内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发自脏腑,外形于肢体二为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起于经络,发于脏腑;三为不内外因,实际上是指六淫之外的外因,包括饮食饥饱,呼叫伤气、虎狼虫毒、金疮所伤,以及其他偶然性因素之类。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与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分类方法略同,但内容有很大发展。也就是对各类的病闼概括得更加具体,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全面,因此更符合临床实际。它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三因分类的原则,一直为后世病因著作所遵循关于病因学说,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都有所发展。

特别是唐朝王冰注释《内经》时,把“七篇大论”补加进去以后,病机十九条,就成为后世论述中医病机学说的主要依据了。宋元时期的医家们结合临床体会,对病机学说又有具体的补充和发展。如刘完素(河间)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论点,并把《内经》病机十九条的三十八种充实为九十七种;

朱震享(丹溪)更从内在火热的病机研究中,提出了“相火妄动”,“煎熬真阴”的论点;李杲(东垣)则是强调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些病机理论,大都被后世明清医家所继承与发挥。这就使病因学说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着。

金、元时期,开始出现了治疗温病的新观点。尤其是刘完素(河间)明确提出,热病初起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药,主张采用辛凉之法以表里双解,养阴清热,并且制定了双解散等方剂,突破了以往外感热病初期辛温解表和先表后里的治法。明朝初年,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认为温病是伏热自内而发,应以清里热为主。这航形成温病进一步从伤寒学说区分出来的趋势,为以后建立独立的温病学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温病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明代的吴有性(又可)创立“戾气”学说,是对温病病因提出的伟大创见

在《伤寒论》以前,中医对热性病病因的认识,多是按“伤于寒”来理解,如《内经》说:“凡热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直至《伤寒论》以后,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从晋朝以后,又有所谓“四时不正之气”的说法,也就是冬天应该寒冷,但是反而温暖,或者是春天应该温暖,反而寒冷等,造成疾病的发生。这就出现了“时行病”、“天行病”、“时气病”等病名。可是这类疾病与伤寒病的界限仍然是混淆不清的。后来,又有“疠气”、“瘴气”等说法,但是,这些都是专指某些特殊的疾病,如疟疾等,不是指般的热性病,更没有明确指的是温病。到了明朝末年,吴又可《瘟疫论》的出现,才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病原学说。这不仅丰富了中医病因学说,同时为温病学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吴又可首先提出疫病是由“戾气”引起的。他在《温疫论》的自序里,开首第一句话就明确地写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惑。”他把这种异气又叫做戾气、杂气或疫气。这就突破了明朝以前的医家对瘟疫病病因所持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吴又可认为戾气是具有物质性的,并且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制服。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口鼻侵犯人的机体内,而侵入人体后能不能发病,又决定于戾气侵入的量多少,毒力的大小和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戾气又是多种多样,“为病种种,难以枚举”。戾气的种类不同,所以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样,这是对病原物特异性定位的认识。吴又可还指出戾气具有“偏中性”。他说:“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这实际上是对病原物种属感受性或种属免疫性的认识。不但如此,他还认识到痘疹与疥疮等外科感染性疾患也是戾气所引起。从以上可以看出,“戾气”学说的内容是相当全面的,它对传染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基本上都讲到了。应当指出的是,在世界上尚未发现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时代,吴又可能有这样如此科学的创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见解。

继吴又可之后,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温病学家,如叶桂(天士)、吴瑭(鞠通)、薛雪(生白)、王世雄(孟英)等。他们根据温病的临床特点,从不同角度上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温病学得以完善。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是温病?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容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这类疾病虽然致病原因各异,发病季节不同,症状表现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在发病过程中都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

温病学在病因学说上做出创造性的发展,指出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之邪。除去在前面介绍过的吴又可独具创见的戾气致病说以外,还对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等病邪赋予新意,发展了传统的“六淫”概念。这就使温病病因学说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

温病的发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以及地域性。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后的临床表现概括为两大类,是新感,一是伏邪。感受外邪即时发病的称为新感;感受外邪没有即时发病,伏藏人体,过时而发病的称为伏邪。同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发病和病机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规律。吴鞠通对温热病的病机,认为是以上、中、下焦而变化的王孟英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是既受湿,又感暑,也就是湿温。当然也有湿邪久伏而化热者。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主要是从理论上阐明温病致病病因,初起的不同发病类型,区别了病变的深浅轻重,揭示出病机的传变趋势,为辨证论洽确立了法则,为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以上是我们从病因病机学说的早期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作了简略的介绍,使我们对病因病机发展史和各种学术论点的渊源关系有了大概的了解,希望读者在学习病因病机学说时少走弯路,理解的更清楚、收获更大一些。

我不是学医的,但想自学点医学基础知识,请专业人士推荐点书吧~

我不是学医的,但想自学点医学基础知识,请专业人士推荐点书吧~

如果你是想宽泛的了解,那就是人卫版内外科,各个系统都有介绍,从发病机制到诊断治疗。
其他的书是某一部分的详细介绍,临床上还是主要以内外科做依据的。
不过我觉得你如果见到这两本书就有些打怵了,你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部分来看,比如消化部分,血液部分。。医学没有说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就能把基础的东西常识性的罗列出来的,简单的罗列都得厚厚一本。就是我们的考试用书三基囊括我们五年所学还是800多页的小字。
其实我个人认为你还是看一部分比较好,能全面的了解一下,比如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教材内容相对来说较少,从正常结构到各种常见病的诊治都能有所了解。这也是完整的一个领域。临床东西太多。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当作消遣来看那固然是特别好,多学知识总是没错的。

学医学基础知识看什么书

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物学

慈溪医学基础知识

现在全省招聘考试大部分是以三基为基础资料,模拟卷要找你们市的,各地不相同。

医学生怎样学好医学基础知识

医学书多看几遍,记住是关键!不过,现在这种大环境,真不适合学医!

护士考事业编要考医学基础知识吗

医学基础 不管是医生 检验 影像 护理都是要用到的 所以、、、、 你懂得

医学基础知识哪科考的多

你是临床的话,解剖,生理多。中医的话,中药多

要看医学基础知识,应该买什么书

学医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是一件很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我建议你先从基础学起,推荐你看看 《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大体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生物化学》《临床诊断学》《药理学》……

医学基础知识 tia是什么意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多在 *** 改变、活动过度、颈部突然转动或屈伸等情况下发病。发病无先兆,有一过性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历时5~20分钟,可反复发作,但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中西医结合考医学基础知识还是中医基础知识

我们是按照你的第一学历,如果最近的一次学历是中医,就靠中医,如果最近的一次是中西医,就考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基础知识有那些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 *** 严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之理。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作传导。调节机能平衡。所以,通过对经络的调理,剌激,也可达到治病养生的作用。那什么是生病?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其总括有以下几点:一,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二,疠气,即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过则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四,饮食,劳逸所伤。五,外伤,包括金疮,跌打,烧伤,冻伤,虫兽伤。六.痰饮,瘀气。而各种病因又会导致人体出现虚实现象,阴阳失调,气血失调,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经络偏逆,脏腑失调等病理现状。对于疾病,而原则上是以预防为主。治疗时须紧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脏腑功能,及气血关系等。并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运用。以救人活

有谁知道中医五运六气学专家李红时老师这个人吗?李红时老师主要研究

李红时老师,五运六气专家、运象顺气穴位疗法创始人。
多年来坚持研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砭石疗法的临床实践中,始终以中医理论和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为砭石疗法的理论基础,在诊断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并结合中医理论、五运六气理论、砭石理论、人体机能理论,创立了很多独特的保健加治疗手法,使所用者受用无穷。年过花甲还常年在上海北京 广州 杭州 长沙 丹东 大连等全国各大城市举办砭石疗法培训班。
李老师的成就在于祖国医学文化和中医砭石的推广,使得更多的人们利用中医知识来养护生命,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享用到砭石这个大自然留给现代人的瑰宝。
李红时老师组建了中国第一支中医数据化团队,“中医数据化体质识别系统”以“五运六气”学为基本理论依据,以两万例临床病例为数据基础独创,具有“借五季阴阳之力,顺脏腑升降之气,依个人先天体质,配私属调理配方”的特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87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