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任之堂主人余浩的治疗医案,由他人推及自己,看看我们在日常生活有哪些需要反思之处。
1失眠焦虑与性格大有相关
十堰当地有个病人,女,四十岁,长期失眠烦躁焦虑,人很消瘦,脾气很焦躁,跟她交流,明显感到有很多“针尖跟麦芒”。因为习惯于抱怨,她说话总是带刺。这病人还有老胃病,胃痛厌食。
她说:“我胃稍好一点,就睡不好觉,觉一睡好,胃又不好,身体十余年以来,从来没有舒服顺畅过。”
她看病的时候,语气都像是跟医生吵一样,所以很少有医生受得住。
余浩老师听完她的诉说后,又摸摸她的脉说:“你这脉象细涩上冲,要改变这脉势很难,除非你要把性子改过来,这病才会好得快。如果不改过来,长期这样再冲下去,气血都冲没了。”
她随着问:“该怎么改?”
老师说:“少想想自己,多想想别人,把胸怀放大一点,其实你所急所焦的事情,就那屁大点儿,事后想想都没有什么值得去焦躁的。就像农村的老阿婆一只鸡没喂,一片菜地没浇水,都焦急,惦记着,放不下。”
老师先给她开黄芪建中汤,并说:“不管怎么样,先把吃饭睡觉管住了再说。你这上下这么多病,又头晕脚沉,腰酸目眩,上下交损,我们先治其中,用甘缓之药,治其虚损,培养脾土之气,以滋化源。“
我们看《黄帝内经》上讲——
阴阳俱不足,补养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阴阳俱不足者,当调之以甘药。这甘缓之药,既能培脾土气,也能缓脉象弦细数之焦急。
2从内调理,改善个性
第二次她又来复诊时,来得比较晚,所以挂的号,排在很后面,又跟我们抱怨:”没看到你们有人挂号,我来得早了,我应该在前面先看。“
我们跟她解释:”大家都有排到号,要按照秩序来,不要焦急。“
她愤愤不平地说:”不急,你没失过眠,没体会失眠的痛苦,怎么能不急呢?“
我们跟她说:”治慢性病不在急中求,你急只会加重自己气机的紊乱。我们见过不少失眠的病人,但像你这种焦躁的还是比较少的。“
随后老师就来了,轮到她看的时候,老师问她:”服完药后怎么样?“
她说:”不明显,还是失眠。“
老师问她:”那吃饭怎么样呢?“
她说:”胃口稍好一点。“
老师也知道,如果没有一些改善,病人都很难有信心动力来复诊,便跟她说:”十几年的病,没那么快,你只要胃口会改善过来,身体慢慢会有精神了。你还是这个神静不下来,这个神能静下来的话,就好办了。“
确实,每个病人一上诊台前,都会给大家一股他的气场,或者是耗散外越的,或者是沉静内敛的,或者是随意和平的,或者是计较偏执的。
这个病人,是属于典型的耗散外越的,她要说起话来,医生都没她说得多,所以她看过很多医生都没看过几次就走了。
这次来,老师说她阴分还不足,虚火还上亢,所以在保证调好胃的基础上,给她用黄连阿胶汤,还是那句老话,先把吃饭睡觉管住再说。用建中汤管的是她的吃饭,用黄连阿胶汤管的便是她的睡眠。
3压气饭不要吃
这个方子一下去后,病人再来复诊时,症状大改,性子也大改,我们很少有发现有服药前后性子变化这么大的。好像突然由一个飞扬跋扈状态,变为和气贤惠,并且还带了她的家人过来看病。
她一坐在那里就安静地等叫号,也没吵,脸上还带着微笑。
老师摸她的脉,很明显没那么亢了,剩下的就是以前生气抑郁造成的双关郁脉了,所以老师才改成顺其性的治法,用逍遥散的思路调她气机。
她又问老师:”还要注意什么?“
老师跟她说:”好吃不多吃,胃口好了,也不要吃撑吃伤了,而且人最不应该吃压气饭。这压气饭伤人很重。“
她不解地问:”什么叫压气饭?“
老师跟她解释——
这’压气饭‘是农村的一种叫法,很多有经验的老人都知道,常吃压气饭的人,会得很多怪病。所谓’压气饭‘,就是你生完小气后,再去吃饭,本身气机紊乱,又用这饭把它压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中焦肝脾,就会劳伤,进而五脏六腑都得不到充分营养的供应。所以容易显疲劳困乏像。
她马上反思过来,点了点头,因为过去的她就是经常处于压气饭的状态,人又急又躁,看什么都不顺眼,每天都带着生气去做事吃饭,这样人怎么能不累病呢?
后来她隔十天半个月都会来老师这里调理,因为吃完药后,她看起来居然丰满长肉了,再次印证了心宽体胖的这个说法。
跟她交流过程中,已经没有那么偏执了,慢慢地好像跟朋友老熟人谈话一样,原来不知不觉她心性也开始转变过来。俗话说,相由心生,心能塑相。
又说,人贵语迟,贵体态缓和。大凡富贵相都是不急不躁的。她现在就开始有那缓和相的意味了,刚烈的脾气都下来了。
可见,这心态对人体的影响有多大啊!
4标本、缓急、先后的调病思路
我们总结这个病案时,其实经历几个月的时间。
余浩老师都是抓主要来调。调病讲究标本缓急先后,老师一入手,不管她口述多少苦闷事,病痛事,都是凭脉用药。
脉象细涩,上冲,血少气不足,神又上越,就像河道里面坑坑洼洼,没水一样。这时想要怎么去调动气血都不行,还得先给她守中养养,便用建中汤的思路,以养其真,调饮食。待胃口稍好后,再用黄连阿胶汤继续养其真调睡眠。等到眠食恢复正常一些时,脉象显露出双关郁,采用逍遥散的思路来顺其性,调她的气机。
这过程就像下棋布局一样,先让气血布起来,充足起来,再让它转圈子,否则因虚而致亢,因亢而愈虚,如此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看《伤寒论》上张仲景也很重视这个治病标本缓解先后,在第一百条条文中说道: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段条文告诉我们治病,要有长远的布局观,我们看病人脉涩,这涩脉是什么?脉诀上说,涩为血少或精伤,可见涩脉一般代表血少或精伤,甚至因虚而导致有瘀血。
这种脉象好比河道没水,那些垃圾丢弃在那里,坑坑洼洼,冲不走。这时你怎么去疏导都不管用,唯有让水满沟渠,河道充盈,那些瘀滞自然会顺导而去。
所以张仲景首先是用小建中汤,补脾胃生化气血,脾胃为气血治源,经络百骸只是河道沟渠。这气血之源,满壮起来后,沟渠自然通畅流行,无所瘀滞。
故而仲景用小建中汤是先取养其真之意,等身体真元精水足够了,即便是病还没彻底好过来,这时已经有能量在体内了,便可以用小柴胡汤,或者其它调气机的药,通过顺其性,来去升降气机,使之周流,其病乃愈。
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上很重视标本、缓急、先后的治病用药思路。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
1早晨拉稀,是在泄肾气2转化负面情绪的4大穴位(让自己快乐的小法宝)3养脾,先要养好情绪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7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食物健康营养,每天要吃够12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