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创立的“理中汤”,应该算是中药方剂中的“男人”了,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全是纯阳的热药:人参、于姜、白术、甘草。这个方子用到宋代,又增加了附子,就是现在的附子理中丸。附子是什么?《本草正义》里形容说:
“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显然是“男人中的男人”,“附子理中丸”也就有了现在说的“纯爷们儿”的躁烈之性。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
寒邪最容易击中最柔软的地方
《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男人中的男人”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脾土虚寒,腹泻、怕冷、未老先衰
这种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常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形,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
这就是因为中焦、下焦虚寒了。“虚”就是功能的萎缩,“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他们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征”,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服用附子理中丸却可以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
中焦、下焦虚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从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到生殖功能,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的问题。所以虽然附子理中丸温补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肾阳的温煦,照顾到下焦,起到壮阳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也是减肥药
“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胖本身就是阳虚的结果。
人发胖,肯定是脂肪代谢不出去了,停留在体内。什么时候脂肪代谢不出去?肯定是功能降低的肘候。人们在年轻时代谢是旺盛的,脂肪、水液都能正常地吸收和消耗,但到了老年,火力就弱了。好比一个灶台下面的火不足了,一锅水总是烧不开,不能蒸化为水蒸气,也不能消耗脂肪,这个人就要变胖了。这个“火”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肾阳,是全身功能和能量的基础。
因此,我们看人发胖主要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小孩子的婴儿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器官功能还很稚嫩,中医说的“肾阳”还在萌芽阶段,还处于肾阳不足时期,脾阳也因此很弱,火力不旺,自然会胖,但这个胖不结实,含水很多,所以孩子是“胖嘟嘟”的。还有就是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发福,肌肉变得松软了,这正是“肾阳”开始衰败的年龄,脾阳也趋弱,所谓“人过四十,阳气自半”,肾阳和脾阳衰弱的直接后果就是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消耗不出去了,自然就开始发胖了。
能称得上胖子的人,都是脂肪过盛的,即便不到中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中年的肾阳虚状况。而胖只是其未老先衰的症状之一,除此以外,还会出现不同脏腑的阳虚问题,比如脾阳虚,这种人遇冷就泻,大便溏稀,肚子最怕冷。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冬天,更多中医妙法关注公众号→御痧阁,穿多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这种情况在年轻女子中更常见,她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天生就是这种体质。这种人吃附子理中丸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温阳止泻,人会慢慢地交得不那么怕冷,肚子也不那么娇气;另一个作用就是减肥,因为附子理中丸具备的热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谢,把肥肉消耗掉,人自然就变瘦了或者说变得结实了。
这种温阳补肾、补脾的减肥法,才真的符合医理。因为它是通过增加脂肪的消耗去减肥,类似焕发起人的青春活力,从根本上激活身体;而节食减肥和泻肚减肥属于恶治,会因为影响营养吸收而危害健康。
你的唾液是甜的吗?
很容易泻肚的人,还会有个现象,就是总觉得自己唾液很多,而且质地很稀,嘴里没味儿,也不想喝水,特别是凉水,稍微喝多一点就一直汪在胃里。这一点也同样是因为脾肾阳虚,属于附子理中丸的管辖范围。
在自然界,云雨均匀的地方,肯定生态环境好,植物茂盛,因为天地之气交会得好。春夏两季雨水多,秋冬降雨少,所以春夏时欣欣向荣,到了秋冬就万物凋零。云雨就是天地之气交会得好的结果,是自然的生机。
人体也类似于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嘛。“太阴所至化为云雨”,就是说,太阴脾土是主管气血的生化的,最终要将吃进去的水谷精微,化成人体的“云雨”。什么是人体的云雨?这就是唾液,也叫涎,也是我们说的口水。中医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涎的状况很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这个呕吐往往是没有内容物的,仅仅是呕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张仲景说“寒多而呕”。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
正常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带一丝丝甘甜、清香的气味,而且自己不应该感到它的存在。但理中丸适应证的人,除了水便清长之外,唾液也偏多,而且质地也偏稀,舌头颜色很淡,甚至上面有水滑的舌苔,这就是寒的表现,是水液代谢不出去的表现,也是衰老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中的甜味也应该是隐隐的,并不真甜。如果感到嘴里发甜,甚至唾液很黏,则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这个时候舌苔也会腻,胃口会随之变坏,这时就绝对不能吃理中丸了,而是需要吃二陈丸、平胃散之类清理脾胃湿热的药物。
我们吃馒头或者是全麦面包,或者喝有点苦味的茶,最后会越嚼越甜,喝出点甜头儿来。首先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正常;其次也说明,这些逐渐出现甜味的食物是符合你的脾胃习性的。粮食是养脾胃的,茶可以清热利湿,使脾胃保持清利。
腹泻和便秘都可以源于阳虚
有的人是早晨起来就要泻,严重的是清晨五点刚醒来就得去厕所。这在中医里叫“五更泻”,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和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很接近。
清晨正是阳气最虚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所以必须早早爬起来泻出去。如果这个人还有腰酸,比别人怕冷的表现,那就更确定有肾阳虚的问题了。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更常见,因为肾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要逐渐衰微的,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如果才四五十岁,这个过程就出现得太早了,还是要找原因。
一种是先天不足,一直体质差,是明显的阳虚体质;
一种是生病之后,对元气的打击太大,遗留下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规律、不节制,导致了对肾精肾气的过度消耗,比如一直被人忌讳的性欲过度。
但真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肾虚也绝对不是全都由性欲过度造成的,因为一治疗性功能出现的问题,就要用中医补肾的药,食疗时也是羊腰子、海狗肾,使得人们误把中医的“肾虚”狭隘地理解为仅仅代表性功能了。其实,任何巨大的消耗,包括体力的过度劳累、脑力的过度劳累,或者疾病的消耗都可以引起肾虚,也就都可以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现在也有中成药,成分是补骨脂、大枣、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肾阳虚的。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和肾双虚的,其中脾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最好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配合着吃,可以增加温补的力量,特别是病情已经迁延很长时间的时候。
便秘也可能是阳虚问题
腹泻是脾肾阳虚引起的,那是不是说,便秘就没阳虚的问题了?老年人便秘的也很多呀。
其实,老年人的顽固性便秘有时候和晨起腹泻是同一个原理,都可以是因为阳虚,特别是脾肾阳虚。腹泻是因为阳虚没有火力消化水谷,使食物原封不动地排出;便秘是因为阳不足导致肠道的推动力不足,不是大便干,而是没有力气排出去。这种便秘的人同时也和腹泻的人一样,腰以下特别怕冷,用手摸上去都是冰凉的,也伴有腰酸无力、舌苔很淡的症状,看上去有水滑苔,这就是肾阳极度亏虚造成的。这种情况的便秘,也有个能买到的中成药,叫“半硫丸”,就两味药,一个是半夏,一个是硫黄。
一听硫黄大家吓一跳,这种炸药成分也入药?是的,硫黄是补命门之火的,燥热程度在附子之上,只有肾阳虚到极端的时候才可以启用。这个药很霸道,所以在炮制方法上很讲究,是要用纯净的硫黄,通过蒸煮然后再用。中药有很多这种“以毒攻毒”的绝招,通过特殊的炮制保留其药性,去掉其毒性,从而出现治疗的奇迹,硫黄就是其一。
半硫丸的热性比附子理中丸还要大,后者顾及了脾,而前者主要针对肾,这种便秘在老年人很常见,他们在便秘的同时要有明显的怕冷、下肢冰凉的症状,这种人如果也吃去火药,用大黄之类的通便,效果不好不说,能够接受硫黄热性的肾阳虚人,怎么经得起大黄的泻下之力?只会越吃肾阳越虚,便秘越严重。
服用方法
附子理中丸一般是蜜丸,常规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到两丸。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或者干燥,一天吃一次,也可以两天吃三次,把之间的时间均匀就可以。
因为附子理中丸的燥热,在服用过程中难免有上火的问题,但在上火的同时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可以减轻药物的热性,一个是用冷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开水把蜜丸溶化成药汤,放凉之后吃;还有一个办法是用黄连1~2克,或用苦丁茶1根泡水,用这个水送服附子理中丸。
黄连和苦丁茶都是寒性的,一起服用可以减轻服用热药带来的上焦的火,使附子理中丸能坚持吃下去。因为改善这种虚寒体质是需要时间的,上火不过是服用过程中的“刮蹭”,并不是虚寒改善的依据,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良反应就要坚持服用,至少要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问题得到改善
中焦阳气不足,影响心则心悸我感觉你是个中焦脾胃阳气不足的证状,阳气不足则凉,气不固津则汗出,饮入于胃。游溢津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阳气不足则无力运化水,就不想喝水,胸闷,还可以影响别的,脾主四肢
人参,因加工方法(炮制)不同分为红参、白参、生晒参三种,功用稍有区别。生晒参性味平和益气且能生津,白参炮制中加入白糖,甘味较重,甘味入脾土故益气并长于健脾,红参经高温蒸煮性味较前两种温燥,长于补气回阳。现在好多商家为了谋取利益炮制红参时也灌糖增加重量。人参虽然是大补元气的补益的药食同源的东西,但是不能像食品那样随便进食。平常人进补服用人参,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用不同的品种。平人生晒参最好,阳虚明显的选红参,脾胃虚弱用白参或含糖红参。《内经》上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阴阳平衡人才是健康的,阴阳失衡便是病态。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是温阳的。不太气虚的人,吃得多吃的急了会使阳气偏盛,会出现化火的迹象。服用时要少量持续服用,需要坚持一段时间,体质才可见到明显增强。白参、生晒参最好是研磨成粉末吞服或装胶囊吞服,红参可以切薄片,每次取数片放在口中嚼服,这样药材利用充分不浪费,可以让其发挥最大效力。如果你喜欢,这三种人参都可以切片象茶叶一样泡水喝,还可以制作成各种药膳服用,比如炖鸡、炖瘦肉、炖鸽子或熬制羹汤。现在人参都是栽培的,效力较弱,平常进补每人每天三至六克为宜,最好不超过九克。如果你买的是比较好的移山蔘,每天最好是三克左右,野山参的话每天一克就可以了。中药讲究配伍禁忌,饮食也有配伍禁忌,人参不能和五灵脂一起用,不能和莱菔、莱菔子一起吃,人参不能和茶一起吃,人参最好不要和酸的东西一起吃。因为中药配伍禁忌‘十九畏’中有‘人参最怕五灵脂’的经验,中药学还有人参恶莱菔的说法,因为人参是补气的莱菔是破气下气的,茶和酸会破坏人参的有效成分,所以最好不要把这些东西和人参一同服用。服用过程中如果感冒了或有其他毛病,就要停服人参,等感冒或其他病好了再服用,或者咨询中医师在做决定。平时服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上火或者烦躁失眠等现象,也需要减量服用,或者停止服用,最好咨询一下中医师寻求专业指导。
看来你的情况与湿热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天气热时感到身热,应该是阴虚。天气冷时感到怕冷,怕风,应该是阳虚。阴阳两虚的也大有人在。阴阳两虚不一定就是肾虚。你应该先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才对。
湿热多用些清热祛湿的食物或药品。如:南瓜、鲤鱼、茯苓、荠菜、金针菜(黄花菜)、莴苣(忌同金针菜同食。)、冬瓜、鲫鱼、蚕豆、赤小豆、绿豆、薏苡仁(薏米)、玉米、砂仁、莜麦(是燕麦的一种)、白豆蔻、洋葱、玉米、鲍鱼、马齿苋、水芹等。
中成药可以用茵栀黄口服液或胶囊以祛湿热。
首先我们应先知道何为气?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阳气释义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在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中医治未病项目中,扶阳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对于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实验证明,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那么阳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临床症状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对治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阳气对人体起到温薰脏腑,濡养筋骨的作用,就如阳光普照万物,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所具备的能量,人一生的阳气是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减枯竭的一个过程。阳气足则体健,阳气弱则体衰,阳气竭则身亡。因此,阳气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补阳,壮阳就是为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
补充阳气,在饮食和生活上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生活保健
拉筋、禅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老少均可每天拉筋、禅跑。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所以,这个时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也就是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或过了午夜1点入睡,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你睡到第二天10时都补不过来。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如何扶阳固本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将其称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动则升阳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动一动,摇一摇,那么就气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学五禽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却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动摇正是对动则升阳最好的诠释。
现代社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人们大多动摇的是精神,不动的是身体。上班时坐在办公室里,出门就坐车,回家又坐在沙发上看半宿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的,不动则阳气不得升发,气血都瘀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病呢?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有一句话: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你体内阳气严重的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晒背、扭腰、拉筋、撞墙、禅跑、拍打等功法。
善能升阳
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是视善,第三是行善。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鼓励人、激励人、柔和的话,比如说这个孩子今年考试成绩不理想,没考好孩子也不高兴,如果是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一定不会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励、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的信心建立起来,聪明的小孩都是夸大的,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聪明。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夸奖中长大的,在这种肯定的阳性语言激励下,人的阳气就会持续得到升发,身心都会得到平衡的发展。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与天地交换能量,升发阳气的过程。
说到视善,德国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证明男人看漂亮女人,如果每天看上5分钟,可以延长10年的寿命,女人看帅哥也可以延长寿命。所以,逛街时看看过往的美女、帅哥,养养眼,我想,这也是一种视善吧。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所见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灵,生活中不要总看到社会、人生的阴暗面,凡事要多看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随处视善了。
那什么是行善呢?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用车拉着一车煤或者其他货物,爬高坡时上不去了,这时你帮他推一把,过了这个坡以后,拉车的人会回头道一声谢谢。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就是阳气升发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实都是行善。
《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管是语善、视善还是行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喜则升阳
古人说,喜则阳气生。生活当中应该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看一些欢快的娱乐节目,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业余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阳气升发。
喜能升阳,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冲喜。按照道家医学的观点,冲喜是很高明的升阳方法,冲喜冲掉的是身体的邪气,换回的是正气,过去的人用办喜事的方法来治病或者转运。久病或长年身体不好的人,有意地操办些喜事,对病情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能够保持一颗欢喜心,对身体的滋养是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的。
命运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变的事。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命运赋予了每个人更加切实可把握的意义。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所以,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夏练三伏,我们可不要错过这个升阳祛病时机哦!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7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失眠?睡前拍打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