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 · 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
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的效果主要与疾病的性质、患者的体质及腧穴的特性有关,更与针刺手法有关。
1机能状态针刺对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不同的机能状态,具有一定的双向性调整作用,如机能低下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若机体邪盛而表现为实证时,针刺可以泻实。
2腧穴特征许多腧穴有一定的特异性。有的能够补虚,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穴;有的可以泻实,如十宣、少商、曲泽等。
3补泻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创造了很多针刺补泻手法。
临床常用补泻手法临床常用的几种基本单式补泻手法如下。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
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
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
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 山 火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
操作方法是:
1. 将穴位纵向分为天(上1/3)、地(下1/3)、人三部(中1/3)。
2. 将针刺入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
3. 再将针刺入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
4. 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
5. 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 天 凉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
操作方法是:
1. 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2. 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3. 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
4. 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中风是目前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中风损伤大脑,遗留的后遗症往往严重影响生活,甚至不能自理。如何有效治疗中风后遗症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中风后遗症表现形式有很多,最主要的后遗症就是肢体偏瘫,以上肢屈曲,下肢过伸为主。但是在中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损伤了大脑特定的部位,就会出现肢体的痉挛,也就是不自主的抽动症状,且保持较高的肌张力,轻刺激,甚至不刺激就会发生不自主的抽动。临床上,这是让医生和患者都十分头痛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症状的有效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并且对解决肢体痉挛有很好的疗效。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补阴泻阳”。虽然,理论可以很简单地去论述治疗过程,但是对具体操作却让很多医生摸不着头脑。有的人甚至认为,补阴泻阳就是简单地对肢体屈肌、伸肌的针刺,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探讨一二。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补阴泻阳”就是补益不足的阴精,泻除多余的阳气,用以治疗“阴不足、阳有余”的疾病,或者说是“阴虚阳亢”的病证。
针灸如何“补阴泻阳”?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即穴位、针刺的补泻手法和经脉的阴阳属性。
穴位层面来讲,人体分阴阳,即腹面为阴、背面为阳,下半身为阴、上半身为阳,体内为阴、体外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取穴可以依据穴位的部位来定阴阳。或者根据穴位的偏性来定阴阳,比如涌泉偏于补肾水,命门偏于补肾火等等。
针刺手法来说,补泻就不用说太多,单式补泻手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徐疾补泻等,复式补泻手法有偏向于补法的“烧山火”和偏于泻法的“透天凉”。
经脉的阴阳属性,分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三阴经即为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阳经即为阳明经、太阳经和少阳经。“补阴泻阳”可以根据经络阴阳属性来选择。
当然,对于穴位的刺激手法也有讲究,如三棱针刺血、梅花针刺血均具有泻法的特性,而附子灸、隔姜灸、艾条灸均具有补法的特性,可酌情使用。
中风后肢体痉挛,一般以上肢屈曲、下肢过伸为主要表现,这样看来就是上肢屈肌过紧,伸肌过松,下肢伸肌过紧、屈肌无力导致。
这样用阴阳该如何划分呢?对于属阳的上肢部分,屈肌在肢体内侧面,属阴伸肌在肢体外侧面,属阳。根据症状来看,属于阴急阳缓。
对于属阴的下肢部分,屈肌在背侧面,属阳,伸肌在腹侧面,属阴;根据症状来看,同样属于阴急阳缓。
那么,对于肢体痉挛的治疗方式就十分明了了,阴急阳缓,那就需要 泻阴补阳 。
中风肢体偏瘫最常见的证型就是“气虚血瘀”型,阴阳属性来讲,“气”为“阳”,“血”为“阴”,“气虚血瘀”证型同样可以归类为“阴急阳缓”。所以,对于其治疗当是 “泻阴补阳” 。
临床上,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原则上能不刺激伸肌就少刺激、轻刺激,对于屈肌尽量深刺、强刺激。因为在针刺手法的规律就是,轻柔的、表浅的刺法多为补法,深刺、强刺激多为泻。
一般对于上肢屈曲的症状,可选用云门、尺泽、大陵等内侧面的穴位;对于下肢过伸的症状,可选用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以上穴位根据肌肉的厚薄选用2 4寸的针灸针进行针刺,可达到使肢体张力恢复的状态。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灵龟八法5八种刺法·八法6八种治疗法则·八法 6.1汗法6.2和法6.3下法6.4消法6.5吐法6.6清法6.7温法6.8补法 6.8.1治则·补法6.8.2针灸手法分类名称·补法7下手八法8飞腾八法9参考资料附:1有八法作用的穴位2有八法作用的方剂3有八法作用的中成药4八法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八法 1拼音 bā fǎ
2英文参考 eight therapeutic method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eight treatme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therapeutic method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method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八法:1.指灵龟八法;2.指八种刺法;3.八种治疗法则;4.指下手八法;5.指飞腾八法。
4灵龟八法 八法指“灵龟八法”[1]。
灵龟八法(eight methods of intelligent turtle)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2]。又称灵龟飞腾[3]、飞腾八法[3]、奇经纳卦法[4]。是以奇经八脉的八穴为基础,配合八卦、九宫和天干、地支的变易,进行选配八脉交会穴防治疾病的方法[4]。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2]。一般取主穴和配穴各一个[3]。此法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有它合理的因素,但采取了机械的治疗公式,有待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3]。《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干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日时干支所代表数字据《八法临时干支歌》:“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己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此日是阳日,应除二九18数,余9数,即取离9列缺穴[2]。
5八种刺法·八法 八法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五门,指五俞穴中井、荥、俞、经、合五个门类的特定穴。[1]
6八种治疗法则·八法 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八法的实际运用,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经赅备。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方法。后世确立的各种治法,基本上都是由八法演变而来[5]。见《医学心悟》。
清·程国彭(钟龄)《医学心悟》论治病之方有: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一般来说,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在上属实用吐法;在里、在中属实用下法;病邪半表半里,气机不调用和法;病的性质属寒用温法;病的性质属热用清法;积聚、积滞属实用消法;正气虚弱,机能不足的虚证用补法[5]。
下法用于胃肠疾患、燥屎、郁热、水饮、蓄血、虫积、痰滞等。因临证不同,又有寒下、温下、润下或攻逐水饮等具体措施。
6.8.2针灸手法分类名称·补法 补法为针灸手法分类名称。徐疾、捻转、开阖、提插、呼吸、迎随各不同。[13]
7下手八法 八法指下手八法,是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八种基本手法。出《针灸大成》。内容包括揣、爪、搓、弹、摇、扪、循、捻。[14]
8飞腾八法 八法指飞腾八法,即按时配穴法的一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系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其法,逢壬、甲时,开公孙(属干);逢丙时,开内关(属艮);耀时,开临泣(属坎);逢庚时,开外关(属震);逢辛时,开后溪(属巽);逢乙、癸时,开申脉(属坤);逢己时,开列缺(属离);逢丁时,开照海(属兑)。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15]
9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5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预防原发性骨淋巴瘤,远离病痛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