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领取146个民间老偏方!
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明代的《针灸大成》记载了著名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从那时起,四总穴就成了人们学习穴位的基础,对于平时不太懂得穴位养生的朋友,记住这首歌诀,就能为自己保健了。
这四个穴位,是“远道取穴”的典范,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头疼医脚”一样。实际上,这四个穴位的威力很大,范围很广,功效很多,就像一枚“原子弹”,发射出去能管一大片。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穴轻松取穴: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穴的垂直正下方;四指并拢,沿着外膝眼穴往下找,与胫骨相接的地方就是。
详解:肚腹三里留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凡是肚子、腹部的问题,都可以找足三里来解决。在我们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常拍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谚语,因为其养生功效实在强大,人们习惯把它称为“人体第一要穴”。
在人体诸多穴位当中,如果推选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穴位,非足三里莫属了。
对于常见的胃疼、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肠胃病症,足三里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操作方法:
1、拇指按揉:足三里对拇指按揉的要求比较高,不是简单的揉一揉、按一按就可以了。
足三里,其实叫“足三理”也很合适;“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
胃部:处在肚腹上方,按摩的时候要由下往上使劲,叫做“理上”;
腹部:处在肚腹中间,按摩的时候往内按揉就可以,叫做“理中”;
小腹:位于肚腹下方,按摩的时候往由上往下使劲,叫做“理下”。
遵循这样的规律,足三里的“肚腹”功能就到彻底发挥出来,现实中很多人发现足三里对肚腹没什么作用,基本上都是按摩方法没有掌握到位。
2、艾灸:足三里是一个适合艾灸的穴位,用艾条对准足三里,离2-3厘米进行艾灸,让局部有温热感就可以了,不用产生灼热感,一般艾灸至皮肤会发红即可。
腰背委中求:委中穴轻松取穴:委中穴很好找,就在我们腿部后面,膝盖窝横纹正中间。
详解:腰背委中求
腰部、背部绝大多数的疼痛,基本上都出在膀胱经上,稍有经验的按摩、推拿师都能在患者膀胱经上找到一些“结节”。
换句话说,腰背疼痛,需要将足太阳膀胱经疏通了,疼痛基本上就随之消失。正是基于这个规律,我们找到了疏通膀胱经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去“求”委中穴。
一个“求”字,是重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留心观察,没有腰背痛的人,在趴下之后,委中穴是有稍稍凹陷的。
大多数腰背有问题的朋友,在趴下之后,委中穴上会有一个凸起或者条索状物,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调理委中穴,就能疏通膀胱经,从而消除腰背上的问题;
但是,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一些有腰背疼,但是委中穴却没有凸起的朋友,这就“求”不来了。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活学活用从膀胱经入手了,只要在腰背部沿着膀胱经进行刮痧就可以,刮出紫斑来,膀胱经的气血就疏通了。
操作方法:委中穴非常适合“以指带针”,用拇指进行按压,效果就会很明显,一次按压不低于10分钟。
头项寻列缺:列缺穴轻松取穴: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在大拇指根部下方;取穴的时候,让两个虎口交叉,食指落下的位置,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就是列缺穴。
详解: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上的要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治疗头颈部的病症,可以让人的头脑更加清醒。
1、对于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头疼、头晕很有帮助;
2、对于咽喉病症很有帮助,比如嗓音沙哑、咽喉肿痛等;
3、对于支气管炎、哮喘、止咳化痰很有帮助。
肺部,主一身之皮毛,所以受到外邪入侵,就容易发热、咳嗽、头疼等问题。所以,列缺穴可以说是常用的保健穴,对于抵抗力稍差的人群,更是有必要熟练掌握。
操作方法:列缺穴可以采取“以指带针”的方法,但是在按揉过程中,力度要适中,不要用大力。
面口合谷收:合谷穴轻松取穴:合谷穴在手背上将食指和拇指并拢,虎口处会出现突起的肌肉,最高点就是合谷穴。
详解: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从字面理解,在面口部位,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出现:牙疼、牙龈炎、头疼、鼻子过敏、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耳鸣、失眠、神经衰弱便秘、痛经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合谷穴来解决,因为可以治疗很多常见面口小问题,合谷穴也被称为“万能穴”;又因为止疼效果比较明显,又被称之为“天然止疼药”。
随着现代医学进步,更多疾病被发现,我们对合谷穴的认识也在增加,对于现代的高血压、脑梗问题,合谷穴也有着很好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要按摩此穴!
操作方法:
1、合谷穴比较适合艾灸法,采用艾条距离合谷穴2-3厘米的位置熏灸,至皮肤发红即可。
2、平时可以采取“以指带针”用拇指按揉,一次不低于5分钟。
四总穴,分布在我们的四肢,每个穴位左右各一个。
它们虽分布在四肢,却对我们的腑脏、背部、头颈起着不同的作用;而针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所以实用性是非常强的。
这四个穴位,平时还可以作为保健穴,没事的时候就多按按,多灸灸,把它当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坚持,会对我们身体有着积极的影响。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 “识别”关注
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宝宝的小手小脚肉嘟嘟的,让人忍不住想要捏一捏,揉一揉。妈妈们千万别无视这些小小的动作,经常的捏一捏,亲一亲宝宝的小脚丫子,动一动宝宝嫩嫩的小手,这些小小的动作不仅会让宝宝 健康 的成长,还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1、手指
宝宝的小手是宝宝认识物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触觉器官之一。
宝宝通过手可以接触到物体,进而传递给大脑来认知世界的。手指的活动可以刺激大脑接收和处理外部的信息。
因此,宝宝的小手指越灵活,就能与大脑皮层神经建立更多的联系,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聪明。
可以这样做:
妈妈要经常性的动一动宝宝的小手指,锻炼宝宝握东西的能力。
可以把自己的手指放到宝宝的小手掌内,让小宝宝不停的握住,锻炼小宝宝手指的灵活度和灵活性,也可以给宝宝一些柔软的小玩具让宝宝练习。
当宝宝出现吮吸手指的习惯,妈妈们不要打断,吮吸手指也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度,以及锻炼孩子的口腔肌肉,这些都会刺激宝宝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促进小宝宝的智力发育;但要注意做好手部清洁。
2、脚丫子
宝宝的小脚丫子上布满了好多穴位,经常性的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激活和调整全身的神经传感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宝宝触觉,智力,视觉的发育。
1、多让宝宝光脚走路
宝宝在室内多让他光脚走路,这样可以刺激宝宝脚趾的神经末梢的灵敏度,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
同时光脚走路,可以刺激宝宝的肠道蠕动,提高宝宝的消化能力,让宝宝的身体更加的 健康 。
当然,室内温度要合适,地板不凉的情况下。若不是地暖,或者是瓷砖,温度低,都不要让宝宝光脚,容易让宝宝着凉。
3、点脚指头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把宝宝放在床上,轻轻托起他的小脚丫, 用手指轻轻触碰脚指头,一个一个的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每一个小指头都用手指点一点,让宝宝感受到来自妈妈手指触碰的感觉
在这个小 游戏 中,宝宝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抚摸和爱,收获了快乐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宝宝大脑智力发育和神经发育。
4、给小脚丫做个按摩
对于许多妈妈来说,不满5岁的宝宝通常面临3大问题:吃得少、睡不好、生病多。
1、涌泉穴
作用: 引火归原,清脑降逆。
很多宝宝有个共同点:爱光脚,不爱穿鞋袜,睡觉蹬被子,睡觉转圈,脾气急。
这是因为宝宝本身的特质是纯阳之体,具有生发之性,加之饮食营养丰富,热量高,运动少,导致身体热量积聚,出现怕热、易出汗、烦躁不安等现象。
涌泉穴在足太阴肾经上,含义是体内肾经之水像泉水一样由此向体表涌出。
按摩这个穴位的作用是引火归原、清脑降逆、退虚热、止吐泻。
2、昆仑穴与太溪穴
作用: 补益脾胃补肾壮腰,滋阴养血。
《黄帝内经》上说:肾为先天之本,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头发、听力、牙齿等的形成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昆仑穴具有补肾壮腰、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太溪穴则代表肾经之水在此形成大片溪水,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同时还可帮助孩子爬行快、走路稳。
昆仑穴 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太溪穴 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与昆仑穴相对。
昆仑与太溪一起用手的拇指、食指挤压。按摩时间为1分钟。
3、足三里
作用: 扶正祛邪,补益脾胃
宝宝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脾常不足,只有脾胃健运,生长发育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才能增强。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有长寿穴、美容穴之称。按摩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补益脾胃、健脾利湿、养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
以拇指螺纹面按揉2分钟,揉的速度一定要慢。
1. 给宝宝按摩前,应该清洗双手,修剪指甲,摘掉手表、戒指等饰品,避免划伤宝宝。
2. 两只手掌心相对,来回搓动,给双手预热。在寒冷季节,还可以用暖手袋或温水提前暖和双手。
3. 注意室内环境。不要让宝宝处于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的环境中,光线要适宜,避免噪声干扰。
4. 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把握。由于宝宝皮肤娇嫩,父母应该尽量用指腹进行按压或是用画圈的方式按摩,不要过于用力。
5. 整个按摩过程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多摸摸宝宝这些部位,促进发育更聪慧!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就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一、 血海穴
位置:血海穴在膝盖内侧,可以将对侧的手掌心对准膝盖正中,拇指和食指成45°,拇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就是血海穴。
功效:按压的时候,将拇指端放在血海穴上,用力按压5秒,以感到酸胀为佳。重复5次。也可以用拍打的方式:坐在椅子上,右腿架在左腿上,手掌拍打右腿的血海穴数次,然后换腿,轮流拍打10~15次。
二、委中穴
位置: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刺激此穴可增加关节内血液供应和润滑液的分泌,防止因摩擦造成的疼痛。
三、内外膝眼穴
位置:膝盖下面有两个凹陷,外侧的叫外膝眼穴,内侧的叫内膝眼穴。
功效:可以用吹风机吹,直至两个穴位的周围都感觉温热。注意吹风机不要靠得太近,以免烫伤。
四、鹤顶穴
位置: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功效:膝痛、腿痛、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
肝气郁结,脾虚多半是因为肝郁!中医4个穴位让你摆脱肝气郁结!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意,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烦恼。有烦恼不怕,重要的是自己的调节能力,如果能够及时调节,自己想得开,不过于纠结,那就还好,而且生活中的适当压力,还能够促使我们前进。 但凡事都有个度,过多的烦恼或者压力,会给我们带来较大的负担,如果调整不及时,心里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身体就会出现问题,不仅会情志抑郁,还会伴有爱叹气、胁痛等表现。这时就要小心了,身体是在提示你,身体的气机已经运行不畅了。 在中医里,这样的情况叫做——肝气不舒。 肝气不舒并不指具体的某一个病,而是指身体的一种状态,前些天有个朋友说他最近很不舒服,但是又说不上来是哪里不舒服。看到他这样,感觉他整个人都很压抑,感觉单纯开导不够,得帮他想想办法。 问他下班回家都干什么,他说回家吃了饭啥也不想干,就想静静躺着。想了想告诉他,那反正你回家也没啥事,最近灸一下吧。在背部的心俞、肝俞以及下肢的足三里和脚上的太冲艾灸,背部用艾灸盒,剩下的穴位就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前几次还看不出什么明显效果,做到第四天的时候,他说觉得最近整体状态好了很多,也不知道怎么了,自己确实不像之前那样总是感到压抑了,看来艾灸对他是有效的,就让他灸满5天,然后休息几天,再灸5天。期间也告诉他要注意自己的饮食起居。前两天他说,自己从前阵子的抑郁状态中走出来了,不再像之前那样压抑难受了。 希望他能真正地调整心情,这样才不会再次陷入郁闷的状态之中。 人体中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就是肝主疏泄,其中有条畅情志的作用,肝气条达,气机运行通畅,则心境平和,心情开朗。 如果肝气不舒、郁结,疏泄不及或太过,相应的我们的情绪就会表现为抑郁、闷闷不乐,或者性情急躁,易怒等。反过来情志也会影响肝气的运行。 那么今天的正题——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肝气不舒呢? 肝俞(双侧) 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心俞(双侧) 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对于脏腑的疾患,可以选用对应的背俞穴,心俞、肝俞可以调理相应脏腑的气机运行,而且背俞穴也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足三里(双侧)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是人体上的常用穴之一,有很好的调气作用,脾胃病,下肢疾患,体虚等都可以选用足三里来调理。 太冲穴(双侧) 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太冲穴。可疏肝解郁,平时也可按揉。 取合适的 *** ,找准穴位后施灸。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宜,注意不要烫伤。每穴灸10分钟,每天1次,连续灸5天。 小结一下 心藏神、肝藏魂,选此二穴,可调节神志;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又为"四关穴"之一,可疏肝解郁,兼有调血的作用。艾灸心俞、肝俞及太冲穴能达到静心安神、平肝疏气的作用,使五脏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渐趋于正常。足三里是足阳胃经之合穴,为重要穴位,《玉龙歌》提出"心悸虚烦刺三里"。太冲、足三里、百会三穴同用,具有安神定志、解郁除烦的功效。 最后还有几个小的建议告诉大家,在肝气不舒时,可以每日适当外出运动,少食辛辣、 *** 性食品。愿大家每天都能有一个好心情,凡事不要过度执着,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了。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50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喝水怎么喝最好,喝水的作用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