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疗法 移疮挪病法的临床应用作者:严浩翔宁夏吴中市金积北街中医门诊部治疗方法本法可有以下信息途径:1、按照经络循行走向转移毒气、毒势。2、利用特种工艺制成的丹药,埋入皮下,或在特定的穴上发作,以毒引毒,以毒攻毒,引毒下行,引毒外泄。3、利用特种工具划痕,对皮肤经络及十二皮部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良性转移的目的。4、根据火毒、病邪、败血滞留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转移病灶。对口疮、搭背疮的转移方法:1、用狼毫蘸蟾酥墨沿膀胱经划痕至环跳穴,循经引毒下行;2、用小痧刀在环跳穴切一小口,埋入白降丹1枚,将毒气毒势转移到次要部位;3、约3天后埋丹处出现红肿热痛,第5天从环跳穴中流出脓液,用火罐将毒液吸出,对口疮或搭背疮即可随之消失。方药来源此法是50年代笔者亲眼看见外公操作治病的,从中得到启发,既然此法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疔疮恶毒移走,为什么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毒气、病灶转移出来?比如阑尾炎,不让它在腹中化脓,转移到阑尾穴上化脓;脑瘤不让其病灶在颅腔发展,转移到长强穴上发作;胃癌能否转移到足三里上;肝癌能否转移到阳陵泉穴上呢?。。。。。。这些构想一直在脑海中萦绕,1993年8月遇到一患者,患阑尾炎而来诊,诊见其舌质红,苔厚,右下腹反跳痛,伴恶心呕吐。遂先刺阑尾穴止痛,后在其阑尾穴上植入白降丹1枚,用清肠饮1剂煎服。第3日患者复诊时诉:腹痛及恶心呕吐症状消失,但腿上又热又痛,视植入白降丹处脓液流出,即予负压罐吸尽余毒,包扎后嘱其回家,忌荤腥3日。1周后,患者伤口愈合,只留一黑斑。总结探讨其机理:1、阑尾炎属中医的肠痈,由于热毒壅盛,败血凝聚,气滞不通而致。2、阑尾穴在足阳经循行部位,此经多气多血,通过药物刺激,容易引毒下行,引毒外泄。3、白降丹为特殊工艺加工的中药制剂,其汞含量不超过0。016mg,植入皮下2cm,药物释放后可形成脓液流出,不会造成蓄积中毒。本疗法与手术治疗相比,其成本低,疗效好,痛苦小,具有一定推广实用价值。工具改进古代移毒法所用的是钢制小痧刀,由于其锋利度不够,切割时疼痛难忍,且不容易掌握切口深度和宽度,我们对此加以改进,用不锈钢三棱针代替痧刀,在皮肤上扎一小眼,只要能将药埋入即可,这样可以减轻痛苦,术中所用狼毫笔,可以用石獾毛或鹰爪,用山甲更好,因为这些动物的爪甲具有一定穿透力,在皮肉上划痕优于毛笔,疗效更为显著。治疗食道病变肝与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欲泻肝经之毒,须从胆经合穴上考虑,泻胆清肝,引毒外出。笔者从此思路治疗一例吞咽困难,疑诊为食道癌的患者,治疗方法:1、用山甲角没膀胱经划痕;2、在至阳穴吸负压罐;3、在足三里、阳陵泉穴上植入丹药。3天后,腿上两穴均红肿流浓,吞咽困难随之消失,次年8有随访,身体健康,诸症未复发。此例吞咽困难属气机不畅,胃气不降,故选用胃、胆合穴,宣降气机,白降丹药性主降,可达治愈目的。(此文摘自《中国民间疗法》1999年6月第7卷第4页)将病毒移走,将疮疡挪开,其实质是将病灶转移后进行治疗,称为“病灶转移疗法”是恰如其分,严浩翔先生介绍的这种疗法看似神奇,但用中医的原理进行分析,只觉得非常有理有据,因为它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一点,将病灶的转移,其实质是将致病的毒气转移,为了实现毒气转移的目标,就需要进行引导,而引导毒气行走的也是一种药物,叫“蟾酥墨”,“蟾酥墨”是一种用蟾酥、冰片、射香等中药拌进制墨原料中一起制成的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一般作为外用药使用,有很强的渗透能力,主治外科疮疡,为什么这种墨对疮疡的毒气有引导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既然在实践中起到这种作用,就肯定有它的道理所在。其次是指出病毒行走的路线是经络,中医早就认识到,经络不但是人体中物质、能量、信息的通道,也是外来病菌入侵的通道,同时是病毒转移的通道,将蟾酥墨沿着经络划线,目的是为病毒转移指示路途与方向,其实为病毒转移提供引导作用的是墨中的中药,墨的作用只是将线路显示出来,让人们能看清楚转移的途径。再就是人为地制造一个新病灶,在选定的穴位上切割,然后埋上有轻微腐蚀作用的“白降丹”,让此药在伤口上制造出一个新病灶,成为毒气的重新聚集点和外流出口。病灶转移疗法有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它就是病灶-经络-穴位的关系,对病灶的转移,必须循经而行,新的病灶必须选择在相应经络的穴位上,至于详细的选择新病灶穴位的方法,作者没有更多的解释,但肯定了一点,必须在原有病灶相关的脏腑经络中选择,而重点又在脏经与腑经的合穴位上选择。虽然此种“病灶转移疗法”治疗的只是化脓性的炎症,但这种引导转移的治疗方法,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病灶转移方法是否对其他疾病的病灶也起作用呢?比如癌症,如果能够实现,将又是中医学的一大创举,作者治愈了一位怀疑是食道癌的患者,由于没有具体的科学检测设备跟进,未能正式证实,实在可惜,如果能有科研机构给予全力支持,为这项技术做个完整的实验报告,这对中医的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病灶进行手术切除,无疑是一种高科技的医疗技术,相比这下,将病灶从危险的位置上引导到没有危险的地方进行治疗,更是一种高新科技,它比手术治疗更加安全方便,人们没有理由轻视中医的特殊疗法,挖掘和抢救那些濒于消失的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中医特殊疗法,才是人们需要迫切重视的问题這個方法,在台灣稱「吊膿」。在有病之臟腑,透過本身之經絡,或直接在病位區,用按壓或刮法,找出最痛點,用一束頭髪或極細砂紙,在痛點上磨擦出小破皮,貼上能引膿外出的黑藥膏,台灣代表藥是「火箭膏」,或自家做的外科瘡瘍藥膏或藥粉,通常在一日後,就會拔出膿汁、膿水、或膿膏。一旦拔出來後,視其膿的多寡,再來決定繼續吊膿否。通常是拔到無膿方停。而這個內在臟腑隱疾,也就好了。在拔膿的這段期間,病人會容易倦怠,疲累。因為膿也是氣血所化生,氣血旺,則膿出多;氣血虛,則膿出少,甚至不出。非得服食發物,或補氣血之藥,好令身體有源可化膿。這個部份,同道有心,可看醫方集解二十章的癰瘍之劑,托裏黃耆湯、托裏十補散的方劑、註解、小字部份來硏看。上海「胡道華中醫師」治癌症,也是如此之法。胡醫師是用青蘿蔔切片如同隔薑灸般,找出本經經絡的問題點艾灸之,使之起水泡,再放上祖傳藥粉使之化膿。網上說效果很好,西醫醫院放棄的癌症病人,在胡醫師手中用此之法是治好了。這則醫案,請上民間中醫-- 針灸版找找,不才也是在民間中醫看到的。台灣民間這個方法治病,不才所知的還不少,通常也是祖傳的方法。我是透過病人說詞,收集下來不少用此方法的鈴醫,輾轉累積明白此法裏頭的作用機理。如本文樓主所貼之內文大扺是相同的。至於要不要埋藥,看法上,就有些不同。去年治療一位90歲中風不良於行的老伯伯,他的身子不理想,經常咳,又只能躺床上及輪椅上活動而已。那時天冷,家人怕他冷,夜臥開電毯,由於不能自在翻身,又不知燙熱,背後肺俞至肝俞燙出了一個大水泡。老伯伯不看西醫,因他好幾次的命是民間方法救回來的,所以用貼黑藥膏的方法長期拔膿,加上不才一週二次的推拿,最後身體是改善了過來,目前狀況不錯。他的家人說,每年過年前寒流冷氣團到,老伯伯是一定要住院治療,今年非但沒有,也並往年身子要好太多。這個方法好用,唯給西醫見著了,會被稱是「蜂窩組織炎」之類的,往往要是沒耐心,又被西醫給這麼一說,那就前功盡棄了。另外,這個方法對筋出槽、骨錯位是沒效的,還是可拔出膿,但真正筋骨跑位之處沒歸位,再怎麼貼也沒用的。
传播中华国粹养生,传承中医外治精髓。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有药物疗法及其它疗法。药物疗法就是平时大家常用的中药,其它疗法包括针灸、按摩、局部封闭、理疗等,这些疗法大多是针对红斑狼疮的某一症状采用的对症疗法。
口服中药治疗红斑狼疮又有中医辩证论治法,一病一方用药法,单方验方治疗法及中成药治疗等。其中辩论治方法照顾面广,灵活性大,又有求因治疗的特点,是值得采取治疗措施之一,但因系统性红斑狼疮损害广泛,症状复杂多变,临床上每个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尽一致,因此各医家在辩证分型及选方用药上见解不一,根据全国多数医家总结出的各种临床辩证施治类型,综合各家的见解及临床经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红蝴蝶斑辩证标准,辩证分为六个症型,分别为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肝肾阴虚型、邪热伤肝型、脾肾阴虚型及风湿痹型,大致包括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急性活动期,稳定期及脏器损伤的一些情况,根据各症型的临床表现,分别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剂及药物。一病一方用药法则是根据红斑狼疮病的变化规律,抓信本病的主要病机,针对病机设定治疗方剂,以一主统治,其中有的用滋阴补肾法,有的用活血化瘀法,有的用解毒清热法,有的用祛风除痹法等。在分型施治及一病一方用药中使用最多的传统成方有清热地黄汤、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济生肾气丸、生脉饮、归脾汤、牛黄清心丸、四物汤、右归丸、左归丸等。应用更多的则是每个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创制的自拟方剂,在这些方剂中常用的药物有生地、元参、山萸肉、枸杞子、黄精、麦冬、百部、女贞子、早莲草、太子参、人参、黄芪、茯苓、山药、白术、党参、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羚羊角、水牛角、当归、紫草、赤芍、丹参、桅子、柴胡、地骨皮、蜈蚣、杜仲、川断、附子、肉桂、桂枝、青蒿、丹皮、甘草、泽泻、猪苓等。常用的单方则有雷公藤及其制剂。其中有雷公藤片、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糖浆、三藤饮等;昆明山海棠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在20世纪70—80年代曾有约厂生产其片剂,每片含生药50mg;青蒿及其制剂,对盘状红主狼疮有一定疗效,其中制剂有青蒿丸、青蒿浸膏片等均为口服,而青蒿素则为注射剂,90年代应用已减少;另外有一些制剂如复方金荞片、三蛇糖浆、五倍子和蜜陀僧散,红花制剂、丹参制剂、大黄制剂等也在临床应用。
除口服中药汤剂及应用成药外,尚有针炙疗法,耳针疗法、穴位封闭法、挑治法及食疗、体疗等不同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都可以做为系统性红斑狼治疗过程中的辅助疗法。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红斑狼疮的方法有多种,在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分别选用一种或数种治疗方法。
关于红斑狼疮的治疗
治疗主要着重于缓解症状和阻抑病理过程,由于病情个体差异大,应根据每个病人情况而异。
一、一般治疗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或病情已稳定者可适当参加工作,精神和心理治疗很重要,病人应定期随访,避免诱发因素和刺激,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生育期妇女应严格避孕。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这些能抵制前腺素合成,可做为发热、关节痛、肌痛的对症治疗。如消炎痛对SLE的发热、胸膜、心包病变有良好效果。由于这类药物影响肾血流量,合并肾炎时慎用。
抗疟药氯喹口服后主要聚集于皮肤,能抑制DNA与抗DNA抗体的结合,对皮疹光敏感和关
节症状有一定疗效,磷酸氯喹250-500mg/d,长期服用因在体内积蓄,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变。早期停药可复发,应定期检查眼底。
(三)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急性或暴发性病例,或者主要脏器如心、脑、肺、肾、浆膜受累时,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或血小板减少作出血倾向时,也应用糖皮质激素。
用法有两种,一是小剂量,如0.5mg/kg/d,甚至再取其半量即可使病情缓解.二是大剂量,开始时即用10-15mg/d维持.减量中出现病情反跳,则应用减量前的剂量再加5mg予以维持.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应用于暴发性或顽固性狼疮肾炎和有中枢神系统病变时,1000mg/d静脉滴注,3日后减半,而后再用强的松维持.其些病例可取得良好疗效, 其副作用如高血压,易感染等应予以生视.
(四)免疫抑制剂主要先用于激素减量后病情得发或激素有效但需用量过大出现严重副作用,以及狼疮肾炎,狼疮脑病等症难以单用激素控制的病例。如环鳞酰胺15-2.5mg/kg/d,静脉注射或口服,或200mg隔日使用。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性腺萎缩、致畸形、出血性膀胱炎、脱发等。应当注意的是,细胞毒药物并不能代替激素。
(五)其他药物如左旋咪唑,可增强低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可能对SLE患者合并感染有帮助。用法是50mg/d,连用三天,休息11天。副作用是胃纳减退,白细胞减少。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近年大量用于治疗生症再障的免疫抑制剂,具有较高活力的T淋巴细胞毒性和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功能,一些盐水,缓慢静脉滴注,连用5—7天,副作用是皮疹、发热、全身关节酸痛、血小板一过性减少和血清病。若同时加用激素可使之减轻。
(六)血浆交换疗法通过去除病人血浆,达到去除血浆中所含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等,后输入正常血浆。效果显著、但难持久,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急重型病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简称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包括肾脏在内的多个脏器受累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及肾脏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约为70例/10万人。中医学文献中无狼疮性肾炎的病名记载。根据LN主要临床特征,可隶发球中医发热、红蝴蝶、日晒疮、水肿、虚劳、悬饮等范畴。LN在临床上病情复杂多变,治疗上较为棘手。近年来我们在肾病临床上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辨识动静,重用清解:动即狼疮性肾炎的急性活动期,静为狼疮性肾炎的休止期或亚急性轻度活动期。在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期,其临床的显著特点为热毒炽盛。热毒可从肌表内陷深入,始在卫分,旋即进入气分,继而内窜入营,甚则深入血分。亦可由药食之毒,从内而发,初起即见气分热盛或气营两燔的临床表现,由于热毒致病传变最速,故病程中常见气分热盛和气营两燔证候,尤以气营两燔证最为多见,而极少见卫分证候,多数病例初发即表现为气营两燔,甚至出现热毒深入血分的危重证候。对此,我们强调重用清热解毒之剂以清气分热毒,并力倡不论有无营分证候,皆应伍以透热凉营之品,以气营两消,迅速截断扭转病势。临床上我们发现:狼疮性肾炎之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其活动期虽以标实为重,但阴虚之本早寓其中,其阴虚质燥,虚火内炽,营血久受煎熬,则气热一至,即翕然而起,迅成气营两燔,热毒燎原之势,故虽营分表现未著,亦当先安其未受邪之地。在方药的选择上,最适用清瘟败毒饮,该方集白虎汤、犀解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之清气、凉营、解毒于一方,与我们治疗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原则极为合拍。当急性活动期已经控制,进入亚急性轻度活动期或休止期,则标实之热毒渐逝,而本虚之证较为突出,由于体质之阴虚质燥,复因热毒伤津灼液导致阴虚加重,或壮火食气,而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治当以滋阴养液或益气养阴为主,但清热解毒仍不可废,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故当辅以清解之剂,以防死灰复燃,出现病情反复。
2、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狼疮性肾炎不论是在急性活动期还是亚急性活动期或休止期,瘀血始终是贯穿于病变不同阶段的重要病机之一.在急性活动期常因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导致皮肤瘀斑可瘀点;亦可因热毒壅滞血脉,灼伤营服以致血粘而浓,运行不畅导致血脉瘀阻.病程进入亚急性轻度活动期或休止期,则热毒渐逝,而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病机的主要方面,也可因阴虚脉道不充,血少脉涩;或气虚帅血无力,血行迟缓以致血脉瘀滞.现代医学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免疫反应是产生狼疮性肾炎的关键.由于原位免疫复合物或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滞留沉积,进而补体系统被激活,使肾小球内产生炎症及凝血过程,导致肾小球毛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积.并可致肾小球固有细胞增生,基质增多,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肾小球浸润,使毛细血管壁狭窄甚至闭塞,在整个病变过程中产生“瘀血”的病理。因此,叶教授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过程中,以活血货票瘀法作为贯穿疾病始终的治疗法则。并体现在中医不同证型的辩证治疗之中。我们强调不论各型的治法如何确立,均应伍以活血化瘀法。临床上除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益母草和用芎等药外,更喜用地龙、僵蚕等虫类药物,以其功擅入络搜剔,不公能通利十二经脉,亦能疏通络脉之瘀滞,对改善肾小球毛细管病变极具效力。
4、 中西结合,互资其长;临床上我们习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狼疮性肾炎。对于急性活动期和亚急性活动期的狼疮性肾炎,常以激素标准疗程治疗,并按照激素治疗阶段的不同,辩证地配合中药治疗,以强化激素的疗效,减轻激素的毒副作用,从而发挥了中药增效减毒的双重作用。对狼疮性肾炎表现为慢性肾炎型或肾病综合征型者,常在激素标准疗程的基础上,配合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对肾功能短期化呈急进性肾炎型者,首始采用甲基强的松冲击疗法(方案参阅急进性肾炎章),继以激素标准疗程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并配合服用或经肠道灌注中药通腑降浊类药物如酒军、芒硝等,藉肠排泄体内潴留之溺毒,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对经上述诸法治疗病情缓解,狼疮基本不活动的患者,重社用中药调节机体的气血阴阳以善其后.如狼疮之热毒羁留日久和激素、环磷酰胺之药毒伤阴耗气,常易致病后气阴两亏,在撤减激素的同时,给病人服以参芪地黄汤以益气养阴。对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时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常用阿胶、鹿角胶、冬虫夏草合玉屏风散以温肾益精,补气固表,俾气足精旺,骨强髓充,以利于白细胞的再生和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对狼疮性肾炎合并其它脏器损害者,除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外,并配合中医辩证治疗,如对狼疮性心肌炎的患者,给予丹参生脉饮(丹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对狼疮所导致肝损害的患者,给与滋水清肝饮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酸枣仁、山栀子、柴胡、茵陈、琥仗等)以滋阴养血,清肝泄热。通过中西医疗法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减轻了两药的毒副作用,具有极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红斑狼疮常用的西医治法有哪些?
红斑狼疮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需要专门从事本病研究的医生经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后,再结合每位患者的不同变化给予个体化治疗,并不是千篇一律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患者及家属在饮食调护诸多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否则在疗效及预后上将大折扣。一般来说,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阿斯匹林、萘普生、芬必得等,这类药主要于发热、关节痛、肌痛、乏力等症状而无明显脏器损害的患者,但因其对肝肾易造成损害,故对狼疮性肾炎患者使用时应特别小心。
2、 抗疟药:并不是所有的抗疟药都可以治疗红斑狼疮,这里主要指氯喹,羟基氯喹等。该类药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对人体具有光保护作用,可以缓解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损害,对控制皮疹,并节症状,光敏感有一定的作用。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的主药。
3、 糖皮质激素类(简称:激素类)药;尽管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不少副作用,但对大多数红斑狼疮患者来说,选择此类药物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尤其对急性或暴发性狼疮或有肾、心、脑、肺等主要脏器损害者更应适时、足量应用,其用药原则是早期,足量,并持续用药,早期用量大,随病情好转应逐渐减量。减量速度应根据病情恢复程度而定,多数患者一年以后能以5-15mg以下剂量维持。
4、 免疫抑制剂:此类药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也可单独使用,主要适用于狼疮性肾炎,狼疮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对于撤减激素后疾病易复发,激素有效但用量过大出现毒性作用者也较为适宜。这类药毒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引起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应用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此类药目前常用的疗效可靠的是环磷酰胺(CTX),其主要副作用是骨髓抑制、性腺萎缩、致畸胎等。目前尚有用其他免疫调节剂治疗红斑狼疮的,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等,也有使用肝素治疗狼疮肾炎的报道。
5、 其它疗法:在用上述方法无效时,患者多脏器严重受损者,可采用血浆置换法,脏器移植法,严重的肾脏损害出现肾功衰竭者可采用透析疗法或肾移植术。除选择性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外,可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配合中药协同治疗。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可将西药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尤其是在急性期过后更应长期服用中药增强体质,调整并逐渐稳定体内免疫系统功能,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患者要预防感冒,注意休息,情绪稳定,忌饮食辛辣,海鲜及大热的肉类食品。
另外,对红斑狼疮而言,光敏感是一突出的临床表现,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使机体产生抗原性较强的物质,这种抗原易刺激机体产生全身性免疫反应,所以红斑狼疮患者应注意避免日光照射,日光强烈时出门,应戴遮阳帽或撑伞,穿长袖衣裤。
放血疗法:
一种缺乏临床研究的治疗方法,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医疗历史上大都有所谓的放血疗法。
中医的放血疗法是以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操作时,先行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速刺速出,针刺入一般不宜过深。常用于中暑、头痛、咽喉肿痛、疔疮、腰痛等。
中医的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
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
《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现在的一次性点刺针更适合临床应用和百姓大众的自我治疗方式。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
西方的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说人的生命依赖四种体液,血,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这四种体液对应空气,水,土和火,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接近,多了个“气”少了“金木”。
古希腊人认为血在四种体液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伽林大夫认为血是人体产生的,经常“过剩”,正如中医里滋阴派讲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样,中医滋阴,古西医于是就放血。伽林还和把人体皮下的动静脉血管和身体各个内脏器管联系起来,所谓“相表里”,得不同的病,就在“相表里”的血管上开口子放血,例如放右臂静脉的血治疗肝病,放左臂静脉的血治疗脾脏的病。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放血疗法基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还有少量采用,如中医或藏医还存在采用放血疗法的情况。西医中,利用医蛭吸吮臃肿块附近的淤血,也还是一种常规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指托天法以一食指端于患者头顶正中(以上为天、为阳,以顶为天)百会穴点而按之,称为一指托天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食指端(拇指指腹抵于食指的二、三节间屈侧,中指指腹抵于食指二、三节背侧辅以食指)着力于施治部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垂直持续地点按1~2分钟,并同时轻按微颠,患者可觉从头顶向背后有温热感下散而达两腿,并有气感上提。操作时取穴要准,点托持续,点而啄之,不宜晃动、捻转,加用施内动劲效果更佳。此法主要用于气虚患者。
注意事项:操作前需将指甲剪短、修圆,操作不可急躁忙乱。
功效:开窍宁神,平肝息风,升阳固脱,理气消滞,补虚益气。
主治:头晕,头痛,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心烦郁闷,中风偏瘫,神经衰弱,惊悸健忘等。
[文选]《实用中医推拿学》:按百会法:按压时患者头顶应与医者之拇指保持垂直方向。
作用:健脑宁神,回阳固脱。
主治:血虚眩晕,头巅顶痛。
《新推拿法》:拇指按或揉,称揉按百会法。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目眩,惊痫,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百会为诸阳之会,按揉之能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鱼际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
[文摘]以拇指立起,戳入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可以根据经络循行,戳点远距离之穴位,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将手指按压患儿百会穴,重复数十次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云南中医杂志》1983年6期)[按语]一指托天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是以一指指端着力于百会穴进行操作的主要方法,本法临床应用广泛,指针按摩流派用其通经活络,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开窍宁神,儿科按摩流派用其升阳举陷等。
干洗头法双手十指略分开,分别于头部左右耳轮上始,着力于头皮施治部位搓动挠抓,形如洗头,故称为干洗头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医者沉肩、垂肘、悬腕,双手十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部左右(耳轮发际之上)对称用力搓动挠抓,搓而不滞,动而不浮,形如洗头但没有泉水,相对着力,缓慢移动直至头顶正中交叉对拢,再反复数次。此法主要用于头部,是配合全身按摩应用的一种手法。手法后患者头部温热轻松,精神焕发,如摘重盔,如松紧箍,实为神妙。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手法需灵活持续,用力均匀和缓,避免损及毛发、皮表及产生疼痛刺激。
功效:疏通气血,温通经络,安抚神经,祛风定痛,温热散寒,平肝潜阳,防铍抗老。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轻搓推移可安眠、镇静;重搓推移则疏散风邪,平肝降压,并可使人精神焕发。
[文摘]以双手十指抓头皮,在整个头部轻松的抓,指要灵活,抓要柔和,用以配合治疗头痛、头晕。(《广东中医》1980年7期)[按语]干洗头法是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十指着力于头部的手法之一,伤科按摩流派用其脑伤巅疾,益气升阳;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通调气血;内功按摩流派用其潜阳健脑。本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在保健按摩中作为安神法使用,是自我保健按摩的主要手法。
四指戳顶法以四指端(拇指、食指、中指、没有名指)戳而点之,着力于四总神穴,点而不移,称为四指戳顶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四指端对准四总神的四个穴位(即: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以百会为中心,循于左右奇穴,正中督脉,持续着力于施治部位,戳而点之,点而不移。此法主要用于头顶部,戳点时没有需加用其它手法。
注意事项:操作前须准确取穴定位,戳点宜星垂直角度,不可歪斜挪动移行。
功效:散风活络,平肛息风,舒肝祛郁,祛寒解表。
主治:头痛难忍,头晕目眩,癫痫发作,身热汗闭,头顶胀痛,神经衰弱。
[文摘]戳人痛点或穴位上,点而不移,持久至病人有舒适感和传导感为宜,可根据经络循行戳点远距离之穴位。其作用为通畅经络,镇静止痛。(《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治疗小儿遗尿,点中脘,揉丹田、气海、三阴交、百会、四总神、关元、龟尾及点按龟尾等。(《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3期)[按语]四指戳点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按压类以四指端着力于四总神穴的手法之一。四总神穴共四个,有止痛、益智作用。此法主要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安神开窍,内功按摩流派用于通畅经络,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调气血,民间应用极为广泛。
三指拿推法以拇指、食指、中指协同作抓而拿推,推而移之的反复操作,称之为三指拿推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卧位,医者以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另手以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略分开屈曲,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或双手相对应地同时抓而拿推,推而移之。即以三指的对合力抓而拿推或三指分别对准三条经络(可离穴但不可离经)循经一抓一拿,一推一移,抓而拿之,拿而自如,推而移之,移而不浮,连贯持续,反复施之,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被施治部位有微热轻松感为宜。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多配合全身按摩时使用。
注意事项:此法与复式手法中的三指拿法的区别是三指拿法以拿法为主,而三指拿推法是以抓拿、推移为主,不可相混。
功效:通调督脉,温经活络,散风祛邪,活血止痛,疏通阳脉。
主治:头晕头痛,鼻塞流涕,见风流泪,头重目眩,神志不清,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后头痛。
[文选]《新推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旋转推动,用于颈项,对颈项、关节酸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疗。具有祛风散寒,开窍止痛,缓解肌腱、肌肉痉挛等作用。[文摘]拇指和食、中两指对称用劲拿住皮肤肌肉并推之。主治头痛等。(《全国中医骨伤科学术论文》1983年,汇编)[按语]三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及推荡类结合的以三指着力于颈项或肌筋等部位的手法之一。此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缓解肌筋,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调和气血,小儿按摩推拿流派用于消肿止痛等。
五指拿推法以五指略分开,于施治部位抓而拿推,推而移动地一起一落,拿而推之,称五指拿推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卧位,医者一手置于枕后,另手置前额,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以五指端和指着力对准一经(即: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并分置于一穴(即五指分别置于五个穴),双手对移并协调用力抓而拿推,推而移动地一搓一拿,一推一移,缓慢持续,着于五穴(前额部:左右阳白穴,左右攒竹穴,正中印堂穴;枕后部风池穴、天柱穴、风府穴),循五经,顺序拿推,持续着力,推而拿之,拿而不滞,推而移动,移而不浮,刚柔相济。此法主要用于头部的循环治疗。
注意事项:操作中以拿而搓推为主,循经而行,五指拿法则是以五指的协同抓拿为主。
功效:滋阴潜阳,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明目清脑,通调气血。
主治:肝阳上亢,高血压症,头痛目眩,视物不清,外感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口苦,颈项强痛,肩痛,落枕,颈源性头晕,心悸,半身不遂。
[文选]《推拿简编》:头部指推法,患者坐位,术者于患者之右侧,用五指分别置于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自前发际推向后发际5~7次。术者再站立于患者之后,沿两侧之胸锁乳突肌拿捏3~5次,拿肩井3~5次,治失眠。
《新推拿法》:患者取坐势,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前额,另一手用拿法自发际至枕后往返3~5次,随后拿风池,脑空,接着用两手拇指罗纹交替抹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治疗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的失眠。
[文摘]头为诸阳之会,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循行,肾属水,肝属木,水不涵木则肝阳乘虚上扰,通过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调节,从而达到滋阴潜阳。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化,化则肝阳上亢,通过胆与肝的表里关系调节以达到平肝潜阳,督脉经总督一身之阳,通过对督脉的治疗,加强膀胱经、胆经的作用,所以头、颈。项是推拿治疗高血压被择作为治疗部位的理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5期)[按语]五指拿推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五指同时着力于头颈及肩井的手法之一。本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伤科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柔筋止痛;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多用于滋阴潜阳,补益心脾;小儿按摩流派用于散风解表等。
四指归提法以双手拇、食指端分置于同侧同池、太阳穴,着力向内归而上提,称为四指归提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背后,操作前先将双手拇手挑起,中指随之伸直,以虎口对准同侧耳垂,拇指端对准耳后下风池穴,中指端置于太阳穴,然后四指同时施力,向内归而向上提,由表及里,持续着力,四指缺一不可,故而得名四指归提法。此法用于头部,需动作轻巧,取穴准确,施法以微力为宜。
注意事项:操作时以指腹接触穴位,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缓慢持续,严禁暴力挤按捏抠。
功效:疏风止痛,聪耳明目,疏散头风,清热解表,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健脑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眼疾鼻病,耳聋耳鸣,失眠健忘,神经痛,偏瘫脑疾,偏正头痛。
[文选]《脏腑经络按摩》:风池穴位于脑空下发际陷中,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功效;疏风散热,聪耳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肩背痛,发热,癫痫等。……太阳位于眉梢与目眦中央,向后约一横指处取穴。具有疏风清热,明目止痛。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红肿。
[按语]四指归提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的拇指、食指分别着力于足少阳胆经风池穴、经外奇穴太阳穴的手法之一,两穴配合施以归提,以补益,助阳,通经活络。临床常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疏风散热,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内功按摩流派用于健脑安神等。
揉拿项肌法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的合力,施用于患者颈项部的一种手法,称为揉拿项肌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者俯卧位,头略后仰,使局部稍放松,医者以拇指与余四指指腹的合力于患者颈项部施用揉而拿自上而下的反复操作。此法主要用于治疗颈项及内科诸征手法之一。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宜抓拿、揪扯,避免损及局部皮表,操作过程中不可过急,掌指尽力张开,以求尽力加大治疗面积。
功效:通经活络,散寒祛邪,开窍止痛,开导闭塞,缓解痉挛,疏筋活络,调和气血,理气松肌,疏风定痛,通阳解表。
主治:颈椎疼痛,感冒发热,头痛头风,眩晕头痛,肝火上扰,虚火上炎。
[按语]揉拿项肌法是挤压类手法的联合应用于项部。颈部属阳通脊,所以通过手法揉拿起到了通阳解表的作用,项肌由颈脊所主,故可治疗颈椎诸疾亦是所有手法应用的先行,所以这个手法应该准确的应用。
双运太阳法以双手中指或拇指分别于左右太阳着力点运,称为双运太阳法。
鸳鸯理额法以双手拇指点运太阳后将拇指吸定于太阳穴,并以此为轴心向内上旋转,余四指相互交叉,成双成对地同时理额入发际,称为鸳鸯理额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点运两侧太阳、颊车、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后,再将双拇指移回到太阳穴吸定。余四指伸直后相互交叉,形如“鸳鸯桥”舒理前额至发际之上。操作时双手密切配合,动作要协调,以理额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指偏峰推理为主,推而移行,沉而不滞,浮而不滑地完成整个手法操作。此法常作为全身按摩疗法的配合手法,很少单独使用。
注意事项:操作中避免重力揉、捋,不可忙从急施,注意保护皮表。用以镇静安神时手法宜更轻。
功效:通经活络,消积破结,散邪除闷.活血止痛。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外感风热,牙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
[按语]鸳鸯理额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以双手拇指及拇、食指偏峰着力前额部的手法之一。此法临床应用广泛,北京的曹锡珍先生综合了点法、揉法、推法、抹法的优点,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鸳鸯理筋法,临床应用颇有特色。
孙猴搔抓法双手手指自然略分开并屈曲,形如爪,于施治部位自下而上地反向搔抓,形如孙猴搔抓剔痒,称为孙猴搔抓法。
操作要领: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医者双手对称同时着力,沉肩、垂肘、悬腕,五指略分开,自然屈曲呈爪形着力于头部两耳前后,循于头皮毛发根部,自上而下地搔而抓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沉,深入皮表,浅循毛发,形如孙猴剔痒,反复搔抓逐渐移至头顶至交会。此法主要用于头部,反复搔抓,以轻刺激于头皮及竖毛肌。
注意事项:操作前应将指甲修圆剪短,操作时着力不宜过重。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平衡阴阳,调节神经末梢,通经络,疏散风邪。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口干舌燥,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脑震荡及中风后遗症。
[按语]孙猴搔抓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与舒畅类手法的结合,它是以双手十指端着力于头部两侧的手法之一一。本法临床应用不甚广泛,一般被内功按摩流派用于平肝息风,潜阳健脑;经络按摩流派用于安抚神经,舒展肌筋等。本法着力较轻浮,常作为全身按摩手法的配合手法应用,很少单独使用。此法多见于五禽动功中的猴子功,它吸取了五禽动功的特点,改变了其原有的快速、短促的弱点而逐步形成一种完善而独特的手法。
分阴阳法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着力于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称为分阴阳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或大鱼际螺纹面或指偏峰于患者前额正中同时着力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往返推移,左为阳,右为阴,故谓分阴阳法,操作时双手着力轻而不浮,实而不滞,顺序分推,以皮肤潮红为宜。此法应用于头部,着力从印堂至太阳,循督脉逐渐上移分推至神庭往左右头维顺序分推。可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注意事项:操作中注意保护皮肤,必要时可加用一些润滑剂。本法常配合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镇惊安神,发汗解表,散滞解郁,调和阴阳,行气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头晕,肝阳上亢,高血压症,中风不语,口角歪斜,小儿惊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
[文选]《小儿推拿》:用两手螺纹面自穴中间向两旁作反方向划开、推动,……而惟阴阳有分之说,以医人用左右两大指于阴阳穴处向两边分,故谓之分,而亦谓之推也。
《推拿抉微》:分推太阴、太阳穴法,于开天门后从眉心分推至两眉外梢、太阳、太阳三穴九数,太阴穴在右眉外梢,太阳穴在左眉外梢。
[按语]分阴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着力于前额眉心左至太阳、右至大阴的手法之一。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其活血化瘀,小儿按摩流派用其解表清热,且为小儿按摩流派的常用手法。
推运印堂法以双手四指指腹,自两眉正中着力推向上至发际,循于督脉,推而运之,称之为推运印堂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四指(食、中、环、小)指腹,自两眉正中印堂督脉而上,推运之至神庭,交替还返,自下而上,推运两眉之间及前额正中。此法循督脉于头上,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两大作用,头又为诸阳之会,故推运印堂有调整和兴奋全身的作用。
注意事项:操作中不可歪斜,不宜按压、挤捏,不可暴力搓擦,注意保护皮表。
功效:祛风热,宁头痛,开腠理,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消除烦闷。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疾,前额胀痛,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精神萎靡,感冒发热,产后血晕不语。
[文选]《中医临床推拿手册》:病人任选坐位或仰卧位,自眉中间印堂至前额、两眉外端太阳穴处用推法。
作用:清热安神,镇静止晕。治疗:前额胀痛,头晕目眩,双目红肿,失眠症。
《实用中医推拿学》:以拇指掌侧面置于两眉间印堂处,自印堂直上摩至神庭,自上摩动用力均匀,缓而有力。
作用:祛风热,宁神志。主证:感冒风寒表证。
《新推拿法》:仰靠位或仰卧位,先用一指推法自印堂沿眉问推向头维、太阳等穴,往返数次,配合按法和抹法。
[按语]推运印堂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于前额印堂的手法之一。印堂穴位于两眉正中,具有安神、镇静止痛的功效,以拇指推运印堂并循于督脉,则效果更为明显。本法临床常被小儿按摩流派应用,又称开天门法,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则用其治疗风寒表证。本法常作为全身按摩的配用手法应用,很少单独使用。
抹双柳法以双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循眉以柳,推而抹之,称为抹双柳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侧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偏峰或余四指着力于眉内侧始,循眉弓过要至眉梢丝竹空止,往返推而抹之。此法主要用于双眉部位,行于眉弓毛发之中,均匀和缓顺行滑抹数次,患者自感眼前豁亮,头脑轻松,精神焕发,实为妙也。
注意事项:操作中双手拇指对称而同时着力,切不可自外向内逆行。
功效:滋阴潜阳,养血安神,醒脑明目,活络止痛,疏风解表,镇静止晕。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前额疼痛,偏正头痛,流泪,视物不清,目赤肿痛,眼疾,发狂。
[文选]《实用中医推拿学》:沿眉弓方向摩动。
作用:宣泄太阳热气,活络明目。主证:目疾初起,眼红流泪,痛痒交作,怕热羞明,视物不清。
《脏腑经络按摩》: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端,即眶上切迹处。
功效:散风明目,清脑止痛。手法:分拨法。鱼腰穴在眉毛正中,眼平视,下对瞳孔。功效:清火明目。
主治: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眼脸瞤动,近视……用大拇指指腹,……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直线形的推动。
《新推拿法》: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眉弓,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临床应用:推眉弓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推坎宫医用两大指自小儿眉心分过两旁是也。
《厘正按摩要术》:推坎宫法,治外感内伤均宜。医用两大指,春夏蘸水,冬春蘸葱姜和真麻油,由小儿眉心上,分推两旁。
[按语]抹双柳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中以双手拇指着力双眉的手法之一。双柳眉起于攒竹经鱼腰止竹空,具有散风明目,精脑止痛之功。本法临床常被小儿按摩流派用以开窍镇静,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清脑明目等。此法主要配合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干洗脸法以双手推运抚摩面颊,形如洗脸,却没有水巾,故称之为干洗脸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五指略并拢稍屈曲,着力于患者左右面颊,同时自上而下,旋转往返地推运之,形如双手洗脸。操作时应以双手指腹与掌心着力,掌指相互协作,指腹以点揉为主,掌心以抚摩推运为主,或以鱼际揉运,此法集中了推法与运法的优点,同时辅以点法、揉法与鸳鸯理额法相衔接,故应用较普遍。手法通常以局部红润、微热及患者舒适爽快、精神振奋为宜。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注意保护皮肤,有循经络或循肌筋两种着力顺序。
功效:除风痰,祛寒邪,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主治: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头晕目眩。
[按语]干洗脸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及推荡类手法中以双手指掌螺纹面着力于颜面部的手法之一。本法临床应用广泛,常被经络脏腑按摩流派用于温通经络,小儿按摩流派用于疏风开窍。特别对近几年的美容按摩流派,更是不可缺少的手法。
内应外合法以一手拇指置于患者口内,余四指置于口腔外对应部位,一内一外,在两腮上下及上下口唇着力揉捏,称为内应外合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或仰卧位,略张口,医者用绷带缠绕拇指后伸入口腔,置颌弓之外(牙龈外侧),余四指置口腔外与拇指对应部位着力,五指同时相互配合里应外合地揉捏捋推。手法应揉而不滞,捏而不实,推而滑动,运而轻浮,动作轻巧。此法主要用于颌面部之经络、肌筋、穴位。
注意事项:操作时注意保护齿龈及口腔粘膜,施术后以缠裹于拇指的纱布没有血迹为宜。
功效:疏风散热,通鼻开窍,疏风活络,利牙关。
主治:鼻疾,惊风,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口噤不开,牙疼,下颌关节炎,流涎,耳疾,中风偏瘫。
[按语]内应外合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手法中以拇指及余四指着力于颌面部的手法之一。临床常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偏瘫后遗症、口眼歪斜。本法与朱金山先生提出的按摩推拿四应大法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四应,即应经络、应穴位、应部位、应症状。手法分:商接法、间接法、相对法、强弱法、诱导法、补泻法。朱金山先生的独特见解为内应外合手法提供了理论及临床应用的依据。
双指开宫法以双手食指端置患者左右听宫穴,同时相对点按,形如双指打开宫门之势,称为双指开宫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以双手食指端分别着力于患者两侧听宫穴,同时相对点按,形如双指开宫之势。听宫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耳门与听会间,操作时用双指对点,点而吸定,按而散之,由浅人深,由表及里,逐渐施力。此法是专用手法,可配合应用于全身按摩。
注意事项:操作时避免暴力戳按,并严格控制着力的程度。
功效:消肿止痛,活血散瘀,通耳开窍,散热止痛,通经活络,调和阴阳。
主治:耳鸣,耳聋,眩晕,心绞痛,面瘫,三叉神经痛,外耳道炎,中耳炎,齿痛。
[按语]双指开宫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的挤压类,以双手食指着力于听宫穴的手法之一。听宫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间,主耳聋、耳鸣、耳痛。临床上指针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点穴开筋,通经活;经络脏腑按摩流派常施用于理气活血。最近有用此法治疗头晕动症的报道。
二龙戏珠法以拇指、食指指腹于喉结上丽旁着力,两指相对点揉,因两指相对形如双龙,喉结圆如珠,故称为二龙戏珠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头稍后仰显露喉结,医者以拇指与食指指腹置于喉结左右(即:外金津、外玉液),两指对合点揉。点而揉捻,点则按之,揉而动之,捻则旋转。此法宜轻揉而中空如戏珠。
注意事项:切忌暴力捏按,损及皮肉、喉结,着力以向下倾斜为宜。施术之前,须与患者讲话,应用目的,求得患者密切配合。
功效:清热利咽,活血化痪,理气松肌,消肿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流涎,口腔炎症,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中风不语。
[文选]《脏腑经络按摩》:部位喉头两侧,患者取坐位,施术者以大指指腹按压左右侧喉头部的压痛点(通常咽喉疼痛的病人,其喉头左右侧均有敏感疼痛点),连续施以按点、压点,按压时令患者咽唾液。按压毕,局部施以捻转法和揉法。功效利咽止痛。治咽喉痛。
[按语]二龙戏珠法是按摩推拿手法中挤压类及摩擦类以拇、食指指腹着力于喉结两侧的外金津、外玉液穴的手法之一。左为外金津,右为外玉液,系经外奇穴,具有消炎止痛,利咽息风之功。临床常被经络按摩流派用于清咽利喉,指针按摩流派用于通经活络。外金津、外玉液是治疗中风不语的重要穴位。二龙戏珠法在临床应用也较普遍。
双揪铃铛法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对合着力于患者左右耳垂向下垂直揪神,因耳垂形如铃铛于左右相挂。故称为双揪铃铛法。
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双手分别以拇指与食指指腹的对合力于患者两侧耳垂着力揪伸3~5次。再以拇指于耳垂部推按l~2次为宜。此外,还可根据临床辨证的需要,掐按耳垂及耳区穴位,以增加疗效。此法疗效明显,多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的征候。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4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