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这样我不自卑
李家生育了4个小孩,李撮映在家排行老小,前面三个都是姐姐。三个姐姐身体增长都很正常,唯独李撮映身高到了110厘米时就停止了生长。
结婚后生育4个小孩
1988年,24岁的李撮映和邻家姑娘邓香花结婚,邓香花比他小6岁,比他高30厘米。这样的一对新人结合,大家曾担心他们无法正常生活。但是,这对夫妇相敬如宾,生活和谐,并生育了4个子女。
4个子女中,大儿子今年16岁,因为遗传因素也是个侏儒,和父亲身高一样;老二是女儿,今年12岁,目前身高达1.5米;三女儿也发育正常;小儿子今年两岁,虎头虎脑,发育也很健康。这个六口之家虽然身高不一,但智力健康,村民称这是一个快乐的精灵之家。
政府帮扶衣食无忧
因为长得太矮,没法干体力活,李撮映一开始靠帮人家洗碗、捡废品贴补家用。妻子邓香花基本能够参加正常人的劳动。
当地政府很关心这个特殊的家庭。1999年中秋节,镇政府和村委会筹资3万元,为李家盖了一层砖混结构的新房,从此风吹不着雨淋不湿。从结婚到现在,李撮映一家都被当地民政局列为帮扶对象,每个月有200元的救济金。此外,蒋巷镇还为这个家庭办理了低保,按照农民标准虽然仅几十元,但李撮映说,政府的关心让他心里热乎。
最大心愿是自食其力
李撮映对记者说,自己虽然身高不足,头脑却没有问题,四肢也很健康。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南昌县或南昌市内找份工作,靠双手自食其力。
陈独秀的七个子女
陈独秀一共育有七个子女。其结发妻子生育四个子女,分别是长子延年,次子乔年,松年以及女儿陈玉莹。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生了三个子女,分别是:陈光美、陈子美、陈哲民(又名陈鹤年)。他的后两位妻子没有为其生育子女。1913年,陈独秀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被迫逃往上海。袁军抓不到陈独秀,就把陈独秀的家给抄了,还到处捉拿延年和乔年等人,想斩草除根。延年、乔年二人翻墙逃走,连夜跑到乡下,在亲戚家里躲了三天三夜,才躲过去。
延年和乔年的性格完全不同。延年?气宇深沉,不苟言笑?,乔年却很调皮。小时候的乔年喜欢唱戏,常常穿个小马褂,戴一把白胡子,唱伍子胥过关,不仅自己唱还教别的小孩。长大后,乔年还是?依然故我?,他天真烂漫,但工作时却很严肃,一是一,二是二,绝不马虎。
因为陈独秀早年投身革命,四处奔波,对延年和乔年的照顾就不是很周到。两兄弟都是自学,而且都很刻苦,到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们的文才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917年,陈独秀把延年、乔年接到上海。后来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对两兄弟更少照顾。两兄弟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的地板土,白天在外工作,自谋衣食,生活很艰苦。高君曼对陈独秀苦苦相求,要延年、乔年回家,但陈独秀认为这是妇人之见,其心虽善,却未必有好的效果。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自谋生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高君曼的苦劝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延年和乔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两兄弟一起参加工读互助运动,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陈延年是中共产党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乔年也于1922年入党,1924年回国,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和以后的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工作,这时他才二十二岁,是领导同志中最年轻的一个。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群众示威运动,乔年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并亲自参加了示威游行,被反动军警刺中,几乎伤及心脏。但乔年只在医院休养了两天,就又投入了工作。
延年曾经担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对他父亲所执行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很反感,作了一些斗争。两兄弟都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延年出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于1927年6月中旬在江苏被捕。党组织多方营救,因叛徒出卖,营救无效,1927年7月4日,延年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
1928年2月,乔年也在江苏被捕,然后被关进龙华监狱,于5月6日壮烈牺牲。
延年被捕后、妹妹筱秀(陈玉莹)赶到上海,因营救无望,筱秀也在悲痛中不幸病逝。
三个孩子的先后去世,对陈独秀打击很大。他好几天没有吃饭,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后来抗战爆发,胡适想拉陈独秀进?国防参议会?,陈独秀断然拒绝,说蒋介石杀了他的许多同志,还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他与蒋介石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大敌当前,国共再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蒋介石抗日,他可以停止反蒋活动。但要他与蒋介石合作,绝对办不到。胡适听了,只好扫兴而归。松年一生过得也很辛苦和不幸,但保住了性命,直到1976年后,他才算过上安稳日子,到1990年时不幸病逝。陈哲民是陈独秀的幼子,因为母亲与陈独秀分开,所以他与父亲也分开了,后来他到了香港生活,直到2000年时,终于走完了77岁的一生。陈独秀次女子美早年半工半读,后学妇产科,具体经历不详,据说后来辗转到过香港和纽约等地生活。陈光美是陈独秀最离奇的儿子,其缘由可到网上搜索《陈独秀诞辰140周年,儿子陈光美文章首公开 》去品读。
晚年的陈独秀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居住,在重庆住院时,朱蕴山等ren1都去看望过他。后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保持低调。到1942年时,陈独秀因病于四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
1938年,一出名为《弃儿》的话剧在延安中央党校的礼堂里上演,舞台上,一个小小的人儿顶着寒风,凄凄奔走,嘴里不断地喊着妈妈的场景让当时坐于台下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们深受感动。
这个小弃儿的扮演者就是当时年仅八岁的刘思齐(又改名刘松林)。
表演结束后,毛主席招手将小演员叫到了身边,一问之下,才知道,小姑娘是烈士刘谦初的遗孤,母亲是同为革命党人的张文秋女士。
当年,刘谦初和张文秋在进行革命工作时双双被捕,两人被捕时,刘思齐还在母亲张文秋的肚子里。
后来,刘谦初被敌人杀害,而张文秋被营救出狱后不到一个月,刘思齐就呱呱坠地,张文秋一边抚养刘思齐,一边继续着地下革命事业,而小思齐之所以能将《弃儿》演得入木三分,不仅因为她热爱唱歌跳舞,更因为年幼的她也曾经历过相似的遭遇。
“我做你干爸爸,你做我干女儿好吗?”
将烈士后代好好培养长大其实不仅仅是作为母亲张文秋的责任,也是中共党员们共同的责任!小思齐就这样成为了毛主席的干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刘思齐还没有遇上毛岸英,1922年出生的毛岸英在1936年就被送往苏联学习,因此两人幼时并不曾见过。
而从1938年到1946年,刘思齐经历了继父陈振亚遇害,张文秋也再次被捕入狱,刘思齐也随母亲被关入监狱,这一次,她和母亲在监狱中度过了六年春秋。
1946年6月,在中共代表与国民党谈判及多方努力下,包括张文秋等在内的一百三十多位革命工作者被营救出狱,之后,他们在武装力量的护送下,再次抵达延安,阔别八年,毛主席再一次见到了干女儿刘思齐。
“明天到我家里来玩啊!”
如同多年前一样,作为干爸爸的毛主席再次热情邀请刘思齐到家里玩儿就是这一次的做客,刘思齐与毛岸英相遇了。
彼时,毛岸英是远赴苏联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刘思齐是刚在狱中度过六年光阴的懵懂少女,但命运就是如此奇特,两人之间不仅没有沟通上的障碍,还相处的很融洽。
想起曾经许下的要好好照顾烈士遗孤的诺言,又看到眼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和自家儿子,毛主席忽然想起,刘思齐被关押了六年,六年来文化学习方面都已经被耽误了,于是,一翻沟通后,将刘思齐送到了大学就读中文系。
青春蒙昧之时,最易让年轻男女产生好感,毛岸英与刘思齐也是如此,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兄妹”之间的包容,更有些许还未被挑明的互生情愫。
但年长的男士觉得,少女尚且年幼,自己应该多多去帮助她,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于是,对于刘思齐身上的一些缺点,毛岸英总是不避讳的指出,提醒刘思齐改正。
于情窦初开时遇见你大约就是刘思齐当时的写照,她对这位“大哥”心有爱慕,可任哪一个年轻的姑娘,大概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缺点暴露于心慕对向的眼前,还总被其“教导”,于是,矛盾也就产生了……
“您儿子和您干女儿有个矛盾,能不能调和一下?”
“我与思齐的父亲在大革命时期就是无话不谈的同志,小辈之间有什么矛盾要解决,就让他们好好交交心吧!”
这是刘少奇与毛主席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无关当局,无关战争,仅关于对后辈的关心,这场谈话让刘少奇知道,毛主席其实并不反对毛岸英与刘思齐两人相爱。
刘少奇私下里找了毛岸英,点破了年轻男女的那点心思,同时还教导毛岸英,既然喜欢人家,那么就要直说,好好和刘思齐谈一谈,否则,怕是两人只能如刘思齐赌气时说的那样——永远只能是“兄妹”关系!
“我想要和刘思齐同志结婚!”
这是和刘思齐确定关系后毛岸英向父亲提出的请求,但是这个请求被毛主席驳回了,理由有三:
其一,二人相处的时间还不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磨合,因为虽然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算流氓,但婚姻与恋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才开始恋爱就着急忙慌的步入婚姻殿堂,是不明智的决定;
其二,当时的毛岸英虽然已经25岁,但是刘思齐只有17岁,解放区的婚姻法规定,女性年满十八周岁才能结婚;
其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时时局不稳,以胡宗南为首的国民党军队企图消灭陕北解放区,其中攻占延安更是胡宗南最为明确的目标,当时,延安是我党的“星火之地”,也是解放军的大后方,如果延安被占领,对于我党和解放军可谓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在毛主席看来,这时候提出与刘思齐成婚的毛岸英就是在“搞事情”,大环境如此恶劣,国尚且顾不过来,作为大好男儿的毛岸英怎么都不该耽误于儿女私情才是。
所以,毛主席表示:等战役结束了,腾出手来,再提你们小儿女结婚的事儿。
但是初识情滋味的年轻小伙子哪里等得住,此时的毛岸英与许多普通小伙子一样,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捧到心爱的姑娘跟前,任卿取予!
毛岸英认为,自己只是想让刘思齐做自己的妻子,让两人的关系更名正言顺,怎么就和时局政事扯上关系了?!于是,也不愿退让,坚持要求尽快与刘思齐结婚。
为人父母的,总是拗不过孩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普通人家,即便是伟岸的毛主席,也同样拗不过毛岸英的软磨硬泡,在毛岸英递交保证书并“装病”一场后,毛主席的态度最终还是软化了。
“你就网开一面,不要把岸英逼上绝路喽!”
这是了解过事情始末后的周恩来夫妇等人劝说毛主席的话,为了毛岸英,也为了战友们一句句的劝说,这位一生坚持原则并引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毛主席最终还是无奈的为毛岸英开了“绿灯”。
但是,即便同意了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事,毛主席还是很坚定地拥护法律的权威,他要求毛岸英必须等到刘思齐年满十八周岁才能举办婚礼,对此,毛岸英也没有表示异议。
因为工作与种种原因,两人的婚事还没等来,就先等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终于腾出手来给儿子操持婚礼。
这时,毛岸英已经快年满二十七周岁,而刘思齐也早在半年多前,年满十八,10月15日,在长辈们的祝福下,两人迎来了新婚之礼。
“为岸英与思齐的幸福,也为你的 健康 干杯!”
这是毛主席在两人婚礼上对“亲家母”张文秋说的话,这时的毛主席退去了“领导人”的身份,仅仅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在对一对新人和亲家母进行祝愿。
而嫁女的张文秋,似乎还未从女儿嫁人的恍惚中走出来,一时间,不知用什么话来同毛主席交谈,直至收到了周恩来的提醒,她才回过神来。
“谢谢您百忙中为孩子们的婚事操心,思齐年幼,不懂事,希望主席多加批评指教!”
婚礼过后,毛岸英与刘思齐过得相当甜密,新中国建立了,毛主席及中央领导班子开始更多的着手于新中国的建设,同样,为了祖国的建设,毛岸英也响应了“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号召, 成为了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部副书记。
当时,党中央对国家的发展规划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恢复生产, 1950年到1951年,国家预算中的军费支出需从占比43%降到30%,另外的70%国家预算将全部投入到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改善人民生活中去。
而毛岸英也同样有着自己的人生计划,他原打算,在北京机器总厂干上几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但可惜的事,无论是国家的建设计划,还是毛岸英的人生计划都在1950年6月被彻底打破,当时,朝鲜爆发了南北内战,很快,美国也加入了这场原本属于朝鲜人民的内部战争。
当时美国不仅派遣远东军协助韩国作战,更派遣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游弋,这一举动,不仅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更是阻碍了我国对台湾的解放计划。
于是,当年7月,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抗美援朝的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同年9月30日,周恩来发表了“不容忍外国侵略”的言论,10月1日,美国籍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隔空回应:
“在 历史 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麦克阿瑟的回应可谓相当嚣张,因为他不仅没有把中国的表态当一回事,更是暗搓搓的表示:我们不仅要攻占朝鲜,还会跨过鸭绿江……
美帝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这是国人知道麦克阿瑟讲话时的第一反应,于是,在10月8日,朝鲜求援的消息抵达时,党中央当即决定响应朝鲜求援,并紧张组织志愿部队。
“你要到哪里去?”
“有个地方叫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这是毛岸英与刘思齐的最后一次对话,对话中,毛岸英没有告诉刘思齐自己将以翻译与机要秘书的身份前往朝鲜,反而哄着刘思齐,说他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并且去的地方过于偏远,也许通信也会很困难。
年轻的刘思齐相信了,接受了毛岸英在自己阑尾炎住院期间、甚至是她们的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当天离开,也接受了毛岸英将去进行一趟她不知目的地,也不知归期的“出差”。
10月19日,彭德怀元帅率领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毛岸英跟随在侧;
10月23日,志愿军部队抵达朝鲜战场;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入朝第一场战役,初步稳定战局;
10月25日到11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成为美国联合国军的主要轰炸目标,
11月25日清晨,美空军再次对中国志愿军总部进行突袭轰炸,当时毛岸英还在岗位上处理电报,当警卫员发觉情况不对时,强行将其拉入防空洞才躲过了这次轰炸。
轰炸过后,毛岸英与战友再次从防空洞回到作战室,继续电报处理工作,不曾想,这次美军轰炸机杀了个回马枪!
这次,美空军用了汽油弹,中国志愿军总部在还来不及反应之时便已经火光冲天,毛岸英在这场空袭中牺牲,遗体被烈火烧焦。
“主席……”
“战争嘛……总会有牺牲……”
毛岸英牺牲一个月后,机要秘书向毛主席递上简短的电报时欲言又止,甚至连声音都放得比平常更轻,但是,这份电报由彭德怀司令亲自拟发的战报却不得不交给毛主席,即便……站报上传回的是会让毛主席心痛的消息。
毛主席沉默地看完了战报,无论于国于家,毛主席对于这份电报只能表示接受,甚至,从接到毛岸英死讯到恢复成那个果敢的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只给了自己三,四分钟的时间。
接受不代表不心痛,毛主席甚至用余生的时间来将丧子之痛埋在心底,这是何等压抑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当彭德怀问毛主席,是否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的批复,因为这一句批复,毛岸英与很多抗美援朝英烈一样,葬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思齐还年少,与岸英感情很深,岸英牺牲的消息就先瞒着她吧……”
这是继毛岸英遗体不归国之后毛主席的又一决定,周围的人包括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在内,都统一口径,未曾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思齐。
年轻的刘思齐也没有想过还算新婚的丈夫已经牺牲,只是不经意间总会想,什么时候才能收到丈夫的来信呢?
刘思齐这一等就是将近三年,这三年里,刘思齐谨记着毛岸英离开时的嘱托:
多去看望毛主席;一定要坚持完成学业;拜托岳母张文秋多看顾弟弟毛岸青。但是毛岸英的杳无音信和周围人的避而不谈终究还是让刘思齐发觉了不对。
“爸爸,我已经两年八个月又十八天没收到岸英的来信了……”
当刘思齐看到毛主席手里那张毛岸英身穿朝鲜志人民军服的照片时,刘思齐终于明白告别那日毛岸英为何会提起朝鲜,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会说通信不方便,因为,他去的是战场,战场上,更多的是国与天下,哪有那么多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可是,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志愿军也已经归国,毛岸英却没能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一切的一切,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
面对刘思齐悲伤的、甚至不忍询问的话,毛主席最终不忍心继续瞒着刘思齐,只能沉痛的告诉她:她的丈夫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就已经牺牲在了朝鲜战场。
为了宽慰刘思齐,毛主席还用自己与杨开慧生死两隔以及自己的弟妹等人也在革命过程中牺牲的事情对其进行劝导。
但于刘思齐而言,毛岸英是她的情窦初开,更是她的倾心以待,便是有那么多革命先驱的例子在前,也抹不平毛岸英牺牲对她带来的伤痛,因为她远没有那么坚强……
为了转移刘思齐的生活重心,毛主席选择将刘思齐送到了苏联留学,或许去苏联进修,将心神沉浸到学习中,刘思齐能够更快的熬过失去毛岸英带来的打击。
同时,也可以去看看毛岸英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地方,踏过毛岸英走过的路,刘思齐会更明白毛岸英的选择。
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的数学系进修两年后归国,这次回来,她的精神状态已经比刚知道毛岸英牺牲时好了很多。
1958年冬,中国赴朝鲜的最后一批志愿军也成功凯旋,毛主席也开始为这个年轻的长媳做打算,毕竟,1958年的刘思齐也不过是个27岁的女青年,芳华正好。
“思齐,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听闻毛主席让自己再找一个丈夫的打算,刘思齐哭得很伤心,但是,她也知道,在忙于国家大事之余,毛主席还能抽空关心她的个人生活是多么难得。
可是……作为妻子,她没能陪伴毛岸英战斗是失职,没能见到毛岸英最后一面是失职,未曾给毛岸英的坟头添一抔黄土,上一柱清香更是失职,这样的自己,又何谈所谓改嫁呢?
“姐姐想要到朝鲜去,去给岸英哥哥扫墓,她说,若没能祭奠过岸英哥哥,她不愿改嫁……”
邵华将姐姐的心思告知毛主席,毛主席也才发觉,虽然时间过去八年,但是长媳的心中依然还有执念,其实毛主席本人又何尝不想亲赴朝鲜,去祭奠自己曾寄予厚望的长子呢?
可是,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不能去,但是若刘思齐以个人的名义赴朝鲜扫墓却是没多大关系的,只不过,刘思齐得悄悄地去,不能惊动政界人物,也不能见报。
刘思齐只是想去给丈夫扫墓而已,对于毛主席“悄悄地”这个要求自然满口答应。
1959年春,在邵华陪同下的刘思齐低调地抵达了中国驻朝大使馆,又在大使馆的安排下,到达朝鲜桧仓郡,在那里,刘思齐见到了一个圆形的白色坟包,坟包里埋葬的就是她的丈夫毛岸英。
“我来看你了,代表父亲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我来晚了……”
抚摸着刻了毛岸英名字的那块墓碑,刘思齐痛哭失声,八年多了,她终于可以以一个妻子的身份来“看望”她的丈夫。
只是她的字字泣血,也只能在丈夫的墓前晕染出很小很小的一片水渍,并且,就如毛岸英会在记忆中渐渐被冲淡一样,这一小片泪渍也终究会蒸发。
1962年,这是毛岸英牺牲后的第十二个年头,十二年,子丑寅卯,中国的十二生肖跑了一个轮回,而刘思齐也在毛主席的牵线搭桥下,与曾在莫斯科留学时就见过的杨茂之成婚。
当时的杨茂之已经是中国空军学院的强击机教研室副师级教员,以当时中国的情况,说杨茂之是“国宝”也一点儿不为过。
“女儿,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
这是毛主席写给刘思齐的信,信中他再次苦口婆心的劝说刘思齐再婚,不要因为沉湎于过去而耽误了未来,毕竟,年轻人的未来还很长。
刘思齐这一次听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刘思齐与杨茂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婚姻得到了毛主席的祝福。
并且,毛主席还提笔写了两幅字给两人作为纪念,还给刘思齐送去三百元人民币的“添妆”。
与杨茂之成婚后,刘思齐也认真经营起了新的人生,甚至为了与过去告别,她还给自己改名为刘松林,因为毛岸英牺牲的地方,处处苍松翠柏,而她,将带着毛岸英那一份儿,一起活下去。
此后,刘思齐被分配进了国家军科院工作,并安稳地工作到退休。
刘思齐一生中生育了四个孩子,孩子们的父亲是杨茂之,但为了怀念毛岸英,在丈夫杨茂之的应允下,她给长子取名杨小英。
此外,她还一直惦记着毛岸英当年的嘱托——多去看看父亲,所以,刘思齐在与杨茂之结婚后,不仅自己去看望毛主席,更会带上杨茂之。
后来,还会带上孩子们,她会让孩子们叫毛主席爷爷而不是外公,大概,这也是刘思齐这个曾经的长媳对毛主席丧子之痛的另一种抚慰。
“岸英,你不在了,我带着丈夫孩子,将你该给父亲的那份孝敬,一并做了,远在异国他乡,你且安息……”
大抵,这就是刘思齐当时的内心写照吧!
身高这一性状虽然是由基因控制的,虽然也符合孟德尔提出的遗传规律,但是其遗传的方式比较特殊,属于连续性状的遗传,所以并不是简单的用1/2*1/2就可以算出答案。而且由于身高这个性状在受基因控制的同时,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父母的身高对儿女身高的影响也不好一概而论,更不能用简单的概率计算得出。
因为这样两个原因,如果你要得到几率是多少,首先你要知道,这对高个子夫妻它们的身高在人体身高分布这个连续变化的性状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其次还要知道他们本身身高受环境影响的成分有多大,再次还要知道他们的儿女的身高可能受环境影响的成分又有多大。最后,即便知道了这些信息还是不能作出准确的计算,因为对控制身高的一系列具体基因还不完全清楚,没办法轻松用遗传公式计算。
遗传只是一个因素,后天的营养摄入以及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尤其12岁到十八岁这个年龄段,不防试试一些食疗小偏方,也是很有效果的
我上学时有同学父亲甚至爷爷辈都是一米六几的身高(母亲也是一米五几)但他在初中时就已经长到了一七几………所以这个问题不需要太担心
网上有几个预测下一代成年身高的公式,你不仿做个参考:
第一个:
儿子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 女儿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 相对而言,以上公式较机械,只列了遗传因素,有过于绝对化之嫌。
第二个:
日本的遗传专家所用的公式还增加了一个变量:
男孩预测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
女孩预测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厘米)/2+
其中所加的" "部分就是由遗传以外的其他因素所决定。
第三个:
我国内有学者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再次修正相关公式,给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变量值:
男孩遗传靶身高预测:【父身高+(母身高+13)】÷2±7.5厘米
女孩遗传靶身高预测:【父身高+(母身高-13)】÷2±6.0厘米
遗传与变异,也适应人类繁殖。
遗传不是绝对的,也有可能发生变导,高个子夫妇生出矮子女。遗传是先天的,起主要作用,但后天成长条件也不可忽视。假如你若要将矮个子女变高,就必须抓住后天的营养,在孩子成长期,学习 育儿 知识,科学地合理地提供营养,孩子们一定会比父母长高长壮长结实。绝对不能相信单方,野方,拔苗助长。
其实,高矮都一样,强壮就行,成人就行。不要过于苛刻,追求完美。
能长高。()基因是一方面。不能代表或者否定身髙。童年时活泼。不要过分约束。(小孩心理因素。农村有句俗话:春树王,春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好解板,我长长来穿衣上。连续七遍一口气。只是传说,并无道理。这就说明人的生长。具备大量肺活量。气力。)22(2)小孩进入10岁一16岁之间。经常休育锻练。比如:抽抽筯,蹲蹲马步。跑步晨练。对于身高有较大影响。体会一点分享。本人讲的不对。望友友们批评指正。
50%遗传,50%后天,现在孩孑,不用担心长不高,不象以前自然灾害,定量供应,发育时期营养跟不上,就不太容易长,现代什么东西都买得到,只要有钱,不怕孩子没营养,而担心的是营养过剩,学习太累,睡觉时间不足,影响发育,生长,因此各类补剂,也要科学服用,缺什么补什么,不要盲目补!夫妻俩165Cm,孩子长到175左右不会有多大问题,到10岁以上时,每半年,到医院内分秘科听听医生对孩子长高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隔壁老王来帮忙
其实女的1米65不算矮,普遍来说,孩子高矮是母本为主的,按正常基因遗传,你生的男孩应该在1米75以上,但是夫妻高的虽然大多孩子高,但也有孩子矮的,我朋友1米75他老婆1米64,但他的男孩子只有1米62,我外父家的儿女相对较高,偏偏小姨比常人矮,这是遗传不到良好基因。
我外婆155,外公163,三个舅舅都175-180,我妈妈168。不是绝对的。
我163,老公163,儿子183
父母影响不大 除非你们是140以下侏儒那种。现在的人太高了随便长的,我那些180的同学 父母都是160多 170多的同学 父母150多 随缘生长,除了营养不充足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2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治疗贫血有哪些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