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尹国爱
尹喜画像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老子之大弟子:后遇老子,授其千古奇书《老子五千言》即今日之《道德经》。后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著有《关尹子》九篇,是《道德经》的传世之人,春秋末与老子并称为“道家”。(载《史记》等)。
天水市东伯阳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
据《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据《天水县志》等书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清水县陇东镇尹道寺村:又名丰台村)。”
《直隶秦州志》曰:“关尹,雍州邽邑,”“而邽”,为天水也,“关尹为邽邑邢马山之渭水北岸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渭水,又东径上邽城南……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邢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盖李取入西,往经所由,古山原畎谷,往往播甚名焉……渭水东入散关。”
“水出邢马山之伯阳谷”与“关尹雍州邽邑”即天水。
尹道寺殿前悬挂古联一副,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颂《道德》”,对尹喜给予了历史的精辟颂扬和评定。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尹喜是天水籍历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贤名士,闻名中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由他承传推广于世的。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政治、军事、史学等学术界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非常,尹喜的功德是无量的。
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虚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并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够治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此文其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入《百子全书》),发挥道德二经。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与尹喜同被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尊称为“古之博大真人。”《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鲁迅先生说过:“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与尹喜、庄子等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5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老子到庄子之关尹子——卷三5
下一篇: 从老子到庄子之关尹子——卷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