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子盛
导言:修道就如同在大江大河中游泳,只有顺应水势才能游得好。
【经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上德之人,不执着于德本身,因而做到了真正有德。下德之人,执着于德本身,生怕失去了德,结果反而没有德了。上德之人坚持以无为的不干预民众自由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而且没有主观的倾向性。下德之人虽然也以无为的不干预民众自由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但是有了主观的倾向性。上仁之人以有为的干预民众自由的方式治理国家,但是仍能做到不偏不倚,没有主观的倾向性。上义之人虽然也以有为的干预民众自由的方式治理国家,但已经无法做到不偏不倚,有了主观的倾向性。上礼之人进一步使用有为的干预民众自由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可是人民已经不响应他了,于是他只好用武力强迫的方式压制人民服从。所以说在政治领域,失去了以道治国就来搞以德治国,失去了以德治国就来搞以仁治国,失去了以仁治国就来搞以义治国,失去了以义治国就来搞以礼治国。以礼治国仰仗的是武力强迫,国家的公信力和人民的拥护严重不足,动乱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主张以礼治国的人看起来聪明,实际上愚蠢。所以真正的政治家搞政治,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不要失信于天下;要办实事,不要耍花招。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道治国反对以礼治国。
境界决定高度
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德经》下篇的部分了。老子的思想给人的感觉就是出人意表,常常发出不同凡俗之论,但是仔细想来确实是符合真理,切中要害的。在《道经》里老子一开篇就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之论。在《德经》里老子一开篇又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之论。上德为什么不德呢?不德又是怎样做到有德的呢?下德又是怎样不失德,却反而无德的呢?
老子的这段论述让我想起了慧能和神秀的故事。据《六祖法宝坛经》所记:唐朝时禅宗五祖弘忍为了寻找衣钵传人,于是便将徒弟找来,要他们各自写一首偈子,以表明心性,谈谈自己参禅悟道的体会。上首大弟子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是弘忍对此偈并不满意,认为“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凡,万法无滞,一其勿一其,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不过弘忍在公开场合则对众人说:“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有趣的是弘忍还有一位小徒弟,名叫慧能,此人来自当时地处边远的岭南的地区,语音不正,不会说普通话,被人称做“獦獠”,这当然是一种轻蔑性的称呼。由于慧能还不识字,于是被安排在碓坊舂米干杂役。一日有个儿童从慧能工作的碓坊经过,边走边念神秀作的偈子,惠能听了,便知道此偈未见本性,于是便问儿童:“你诵读的是谁的偈子呢?”儿童说:“你这个獦獠还不知道啊?现在弘忍大师为了寻找衣钵传人,正在命弟子作偈子,谈心得呢。这首偈子是大弟子神秀上师作的。”于是,慧能也作了一首偈子,由于慧能不识字,便请人带为书写,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听了,无不惊讶。次日晚上,弘忍大师召见了慧能,为其宣说金刚经,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悟了,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大师知道慧能开悟了,就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就成了中国非常著名的禅宗六祖。
我们读此则故事,就可知道慧能和神秀的差别在哪里。慧能就是老子说的上德之人,神秀则为下德之人。神秀修道为尘识所困,于是每日做打扫的工作。这个打扫的工作又岂是一日两日做得完的。因为尘自心中起,扫去旧尘,又添新尘。就象南唐李煜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此“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或许十年,或许万年,终究还在尘埃中,不能见道。
而慧能则不同,能够明了到本性自足清净的道理,故而能够当下证道。其实释迦牟尼在《佛遗教经 (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中就开示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苦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欲从尘埃中出来,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本性自觉。觉即为清净,觉即可证道。老子的徒弟关尹子说:“若以言行学识求道,互相展转,无有得时。知言如泉鸣,知行如禽飞,知学如撷影,知识如计梦,一息不存,道将来契。”又说:“习射习御习琴习奕,终无一事可以一息得者,惟道无形无方,故可得之于一息。”所说也是从心上顿悟成道的意思。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生之,德蓄之”。德的功用就在于见道、证道。上德之人,眼中所见无非是道,所以看似无拘无束,而实际上从不偏离道。下德之人,还远未见道,虽然看似中规中矩,十分谨慎保守,其实却偏离了道。
再打一个比方,所谓下德,就象是免疫力缺失的人,虽然生活在极其清洁的环境中,但是仍然难免不被病菌感染。所谓上德,就象是免疫力健全的人,虽然生活在寻常的环境里,也无疾病之优。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对礼和前识者的批判
老子在这一章对礼和前识者展开了批判,认为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是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为什么要批判礼和前识者呢?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史实。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後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我们知道刘邦是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刘邦之所以能革命成功,靠的也是平民的力量,而且刘邦在革秦建汉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原则那就是要“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意思就是要完全废除秦的苛仪暴政,与民约法三章,让人民过自由的生活,这是刘邦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当然刘邦在做了皇帝之后,内心的骄傲与自命不凡肯定是存在的。这时恰好就跑出了个叫做叔孙通的人物,他给刘邦发明了一套分别贵贱、约束臣下的礼法。这套礼法的发明正中刘邦下怀,让刘邦大感兴奋,颇觉做皇帝的尊容与快乐。并且种下了一个大祸根,那就是让皇帝合理合法地拥有不受约束无限膨胀的权力和私欲。
礼法和宪法是不同的。礼法的功能是约束人民,剥夺人民的权力,放纵君主的权力。宪法本义上的功能是保障人民的权力,限制君主的权力。
叔孙通就是老子所说的前识者。所谓前识者就是一种谋取私利的政治投机者。在君主时代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前识者。前识者的主要作用是同君主做交易:前识者创造礼法为皇帝独揽大权、为所欲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设计,而皇帝则给予前识者一定的奖赏。如此一来的结果就是民权尽丧,皇帝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昏庸、腐朽、堕落、残暴和愚蠢,最终国家倾覆,人民涂炭、文明倒退。这是一种不断循环演绎的历史悲剧。
老子是一位坚持真理、不谋私利、胸怀坦荡的思想家。在这一章里他以敏锐的思想对前识者和礼进行了客观公正、同时也是深及其本质的批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0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精品铜杂直播间,12月31日不见不散
下一篇: 从老子到庄子之关尹子——卷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