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堂宗旨

谁是中国第一哲学家的学术之辩,为何会引发百年的老子年代之争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谁是中国第一哲学家的学术之辩,为何会引发百年的老子年代之争

胡适一把火点燃了世纪之辩

断断续续看了罗根泽先生《古史辨》的长篇大论,茫然不知所云。这是一场发端于清代,鼎盛于民国初年,持续百年的学术之争,胡适一把火引爆争论,争论的焦点从考据战,到信仰战,波及整个学术界。

导火线源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开篇就惊世骇俗,截断众流,置宋明理学以来确定的“儒家道统”于不顾,径直走出三坟五典,先老子再孔子,开启中国哲学史序幕。

顾颉刚说:如此离经背道的言论“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因为在胡适之前,常规的哲学讲义都是沿着儒家道统,上必炎黄尧舜文武周公,下必孔孟之道。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汉武帝时期被作为“独尊”之术(至少理论上如此)后,朱熹之后的元明清又将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和标准答案(朱熹《四书集注》),因此元明清以来,儒家道统思想稳固在学术思想的统治地位。

伴随着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兴起,慢慢刮起一股疑古风潮,由于疑古对象不同,疑古派内部开始分裂,争论的焦点是孔子之前是否有个老子?《老子》到底成书于何时?

这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话题,引得整个学界的广泛参与,除了哲学思想界,史学、文学、文字学等界的学者们也热情投身其中,其间发表或整理前人观点发表在各类学术杂志上的文章,不计其数,《古史辨》一一列出,堪称鸿篇巨制,光是1922年——1925年的考证文章,就有二三十万字。

在参与者中,仅大师级的学者,从两宋的陈师道、叶适,到民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顾颉刚、冯友兰、唐兰、钱穆、鲁迅、郭沫若、张岱年、罗根泽、高亨等等,阵容之庞大豪华,考据之广泛“精微”,可谓洋洋大观,涵盖万端,把“孔老之辩”这一文化公案推向高潮。

在这场空前的老孔之辩中,老子的年代从春秋降到战国,从荀孟之间降到秦汉之间。

这一场发端于清末的学术辩论,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并且至今余绪尚存,影响深远。

经不起检验的“考据”

由于当时资料匮乏,检索不便,学者们只能从思想线索、时代术语、著作体裁、文字修辞等方面进行考证。现在看来,即便当年最有力的考据,绝大多数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甚至很多“考据”存在着简单的逻辑错误或常识错误,可惜了那么庞大的阵容和巨量的篇幅。

说他们错在逻辑推导和基本常识,不是我们比那些大师们高明,而是今天的我们拥有他们不具备的大信息量检索手段。比如顾颉刚给钱玄同的信中说:“老子是经体,战国前期,不会有此类著作。老子痛恨圣智,实在因为战国后期,社会上受游士的损害重极了,才有这种呼声。在春秋末年及战国初期,也是不会有的。”

这种逻辑是建立在孔子只有问答体,大量的经文体出现在战国末期这样的认知观基础上的。老子是经文体,故老子只能是战国末期人。

还有一些今天看来都站不住脚的“考据”,比如梁启超说“老子的八代孙,与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是第一件可疑。”

梁启超先生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同时代的先祖,他们的后代,别说8代孙跟13世孙同处于一个时代,7代甚至6代都有可能跟13代的后人同处于一个时代。比如孔子是他父亲70岁时出生的,这时候孔子的大姐的长孙都已经结婚生子了,等到孔鲤降生时,他大姐的四世孙都出生了。

如果孔子妻妾成群,孩子一大堆,等到他大姐有了13世孙时,孔子最小的玄孙子可能还没结婚生子。因此孔子的8世孙跟他大姐的13世孙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很正常的。

要论考据学,胡适是冯友兰、钱穆等人的前辈,他的名言“大胆地假设, 小心地求证”, 就是他考据学的基本治学方法。

胡适与钱穆

而反对老子跟孔子同时代的学者们所提出的证据,在胡适看来,都是缺乏科学考据思维的先入为主。比如反对者认为:孔孟先提出“仁义”“尚贤”的概念,然后才可能有否定“仁义”“尚贤” 的反方,因为先有正面提出者,才会有支持者或反对者。

冯友兰就认为先有了惠施、公孙龙的“名实”之辩,才有了老子的“无名”“有名”之说;同样的,必先有浅易的,后有深奥的,钱穆先生就说老子深奥,孔子浅易,故老子应在孔子之后。

这样的观点至今还为一些学者所坚持,比如易中天教授就说《道德经》第38章是老子的批儒总宣言,由此推断出老子这本书一定是在孔子之后才出现的,因为批判者一定是在被批判者之后,是先有被批判者,后有批判者。

这是什么逻辑呢?不同的观点就不能同时出现吗?苏秦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不是同时的吗?而且同出于鬼谷子。何况,“仁”“义”的概念并非孔子首倡,姜子牙、齐桓公、管仲早在孔子之前,就提出““举贤而尚功”,《尚书·商书》中就有“怀于有仁”,《周书·泰誓》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易》有“君子体仁”“仁以行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

疑古者常用的“考据”方法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以历史上的大儒的某一句话为证,来伸张观点,肯定老子先出,是“不可信”“不可能”的,而无实在的“证据”,也不管那些“古人云”是什么情况下说的,是否有道理。

比如,郭沫若说《关尹子》是后人伪作,《汉书》著录的《关尹子》不仅不可信,而且早就失传。于是就有学者把郭沫若这一说法当做证据,罗列起来。冯友兰就说,一个人这么说,不足为据,要是三人之言,“合而观之”,就足以为证。胡适回应说:若所有证据分而观之不可信,那么“合而观之”仍然是不可信的。

“偏执信仰”下的考据,经不起时间检验

事实证明,胡适先生对这场大辩论的评价是符合事实的:“四十年来……我到今天,还没有看到这班怀疑的学人提出什么可以叫我心服的证据。所以我到今天还不感觉我应该把老子这个人或《老子》这部书移挪到战国后期去。”

“有一天,我忽然大觉大悟了!我忽然明白:老子年代的问题原来不是一个考据方法的问题,原来只是一个宗教信仰的问题!像冯友兰先生一类的学者,他们诚心相信,中国哲学史当然要认孔子是开山老祖,当然要认孔子是“万世师表”。在这个诚心的宗教信仰里,孔子之前当然不应该有个老子。在这个诚心的信仰里,当然不能承认有一个跟着老聃学礼助葬的孔子。”

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和推论,光是一个战国楚墓出土的简本《老子》就把老子的年代上推到春秋末期战国早期。

比《论语》体量大得多,更具史料价值的《孔子家语》中就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但一直被怀疑是魏国王肃“伪作”,到了宋代而被明确挂上了“伪书”的标签。

但河北定县八角廊竹简《儒家者言》,上博藏简《民之父母》,以及安徽阜阳双古堆相应简牍的出土,证明了《孔子家语》确系先秦之作,而非三国魏肃“伪作”。

如果没有出土文物,这样的争论恐怕还会出现的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0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