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堂宗旨

《大明仙道传奇》46:刘伯温在终南山,遇到的仙翁究竟是何人?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大明仙道传奇》46:刘伯温在终南山,遇到的仙翁究竟是何人?

书接上回(张三丰飞升,沈万三成仙,师徒二人一神一仙,终证正果。)

话说刘伯温在宝鸡金台观,遇到前来求救的沈万三,授他三个锦囊妙计。

沈万三依计而行,历时二十二载,终得善缘,得道成仙,那已是刘伯温去世十八年后的事了。

洪武五年七月,刘伯温带儿子刘璟及两少侠赵骐,赵骥,一行辞别金台观,向长安的终南山走来。

问道终南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古城长安之南,“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道教之祖庭,仙佛之名山。

终南山位置图

“终南山古楼观”,迄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始建于西周,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后兵毁于金,又复兴于元,渐衰于明清。

相传西周时的大散关令尹喜,在终南山麓,结茅为楼,夜观天象。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真人、文始先生、关尹。先秦天下十大豪族之一,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甘肃天水人。

他自幼博览古籍,精通历法,上知天文,下察地理,能占星望气,能推知前古,能预测未来。

庄子·天下》将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尹喜真人

一日,尹喜夜观天象,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于是向朝廷请求,出为函谷关令。

果遇老子骑青牛出关而来。

尹喜拜谒老子

同朝为官,尹喜知老子为周王室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馆长),将要归隐。知老子为潜龙,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若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

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百里,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

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终南山草楼,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

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渡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甘肃天水)。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

老子日夜著书立说,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听,两人切磋。

老子

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五千言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约百年后相会西蜀青羊肆。

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道家所崇拜。

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老子越秦岭,经汉中,走剑门,西游至西川青城山。后隐居崆峒山(后人误传为昆仑山),开山授徒,将火丹治法传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传亲授:王方平、尹喜、徐甲。

第二代王君(王方平),王君授三十人。唯三人系代传:茅蒙、孙盈、章震。

第三代章震,震授十七人。唯二人系代传:若士、李夫人名仙。

第四代若士,士授五十二人。唯三人系代传:李元君、白石先生、李常存。

第五代李元君,元君授七十二人。唯二人系代传:王子乔、许述成。

第六代诸仙别传分散,传承失系绝代,杂承冒名,各具其说。

时逢秦末,天下大乱,老君念于志学之子,令徒鬼谷子下平盖山。

授张陵为云台治,火芝火仙之经、祝由变化之术、长生不死之药、登升云天之道。

张陵(又尊张道陵)在汉中设五斗米教,大显其义,传教天下,道教方兴。(详见前文《奇道刘神仙》系列之15篇,可关注查阅)

张天师

楼观台的名胜古迹有老子说经台、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老子墓及宗圣宫、玉真观、玉华观等遗址。

  楼观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誉,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周至县境内,东距长安百四十里。

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道观众多,寺庙颇胜。

天下名山僧占多,唐武宗灭佛后,寺佛烧毁,道教又兴起,构成了闻名遐迩“古、秀、幽、奇”的道佛圣地风景特色。

  当年老子与尹喜终南结草楼观,马放南山,老牛坡上放牛,不老松下讲道。

发现终南捷径后,清凉山讲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天下第一福地。

终南天瑞

对终南山的描写,我推徐霞客为第一,后代无出其右,特辑录如下:

长安南缘有山,绵延千里,横断三秦,曰秦岭,秦岭之巅者,终南也。

少闻终南乃仙居之地,飘渺终日,紫气常年,是为道教名山也。

尤冬者,走兽尽藏,百鸟皆蔽,千里雪飘,万里一色。

置其颠,手触天阙,语惊九霄,觅径而上,或三五一道观,或一步一仙踪。

余幼好寻仙,誓笃怪诞之说矣,尤其名山胜景为我必叩,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终南尤具色彩。

今无雨雪,天干气爽,是为登高逢时。

徇迹而上,山路崎岖,或杂草丛生,或荆棘横陈,偶见耕火袅袅,有佝偻者拄杖相望,不知所云,或有山狗撵至,与我狂吠几声,夺道而去。

登得高处,林渐密而不得径,此时驻足回望,四下尽收眼底,实心旷神怡。枯草虚掩处,竟是立壁千丈,胆犹颤矣。

再行处,闻鸟鸣此起彼伏,惊林之谧而群鸟飞。

至山顶处,豁然开朗,俯见山谷。环群山连绵,仙雾浩渺,山尽而日挂于峦。

继行之,越发开阔,上有立璧千仞,下有一涧幽溪,溪水潺潺而无鱼,仞壁峭峭而无木。

嚎之,回声经久不绝,徇溪而上。有怪潭,水幽深而难测,触之渗骨。

四环藤木盖掩,顿生恐惧,潭侧有瀑,仰而瀑源处现巨石,有数丈,观之霞光万道,未知何家仙人坐化于此。

终南仙境

终南寻仙

刘伯温他们一行,且沿秦岭七十二峪中的天子峪,盘沿而上,拜谒华严祖庭至相寺。

七月底,关中虽是暑热天气,但峪中刚下了几场雨,云蒸霞蔚,空气格外清新。

刘伯温心情愉悦,一路边走边观仙景。他有意考考儿子刘璟,说道:

“名山修道,终南为冠。自古终南就是虚怀高士,修道隐士的圣地。当年姜子牙曾在终南隐居修炼,80岁渭水垂钓,才随周王出山建立功业。

唐代王维,人称诗佛,更是半隐半仕,诗情画意,潇洒无比。他有一首写终南的诗,你能背否?”

刘璟:“记得一一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远望终南峰峦,云遮雾罩,翠绿奇幻,白云深处,正是大师仙道的修行之处。

刘伯温又问:“唐时太上隐者有首《答人》诗,能记否?”

刘璟: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刘伯温点点头:“这首比较冷僻,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谓妇孺皆知,人人可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他们登高望远,身处云雾处,看着飘渺奇幻的云雾,在山间缭绕,总想着深山老林云雾处,一定有隐人高士,神人仙侣,只是不知在何处。

山风吹过,云雾缭绕,虚无缥缈,仙气飘飘,是高士的静居。

松涛阵阵,溪水潺潺,绿野仙踪,云雾之中,是隐者的仙乡。

终南山的遇仙传说,几千年一直在流传。

以前终南山下,有一户李姓的农家。有个男孩叫李孝玉,不但聪明,而且孝顺。

可惜山中穷苦,家中无钱供他念书,七岁的孝玉只能每天到山上放羊。

这终南山又叫太乙山,是太乙真人的道场。山里人就流传着一首民谣:太乙山,遍地宝,有病不用瞧,上山扯把草。

孝玉上山放羊的时候,父亲在山上采药。久而久之,孝玉也识得些草药,也会背着药蒌,采些草药,换点钱补贴家用。

终南山中,有豺狼虎豹,凶禽猛兽,毒蛇怪虫,可是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们。

一日,孝玉的父亲病了,母亲不放心他一个人上山放羊,但孝玉说采些草药给父亲治病,无奈,只好让他去了。

孝玉将羊放在山坡吃草,自己一边寻找草药。只顾低头找药,却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山谷。

孝玉四顾,四周石壁环立,没有路了,回望也无归路。山谷中间,有溪水潺潺,白鹤戏水,两岸花团锦簇,蜂飞蝶舞,异香朴鼻。

远处溪边却有一座道观,隐约在那林木之中,一片花草丛里。

孝玉很是奇怪:这里怎会有道观?沿溪边走到那道观前,想看个究竟,找人问下路。

观前的有棵苍柏,高耸云天,大树下,却见有几位白眉白须道士在下棋,似是在争论着什么。

见了孝玉,一位长髯老道呵呵笑道:“看看,我说有奇缘,这孩子不就来了?”

另几位老道却道:“来是来了,却不知他是否能胜任。”

那长髯老道拉着孝玉的手说:“孩子,我们在打赌,赌你今日会来到谷中。这谷中仙草无数,可如今不知被妖孽糟蹋了多少,偷采了多少。如今我们要去西天赴会,我们想找一位药童,在此守株浇灌,你可愿意?”

仙草?孝玉对药草很熟悉,仙草却不曾见过。能当个药童,自然愿意!

孝玉问:“要多久?”

那老道又道:“你须得在这谷中值守三月即可,你可做到?”

孝玉迟疑又为难地说:“可我父母亲怎么办?父亲还在生病,母亲一人如何是好?我得先去告诉他们!”

老道说:“好孩子,我让鹤童去给你父亲送去仙丹了。”

不一会儿,一只仙鹤从云中飞下,落地变成了一个可爱的仙童,回道:“仙翁,仙丹己送到,他的父母已经服下了仙丹,十分高兴。”

那老道对孝玉说:“怎么样,孩子?你父母已同意,他们以后也不会生病了。”

孝玉十分高兴:“谢谢仙翁,我愿意。”

于是,孝玉遵守诺言,果然在谷中一呆就是三个月。夏去秋来,他每日挑溪水浇花,和鹤童一起采花摘果,蒸晒收藏。

鹤童也教他识得了许多仙草,不知不觉中他已长成俊俏的少年。

三个月到了,那几位老道再次飞临,看孝玉采积了许多仙草,十分高兴,给孝玉吃下一颗仙丹,让鹤童送他回家去了。

孝玉回到家,村中己无认识的人,在鹤童的引领下,找到在后山石洞中住居的父母。

父母却容颜变化不大,比以前更年轻精神些,一问,竟已过去三百年。

他的父母说起当年服下仙丹的经过,三人都知道这是遇到了神仙,那个山谷里的孝玉种植采积蒸晒的花花草草,都是神仙用以炼丹的仙药。

华严祖庭至相寺

刘伯温一行来到至相寺下,远远就望见那绿茵如盖的“唐槐”(毁于文革)。至相寺又名国清寺,隋文帝开皇初年,由静渊禅师始建,在终南山天子峪内。

他兴趣盎然地说:“王维虽是诗佛,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但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曾做过安禄山的伪职,为人诟病,屡遭打压。

四十岁却学道了,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在终南结庐,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有道《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刘璟和赵骥他们更是兴高采烈,此时已是午后未时,山中凉爽怡人,山涧溪流淙淙,林间鸟鸣静幽。

转过一个山路的山嘴,众人坐在山石山歇息,坐看云起。前面是一片翠绿如云的竹林,和江南的高耸入云的毛竹林不同,这是矮小的箭竹。

终南野熊猫

“阿大,你看那是什么?”刘璟惊奇地问。

“呵呵,那毛绒绒,圆滚滚的小家伙,是只熊呢!秦人叫它猫熊。小家伙以竹为食,可爱的很呢。”刘伯温笑道。

忽然,竹林深处传来一阵琴声。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忽远忽近,飘飘忽忽。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似山风过岗,松涛阵阵; 风过林梢,树叶沙沙; 惊涛拍岸,水声哗哗。

俄而,又似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泉水叮咚,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令人无限神往。

忽然,琴声嘎然而止。

又一会,一声清啸,从林中响起,呜~喔~~~

似猿鸣,似狼嚎,又似虎啸。啸声在山谷中回荡,绵绵不绝,响彻云霄。

又一声高吭的诵吟声,在山谷中回荡:

有朋自远方来来来来…

不亦乐乎乎乎乎…

刘伯温知是有隐士高人,知自己到来,给自己传声问讯。

他让刘璟取出自己的湖州竹笛,横笛唇间,弹指点按,一阵清脆嘹亮的鸟啼,滴溜珠圆,从指间飞出。一会似百鸟朝凤,莺啼燕语,一会似凤鸣梧桐,凰唳九霄,热闹非凡。

那位林中问讯的隐士高人究竟是谁?请看下集。

欢迎关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8/3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