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上古先民与现代人同一的底层信仰
在上古时期,圣王们有祭拜天地的习惯,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在祭拜土地的时候,有特定的“洁净土地”咒语,部分这些咒语演变为祝由科及法术的咒语,今天还可以看到的道家文始派“净土地神咒”(他派又名“安土地神咒”)曰:“谷神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祗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依稀描绘出上古先王“洁净土地”的仪轨。世界上最早在文化上出现“净土”一词,就是“净土地神咒”。
生命在存活过程中的苦痛、压迫及对死亡的恐惧,又让先民不由自主地向往一个美好的超离于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疾病,没有饥饿,没有不平等的压迫,没有衰老,没有死亡,没有价值观冲突,甚至没有地心引力束缚......
《列子》里面描述的“无师长”、“无嗜欲”、“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的华胥国;还有“台观皆金玉”、人民“不老不死”,出行皆“飞相往来”的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包括西方文化里面的伊甸园,那里满地金子、珍珠、红玛瑙,食物极大丰富,树木悦人眼目,生命并无二元对立的善恶分别,并以阴阳和谐的“亚当”、“夏娃”形态存在,享有无忧无虑的至乐;伊斯兰教则用“天园”来表达对净土的向往,天园“河水穿流其下”,“既不见烈日也不见严寒”,那里有“芳香的奶河”和“纯洁的蜜泉”,并有“仰手可摘的各种鲜果”,住在天园里的人“佩带珍珠宝剑”、“身穿细软绸缎”,吃着“精选的水果和禽肉”,“进天园者,只享福,而不受罪,永生而不死,年青而不老”;至于儒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乃至无有“盗窃乱贼”的大同社会,还有老子的“小国寡民”,其指向则是可以在人间实现的现实版本净土......
如此种种,无非反映人类心底深处对生命安乐长存的美好渴望,这种渴望超越种族与时代,是生命普遍的心理底层结构。
在华夏大地,这种心理沉淀的延续,催生出道教之仙境信仰,当此信仰与祝由术的余绪相结合,最早的道教净土法脉就得以成型,代表作有《太上洞玄灵宝净土生神经》、《道教义枢·净土义》、《太玄真一本际经·净土品》等等经典。
这些信仰及修法在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大多执著虚拟的偶像崇拜,对虚幻的净土仙境未曾探究其本源,更谈不上彻底破象;其信仰者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不得不被“象”牵引,先回后堕,很难兼容身心健康、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者三大证量;此等净土法门对生命的关怀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还是比较低级,故为净土里面的小成法。
净土是对美好的向往——真正的净土要么是灵魂的净土,要么是人类创造真实的人间净土。至道修炼是前人生命探索形成的完备方法,大道家园传统文化学校公开传授至道修炼三大功法,让你彻悟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7/612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传统国学与教育
下一篇: 西方极乐在至道修炼看来就是有象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