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古人为什么要观天象

大道家园 2023-10-13 17:21:45

古代人观察天象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自然灾害、战争胜负、政治变迁等重大事件,以及预测吉凶祸福。他们认为,天文现象和地球上的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和影响,因此,定期观察和记录天象成为了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图片2.png

古代的天文观测主要是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辰、彗星等天体的运动轨迹、亮度、形状等特征,以及日、月、星辰相对于地平线的位置变化,来推断天气、气候、年成、吉凶等。在古代,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天文学家们依靠肉眼观测,记录下天文现象的变化,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古人观“天象”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预测未来。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发现,天文现象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日蚀、月蚀、彗星等都被认为是上天的警告或预兆。因此,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和研究,古人试图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为人们的生活和决策提供指导。此外,古人还通过观察天象来研究历法,制定合适的农耕时间、节气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古代的观象授时:观天象、气象、物象

几千年来,水手、渔民、农民和猎人看云、看风、看天象、看物象来预测天气,探索作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成了一套民间技艺。

古代人观天象,测风云。前者是肉眼和简单仪器能够观测到的天空状况,不但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还记录了各种过去和当前发生的自然现象,并把总结的经验与当前观测结合起来,做出天气预报。

所谓观象授时,观象主要是观天象,还要观气象、物象。天象,即日月星辰的运行;物象,即动植物顺应节气而有一定的表象,如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鸿雁来”、“桃始华”;气象,指风雨雷电、“凉风至”、“雷发声”之类的。

图片3.png

物象:物候民谚预测天气

古籍记载有很多与农事有关的天时。其实,古人的“天时”是指一年四季包括风雨雷电等直接关系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韩非子》云:“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农书》:“力不失时,则食不困。......故知时谓上,知土次之。”

这些典籍中的“天时”,指的是关系农事成败的气候。气候的变动,与时令的推移有关,也直接与天象关联着。


古人结合二十四节气,再根据天气变化的一些经验,总结出来一定的天气变化规律。比如:“疙瘩云,晒死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对一年的气象作出了十分精确、完整、系统、实用的划分,在世界气象史和天文史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在《诗经·幽风·七月》中记有一年各月的物候现象,这是有关天气谚语的最早记载。汉代崔寔《四民月令》就是汉代以前关于气象、物象资料的总结。

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汜胜之书》用物候作为耕耘播种的指标,如说:“杏花开始盛开时,就耕轻土、弱土。看见杏花落的时候再耕种。”对于种冬小麦,书中说:“夏至后七十天就可以种冬麦,如种得太早,会遇到虫害,而且会在冬季寒冷以前就拔节;种得太晚,会穗子小耳籽粒少。”对于种大豆,书中说:“三月榆树结荚的时候,遇到雨可以在高田上种大豆。”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总结的物候知识,比《汜胜之书》更为丰富,而且更有系统地把物候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如卷一谈种谷子时说道:

“二月上旬,杨树出叶生花的时候下种,是最好的时令;三月上旬到清明节,桃花刚开,是中等时令;四月上旬赶上枣树出叶,桑树落花,是最迟时令了。”并指出:“顺随天时,估量地利,可以少用些人力,多得到些成果。要是只凭主观,违反自然法则,便会白费劳力,没有收获。”

古人还由节气现象引申出了气象预报功能。元旦(今改称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因此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如果有雨水的话,便预告着接下来一年的农业气象。

除了节气谚语来预报气象,植物的异常也是可以预报气象的哦。

比如麦子:麦子如果长得太高,就会有大暴雨。有谚语云:“麦过人,不入口”(意思是麦子长得过高,容易倒伏,收成反而不好。)

北宋庄绰著《鸡肋编》中提到:“靖康元年,麦多高于人者,既熟,大雨,所损十八”。

大意是:在靖康元年,麦子长得高于成人,在成熟的时候就会有大暴雨,从而导致收成不好。

《四時纂要》里【占雨】写道:“正月朔雨,春旱,人食一升;二日雨,人食二升;三日雨,人食三升;四日雨,人食四升;五日雨,主大熟。五日内雾,谷伤民饥;元日雾,岁必饥”

大意是:大年初一降雨的话,后面下雨量就会减少,导致春季干旱。如果初二降雨,气象就正常。初三至初五降雨,预兆着农业会丰收。如果初一至初五有雾的话,就可能会出现自然灾害。当然啦,还有就是民间流传的关于气象预报的谚语。像我就听我妈妈常说一句:正月动雷,雷盖雪。二月动雷,下雨不肯歇。三月动雷,晒了麦子瘪。

宋代《岁时广记》“占气候”引《四时纂要》云:

“立春日,鸡鸣丑时,艮上有黄气出,乃艮气也。宜大豆,艮气不至,万物不成。应在冲,冲乃七月也。”又“占人食”引《四时纂要》云:“以冬至日数至正月上午日,满五十日,人食长一日,即除一月,食少一日,即少一月食也。”

清代大型类书《广群芳谱·别录·占候》“家塾事亲”条记载了一种占候方法:

“立冬日,先立一丈竿占影,得一尺大疫、大旱、大暑、大饥,二尺赤地千里,三尺大旱,四尺、五尺低田收,六尺高低田熟,七尺高田收,八尺涝,九尺大水,一丈水入城郭。朔日值立冬主灾异,值小雪有东风,春米贱,西风春米贵。其日用斗量米,若缀在斗,来春陡贵,甚验。”

该书引《四时纂要》云:“冬至日数至元旦,五十日者,民食足,若不满五十日者,最验,一日减一升,有余日益一升,最验。至前米价长,至后必贱,落则反贵。寒不降五月雷电。朔日值冬至,主年荒岁凶。古占书以朔日冬至为令辰。”

又引《历法》云:

“冬至日中竖八尺表,其晷如度者,其岁美、人和,不则岁恶、人惑,晷进则水,晷退则旱,进一尺则日食,退一尺则月食。暦家推朔旦,冬至夜半甲子谓之历元,最难得。”

江苏扬州瓜洲一带农谚说:“春甲子雨,蚕死麦烂根;夏甲子雨,乘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双耳;冬甲子雨,牛羊冻死。”

立春占候,民国时期,陕西临潼县民谚云:“立春日,早风成早禾,晚风成晚禾。前八日晴,诸事皆吉。得辛日,小麦成。”(《临潼县志》)

又陕西城固县人认为:“春日喜情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城固县志》)

重阳节:重阳刮东北风,则来年丰收;刮西北风,则来年歉收。重阳日晴,则一冬晴,雨则皆雨。

南方谚语说:“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重阳无雨一冬晴。”“不怕重阳雨,只怕重阳风。”

传统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的,都与农时紧密相连,反映季节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每到新年,老百姓都企盼“瑞雪兆丰年”。“干冬湿年,禾谷满田”,“上元无雨则春旱”,告诫人们及早做抗旱的准备。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则提醒人们播种季节的到来。“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是对一年气候和丰歉的总结。

立夏占候。

清乾隆年间,河北唐山永平府人看风占候捕鱼,“立夏日,入海捕鱼,视西南风则多获,东北风不利。”

云南宣威人旧时立夏占年俗,“宣威人民,每以立夏之阴晴,而占一年之丰歉。谚云:立夏不下,高田不坝。又云: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盖谓立夏无雨,将主干旱,秋收必需减色也。”

夏至占候。清同治年间,天津人以風占天气,“夏至日东风谓水征,曰初伏浇,末伏烧。”

小暑占候。清乾隆年间,上海奉贤县人认为:“小暑日雷,主雨多,谚云:小暑一声雷,翻转作黄霉。”

立秋占候。

清同治年间,天津人以雨占天气,“七月,以立秋日为涝之兆,不雨秋晴之兆。”

江苏吴中人认为:“立秋日雷鸣,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粃谷。又以稻秀时浓云大作,中有白虹横贯者,俗呼白鲎,亦主获秕谷,谓之天收。蔡云《吴歙》云:雨洒风飘日又晴,先秋十日借秋声。雪瓜火洒迎新爽,怕听天边玉虎鸣。”

冬至占候。

民国以前,陕西临潼人有“冬至向巴山看雪,以占来岁丰歉。”(《西乡县志》)

湖北谚语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意为主旱。

北京怀柔县人说:“冬至量日影,以占丰凶;此日算九九,以占寒暖。”

明代《月令采奇·占候补遗》曰:

“占候补遗

每岁农人占。历有三满斗。此年大稔。

立春日辰占。先天与后天。何须问神仙。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豊年。丙丁多主旱。戊己损田园。庚辛人马动。壬癸水连天。 

己卯风占。春己卯。树头空。夏己卯。禾头空。秋己卯。水里空。冬己卯。阑里空。 

四立初。甲子雨占。春甲子雨。赤地千里。夏甲子雨。乘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两耳。冬甲子雨。雪飞千里。一云牛羊冻死。

壬子雨占。春雨人无食。夏雨马无食。秋雨牛无食。冬雨鸟无食。 

丙寅晴占。春丙晹晹。无水散秧。夏丙晹晹。干死禾娘。秋丙晹晹。干晒入仓。冬丙晹晹。无雪无霜。 

甲申雨。米暴贵。春雨谷不收。夏雨伤田禾。秋主六畜死。冬雨人病多。谚云。甲申犹自可。己酉愁杀人。更逢壬子雨。相牵作久阴。 

四时雨占 

春季丁卯雨。禾苗旱。夏中辛卯雨。禾枯死。秋季乙卯雨。禾损伤。冬遇癸卯雨。无收。藏。 

立冬荒熟占 

立冬属火来年旱。逢水来春水必多。遇金来夏豆麦好。遇木次夏水旱灾。值土来年五谷盛。处处田禾足豊盈。 

年岁雷占。

子日丑日雷。六畜灾瘴多。寅日鸣雷震。民安米粟高。巳日雷震动。田收虫蛇会。午日雷声响。一年遭旱多。未日雷电掣。民疾女沉痾。申雷春多旱。戌炮损田皋。酉亥风雷起。人民苦劳慒。”

动物的感觉系统相当敏锐,古人便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了。比如,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则都是下雨的前兆;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

鸡就是一个天气预报员,在农村很多老年人根据鸡的各种情况就能够判断当天的天气,从而对自己的行动做出合适的安排。那么农民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我们就来看一看。

1,鸡不上架,定有雨下

一般天一黑鸡就会回窝(上架)睡觉,假如看到鸡晚上一直在外面不回窝,那多半次日会下雨。这个判断依据还是非常准确的,不信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还有一个不同的说法是“鸡儿早进窝,天气非常好”。

2、半夜鸡闹,是有雨兆

一般来说,鸡睡觉非常老实,晚上也不会乱动,假如遇到晚上鸡由动静的话,那就很可能是快要下雨,这个时候就赶紧把家里的衣服收一收,把粮仓业盖好,别被雨淋到。

3、老母鸡打鸣有灾难、小母鸡唱歌要下蛋

一般情来说公鸡才打鸣,母鸡只有下蛋的时候才唱歌,要是突然听到老母鸡打鸣,那就意味着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肯定会有大难。村里的王大爷说,他小时候听有一次看到母鸡打鸣,然后村里就地震了。

《东山篇》:“天将阴雨,鹳鸣于至。”

天将阴雨的时候,穴居的动物会出现异动,所以蚂蚁爬出洞穴,鹳会食用蚂蚁,便会早蚁冢上鸣叫。

明代《五杂俎·天部一》云:

“关东,西风则晴,东风则雨。关西,西风则雨,东风则晴。此《续博物志》之言,不知信否。大抵东西必雨,此理之常。《诗》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东风也。东风主发生,故阴阳和而雨泽降。西风刚燥,自能致旱。若吾闽中,西风连日,必有大灾,亦以燥能召火也。

古语云:‘巢居知风,穴居知雨。’然鸠鸣鸢团,皆为雨候,则巢者亦知雨也。虎啸犭军见,皆为风征,则穴者亦知风也。至于飞蛾、蜻蜓、蝇蚁之属,皆能预知风雨,盖得气之先,不自知其所以然也。


天象:天文气象五行预测天气

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风、雨、雪、云、虹、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测天气信息。这说明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七略·术数略》,把阴阳家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暦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第一种是天文。《汉书·艺文志》中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这是指根据日月星辰等天象来预测吉凶祸福。

第二种是暦谱。《汉书·艺文志》中说:“暦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这是指制定历法,编好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第三种是五行。《汉书·艺文志》中说:“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这是指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来解释王朝的兴亡。

第四种是蓍龟。这是中国古代占卜用的两种主要方法。

前一种是巫史用蓍草的茎按一定的程序操作,得出一定的爻的组合,再查《易经》来判定吉凶。这种方法叫做“筮”。蓍是一种草,它排列的多种组合和《易经》上的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三百八十四爻是对应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在《易经》上找到不同的卦,再根据卦辞来预测吉凶。

后一种方法是管占卜的巫史在刮平的龟甲或兽骨上钻凿除一个圆形的小坑,然后用火烧灼它,使围绕着钻凿的地方现出裂纹,然后根据这些裂纹的不同形状来预测占卜的事情的吉凶。这种方法叫做“卜”。

第五种是杂占,指蓍龟以外的预测方法。

第六种是形法,包括看相术以及看风水的方术。

西汉开创京氏易学的京房在《易飞侯》中阐述:“凡候雨,有黑云如群羊,奔如飞鸟,五日必雨”。

李淳风的《乙巳占》中有:“风雨气见于日月之旁,三日内有大风”的说法。这种通过观测天气现象,积累数据,总结经验,进而预测天气的方法与现代气象学预测方法是一致的。

在《诗经》一些诗歌中还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天气预报经验。

如《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谷风就是东风,这里指出东风往往带来降水天气。

此外《小雅•谷风》还有“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句。注释中说:“颓,风之焚轮者也。焚轮,暴风从上下也。”同诗第三章,更说“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这种从上往下吹,并能使草木枯死的干热风,当时称为颓风或焚轮风,现代叫做焚风。这是世界上有关焚风的最早记载。

元代末年娄元礼编撰《田家五行》记载了农谚140条,不少是天象结合气象、物象的内容。

例如:

月晕主风,日晕主雨。一个星,保夜晴。星光闪烁不定,主有风。夏夜见星密,主热。东风急备蓑笠,风急雲起,愈急必雨。鸦浴风,鹊浴雨,八哥儿洗浴断风雨。獭窟近水,主旱;登岸,主水。

中国青海湟中一带有一种特别的时间制度,叫做“星星管夜”,选取了民间称为“参星”“对儿星”“七星”作为参照,通过观察这些星星的位置可以提示夜晚的时刻。

“参星”在民间称为“冷星”,管冬三月;“对儿星”管两个月,“七星”管七个月。“参星”和“对儿星”夕升朝落,可据星星的位置参定时间。

北斗七星则以勺柄转动指示夜晚时间,天黑之时勺柄指向北方,转向西方时为午夜,转向南方时天亮。

《鄘风•蝃蝀(di dong)篇》:“朝隮(ji,虹)于西,崇朝其雨。”


早上西边如果下雨,并出现彩虹,那么就可以预测本地也将会下雨。因为中国境内天气系统多由西向东移动,所以西方的雨将向东移动,可以预测本地也将下雨。这是通过虹的出现预测晴雨。

古代诗人都知道云中含水的常识——“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同时也清楚云雨转换之道理——“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古代的天文观测不仅需要观测技能,还需要深厚的天文学知识和数学功底。古代天文学家们在观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天文学理论和方法,如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印度的“四象限”理论等。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道学在始创阶段,观察天象之运行,是积累知识和启发悟性的有效手段,伏羲创制八卦的一个手段,就是“仰则观象于天”。在《黄帝阴符经》里面,明确提出“观天之道”的说法,以至于后世的道家高人,往往都是精通“天文地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27/611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