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华服国风

【非遗中国】非遗文化存活有“秘诀”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水彩陶、黑铜银、剑川木雕、彝绣...非物质产品为2017云南文博会奠定了文化基调。


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本民族特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本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活的”表现。如何让它不脱离生活,让它“活下去”?通过ICIF,记者在非遗传承人身上发现了一些生存“秘密”。


提高非遗产品的经济效益


有很多方面,有些已经产业化了,比如传统手工艺。


尖子陶的名声享誉海内外,制作工艺也被写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是这一技艺的传承者。他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他告诉记者,在被生活所迫的时候,他想到了制陶谋生。“社会在推动我们前进。程琳紫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自2009年在红河州建水县成立以来,营业额一直在增加。”程说,“只要你赚钱,你就能吸引年轻人来读书。现在市场还是比较好的,很多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以前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现在觉得这门手艺更完美了。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勐海县勐罕曼昭傣族传统手工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汉南说:“赵萌村全村都造纸,因为造纸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很高,村里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出去,在家造纸。他们很少学习傣族传统手工造纸。傣族手工造纸因为有经济收入,所以能流传八百多年,大家都愿意学。”


勐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产办主任黄芷君认为,要让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最重要的是保障传承人的生活,生活的保障有利于更好的传承。传承人坚持这项技艺,一部分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果这项技能能带来财富,自然会吸引更多人学习,传承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有突破传承瓶颈的继承者


“百年名,祖传技艺”往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诩词,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广告词。时至今日,家族传承仍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制约非遗传承发展的瓶颈。


“男不传女”、“长门不传侧门”、“内不传外”也是时代的结果。然而,这种一代一代的单传,逐渐造成了今天“人绝技”的危机。


如何突破瓶颈,避开“人的绝活”?


临沂市委文产办主任张云祥认为,家族传承也有其优势。可以保持祖传技艺纯正、正宗、地道,不变异、不变质、不变味,但有风险。所以要想办法鼓励这些传承人带徒弟,最大限度的传承这项技艺。


“我自己带徒弟,只要他们想学,我就教他们。这门手艺可以说是独家的,但如果列入非物质遗产,那就是全社会的。每个人都会变老,但这种手艺是无法传承下去的,”丽江永胜珐琅银器传承人谭志平说。近年来,他通过展览、讲座、公司、网店等多种形式,全力推动永盛珐琅银器“走出去”。


交流合作注入“新血液”


遗产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深受群众喜爱,温暖了几代人的记忆。然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


“用古人的规矩,开自己的面子”。“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坚固保存,而是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发展。创新需要更多的参观,更多的交流和学习,不断注入‘新血液’是留下直播的最好方式。”普洱文化生产办公室主任石文燕说。


文山州广南县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凤仙,从事民族刺绣。她说,“我很珍惜每一次展览或培训的机会,我可以向省内外的同行学习。楚雄的民族刺绣做得很好。我们经常交流,在交流中会有新的想法。然后我们做的产品更加精细化,品类也逐渐增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要让非物质遗产活下去,除了加强交流学习,不断增添新元素,人才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要与时俱进,体现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价值,让传统工艺回归生活,融入现代社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5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