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宽袖裙,蓝色的衬衫,白色的外套……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大街小巷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古装在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服装之美不仅满足生活需要,带来视觉享受,而且呈现出一段时期的民俗文化特征。古代服饰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古人是如何染布做衣服的?
“华夏”这个名字和服装有关
汉服,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一些大学和社团成立了汉服社团;在电商平台上,汉服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热门产品;各种汉服秀频频见诸报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元素。
穿汉服要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服爱好者在汉服的那一刻,承担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角色。服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从何而来?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华夏”,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服装有关。《尚书正义》注:“冠之以华,大国之以夏。”在这里,帽子和衣服的华丽叫中国,人口多的国家叫夏天。《春秋左传正义》说:“中国有大礼,故称夏;有张府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二字不仅仅是指地理层面,还有文化沉淀的价值。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服、华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据一些古籍记载,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起源于黄帝所作的加冕,定型于周代,至汉代形成完整的加冕体系。
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用于衣服,而是包括衣服、皇冠、发型、鞋子在内的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族传统服饰的整体风格趋于端庄、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横颈、右结、束腰、用绳索系住,往往给人以洒脱优雅的印象。所谓“横领”,是指衣服的左右正面重叠,两边相交形成衣领;“右”是指上衣前面左长右短,衣服前面遮到右边。这种服饰的诞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沉稳、宽厚、善良,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生活境界。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布依”源于山里的葛麻
服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代诗词歌赋中都有展现。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线索更多。据统计,在《诗经》的300多篇文章中,有60多篇与服饰描写有关,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先秦时期汉服的质料、色彩、音韵。
汉服爱好者互称“铜袍”,也与《诗经》有关。《秦风·无衣》中有一句话:“没有衣服怎么办?以子之袍。”这里说的“袍”,透露了当时汉服的材质,就是一件充了絮的长大衣。布衣是当时汉服的主流。
《诗经》中的周南·葛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制作服装的过程。那时候遍地都是的葛麻,是人们服饰取之不尽的源泉。葛藤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茎可以用来做绳子,它的纤维可以用来织葛藤布。从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人们收集了葛藤草、藤枝等。从山上,用流动的河水浸泡,材料不会发臭。然后,他们用煮、打、搓等方法把里面的纤维抽出来,细纤维就可以织成细布,做成衣服穿。粗纤维可以织成粗布做大衣,厚实耐磨。
据记载,在先秦时期,葛藤、毛皮和丝绸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大多是普通人用来做衣服的。以亚麻为主要衣料的老百姓,称为“布衣”。毛皮、丝绸等。大多为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中南》有记载:“君子为君子,狐裘为狐裘。”其他先秦文献也有羊、狐、虎、狼、貂等皮毛制作皮衣或服饰的记载。
《诗经》中有关养蚕、桑、丝的文章多达四五十篇,可见当时养蚕业的地位。相传养蚕技术是黄帝的妃子雷祖所发明,考古学家的发现也支持了这种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学家在浙江省前山阳遗址发现了数千年前的丝织品。在河南荥阳清泰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带有丝绸残迹的瓮棺。这些发现都表明,中国先民很早就用蚕丝来制绳、织布。
“绿色黄裳”完全依靠染色
春秋时期,古代服饰有“绿衣黄裳”,服饰有色彩,而染色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诗经》里“我的心开满了绿花”,讲的是领子和蓝袄;“做衣服做毛巾”“做衣服做过滤”等诗词也能表现出衣服的多色系。丝绸是白色的,毛巾指的是浅绿色的裙子。过滤器是一种大麻植物,可以通过染色变红。当时的服饰已经出现了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其中贵族尤其崇尚朱红色。
《诗经》中很多诗词都提到了染料植物,有浙、青、绿、阿穆尔。例如,《大雅·黄易》中提到的“者”就是指黄桑,它可以作为一种黄色染料,制成黄色的衣服。《潇雅采青》云:“青终必采,不可一尺……蓝终必采,不可一尺……”这里的“青”字与“绿”同义,是一种药草,可作黄染。而“蓝”也是一种草药,指的是何首乌等。它可以用作蓝蓝染料。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很容易染。”松鼠会成员、植物学博士石军说,蓝色的原料有很多,包括菘蓝和辣蓼。《说文解字》中有一段描述:“青染绿草。”这是指当时的衣服染料菘蓝。菘蓝在古语中是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和大白菜都在菘蓝的范围内。菘蓝更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又叫“北板蓝根”。何首乌的花,就像一束“狗尾草”花,远不如菘蓝栽培,出现的机会也不多。
中国素有“古装古国”之称。早在周朝,衣服不仅用于御寒保暖,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和礼仪功能,从中可以看出先民的“思想形象”。
祖先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殊要求。比如,在正式场合,贵族穿着与身份相对应的衣服,以示身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诗经·潇雅采书》中描述了皇帝赏赐诸侯的场景——“有什么意思?神秘又尴尬。”“宣萱”是指绣有黑龙图案的衣服,“福”是指有黑白图案的衣服。当时的“皮服”也是古代最早的御用服装,一般用兽皮制成,用兽骨和玉石装饰。“隋衣”也是古代用黑丝制成的一种皇家服饰。
传承服饰文化不只是复古
秦代以前,服饰形成了“深衣”汉服体系。之后各个朝代根据时代和社会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服饰风格。
隋唐时期,汉服在不脱离其原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女装中可以看到许多鲜艳的花朵图案,艺术风格浓厚,服饰更加华丽。宋代崇尚简约、清新、质朴。元代没有强制实行易服制度,民间服饰仍以汉服为主,但无论是蒙服还是汉服都呈现出影响的趋势。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颁布“衣制如唐宋之旧”的诏令,恢复了汉服的传统,使服装款式更加多变。清朝实行剃度易服政策,汉服传统被迫终结。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换衣法,各族服饰文化逐渐复苏。受当时国际潮流的影响,中国人穿上西服,中西旗袍,中山装,风靡一时。近年来,中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中国风成为引领时尚潮流,汉服进入普通生活,甚至走出国门。
很多专家指出,穿汉服并不是说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汉服及相关文化的认识不能流于表面,成为一种正式的复古。作为一个“汉服爱好者”,在欣赏汉服优雅、自由、灵动的美学基础上,还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发掘天人合一、兼容并蓄等东方传统思想和美德。在传播汉服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弘扬古代工匠精神,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赋予汉服新的内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服饰文化丨秦人为什么喜欢黑色?
下一篇: 拉萨觉木隆藏戏——雪域之都 高原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