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中,衣、服是衣食住行之首,最突出、最充分地表现了人的地位。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烈体现在服饰上,国内外都不例外。在中国,它与礼仪制度相结合,成为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历朝历代都颁布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如“会典”、“条例”、“典章”或“车役制”、“公役制”、“丧役制”等。,来规范和管理各行各业的着装和戴帽。对服装的材质、颜色、图案、款式都有详细的规定,君主、官员、平民的服装都有不小的区别,违者将以渎神处理。
所谓“中国有大礼,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华夏”之誉作为氏族名称,不仅重视外貌这一方面,还包括一套以服饰区分贵贱的规章制度,使严格的等级控制深入到着装、戴帽等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治服的传统。这是中国服装体系的特点。
清朝时,一个外族占领了中原。满族原本是一个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服兵役期间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的形状与汉人的大不相同。清朝建立后,为了消除汉人的民族意识,统治者强制推行满族服饰,禁止汉人穿汉服的法律非常严格。坚持戴前朝头巾的儒生经常被杀,到处引起轩然大波。汉族人最反感的是按照满族习俗剃掉额头上的头发,在后脑勺留一个梳子大辫子。有的士大夫为了保持汉民族的完整性,宁愿剃头出家;有的把明朝的方巾画在头上,表示不忘故国衣装;有的起名寿法、寿法,用隐晦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愤慨。汉人的强烈反抗迫使清朝采取“十不顺从”的对策,即男从女从,生从死从,男不顺从女不顺从,男不顺从女不顺从。这缓解了剃发更衣的民怨,使清代服饰充分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成果。
以官服为例。马蹄袖、马褂是清代官服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补”直接取自明朝,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按等级绣各种鸟兽,突出了官员在职能和气质上的要求。与明代不同的是,这种补丁绣在袍外的外衣上,称为“拼布”或“拼布”。大衣的胸部是双排扣的,补丁也是分两块的。动物的图案也与明朝略有不同。因为贴片是缝在成衣的背面,所以边角的处理比较精细,往往带有精致的花边,突出了装饰效果。
到了明代,黑白帽换成了清代的花翎,孔雀毛上的“眼”,也就是“目眩”纹的数量,又分为单眼、双眼、三眼三个等级。官员的袍服,里三层外三层,包括袍、礼服、夹克、马甲、辅服,相互重叠。他们还佩戴各种珠饰、珠饰、玉佩、彩色挂毯、金圆版、钱包香囊等。串珠也有翡翠、玛瑙、珊瑚、玉石、檀香的等级限制,连丝绸挂毯都是亮色的。
把服装的档次详细分析到极致。女装虽比较宽松,但精雕细刻,所谓“三嵌三卷”、“五嵌五卷”、“七嵌七卷”,多达十八种。下摆、翻领、裙边、袖口除了嵌花、滚边,还布满了各种珍珠、刺绣,褶皱用丝线交叉串联,甚至可以看到隐形的袜底、鞋底。虽然如此重叠、无处不在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如此复杂细致的包装却是对服装高度精细化管理的产物,这也使得清代服装难以再发展。
因此,明代服饰制度在清代的变化对华夏族的服饰产生了影响,但从未动摇过华夏族服饰的统治。因为在华夏族的服饰统治中,服饰不仅是生活消费品,也是等级和等级序列的象征,是物质地位和身份的社会待遇。所以说,服装的规则,其实就是服装的差别,关于穿靴子、帽子、礼服、配饰的繁琐规定。所以清朝的服饰改变的是造型,而不是实质内容,造型是为了压制和淡化汉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清人的统治。正因为如此,清朝继承并强化了中国“以衣治国”的传统,并与民族压迫意识相融合,形成了清朝的服饰制度。这也意味着,当清朝统治衰落,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次服饰上的骚动。
到清朝末年,这个朝代已经统治了200多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满汉文化逐渐融合,习俗相互沿袭,代代相传。清朝的服饰得到了汉族的认可,形成了新的服饰传统,但隐藏在清初服饰变迁中的民族意识并没有消亡。当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时,强迫汉人剃发更衣留下的民族创伤死灰复燃,成为汉人联合反清的契机。太平军揭竿而起,号召汉人“蓄发换衣”反清,对清朝的衣钵统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盛世遗风——关于古代敦煌服饰
下一篇: 旗袍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